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数学教学和劳动教育融合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文章分析小学劳动教育与数学教学的融合策略,在简述劳动教育缺失对小学生发展的影响基础上,提出了融劳动教育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策略,包括通过课程整合促进教学融合、优化教学过程、基于生活讲授数学并渗透劳动教育、在数学解题中融合劳动教育等。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师优化学科教学、融合落实劳动教育带来一些启发。
关键词:小学数学;劳动教育;融合教学;策略分析
小学不仅是教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其健康人格和积极向上意志力的黄金时期,劳动教育在学科教学活动中的融入有助于实现上述目标。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融合劳动教育,将其渗透在学科教学细节当中,指导学生在学数学、用数学的同时探索劳动,感悟并践行相关思想。
一、劳动教育缺失对小学生发展的影响
调查并分析当代小学生的特点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都缺乏正确的劳动认识,未能建立积极的劳动理念,甚至出现性格懒散、不愿意参与劳动等行为习惯。在学校组织劳动活动时,想方设法地请假来逃避劳动,甚至存在不尊重社会基层工作者等的想法,这是小学劳动教育缺失在学生发展方面最明显的消极影响。此外,学生缺乏动手欲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令素质教育难以落实。由于学生的知识学习浮于表面,难以应用在实处,还会造成社会劳动者减少的现象出现。各行各业应用型人才缺乏,具备吃苦耐劳品质的优秀工作者减少,对社会发展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融劳动教育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一)通过课程整合促进教学融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实际上就是一个将不同学科教学内容与目标联系在一起的过程,需要以课程信息的整合为支持。也就是说,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应该积极整合课程,深化对数学课程、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分析,先从中挖掘能够建立教学联系的信息,再围绕相关信息开展融合教育工作。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问题,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中,部分教师忽略了上述内容,不仅没有主动设计高质量的融合教学课程活动,甚至还出现了在未准确把握数学与劳动教育融合之道的条件下,就盲目开展融合教学活动等行为,严重打乱了学科教学的正常顺序,阻碍了学生的融合学习与发展[1]。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适当介入,协助教师建立教研组,监督教师在教研组中研究哪些数学知识可与劳动教育联系在一起。有效课程教学内容在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被更好地整合在一处,融合教学工作有序推进,更有望取得良好的反馈。
(二)优化教学过程落实融合教育
劳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还可以体现在教学过程方面,若教师能够将劳动思想巧妙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融合教育目标必然能够轻松实现。反之,若该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被忽略,数学教师只是在刻板地告诉学生什么是劳动,为什么要参与相关活动,学生难免会对劳动教育产生厌倦感,甚至会对数学学习重点形成错误认识。所以说,想要将劳动教育渗透、落实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优化教学过程。1.言传。言传身教不仅是小学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是增强劳动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优化教学过程时,应重点关注言传、身教两项内容。就言传来说,教师既要优化讲授学科知识与劳动教育内容的教学语言,也应优化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语言。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了解劳动信息,也能令他们在与教师的日常交流中感受相关教育,其融合教育感知是全面的,成长变化自然会更加积极。但是就现阶段来说,关于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有助于落实劳动教育的教学和沟通语言,大多数小学教师都没有形成准确的认识,甚至还会一味地按照刻板的方法,以灌输式的语言向学生讲述关于“如何做事”的知识。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对融合教学目标的实现造成了消极的影响。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首先应对教学、沟通语言的区别和共性展开分析,如越是简洁有趣、生动明了的语言越容易吸引学生,用轻松的语气讲授严肃知识是促进小学生学习的关键等。其次要将语言优化思维落实到各个环节。如在导课环节,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教材中的数学知识是前人们的思想与实践的精髓,我们现在面向教材的学习,就是在前人的思维绿荫下乘凉”等语言引入课程。此时,学生结合学习实际理解“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含义,在学科导学中体会前人所做之事的重要作用,受其鼓舞形成劳动热情,融合教育目标得以高效实现。2.身教。小学生除了会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知识外,还会对教师展开模仿,在对其行为举止的观察和分析中,通常都能看到教师的影子。这就意味着教师想要通过教学过程渗透劳动教育,还应优化“身教”的过程,以身作则地为学生做出正确的示范,方便学生对教师的行为举止展开更积极的模仿[2]。然而就目前来看,部分教师在该方面做得并不是很好,所以改变迫在眉睫。对此,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在书写并擦拭板书,准备或整理教学用具时亲力亲为,自己擦黑板、整理讲台和教学用具,以亲身示范向学生传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思想。长此以往,学生通过观察并模仿教师形成正确的劳动理念,掌握一定的做事方法,使融合教育目标实现得更好。
(三)基于生活讲授数学渗透劳动
