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浅议(7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数学课堂浅议(7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数学课堂浅议(7篇)

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探析

一、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三度”失衡现象剖析

互动形式、互动对象、互动过程是构成“师生互动”的主要元素。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在这三个方面出现了“趣度”“广度”与“深度”失衡的现象。

(一)互动形式单一,缺乏“趣度”

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师生互动时,主要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使课堂教学变成了“问话式”,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低下,严重地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不利于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思维的发展。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五的乘法口诀》(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这一教学内容时,在引出九句口诀以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五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学生回答:“一共有九句。”教师再问:“这九句口诀的得数有什么规律?”学生回答:“后面一句口诀的得数比前面一句多五。”教师继续提问:“如果老师忘记了‘五七三十五’这句口诀怎么办?”学生回答:“可以先想‘五六三十’这句口诀,因为后面一句的得数比前面一句多五,所以‘五七三十五’。”教学中,教师围绕“五的乘法”口诀的特点进行提问,课堂教学成了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以上案例中,教师在组织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围绕“五的乘法”口诀的特点一问一答,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是不浓厚的。从表现上看,师生对话似乎十分热闹,但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效果。

(二)互动对象狭窄——缺乏“广度”

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只与优生进行互动,其他学生成了“旁观者”,根本没有参与到师生互动中来。由于师生互动对象过于狭窄,导致了师生互动缺乏“广度”。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在引导小学生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之前设计了两个问题:(1)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2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是圆的哪些部分?(2)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怎样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两个问题是小学生都自主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核心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小学生能有效地把握这两个问题的基本内涵。因此,教师提出这两个问题,只是和部分优生进行互动,然后,就让学生进行操作探究。在操作探究中,很多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无从下手。以上案例中,正是由于教师在课堂上只与优生互动,掌握的仅仅是优生自主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学情,从而导致了其他学生并不能有效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去。这样的课堂教学没有体现出面向全体学生的特点,所以是低效的、不可取的。

(三)互动过程“线性”——缺乏“深度”

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教师有效预设下的板块式的互动过程。但是,现在很多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过程“线性”化现象突出,结果是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缺乏思维深度,在这样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不能得到有效提升的。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均分》这堂课时,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了“分一分”的操作活动:把8颗水果糖和10颗牛奶糖混在一起,把这些糖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可以怎么分呢?通过动手操作,有一位学生发言:“每人分6颗,刚好可以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这样的观点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同。但是,有的学生认为这样分是不公平的,纷纷想举手发言。因为前面一位学生的回答已经在教师的预设内,所以,教师便不管其他同学的意见,直接开始平均分意义的教学。以上案例中,师生互动的过程是“线性化”的,第一位学生的发言在教师的预设内,教师就阻止了其他学生的发言,这样,就会让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失去了思维的空间,也让课堂失去了生成。其实,对教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学生不仅可以从糖果的数量上进行思考,还可以从糖果的种类上进行思考。“平均每个人分到6颗”仅仅是平均分数量上的意义,因为糖果的种类不一样,有的学生可能还会这样分:“每人水果糖分2颗,牛奶糖分3颗,一共分到5颗,留下的不分,这样才是真正的公平。”这样的分法,不仅在数量上是公平的,在种类上也是公平的。但是,由于在“线性”化的师生对话过程中,学生的这种观点没能在课堂上体现出来,因而让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缺乏了深度。

二、把握“三个度”,让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更有效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互动形式要有“趣度”、互动对象要有“广度”、互动过程要有“深度”,从而让师生互动更有效。

(一)借助有效情境,让师生互动有“趣度”

