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10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10篇)

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一、增强评价语言艺术性

教师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急躁学生不努力而苦恼,丧失对课堂评价语言艺术的追求,但这样不会改善问题只会增强激化矛盾。什么是语言的艺术,俄罗斯教育学家捏科夫斯基曾说过:“语言的艺术魅力能够拉近双方之间的关系,改善双方的思维方向,引导双方的思想共鸣”。简单来说语言艺术就是良好沟通的开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重视语言艺术的展开。比如在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说:“你的作业不合格”和“作业内容有所欠缺,需要改善”,一个刻板生硬直接打击了学生的内心自尊,一个委婉含蓄维护了学生心灵,一正一反之间给学生带来的伤害和帮助不可小看。因此在日常教学评价中我们应当积极学习语言知识,掌握日常语言运用技巧,完善自身的语言技术,从而带个学生如沐春风的感觉,使教学变得有意义,使学生体验到教学的快乐。例如在一节应用题的练习课上,其中有一道题的问题是“:这筐橘子有多重?”有个学生回答“:这筐橘子有60重。”教师此时并没有简单地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而是笑着问“:你有多高?”“我身高大约130厘米。”“不,你身高大约130高。”学生马上回答“:不对,不应该这么说。”说完后他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在这个例中,教师就是通过自己有艺术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轻松的氛围中解决了学生存在的问题。

二、评价要准备充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问题,有些问题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无法预料的,所以普通的课程评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会局囿于自身的备课状况,无法对突发问题进行良好正确的评价,这是由于课堂评价准备不充分导致的。因此需要从一下三个方面改善这一问题:第一增强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认知程度,完善教案和教学评价准备,这需要教师了解每一章节教学过程当中的知识点,清晰的把握知识脉络,同时熟知知识脉络的延伸,在孩子所能触及的范围内尽量根据延伸准备应对问题的策略,做到有备无患;第二增加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在现有学习阶段下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学生存在问题的了解丰富课堂评价准备材料的范围,做到有效的针对,第三完善知识储备,通过查找资料丰富知识储备,依靠与各大院校的网络平台沟通,了解其他教师在解决相同问题时的不同思路,从而做到全面评价。

三、评价内容要真诚、有针对性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和情感有很大影响。因此在课堂评价时,教师要全身心投入,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发自内心,以情动人。如果一节课上处处都是“你真棒”“回答得真好”之类的表扬话语,课堂评价则变成了一种表扬公式,这样的表扬鼓励就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只有使受到表扬的学生感到教师、同学的肯定是真诚的,才能体验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有更好的表现。除口头表扬的方式外,教师还应该是充分利用情感激励和动作行为激励两种方法。教师一个充满鼓励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宽容的微笑,不仅仅传达了一份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亲和力,使教师与学生产生心与心的互动,其作用远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不要过度表扬。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评价,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使评价失去了激励学生的意义。教育学家布莱克•威廉提出:有益的教师反馈应该是具体的、描述性的和及时的。因此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应该是详细的、有针对性的。教师要能够从每个学生的回答中挖掘出他们的优点,指出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为什么是正确的或者为什么是错误的。这样的评价才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自身,促进他们的发展。

四、结语

评价的过程不仅是帮助孩子锻炼提升的过程,同时是教师针对自身教育手段的一个总结,良好的评价能够促进孩子积极的学习成长,错误的评价方式有碍孩子的学习发展,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从认识自身出发,积极正式自身教学理念存在的弊端,完善教学知识,丰富教学理念,形成良好的评级操作模式。

