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数学复习课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作为重要课型之一的复习课,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并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制作灵活、局限性弱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达到这样的效果,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思考方式和知识的特征进行制作,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转化成清晰可见的脉络图,充分利用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化特征,培养他们的实时记忆能力和自主动手能力,对于提高小学数学复习课成效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教师应将思维导图在复习课中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切实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
一、小学数学复习课中思维导图的优势体现
(一)厘清知识,形成结构体系
数学知识的内容庞杂多变,看似难度较大,实则层层递进,互相存在联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思维都没有完善,欠缺逻辑深度和广度,以直观思维为主,渐渐成长到高年级时,每学期的知识都有明显增加,学生学习会倍感吃力,思维逻辑更加缜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每个单元增加的知识点和细节,要尽可能详尽地解释每一个细节,尝试用学生的思维理解问题,尽可能详尽地考虑他们的想法。思维导图尊重学生身心发展实际,帮助学生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看似分散的知识串成完整的知识链,整体把握所学知识,让思维可视化,再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进行补充调整,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完善知识结构。
(二)全面展示,形成层次建构
小学阶段大多是零散的数学知识,学生很难自行构建层次体系,每课时之间的联系也很难领会到。思维导图要求学生用逻辑关系重新编排知识,利用思维导图的结构性和思维逻辑的因果性,将各级主题的关系表示出来,使复习变得更加高效。绘制过程中,各分支用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箭头连接起来,利用文字、几何图形等直观地呈现学生的逻辑思维,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架构。学生通过分析各层级间的联系,逐步理解知识点,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整理活动中来,并在整理过程中,使知识不断内化,最终绘制出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网络图。
(三)促进交流,形成合作意识
日常教学中,合作学习需要教师出示活动要求进行任务驱动,给学生具体的思路研究内容,问题比较细化。如果教师干预过多,学生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机会,而思维导图可以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在互相帮助的环境下成长。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存在个体差异性,独立完成思维导图较困难。所以,在思维导图初具雏形时,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间进行交流评议,提醒学生认真聆听其他人的发言,互相补充、完善,各抒己见,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发散思维,形成创新能力
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需要合理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致力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引领他们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更深刻地记忆和理解知识。在复习课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引领学生掌握利用导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使其对数学知识内涵产生正确认知。教师通过实施即时激励措施、创设丰富问题情境、倡导一课多图等方法,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知识间的联系,绘制多种思维导图,给予学生“有温度的评价”,甚至可以采用逆向思维,弥补惯性思维的不足。
二、复习课中有效运用思维导图
(一)活动前置,提高复习效率
对于师生来说,思维导图是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在初次绘图前,教师要让学生形成初步印象,简单讲解思维导图的组成、作用以及广泛应用。教师也可以课前布置前置性学习任务,让学生前一天晚上提前构思、整理复习内容的思维导图,将功课做在前,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课堂上,教师可展示多位学生的作品,请他们逐一讲解,比较谁的思维导图更加新颖、全面、思路清晰,让学生在探索比较中领会复习的重难点,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射线、直线和角”复习课之前,教师先出示端点、可度量、笔直等关键词,让学生从关键词出发发散思维,进行头脑风暴,找出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制作。之后,教师选择优秀作品投影展示。有的学生涵盖了全部知识点,层次清晰,逻辑性强,有的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了不同分支的知识,一目了然,简洁大方,脉络清晰,有的学生还拓展了重难点,标出易错知识题型。不管学生制作结果如何,教师都要进行鼓励与表扬,还可以请其他学生点评提问,体现学生课堂上的主人翁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生生互动,进行合作学习