兴趣是激发学习需求的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驱动力,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实现学习的高效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为小学生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要走出师生互动“一问一答”的单一化形式,从而让师生互动有“趣度”。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时,笔者根据小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懂得了如何判断三角形的性质这一认知起点,在课堂上为小学生创设了“猜一猜”的游戏情境。在这个游戏情境中,借助多媒体展示几个三角形,把每个三角形的大部分挡住,只露出其中一个角,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法进行猜测,并提出这样猜测的依据。有的同学说:“我根据露在外面的一个锐角猜这个三角形可能是锐角三角形。”还有同学说:“我根据这个露在外面的锐角的大小,猜应该是钝角三角形,因为这个锐角很小,另外的两个角应该不可能都是锐角。”以上教学片段中,小学生对于“猜一猜”这一活动很感兴趣,所以积极性很高,由于有了兴趣的基础,他们的学习是高效的。因此,开展的师生互动十分有效,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了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借助数学活动,让师生互动有“广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数学活动中,应该让他们主动地经历学习的过程,通过自主实践获得知识的积累,促进认知的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差异,要通过个性化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给每一位学生以数学实践的机会,从而让师生互动有“广度”。例如,在教学《厘米、毫米的认识》时,笔者设计了让小学生动手量一量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认识新知。在这个数学活动中,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拿出铅笔和直尺进行了测量。学生活动以后,笔者组织他们进行了汇报,有一位学生说:“我的铅笔是17厘米7毫米。”我问:“你是怎么得出的?”他说:“我从尺子的0量起,看另一头的刻度得出来的。”我又追问:“那你是如何看刻度呢?”他说:“我看到刻度下面是17,单位是厘米,得出17厘米,然后还多出7小格,这些小格的单位是毫米,所以还有7毫米。”这样的回答得到了其他同学的认同,我给予表扬,然后追问:“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毫米和厘米之间是什么关系了吗?”由于有了实践的基础,很多同学看出了直尺上10个小格是一大格,想到了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进位关系。在这一教学片段中,学生对厘米和毫米的认知是在实践中得出的,课堂中的互动是围绕这样的活动展开的,互动起到了推动实践的作用。可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借助数学活动,能让师生互动有“广度”。

(三)借助开放问题,让师生互动有“深度”

在数学课堂中,师生互动应该是一种思维的活动,要有师生之间充分的思想交流和思维碰撞,在这样的交流中,迸发出学生思维的火花,产生高效的数学学习。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开放性问题,从而让师生互动有“深度”。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笔者给小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装修师傅在给一个长7m、宽6m的客厅铺设地板时,需要采购一批木地板。店里有三种正方形的地板,分别是60cm、1m和2m的边长,他该买哪种地板呢?”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考,很多同学发表了观点。学生1:“买2m的,这样铺设时可以更省力,而且地面的缝隙少,会更好看。”学生2:“买60cm的,运输方便,铺设时浪费会更少。”学生3:“我觉得如果这几种地板是同种类型的话,应该买2m的6块,买1m的6块,这样刚好可以没有浪费,而且铺设也比较省力。”在这一教学案例中,小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开放性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问题解决的办法,大胆发表观点,这样的课堂互动不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我问你答,学生进行数学的建模和解决方法的探究,互动是建立在数学思维基础上的高效活动。

三、总结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教师要正确认识“师生互动”的价值,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灵活运用,这样,才能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高效。

作者:汤伟珠 单位:浙江省青田县城东实验小学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参与式教学探析

一、为学生创建动手实践、自主学习的平台

获取任何一种知识都不能仅仅依靠被动,在知识面前,应该占据主动的地位,去索取知识,只有这样,知识才可以为人所学,并为人所用。形成任何的一个数学概念,都要让学生亲自的去体验、消化并改善,在这些过程中,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模式,进而理解它。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给予孩子时间和个人思考空间,并给予学生实践和思考的勇气,让学生拥有参与实践的机会和信心,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现数学问题,并从中提取知识、运用知识,形成创新思维。例如,在进行圆柱的体积相关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场景,让学生参与到场景中,进行观察、操作,从而了解到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动手、合作、探讨等过程,参与了学习,体验到了自主动手实践的乐趣和获取知识的轻松感。在这些过程中,通过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创造学生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能更快的学到知识,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小学数学参与式教学方式的构建,离不开问题的创设,问题的创设不能仅仅依靠简单记忆和生搬硬套的模仿,动手、动脑、合作、讨论是参与式教学的重要策略。故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设置问题,将时间给予学生,让学生在问题探讨中亲自去感受、体验学习的过程,成真正的学习主体。具体来讲,设置的问题必须要从锻炼学生的说、做和思维等方面入手。首先,通过提问活动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发言的机会,比如说算理、讲思路、说图解等等。例如,在进行口算教学时,但教师给出40+60的题目时,学生一起说出答案时,教师就可以继续向学生提问“你们是如何得到答案的?”,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增强课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了解计算的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再就是要通过设置问题锻炼学生动手的能力,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应为学生提供做的机会,合理的将比较抽象的内容形象具体化。在此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索,让学生形成好的思维等等。

