小学数学作业设计问题与策略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问题与策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问题与策略

小学是学生思维最为活跃的阶段,数学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智力的开发与培育,小学数学对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具有极佳的效果。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一定要以课堂知识为中心,向其他知识层面进行扩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小学数学作业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同时做也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应该严格以课本知识为基础,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应该避免相同题型的出现,作业应该在合理的数量内,体现出尽可能多的知识点,也就是说数学作业在设计的过程中要重质不重量,同时,小学数学在作业设计是要尽可能的满足不同需求的层次性。小学数学作业一定要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为宗旨来进行设计,做到共同进步,避免出现学生学习能力两极化的局面。

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问题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为基础,让作业能够真正的起到巩固学生数学知识的作用,近几年来,小学数学老师深受当前应试教育所影响,在布置数学作业方面出现了很多的弊端,数学作业反而给学生带来了很多学习的负担,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阶段,在数学设计方面应该以“精简”为宗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所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业量过大,奢求熟能生巧。

由于小学老师深受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认为只有不断的重复练习与演算,才能真正的掌握知识的要领,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于是布置的作业极多。繁重的作业任务给学生带来的是沉重的负担和压力,这种学习状态绝对不是学习的最佳状态,长期以往,学生将会渐渐的对学习数学失去兴趣,进而自己放弃了自己。数学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要多想,繁重的作业任务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课余时间,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只是一昧的做题,成为做题机器。

(二)巩固性过强,易引起枯燥乏味。

小学数学老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出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同样的题型重复出现,这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增大作业量。虽然老师认为只有重复相同的题型,才会真正的让学生学会这个知识点,但是长此以往,学生将会觉得枯燥乏味,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尽量涵盖多一些知识点,在控制作业量的情况下,又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在进行数学设计时尽量做到精简,避免给学生带来沉重的课业负担。

(三)层次性单一,不利于因材施教。

小学数学老师在进行作业设计师出现层次单一的问题,要求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相同难度,相同内容与相同分量的作业,出现了层次不分明的问题。由于小学生之间存在着智力差异与兴趣差异,对于基础知识好的学生,可能很快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对于基础知识相对较弱的学生,同样的作业,可能花的时间也比较多。小学数学作业出现层次性单一的问题,会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共同进步,也不利于老师的因材施教。

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

(一)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性。

小学数学作业在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满足不同需求的层次性。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按照学习能力、基础知识以及兴趣爱好来进行划分,对不同的学生要设计不同的数学作业,尽可能的让学生都能够通过数学作业来巩固自己的学习知识,帮助学生共同进步,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对于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可以相应的给他们设计一些难度较高的题目,对于基础知识较薄弱的学生,可以在设计时尽量的做到以基础知识为主,打牢他们的基础。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性是解决小学数学作业设计问题的一个最为有效的且见效最快的措施。

(二)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一直都是拘泥于纸质的作业,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应该适当地让学生更好地去参与一些实际活动,可以以晚上跟父母一起逛超市为一次数学作业,学生在跟自己的父母逛超市的途中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比如一些简单的加减乘除,这种实际发生的例子,对于小学生数感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所获得知识远远比从书本上的知识来的更为奏效,学生能够更好的通过实际发生的事情,来更好的培养自身的数感,慢慢的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大的老师,兴趣一旦形成,将会形成不可估量的学习动力。

(三)重质不重量。

数学作业在设计的过程当中应该重质不重量,适当的做到精简,繁重的课业负担将会彻底击溃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场消磨智慧的苦役。学生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思考,在作业设计方面,尽量在合理的作业量内涵盖所学的知识点,避免出现同种题型下重复出现的情况,多此一举。数学作业在设计的过程当中应该适当地减少作业量,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只有思考与联系完美结合,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作业是一个学科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教学的一个常规环节。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要充分地以学生的基础为中心,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性,杜绝出现学生学习能力两极化的局面,“百舸争流,百花齐放”才是教学最佳的效果。

作者:夏青松 单位: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磨溪乡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