作者:刘伟华 王英杰 代新平 单位: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西关小学

第二篇:小学数学生成性课堂教学案例

一、创设轻松氛围,奠定生成基础

自由平等的课堂是思维化的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科学思维等,就需要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表达出内心的想法。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组织者与引导者,应该利用自身的知识、经验、灵感引导学生思考、发散、思维与实践,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教师也需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走进学生精神与心灵世界,构建具有创造性、生动性的小学数学课堂。同时,科学选择案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能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生成。例如,学习“可能性”相关知识,教师结合“抛硬币”、“摸小球”等游戏案例来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深入感知“可能性”的相关原理与计算方法。学生两人一组,组成小组学习模式,抛射硬币,并将硬币正面或反面向上、抛射次数等记录下来,供给学生进行数据分析。或者组织学生“摸小球”,在黑暗的箱子里放入10个小球,7个红色球,3个白色球,每人摸5次,观察摸出什么球的次数多。由创设游戏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可能性与小球所占的比例有关,同时教师提问“如果将抛围棋圆的一面向上则为小红胜,平的一面向上则为小军胜,那么谁会获胜?”通过构建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思考、体验,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数学知识与内涵。

二、基于课程预设,鼓励发散思维

科学预设并不是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规划得非常仔细,而是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进行了一定的设计与预想,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围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展开合理的教学引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围绕学习内容发散思维、科学分析、思考与实践,在一系列的问题引导下,通过创新思维与实践探究,使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小学生活泼好动,有效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引导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强化了能力,并给予学生启发、点拨与激励。例如:学习“倍数与因数”相关知识,教师课程预设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倍数即为这个数乘以一个数,得出乘积,因数即为这个数除以一个数,得出商。为了让学生了解倍数与因数的定义,以及计算方法,教师引入例子“2的倍数、5的倍数、3的倍数、7的倍数的计算”案例,通过案例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逐步计算,列出数表,并对应分析,之后教师拿出10×10的百数表,引导学生用红色连上2的倍数,黄色连上5的倍数,绿色连上3的倍数,并将7的倍数画上圈圈。通过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发现如下规律:2的倍数都是偶数,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和也为3的倍数,5的倍数个位数为0和5,7的倍数其规律为若一个整数的个位数字截去,再从余下的数中,减去个位数的2倍,如果差是7的倍数,则原数能被7整除,以6139为例,613-9×2=595,59-5×2=49,所以6139是7的倍数。

三、科学处理问题,引导巧妙生成

课堂预设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刻板而不会出现任何问题的,生动的课堂就是活跃的课堂,学生各自表达自己的思想、想法与思路,而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与组织,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从问题中吸收经验、教训与总结出知识的能力。科学处理问题,在灵活的课堂中发现智慧、挖掘潜力、激发潜能与鼓励创新,站在小学生的角度,倾听小学生内心的感受、想法与问题,鼓励学生表达、发散与实践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合理“掌控”课堂,这里的掌控,是基于学生成长需要,分析学生知识与能力发展方向,引导、组织、呵护、鼓励与成全学生,促进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与奥秘。例如,在学习“运算律”相关知识时,教师循序渐进,由简单的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开始引导学生学习,起初学生感觉到知识比较容易懂,认为这一节知识属于简单内容,之后教师在阐述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相关知识时,学生延续了交换律相关学习方法,较快地理解了相关理论,但是在实践计算过程中,却发现存在一定问题。“7×4×25中为什么要将后两者先乘,4×(60+25)为什么不是等于4×60+25,却是等于4×60+4×25?”带着一个个问题,学生一直坚持自己是正确的,由此引入小故事“学校有4个班级,每个班级分配60张语文试卷,25张数学试卷,那么总共分了多少份试卷?每个班都需要分数学试卷吗?所以这里的4需要乘以25”。结合生动、易懂的故事,引导学生巧妙生成。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基于小学生认知基础、兴趣爱好、学习特点以及心理特点,围绕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展开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设计,结合有效案例,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交流、促进学生探究,深化学生知识与能力体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要重视学生三维课程目标的培养,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断完善生成性课堂的构建,激励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生成,不断强化学生数学科学素养。