三、通过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参与课堂

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关注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现实性,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和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善,挑选与学生生活、现代科技、生产紧密相连的内容进行情景教学设置,进行问题设置,活动设置;还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题材进行数学教学,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跃起来。比如在进行平面图形认识相关内容的教学时,如:在教学生进行射线认识时,教师可以摆脱传统说教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观察日常中所见的光线的现象,从而让学生感受无限的意思。同时让学生参与绘制射线的活动,从而理解和体会无限的含义和概念,经过这种直观化的方式,让学生在变化中理解了知识。再比如教师在进行轴对称相关知识点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飞行的蝴蝶,引起孩子的主要,让孩子们观察蝴蝶飞行过程中翅膀的变化现象,从而理解轴对称的定义,并设置比一比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分组,并以组为单位记组中学生所指出的关于生活所见的轴对称图形,最后组与组进行比较,师生共同分析,从而让学生能更透彻的理解知识、消化知识,并能够在活跃的氛围中参与到教学中。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运用参与式的教学方式是为让学生更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让课堂远离枯燥乏味的气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能够得到提高,并能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可以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展现自己的能力,学到知识,实现最大化的发展。

作者:邓代凤 单位:重庆市城口县教师进修学校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探析

一、推陈出新,“新”中激趣

教材中数学知识有时比较浅显,教师可以通过拓展知识的外延、挖掘知识的内涵,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翻新。例如:对于10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会认读、会数数、会书写。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增加了一些新内容,如:介绍古代结绳记数的方法;阿拉伯数学的演变;0的多种含义;数数的多种数法等。新知识的引入,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以致用,“用”中见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形;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并能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如:为了让学生熟练地掌握1元=10角,1角=10分,增添学习的趣味性和真实性,我在学习完新课后,组织开展了“我是小小售货员”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掌握元、角、分的关系,同时也掌握了四则运算的知识。在教学时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旦学生发现在课堂中获取新的数学知识,并能将学到的数学知识用于生活,真正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他们又怎么能不喜爱数学、不愿意学好数学呢?

三、竞争之中见乐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有利于合作的素材,营造合作氛围,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创新能力,体验成功的愉悦。皮亚杰说:“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因此在教学时应努力创设合作情境,培养学生合作兴趣,促使学生乐于合作,在合作中发现更多的知识;在合作中证实并发现自己的能力;在合作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故意制造“矛盾”,让学生在攻防中学会竞争,体验乐趣。例如在课堂的口算训练中,我设计了一个“南北大战”。每组竞赛由南北两大组各出一人,教师出示口算卡,学生快速说出得数,又对又快的得1分,先得5分者胜出。5组口算后决定南面还是北面谁是胜利者。在教学形式上可因课灵活设计,如运用“回答问题接力比赛”、“速算比赛”、“读背法则定义”、“默写公式比赛”、“学生提问,学生解答”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愉悦地学习。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融洽之中达乐趣

自信心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内在动力。成功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来自成功的期望及由这种期望所产生的激励力量,成功期望是潜在的力量。”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多给学生以成功的希望和帮助,尤其是对偏差的学生,教师要满腔热情地进行矫治,用心理辅导的策略,给学生以“我能行”的期望,让学生从尝试中发现自己,认识到自己并不比别的孩子差。时刻注意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有利于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去争取成功。另外,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让学生讨论先进人物的自信心,从而增强学生成功的情感,体验到一次次成功的喜悦,让他们从成功的喜悦中看到自身的力量,最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提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明确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本身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是否融洽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尊重、爱护、信赖自己的学生,以“师生平等,共同探讨,事实求是”为原则,让全体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多给他们以期待,用激励的目光和恰到好处的指点、帮助,融感情于教育中,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

五、营造乐学氛围,打造高效课堂

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充分创设教学情景,使教学内容情景化。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利用实物、投影仪、电视录像、图片、简笔画或身体语言创设各种情景,如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等,让学生在自然情景或模拟情景中学习,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信心,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学习的愿望。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情境的学习过程,恰恰是学生学习思维最敏捷时期,也是想象力最丰富时期,创设恰当的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第一号角。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走进课堂,给数学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丰富多彩的课件,或借助现成的资源,让学生在音乐中、在动画中、在交互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能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时空限制,把无法感知的世界,在课堂上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在让主体会学、自主学会这一核心上,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能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变“苦学”为“乐学”。

六、小结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高效性,我们必须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作者:李艳梅 单位: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第十小学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策略研究