在思维导图的复习课实践应用中,教师需要做好复习的整体规划,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和积极应用合作式学习方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这样,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就成了培养学生主动性的重要前提。教师要设计可合作的复习内容,组内同学互相指导、改进、完善思维导图,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取长补短,学困生可以借鉴、模仿优秀生的经验,加以思考进行内化,优秀生也可以听听其他人的见解,说不定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这样,既彰显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特色,又能增强班级凝聚力,形成良好班风。课堂中组织合作交流为生生互动提供有效平台,复习领域中运用思维导图旨在让学生回顾和分析某一单元或者某一板块的知识点。例如,在复习苏教版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这一板块时,首先,教师要明白统计和概率是 1+1>2 的体系,统计是对大数据进行分类归纳,概率则是对这些归纳进行总结,推测出发生的可能性,通过整理十二册课本,发现包括二下“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三下“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四上“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五上“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二)”、五下“折线统计图”、六下“扇形统计图”这几个单元,教师要研究课本和教参,深入剖析教材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制订合理的三维目标,把握重难点,只有教师先厘清小学阶段“统计与概率”这一体系的组成框架,才能脉络清晰地传授给学生。其次,教师对每个单元进行简单的复习,勾起学生的固有回忆,全班探讨,将该板块分为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可能性和统计三个一级分支。之后,分组合作,四人一小组,就刚才确定的三个一级分支展开讨论,自由发挥,按照自己的理解完成二级分支、三级分支的分类。最后,小组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代表讲解思路和制图方法,解答其他小组的提问,取长补短,完善导图。
(三)延伸拓展,深化综合能力
每节课的下课铃声不代表这节课的结束,数学知识不可能仅靠一节课或是几节课就能掌握透彻,教材中,有些单元是独立的,有些单元是环环相扣的,存在着递进关系,复习课要解决的是点、线、面三者的结合,需要学生带着发散性思维延伸拓展。而思维导图展示出的只是概括性的词语,还需教师带领学生根据关键词进行知识拓展,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面积”这一单元时,重点是搞清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如何转化的,从而推导出面积公式,这都可以在思维导图上有所体现。首先,教师课前下发学习单,让学生自主探索,以自己对知识的整合为依据,制作出初步的思维导图。其次,课堂上,集体复习三个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一级分支定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底和高,学生小组合作根据三者间的联系制定二级分支。在思维导图的基础上,搭配适当练习,练习是对知识点很好的延伸与拓展。最后,引导学生思考,除了以上分支,这个单元还学习了什么,从而提出新的问题“如何比较面积”,在练习中感受方法,可以通过观察法、数方格法、重叠法、割补法等进行比较,适当地拓展能够提升思维导图的价值。
(四)聚焦课后,养成复习习惯
新授课完成后,及时巩固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复习是至关重要的部分,课后,学生可以针对复习课中的知识点,结合思维导图厘清脉络知识,进行巩固练习,联想并分类相关知识点,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框架体系。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着重引导学生复习各个单元知识的连接与延伸,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复习的好习惯。所以,复习课中结合思维导图教学,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基础性本领,还能引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使其掌握多样化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一来,课程取得的教学成效自然更佳。复习课中,巩固练习通常设置在最后,如在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时,由于该课中覆盖了大量知识点,且它们之间有一定的交叉点和联系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甚至难以理解,特别是对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中,学生很难掌握。教师结合思维导图开展复习教学时,可总结长方体及正方体的相关知识,尤其是两者之间的交叉点与关联点,再设计相关练习进行巩固训练。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对思维导图进行补充完善,有的学生补充各单位之间的进率、区别、计算方法;有的学生补充计算表面积的重点题型,甚至自主出题;也有学生将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联系表述清晰,这样一来学生将能够更直观地发现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也能更顺利地掌握这些知识点,不会再出现错用公式等情况,教学成效自然也就得到了提升。
三、结语
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思维导图最显著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回顾整节课的知识,厘清脉络层次。制图时,小组合作学习,积极参与,这是第一次复习。在整体框架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探索,寻找最合理、最优化的制图方式,这是第二次复习。教师最后展示优秀作品,全班解读剖析,这是第三次复习。一次思维导图的制作能引发多次复习,还能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网络。通过这样图文并茂的方式,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对知识要点进行提炼总结,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知识建构能力、概括总结能力,提升数学复习教学效率。当然,借助思维导图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不是一个图形或者一次探讨就能完成的,它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打磨、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还能体会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加强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同时也提升其数学核心素养。
作者:申思 单位:无锡市育英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