作者:陈国聪 单位:福建省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思维能力拓展

一、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作用

(一)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的学习与问题解决紧密相关,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思维的综合过程。而问题解决又与思维能力有关,不同的思维能力对问题解决的程度不同。所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高学习数学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思维动机是良好的学习动机。当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能运用多种思想方法解决各种问题,有助于提高其学习的自信心,并开拓了他们的思维空间,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兴趣。

(三)提高学习品质,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数学思维能力包括基本的学习品质,如勤于思考,有解决问题的坚强意志等。在我们的教学中更重要的是改善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问题的思考方式,使其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提高思维品质。

二、课堂教学中拓宽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数形结合,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数学是高度抽象性的学科,学生理解起数学符号、数学概念必然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有必要借助具体的事物,让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概括的思维。如教学“9加几”,让学生掌握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算式。如果脱离了实物单纯的教学“凑十法”学生很难理解,我们可以借助直观的物体。如数饮料:箱子里装有9瓶,箱子外面放有4瓶。让学生想想共有几瓶?怎么数就能很快又能很清楚的知道?接着再借助小棒摆一摆。最后让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说说9+4可以怎么算,从中抽象、概括出一般的结论,使其经历方法的形成过程,真正理解“凑十法”,并能灵活的应用。

(二)加强问题的解说,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同时它也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在解决一个问题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解题的思路及解题步骤,也可以让学生说说他人的解题思路,要求表达清楚、合理。

(三)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练习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促进思维发展的有效方式。为打破思维定势,练习的形式也必须丰富多样,具有层次性。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下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四)设计探究性练习,提升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要求在符合常规逻辑思维的条件下,又要打破常规;要求在问题解决中选择求变、求异的思维,进而有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如在一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就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探究性练习:出示一个不规则的图形,让学生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发生碰撞,他们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等各种方式的探究,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创造性的探索出计算面积的方法,提升思维的独创性。

三、结语

总之,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在拓宽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一定的教学实际情况来循序渐进的完成。

作者:蒋维娜 单位:浙江省奉化市武岭小学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策略研究

一、营造氛围,活跃情感

新课改要求,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服务学生的意识,主动去营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氛围与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中“放开”。首先要主动关爱学生,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也要关心其思想和生活。其次,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给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另外,教师也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组织教学,做好课堂上的随机应变,以形成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课堂教学氛围。例如,教授“角的分类和画角”这节课时,用多媒体展示画角的步骤,让学生操作试画,画好后分小组交流画法,再进行课堂交流总结。通过展示、合作、总结等活动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去学习,使其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情境创设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恰当地在教学中设立情境,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激发学生探索事物规律的欲望,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例如,在教授“圆的认识”时,提出“车轮为什么是圆形,而不是椭圆或方形”的问题。巧妙的疑问创设,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长方形不稳,有的说因为圆形好看等等,而在此时教师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看谁能够在学习了新课后正确解释这个现象。通过这样的创设生活情景“激疑”,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索欲,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三、注重实践,主动参与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动手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因为只有实践,学生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能切身参与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教授“观察物体”单元里镜面对称的课时,让学生自带小镜子,通过照一照身边的物体、同学等在镜子里的成像,让学生去发现“镜子里的事物倒了”。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去观察镜子中的“物体是怎么样倒了?是上下颠倒,还是左右颠倒”,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了解掌握镜面对称的特点。通过这样的动手实践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了解、掌握新知识,另一方面也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

作者:李敏 单位:河北省黄骅市骅西小学

第五篇: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特征

一、高效课堂应体现生活性

陶行知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同样要贴近生活,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的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能提起兴趣,生活的场景更能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的知识时,教师设计这样几个环节:(1)寻找生活中的圆柱;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生活中的圆柱体,最好自己能带几件实物,以便在课堂展示。学生在生活中一定能找到很多圆柱,上课的积极性也更高。(2)触摸圆柱。将学生带来的一件圆柱,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摸一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这样学生一定会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在听取学生的交流后,一边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边提问: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是什么形状?大小怎样?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这样教师启发学生在身边寻找圆柱的“实物”,比如喝水的杯子、装铅笔芯的盒子。通过对圆柱体实物的观察和比较,感官上刺激形成了表象,再让学生借助多媒体加深对圆柱的认识。