一、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迁移进行提问

小学数学教学基础性强,但是这也改变不了数学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条理性,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性强。知识点之间存在着相似的证实过程和思维方法,只要学生把握住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向,那么此类的数学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由浅入深,以旧引新的提问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引申探究相似的问题。比如在连加运算的教学中,针对课后习题4+3+2的讲解,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连加的基本运算规律,反而是给学生抛出了一个问题4+3等于多少?通过让学生复习之前内容的方式,引出现在连加运算的计算方法。在学生给出7的答案之后,我再告诉学生4+3+2就变成了7+2。之后我再在黑板上将连加的计算过程写下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看到连加如何变成学生们之前所学习的加法。这时候学生们就会恍然大悟,发现原来连加运算其实就是几个基本的一次加法运算结合体,在运算中只需要将连加运算拆分成几个基本的加法运算就可以得到解决。在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环节中,教师要注重知识之间的连贯性,善于利用旧知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学生在温习旧知识的同时掌握新的知识,实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迁移。

二、通俗易懂,简单有趣地进行提问

小学教材课本的编写是有统一标准的,有时候因为每个知识点的跨度较大,不能兼顾到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这就需要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设置问题,通过问题引入课堂教学。此时教师提问注重问题的通俗易懂,将课本的概念由抽象晦涩变成具体有趣,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够准确知晓“老师究竟在问什么”。笔者在进行“时,分,秒的认识”章节学习时,为了顺利导入课题,在课堂上给学生出了个谜语:“小小圆形运动场,三个选手比赛忙.跑的路程没长短,用的时间不一样”,通过谜语引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再紧接着引入本节课的知识点,这样既能够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和可接受的知识限度还比较浅显,所以小学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就要做到既能达到辅助教学目标的目的,又要兼顾每位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保证教师提出的问题既通俗明了,又具有利用价值。

三、逐步深入,由浅入深进行提问

课堂提问实质上是一个层次感,逻辑感极强的环节。在考虑到小学数学学科的严谨性和学生接收知识能力情况下,小学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候,要注重问题的层次关系,老师提出的问题从易到难,从浅入深,在问题的循序渐进中实现学生思考方式的升华。比如在进行求三角形面积的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做了一个正方形,然后通过计算得出正方形的面积,然后再将这个正方形对折成两个三角形,此时笔者进行提问:那么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呢?三角形的面积和正方形的面积是什么关系呢?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形操作,学生们很快就能够得出三角形面积和正方形面积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证实了三角形面积公式=(长*宽)/2。因此,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要注重问题的难易层次,不能忽视问题之间的连贯性,问题的步步深入实际上是在引导学生循序渐进进行思考问题,拓宽思维的深度。四、以师生互动为目的进行提问课堂提问是为了完成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回答的对错并不是教师提问的关键,而是通过老师的提问,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才是课堂教学提问目的所在。笔者在证实“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结论时,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多个边长长短不一的角,但是角度都是30度,提问中学生回答的是角的大小和边长有关系。此时我并没有否定学生的回答,而是让学生再进行测量,并且我也在黑板上进行了演示。之后再让学生自己确认答案的对错。学生对于自己回答错误的知识点印象尤其深刻,也因为学生错误的回答反倒可以让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答案,不能不能贸然给出“对”或者“不对”的评价,无论答案正确与否,教师尽量做出鼓励性的点评,通过之后的验证或者实践让学生对自己的回答有正确的认识,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点,更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四、结语

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提问的策略,使课堂提问发挥到真正的功效。本课题关于对有效运用课堂提问在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在对动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进步上贡献一点力量。

作者:杨东敏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银城小学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学生思维灵动分析

一、创设问题情境,活跃学生思维

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问题是活跃学生思维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效利用问题这一特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以激活学生参与意识,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进而充分活跃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相关内容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以促进学生思考、参与。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为学生展示出60个小球,并将这60个小球按顺序标上序号。同时,将这60个小球按照红、橙、黄、绿、蓝……的颜色顺序,依次为小球涂上颜色。师:我现在不看屏幕,不看小球的颜色,你们只要说出一个小球的序号,我就能知道是什么颜色。生1:53号师:绿色生2:15号师:蓝色学生们都感到很惊奇,老师是怎么知道的,太神奇了,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存在吗?于是,教师就势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初步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探索有关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案例中,教师利用问题,成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探究,这种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活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激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开展辩论活动,发展学生思维

