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提高策略(共2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
一、让学生利用现代科学的教辅手段参与探索新知
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多媒体一体机、还有诸多的网络资源等,通过这些现代科学的教辅手段,抽象问题具体化、微观事务宏观化,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更是优势多多。教师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学生学习起来越来越方便易行。我的一位同事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时,利用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方法,首先在电脑屏幕上出现一个圆的图形,通过电脑制作将其平分成8等份,展开拼接成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图形,随后,再通过电脑制作将圆的图形平分为16、32、64……更多等份,分别拼接成近似长方形的图形进行展示,要求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写出发现的问题。
学生们的研究气氛非常热烈,通过不同等分后拼接成的近似长方形对比发现,近似长方形的边越来越平直,等分越多,拼接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继续研究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和半径的关系,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节课运用了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将抽象的问题,通过电脑很具体,很容易的呈现出来,不但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发现了新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个抽象的问题在学生头脑中清晰可见,大大增强了知识的牢固性和延展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让学生多考虑问题出错的根源
教师在提问时当然愿意得到正确的答案,如果遇到错误的回答,往往不是大发雷霆就是一通抱怨,替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这样做很容易打消学生回答问题和积极思考的积极性,不敢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有在老师说出正确答案后才敢随声附和,但是我在听课时一位老师的做法对我启发很大。老师给学生出了这样的一道题:2014元旦联欢会上,小刚和他的5个同学共分到30块糖,请问每个同学可以分几块糖?有几个学生稍加思索后面露喜色,大声说:“每人6块!”但是答案并没有得到老师的赞赏,老师并没有直接给出正确结果,教室里静悄悄的,稍后有几个学生便如梦初醒般发出惊叹,随后大部分学生也相继举起手来。在这里,教师注意到了要把思考的“权力”多放给学生,尽量让学生多考虑问题出错的根源,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才能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三、让学生多动手从生活实践中获取新知
小学数学中的很多知识可以用生活实践来解决,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够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例如,在讲单位长度时,我要求学生将自己身边的东西量一下,记下他们的长度数据。学生们经过小组讨论,发现课本长度单位用厘米,橡皮厚度用毫米,课桌高度用分米,黑板的边长用米……下课后,我又要求学生到商店里测量一下感兴趣的物品长度,要用上不同的长度单位。第二天,学生们兴高采烈的把一大堆数据放到我的面前,特别有成就感。看到学生们高兴的样子,我的心里充满了快乐,这一节课的内容,学生们掌握的非常好,非常到位。
四、让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好奇心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钥匙。一位老师走上讲台后,信心满满的对学生们说:“大家随便说出一个数,无论多大,我马上就能判断出能否被5整除,请大家随便提问!”课堂气氛马上热烈起来,学生们踊跃说出自以为很难很大的数字,但是教师马上就能够给出正确的答案,学生们唏嘘不已,眼神中透露出无限敬佩和疑惑的表情。带着这种好奇与探求知识的积极性,教师因势利导,带领学生,对数字进行探究和归类,不但找出了能被5整除的数字规律,还找出了能被3整除的数字规律。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一定要善于开掘学生的好奇心,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的走进知识的殿堂,乐此不疲的探究新知识,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适时适地的加以引导和指点,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才能够使学生从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掌握运用,习得新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郭志宁 单位:河北省武邑县循环经济园区中心校
第二篇
一、教师良好的导入
在讲授乘法时,教师可以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框架来教授新知识,可以用加法来解释乘法。例如,可以在黑板上展示出两个算式:4+4+4=12,3×4=12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异同,与此同时,再追加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考虑这些数字之间的关系,为什么结果都是12?在这样一个个问题情境下,学生的求知欲会变得强烈,也就会对这些疑问进行探究或者追问,这样的过程才使得学生对知识学透,学活,学到家。再如,在讲“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在生活中选取许多学生熟悉的物体来导入课堂活动。如收集足球、乒乓球、积木、铅笔盒等各种形状的物体,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问学生想不想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这样的教学导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所以,设计好的教学情境来导入乘法知识点,会有助于学生有效了解乘法意义和用途,并能准确而迅速掌握此知识点。
二、学生情感的参与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注重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一堂好的数学课,不仅要让学生建构所要学习的知识,还要使学生懂得知识的来源和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自身的知识积累出发,应尽可能地利用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来学习数学知识。另外,教师还要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或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精神。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亲身参与,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数学的存在和现实中的运用。例如,一共有100元,需要买三种体育器材:足球、篮球、排球,买一个足球需要15元,买一个篮球需要16元,买一个排球需要18元,问题是这100元可以买几个足球、几个篮球、几个排球?怎样买,可以三种球都能买到?其实,这个问题就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知道款数,又知道每种球的单价,计算可以买到几个球。在这里,这个问题就转化成了数量、单价和总价的应用问题了,可见,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设知识点问题,以促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和强化,强化知识信息,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很愿意在活动中学到新知识。而在传统的“教师教,学生被动学”或者“满堂灌”的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情感参与的体验性被抹杀和压抑下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自身的体验来灵活掌握所学东西。
三、师生和谐的交流
学习过程离不开学习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对知识会进行深一层的理解和运用,进一步掌握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很有必要的。在交流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很有效地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摸底;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可以准确地明白这个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等等。师生之间交流的最佳状态就是和谐,所谓和谐,就是双方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能就问题进行发挥。
具体地说,就是教师能在摸清学生掌握情况基础上进行引申,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有所理解和看法,并能在理解知识基础上进行灵活运用。例如,解决实际乘法问题:有几名学生想帮助5名希望小学的同学,他们想送给希望小学的同学每人一本9.8元的《小学生作为》和一本11.2元的漫画书。求每人要花多少钱?在对乘法交流基础上,学生得出了几种不同的算法:⑴9.8×5=49(元),11.2×5=56(元),49+56=105(元);⑵9.2+11.2=21(元),21×5=105(元);⑶9.8×5+11.2×5=105(元)。可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了乘法的计算方法,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另外,在师生交流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要提供丰富的实际问题,来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来解答实际问题。还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去寻找能够用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答一些问题,达到对知识的灵感运用和深刻理解。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所以,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要有良好的课前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其中,在师生和谐的交流中掌握知识,深化运用知识的能力。
作者:董天德 单位:邢台市桥西区南大郭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