二、高效课堂应兼顾差异性

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教学理念,即学生的差异,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的发展,又要关注优秀生,满足差异发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这样学生的能力得到展示,个性得到张扬,才能更加有自信投入学习。对于小学数学都是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都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掌握,我们兼顾差异性更多的体现在“拓展延伸”方面。例如,在学习完“负数”知识后,布置两道不同难度的题,让学生选其中一道去完成。(1)妈妈于昨天存入银行2000元,在存折上应记作(2000元),今天取出500元在存折上应记作多少呢?(-500元)(2)刘翔在一次110m栏比赛中,成绩是13.42秒,当时赛场风速为每秒-0.4m。风速怎么会有负的?有的学生接受知识很快,课堂的这点知识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这时就需要教师给学生一些具有一定难度,或者开发学生思维的练习;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更多的应该侧重基础知识的练习,而不是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练习增加学生的负担。

三、高效课堂应重视全面性

1.学科间的综合性

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综合是数学应用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综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与实践的趋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学的需要,设计一些与数学知识相关的跨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中感受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从而使知识得以发挥,体验得以延续,习惯得以培养,能力得以提高。

2.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小学作为学生打基础的阶段,新课程理念告知我们:小学数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通过小学数学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数学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获得进步和发展,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升华。能体现面向全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彼此交流中达成意见上的统一,实现了资源共享互补,求同求异,促进了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共享。

四、高效课堂应注重开放性

课堂教学在内容上不应该只关注教材,应该根据教材灵活处理,开放、探索的处理教材。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更应该具有开放的思维,冲破传统教法的封闭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与探索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学生学会多方位、多角度地解决问题,并从中发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广阔性、灵活性、创造性的发展。如设置开放性的教学活动,让知识融入游戏中,学生在完成游戏活动的过程中逐渐生成新知识,掌握好方法,达到教学目标。

五、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是具有鲜活色彩的学科,教师应该发展学生思维,实行探索性学习,让课堂兼顾差异性,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全面性的高效课堂。

作者:程汉琳 单位: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任村乡任村小学

第六篇:小学数学课堂参与度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课堂参与兴趣

以往小学生不愿参与数学课堂的原因之一在于教师不注重结合学生兴趣设计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其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才会更高,也才会以更为主动的姿态参与数学课堂学习。其中,情境创设是一种有效的带动学生参与数学课堂兴趣的手段。教师将数学学习与情境创设有机结合,带动学生的情绪,优化教学,突出生本理念。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图形的拼组》这一课时,笔者以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以激趣方式导入。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幅拼组图形,并配上适合的背景音乐,调和学习氛围。紧接着,教师与学生互动:同学们,请观察这幅拼组图形有什么特点呢?此时,学生的参与兴趣被调动出来。观察仔细的学生一会就说出了这幅拼组图形全部由三角形组合而成。其次,教师利用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学们,想不想拼组出比这幅更漂亮的图形呢?让我们一起学习本课的图形拼组内容吧,尽情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吧。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利用图片情境和问题带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都是有差异的个体。这也就决定了教师必须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以往的数学课堂中,教师习惯性以“一刀切”的方式授课。如果设计的任务过于难,那么数学处于基础水平的则没有兴趣参与课堂,因而也就变成了“尖子生”的天下;如果设计的任务很简单,全员能够参与,但是学生却容易骄傲自满,思维也得不到启发和发展。为此,教师要因材施教,设计分层任务,保证全员参与数学课堂。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认识立体图形》这一课时,笔者因材施教,设计分层任务,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分层任务如下:课前,教师准备好各类图形实物。

1.请同学们将桌面图形分类(引导数学基础水平一般的学生操作)

2.请同学们分析不同图形具有什么特点(引导数学基础水平较好的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从而总结出特点)