课堂中让学生“说”是促进其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步骤,而以往的数学课堂中一直是教师个人的舞台,学生只能够“看”、“听”,没有“说”的可能。这样只会加大学生对数学的迷惑度,导致更多的学生疏远数学。教师需要给学生“说”的机会,保障他们“说”的权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活动,以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内容时,为学生设计了一个问题:有两块饼干,一块饼干被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一小份,一块饼干被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两小份,请问,那一小份和这两小份相等吗?这时有很多学生说相等,而又有一部分学生说不确定,而且都各有说辞。于是,教师抓住这个矛盾点,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活动,将学生分成两组,正方和反方,其中正方观点:两者不一定相等。反方:两者相等。反方:我方观点认为这两者是相等的,第一块可以表示成分数15,第二块的两份可以表示成分数210,而我们知道210=15,所以我们认为它们是相等的。正方:我们不同意对方观点,对方忽略了一个分数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单位“1”,老师给出的问题并没有说这两块饼干完全相同,所以单位“1”是不确定是否相同的,所以我方认为两者不确定是否相等。反方:我方同意对方观点。案例中,教师采用辩论的形式,促使学生发言,间接促使学生转动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徜徉。

三、开展竞赛活动,训练学生思维

学生对数学的印象就是枯燥、繁琐,尤其是一些数学计算,更是单调无趣。教师还经常以“题海战术”训练学生计算能力。而学生也只是机械的计算,很少对其进行思考,这样极不利于学生发展。因此,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数学改观,发现数学的美。教师可以开展竞赛活动,以竞赛的形式,训练学生反应能力,激活学生思维。例如:在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在和学生共同学习完相关知识内容后,教师想以练习的形式帮助学生巩固这些知识。于是,为了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竞赛活动。师:我们来一场比赛,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每个小组每次派出一个代表来抢答问题,回答对的可以被奖励5分,回答错的或者没有回答上来的同学我们将采取不奖不罚政策,但老师有一点要求,你们每个小组的学生要轮流回答问题,不能总是由同一个人回答问题,看最后哪个小组能够脱颖而出。师:32×2=____,学生们都立即反应,这时,小组3抢到了答题权,并回答:64。师:非常准确,而且反应也很迅速,这样你们就有机会赢得5分的奖励,其他小组要加油呀!学生在接下来的竞赛中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案例中,教师以竞赛的形式,将枯燥的数学计算题变得生动有趣,很好地调动起了学生的计算兴趣,促使学生更加乐于去思考、解决这些计算题。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竞赛活动,能够有效激活学生数学思维,促使学生有效参与,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四、总结

总之,数学教学与思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小学阶段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作为小学教师要抓住有利机会,优化教学方法,推动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在数学课堂中真正地灵动起来。

作者:张洁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万红小学

第六篇:小学数学课堂体验式教学实施探究

一、直观呈现,在观察中体验

随着社会的发展,办学条件的改善,在一些教学设施设备上已日趋完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一些直观的教具、学具、挂图等让学生亲自去观察,这样教学,不仅学生觉得好玩、有趣,而且在学生的观察中,在学生的亲自触摸下,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也会变得直观起来,进而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果。如在教学《间隔排列》这部分知识时,教学的重难点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间隔排列的规律,并且运用到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想突破这个教学难点,体验就是一种很不错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时,笔者充分借助学具向学生展示间隔排列的具体过程。首先,教师拿出一些小正方体和一些乒乓球让它们隔一个摆一个,在这些学具的摆放上,从两端都摆正方形到一端摆放,再到两端都不摆放的过程中,教师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用心观察正方体的个数与间隔的个数上来,在观察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总结出在每种情况下个数与间隔数的关系。由于有了学生的直观感受体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非常深刻。由此可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想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感受,教师就要借助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在观察中体验,在体验中提升,很快就能达到学会知识的目的。

二、动手实践,在操作中体验

在小数的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除了让学生亲自观察触摸外,动手实践也是一种可以使学生获得深刻学习体验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动手实践提供亲自参与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亲自去做一做,这样教学,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手脑并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而且也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认识厘米》这部分知识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认识长度单位可以对我们的学习生活起到莫大的帮助。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在引领学生对直尺上的刻度表示有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数学课本是我们每天都要用到的教材,你知道这本书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吗?有学生说10厘米,有学生说15厘米,在争执不下的时候,教师及时补充道:用你们手中的直尺量一量不就知道了吗?在教师的鼓励与支持下,学生们马上投入到了亲自动手实践的学习中,这样教学,教学效果十分显著。人们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数学学习也是这样,要想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教师就要提供给学生去参与、去实践的机会。如此一来,在学生的亲身参与中,他们的体验感受会更加深刻,进而为高效数学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三、总结回顾,在反思中体验