无论是学习数学知识还是感悟、培养劳动品质,目的都在于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这体现了生活、数学与劳动之间相辅相成的联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可以着眼于生活,以生活中的知识为着手点,基于生活要素设计融合教学活动。但纵观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不难发现部分教师忽视了生活在融合教学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重要指导作用,既没有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也没有立足于生活实际讲解劳动意义。在该环境下,学生对数学、劳动的探究均脱离实际,很难深刻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因此融合教学整体有效性并不能尽如人意。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教师一方面应该加强对生活的观察和分析,另一方面还应深入研究并践行生活化教育理念。先将生活中可用于解释数学与劳动的要素提取出来,带到课堂上,再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严格按照生活化教育理念的要求组织学生学习,启发他们从生活要素所体现的教育信息中展开学习。如在讲解轴对称等知识时,可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轴对称建筑展开分析,向学生介绍建筑的建造意义与建造过程,将建筑与房屋、劳动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明白劳动可以让人获得安身之所。学生的学习与思考均贴近生活,他们能够将参与基础社会活动的真实经验迁移过来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劳动的重要性,进而提升双重素养,促进融合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在数学解题中融合劳动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除了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一些特别设计的数学题目,能够将劳动信息体现出来。受此启发,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在解题中融合劳动教育,有目的地在解题训练环节设计一些蕴藏着相关思想的题目,鼓励学生全面分析题目并进行解答[3]。可是在具体实践中,一些教师陷入了思维误区,他们仅仅对学生提出了“解答题目”的要求,没有指导他们对题目内涵展开深入分析,阻碍了学生对劳动的学习和感知。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以适当调整学生的解题实践流程,先带领学生读题并鼓励他们在题目中发现信息,启发他们说出可以用于解决数学问题之外的其他信息。如以植树为话题设计加减法计算问题,一边引导学生在题目中寻找计算信息,一边启发他们说出“题目与植树有关,植树是一种对社会有贡献的工作”等劳动教育信息。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必然可以在提高解题能力的同时深化对劳动的认识,能够在题目蕴藏的积极思想影响下建立更正确、健康的做事意识。
(五)借助数学文化理解劳动意义
具有特殊文化背景是小学数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共性,二者的文化背景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也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就如马克思所说:“劳动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任何一项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文化活动,都与劳动相关。而数学,是探究科学的必经之路,是创造伟大并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工具,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基于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还可以将注意力放在文化背景方面,转换思维,借助数学文化进行融合教育,引导学生从文化角度分析劳动的重要意义。然而在当前融合教学工作中,教师忽略数学文化的重要价值,没有将数学文化与劳动教育进行融合的问题比比皆是,严重阻碍了学生基于数学文化背景的思考。这再一次提醒教师融合劳动教育与数学教学,可以将数学文化利用起来。将前人在社会工作中创造数学的文化故事讲给学生听,引导他们对前人是如何通过劳动创造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是如何在做事中引领社会进步的事实展开思考。学生不断在基于文化背景的思考中得到更丰富的学习体验,逐渐在文化支持下理解劳动的重要性,融合教学有效性得以提升至新的高度。
(六)合理组织实践感悟劳动魅力
增强小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并深化其劳动品质,实践的组织同样是不二之选。这是因为在实践参与中,学生既可以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加深知识认识,也能够近距离感受劳动、获得更多感悟其魅力的机会[4]。反之,若融合围绕理论教学展开,学生不免会在单一学习中产生消极知识探究情绪,也无法深入感受劳动魅力。但是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中,后者所说明的问题依然存在。所以说,为了更好地将小学数学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在一起,教师还应解决实践不足的问题,积极组织以促进学生劳动魅力感知为目标的数学实践活动,如在讲解统计等知识时设计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调查社会中的劳动信息,鼓励他们在调查中参与所调查劳动项目,感受劳动魅力。学生们的劳动认识在实践中加深,并且社会调查的过程也是一个主动做事的过程,对于劳动魅力的感知会更深入,融合教学效果更加理想。
(七)通过家校合作渗透劳动教育
小学时期劳动教育工作之所以无法有效地展开,与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溺爱有不可推卸的关系,家长们过度保护孩子,不愿意让孩子参与劳动,害怕他们在劳动过程中受伤,因此不支持学校、教师设计的劳动教育课程活动,导致小学数学教学无法有效融合劳动教育。基于此,探究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策略后能够发现,落实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不容小觑。教师应积极联系学生家长,告知劳动教育对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影响,使他们认同相关课程活动,并要求他们在时间合适的情况下参与学校活动。家长们与学生共同完成劳动任务,感受其中的乐趣,并且能够在亲子活动中将劳动技巧直接传授给学生,成为学生的榜样,身体力行地宣扬劳动精神。小学数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得到更多支持,课程活动秩序更高,效果更加理想。但是即便如此,由于部分教师没有在融合教育中做好学生的安全保护工作,家长们发现了潜在的安全问题,降低了对教师指导学生劳动的信任,出现了家校合作失效等新问题,对学生基于数学学习的劳动参与形成了新的阻碍。要想有效地规避此问题,教师需提高对学生的劳动保护重视程度,在家校合作中预设紧急事件处理方案,去除活动场地的危险因素,有效防范危险的发生,保障学生安全。
(八)融合激励思维进行教学指导
激励是增进小学生数学学习动力与劳动热情的关键,若能让学生在融合劳动教育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自然可以提高他们持续参与对应课程活动的积极性,与之相反的,若教师没有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积极探索劳动的行为做出表扬,学生无法获得正向激励,必定会影响学习热情,出现消极的课程活动参与情绪。所以说,小学数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中,教师一定要将激励思维融入课程活动,在指导中多激励和表扬学生。然而就实际情况来说,部分教师在融合激励思维中选择了较为隐晦的方式,限制了学生对激励与表扬的感知,制约了其自豪感、成就感的形成。对此,教师还应有目的地调整激励方式与语言,尽可能多地采取更直接的方式表扬学生。综上所述,小学劳动教育可与学科教学活动相融合,并能够取得较为积极的反馈效果,有助于改变当前小学生缺乏劳动意识、不愿意独立做事的成长现状。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可尝试将劳动教育渗透在知识讲解、习题训练等多个方面,优化教学过程,灵活运用数学文化等多项可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教学资源,将劳动教育全面渗透在数学教学活动当中,并以此培育小学生良好品质、知识素养。
作者:刘晓霞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民族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