3.你还能说出生活中有哪些具体的图形吗?(引导全员思考,列举出来)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分层任务,主动思考完成。当然,在分层任务中,不全是按照教师指定的分层学生进行。学生如果觉得有能力,可以继续下一个任务。如:完成任务1后,基础水平一般的学生可以继续进行任务2。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更大的发展,也才会在数学学习中有所突破。

三、设计活动,提高课堂参与度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必须设计一定的数学活动,以全面提高课堂参与度。特别是在计算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分组竞赛活动,比一比哪一组计算得最快、最准。教师利用这类竞赛活动,既能够促进全员参与数学课堂,又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这一课时,笔者设计计算竞赛活动,引活数学课堂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在黑板上列出不同的计算题目,引导各小组学生排成纵队形式,做好计算竞赛准备。竞赛活动要求:每一个学生只能写出一道题的答案,依次轮流,哪一个小组最快、最准写出答案,则为胜出小组,并得到一定的奖励。教师设计的计算题目有:23+8=?53+13=?87+4=?等等。学生对于这样的活动非常感兴趣,以十分的热情投入其中,数学课堂异常热闹与精彩。由此可见,一定量的数学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四、积极评价,提升主动参与情感

提升学生主动参与情感的关键在于积极的评价。如果教师不注意观察学生的课堂行为,不注重激励评价的运用,那么学生感觉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也会降低。为此,教师必须结合小学生心理需要,实施积极肯定的评价,以全面提升学生主动参与情感。例如:在对人教版小学数学《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这一课进行评价时,笔者以积极性的评价,提升学生参与情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针对各个小组学生在计算竞赛中的表现,教师给予积极评价,温暖学生。如:有一个小组虽然没有胜出,但是在竞赛活动中遵守秩序,表现非常不错,教师即可评价:老师看到了团队的力量,大家也都能遵守秩序,有序参加竞赛活动。如果在计算时稍微再仔细一点,老师相信你们会胜出哦。在这个评价中,教师利用积极评价表扬做得好的地方,再委婉道出不足,提醒学生仔细计算,指明方向,启发学生。

五、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需要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才会彰显出精彩,才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一面。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点,不断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运用多样化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参与度。

作者:边国芳 单位:吉林省镇赉县哈吐气蒙古族乡中心小学校

第七篇:小学数学课程创新教育

一、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从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开始,改变教学方式方法,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

本世纪是社会飞速发展的一个世纪,社会日新月异,信息交流日益加快,科学全面发展。决定这一切的是人才,而最有竞争力和站在各领域最前沿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其以后走向社会具有竞争力的前提和根本。在数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正是我们所有数学老师现在面临的重要课题和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首先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提高,学习能力要提高,要求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要开拓思想,教学思维要开阔,改变课堂气氛和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首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要找到学习和生活的结合点,把学习的成果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实际生活中检验平时的学习成果,让学生们对社会中的数学现在具有好奇心,继而探究,思考,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把学习中的公式,定理,习题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根据现有发现,探索新事物,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通过数学课程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有以下方法:例题的解答方式和角度,并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允许发表不同意见,养成教师引导师生互动交流氛围,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空间,让学生养成发现生活的数学现象的习惯,扩大学习的空间,提高学习的效率等。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增加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争论、辩论。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长处,增强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乐学的目的。另外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兴趣是任何学习的最大的动力,自主学习更是离不开兴趣。通过调整教学中的教学氛围,组织民主课堂,积极引导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遇到问题通过老师引导,加强师生共同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讨论的方式,给学生一个充分的空间,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现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和自信,对数学的学习充满兴趣,促进学生发散思维,主动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观察力和好奇心,从而发现他们的新思维,新观点,我们国家有太多的小学生有新思维的时候都被扼杀在摇篮中,比如长翅膀的马,不要以固有的思想和观念来束缚新思维的萌芽,不然这个社会就会停步不前,也就不会有蒸汽机,不会有电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培养学生勇于提问和质疑的精神,不要轻易责怪学生的“怪想法”、“怪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能力是创新能力的起源,在小学阶段这种能力的培养是最重要的时间。