在数学教学内容学完后,在教师的指导与引领下能够及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回顾与反思是体验式学习的核心与关键。在反思与回顾中,学生可以将已经形成的低层次经验在反思与内化中提升为高层次的学习经验,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形成学生自我检查、反思自我的习惯,还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这部分知识时,在教学完毕以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学了这一节课后有什么收获。学生经过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与回顾以后认为: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其实并不难,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上就行了。在学生总结出这点以后,教师再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如果遇到四位数、五位数……多位数的乘法你会吗?计算这些乘法的本质规律你懂得了吗?在教师的启发与鼓励下,在学生的反思中,学生自行总结出了“数位对齐,分位相乘,合并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等计算经验,这样教学,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帮助学生在反思中提升了学习体验,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论学习什么知识,教师都要注重让学生及时进行反思,在反思中,经过对问题的全面梳理,学生心中的体验感受会更深刻,并且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四、小结

总之,对于数学学习而言,体验是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教师,要提高思想认识,创造体验条件,让学生亲历观察、实践、交流、反思等过程,以使学生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从而为学生一生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徐雁 单位:江苏省射阳县新洋农场学校

第七篇:小学数学课堂参与度提高

一、小学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现状

我国教育教学受传统观念影响十分严重,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备课,并严格遵循教案进行计划性教学,这种观念导致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度追求完成教案任务。而且,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情况,而是片面的撰写教学难点、重点以及目标,导致教案内容十分单一,教学过程较为单调。致使学生在听教过程中,常常产生疲劳的感觉,甚至是厌烦,自然无法提高数学课堂参与度。除此之外,不同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度也不同,有的学生数学成绩较好,在课堂上具有较高的自我表现欲,喜欢积极发言;而有学生成绩较差,在课堂上喜欢自我隐藏,常常扮演“听众”一角,不会自主去思考、解决问题。有些教师为了表现出课堂教学氛围、效果较好的一面,在提问环节,也总是选择学习好的学生进行回答,从而形成学习差的同学被隔离在教学氛围外,这些均是影响小学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的主要因素。

二、提高小学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的具体策略

1.提高教学直观性。

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如果仅依靠语言,并不能帮助学生形成全面且准确的认知,因此,教师应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将抽象化的知识具象化。例如,某小学的数学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正方体知识时,为了让学生直观了解到什么是正方体,便拿出一个魔方,通过直观化的展示,并向学生提问:“这个正方体有几个面,有什么特征?”学生通过观察,会积极发言,在互相补充的过程中,不仅帮助学生对正方体形成了正确的认识,还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提高了课堂参与度,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水平会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直接的影响,进而决定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突破传统的语言传授模式的局限,通过构设教学情境,为学生创造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堂参与积极性与自主性。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闰年知识时,可以先为学生提供一个课堂引入情境,同学们,你们是不是每年都过生日啊,可是小明今年9岁了,却只过了四次生日,这是为什么呢?这时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好奇心便会被教师吸引,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出闰年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参与度。

3.实施情境教学。

小学生尚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其逻辑思维能力还较为薄弱,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通过思维活动对物体形象进行感知,进行形成知识记忆。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直观且具象化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的感官充分融入到教学中,例如,脑、口、眼、耳、鼻等,从而帮助学生对知识点形成深刻的印象。

4.融合生活实际。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代入到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可以对数学知识形成一个概念化认识,在回答问题时更加积极主动,从而有效提高数学课堂参与度。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向学生传授长度单位知识时,可以将同学划分为若干小组,并为每个小组提供一个卷尺,让学生利用卷尺测量桌椅的长度值与宽度值;在向学生讲述比与比例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操场上测量旗杆影长,并告知学生旗杆的实际长度,让学生自行计算。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学习数学知识,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性与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数学知识的概念,进而利用数学知识服务生活实际,在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还可以促使学生知行结合,综合发展。

三、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仅要结合学生个体情况编制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还要对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合理应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其数学思维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

作者:杨刚 单位:四川省兴文县麒麟苗族乡义合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