三、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

在信息发展迅猛的现代,各行各业开始借助多媒体强大的功能,教育也开始受益于多媒体图形和动画处理功能,而多媒体教学的可交互,可控制,大容量,快速灵活和精确性高正好符合小学数学这一门集数字和图形关系知识学科的要求,帮助出色地完成教学。利用多媒体大容量,快速灵活的特点,可以在数学课的开始阶段,减少准备时间,迅速使学生进入学习环节,提高效率,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利用多媒体的立体,快速,节约空间和时间,色彩,声音等优点直接代替传统的讲解与画图,必定能够减少学生的烦闷心情,使学生的思维更紧密,思路更清晰,使学习更科学,更有效率,让学生们进入轻松愉快的学习节奏中。在课堂教学中,以往整个学习进程的调整和控制这个难点也得益于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性,变得容易把握。对于难点和重点的练习,巩固和复习,以往的繁琐因为多媒体的便利,能轻松的化抽象为具体,通过积极性更高的分层测验,使得学习能够更加充满乐趣。这就更加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和学习的效率。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现在在数学课堂中已经得到应用,但尚在实验和摸索阶段,还有很多需要完善和提高,我们要借助这一优点鲜明的工具使我们的创新思想得到更为完美的表现,完成我们的教学改革。

四、结论及建议

随着教育环境的发展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较大变革,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我们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并及时推广普及,才能做一个问心无愧的教育工作者。也可以说,只有在信息时代和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春风中探索出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新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切实展示数学美,才能真正让数学课程吸引每一位学生。

作者:张喜华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实验小学

第八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运用

一、嫁接生活经验,突破教学难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善于思考和发现,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经验进行梳理和提炼,帮助学生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将生活经验与数学经验有效对接,实现数学问题的有效解决.例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教材“圆柱和圆锥”这一内容时,我先带来一个装满热水的圆柱形玻璃茶杯,提出问题:如果这个茶杯很烫,该怎么办?学生认为可以将玻璃杯的四周围上皮套,但如何才能知道需要围多大的皮套呢?学生认为,先用一张纸围在杯子一周,然后将纸展开,就可以得到需要围上的皮套的面积.此时我启发学生思考:这张纸展开后是什么图形?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有的用直尺做圆柱体的高,沿高剪开后发现得到一个长方形;有的也用直尺做圆柱体的高,沿高剪开,发现得到一个正方形;还有的用直尺画一条斜线,沿斜线剪开,发现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此时我让学生思考:这个侧面展开图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学生由此发现,无论圆柱体的侧面是什么图形,它们的面积都和圆柱体的侧面积相等,有学生认为,圆柱体的侧面积就等于底面周长乘高.以上教学,教师设置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猜想,而后在具体情境中展开操作、交流,学生进行丰富的数学活动,从而发现规律,建立初步的数学模型,使学生获得有效的数学体验,培养合情推理和空间观念,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二、加强思想渗透,提升数学能力

新课标将数学思想渗透当作一个重要的目标,与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经验并列为数学教学的四大基础内容,基于此,教师要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突出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获得直接体验,从而加深对数学规律的认知,把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合理的探究方法,提升数学能力.例如,教学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时,为了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笔者先出示已经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要将平行四边形的纸片分成两个相等的三角形,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学生提出两种猜想:其一是将三角形转化为长方形,其二是将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到底事实如何?我给学生准备了学具,其中包括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剪刀等,学生展开操作,发现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两个相同的锐角或钝角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此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拼成的图形和三角形有什么关系?怎么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发现,拼成后的图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底边与原来三角形的底边相同,高也和原三角形的高相同.由此,学生推理得到三角形的面积为底边×高÷2.以上教学,教师通过对数学思想的渗透,让学生建构转化意识,并运用转化思想解决复杂的问题,有效突破了课堂教学难点,提升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加强课堂反思,深化所学知识

课堂反思是重要的环节,能够引发学生对自我思维过程的关注,激发好奇心,使学生乐于探究.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的已有认知,创设具有认知冲突的数学问题,萌发学生的反思意识,深化所学知识,带领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审视数学问题,从而提升数学思维.例如,教学“行程问题”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汽车以时速75千米的速度开往乙地,3小时后距离乙地还有多远?有学生列式为300-75,此时我以这个学生的思路作为教学起点,进行引导反思:这个300是什么?75是什么?300-75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过头来再审视题目,发现75是时速,并非已经行驶的路程,300是总路程,学生由此明白了300和75之间根本没有直接的关联,因此这个算式是错误的.学生理清了这一点之后,我继续追问:如果要走完全程,时速75千米,那么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学生运用“路程=速度×时间”的计算公式,得到“时间=路程÷速度”,也就是300÷75=4(小时).由此,学生找到解题思路一:题目中要求的是剩下的路程,那么只需求出3个小时已经行驶的路程,再根据总路程减去已经行驶的路程,就可以得到剩下的路程.还有的学生经过思考后,提出了第二种解题方案:根据已知条件,可以知道行完全程需要4个小时,又已经知道行了3个小时,还剩一个小时的路程,由此可以得到路程为速度×时间,即75×1=75(千米).学生通过两种方案完成解答后,我引导他们思考:这两种方法的思路是什么?说说你的看法.学生对这两种方法有了深刻理解,深化了所学的行程应用题.以上教学,教师对学生的错误未做武断的主观评断,而是进行有效引导,在问题的关键环节进行点拨,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由此对原有思维展开批判性再思考,从而萌发新的思路,找到不同的解题方法,拓展思维空间,增加思维含量,大大提升学生的综合反思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知.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导学式教学法能够打破课堂常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将真正的自主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课堂探究,自主操作.这个教学模式的重点是一个“导”字,既要创设多样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又要嫁接生活经验,有效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的“学”能够深入有效;还要加强数学思想的渗透,让学生的能力获得提升.另外,还要通过反思引导,使学生巩固旧知,建构新旧知识的联结,完善数学思维.显而易见,导学式教学模式的运用,一方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提升数学素养.笔者相信,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运用能增强数学课堂的思维含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数学课堂绽放精彩。

作者:季琴 单位:江苏张家港市塘市小学

第九篇:小学数学课堂高效教学

一、在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中提高数学的趣味性能使数学课高效

就拿行程问题来分析,其实行程问题所涉及到的路程、速度和时间完全能在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找到和形成,关键在于我们的适当引导和开发。如可以在教学前先让学生完成预习提要,测量一下自己从家到学校要多长时间?从家到学校有多远?再用这些具体的数字说明他们从家到学校的速度是多少?然后让同学们就学生的个人情况在小组内,再到班级内进行交流。由于课前通过以上的调查和预习,学生对路程问题当中的三个量已经有了较深层次的认识,学生课前所领悟实际上就成了较好的解决问题的习题。这样在学生的脑海中就不会形成模式化的“路程=速度×时间”,而是换一个思路,换一种形式下形成的数学题目的方式。因此在解决下面的问题时就会更加容易。例如:文静从家到少年宫要走12分钟,距离780米,照这样的速度,文静家到宏宜家1170米,她去宏宜家至少要走多少分?又如:从甲地到乙地2500千米,一列火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20千米,行20小时后,还差多少千米到达乙地?这样,学生不是为了解题而解题,而是尝试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知识去服务于生活,应该说,这样的教学更有意义。

二、强化以学为主,淡化教师满堂灌才能使数学课堂高效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为了追求“高效”,往往主要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导致学生思想僵化没有创新意识,不会动脑想问题,只知道等着。有些知识只知然,而不知所以然。因此我市推行的课堂研究活动强调以学为主,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改变了以往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而改成教师适当地指导和总结,努力达到课堂高效的良好效果。在小学四年级(下)的第三单元简便计算的教学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以学为主”的高效课堂教学活动。先联系第一单元的四则运算部分的知识,在导学案上抛给学生一些特殊的数学算式,通过学生独立计算来发现好的运算方法。然后通过小组内研究例题,让学生通过生生互动、自主学习等方式后发现简便计算的法则,并试着用自己的话归纳和总结,从而得出结论,再将得出的结论在全体同学中进行展示,得到全体同学的检验。这个教学过程中大部分都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而教师只是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引导式的作用。例如:加法结合律的教学活动,在学生自学、组内学、展示互动等环节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研究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研究出示计88+104+96=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就会计算得很快,对于规律也能掌握得很扎实。可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三、以“做”为途径,深入理解与掌握能使数学课堂高效起来

小学数学的教学,强调体验性学习。常言说: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做一遍。只有亲自动手做了才会记得更牢,更扎实。这一点对于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来说尤为适用。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创设现实生活情境或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注意为学生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并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去寻找和验证数学知识和规律,同时在加强同学间的合作和互助式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质量。在该部分的教学方法的探讨中,我主要是在小学四年数学的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教学活动中实践了。针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制定以生活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亲手实践为途径、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以教师指导和总结为点缀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实践教学的。从这个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的参与度很高,积极性很强,收获也很大,特别是成绩较差和学习兴趣低的学生有所提高。

四、注重教学反思,探索教学方法,能够提高数学课堂的高效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世上人无完人,我们教师也一样。所以我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学生学习状况、学生个体差异、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反思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等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作者:关艳红 单位:吉林省珲春市英才学校

第十篇:小学数学课堂生成性应用

一、乘机迎取———顺水推舟

去年我借了五年级一个班的学生上《圆的认识》,课前只让学生准备了圆规,没有印发教材。在教学完圆是平面曲线图形,并且用多媒体展示了圆的画法后,在讲授圆的各部分名称时,突然一位学生站起来非常激动地说:“老师,我知道圆里有直径、半径和圆心,而且我还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呢!”说完得意地坐了下去。当时听课的老师都愣住了,想不到这种情况会出现在这种时候,教师分步教学的内容都让学生提前讲了,教师该如何圆场呢?我愣了一下后,马上微笑着让那位学生站到讲台前来,为全班同学讲解何为“直径、半径和圆心”。从旁我观察到了讲解者的自信从容,听课学生的专注投入,这是以前的课堂中前所未见的。其后的练习反馈显示了学生掌握情况不错,并没有因为是来自学生的传授而打了折扣。上述案例中的随机事件的发生不仅打乱了我设计好的教学思路,也打乱了正常的教学顺序。我在课堂上没有回避这个事件,而是适当地顺着正确的思路引导,适当修正教学设计,修改组织学生的教学活动。

二、乘机提取———点石成金

记得有一次由于学校的铃声坏了,教室里也没有钟表,所以上课的老师常常把握不好时间,学生的活动时间变得没有规律。本人利用空余时间准备在教室安装一面新钟。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和谐声音,但我们不要轻易去责怪,而是过滤其消极影响,提取它有用的东西,进行引导和剪切,并借题发挥,转化为一首美妙的插曲。恼人的事件变成了动人的故事,使我们的课堂闪烁智慧的光芒,使教育变得生动,更有教育价值。教学中偶然的事情很多,从而就产生了很多新的教学资源。通过学生的独特的想法,可以引发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发生一些变化,我们也可以顺应学生的思维,去设计一些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非预设”资源只要蕴含着闪光点、生长点、转折点、链接点,哪怕微乎其微,教师就可挖掘、开发、引申、利用、见机行事,优化教学,实现师生生命在课堂中的真正涌动与成长。总之,我们要用自己的教学智慧抓住生成资源,有效的利用生成资源,展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精彩!

作者:陈孟君 单位: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