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问学课堂的实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提问是数学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问题可以瞬间点燃学生的智慧,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捕捉到知识的关键。小学数学课堂需要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构建“问学”课堂,达到以问促学的教学成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学”教学模式;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问题一直普遍存在,不管是数学概念分析、数学方法的讲解还是数学思想的渗透,都需要应用到不同形式的数学问题,基于数学问题而形成的“问学”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强化数学课堂的生成性与启发性。在数学问题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法、实践探究法、交流质疑法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进行数学问题探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促进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以及数学能力的提升。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践中很多教师会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进一步引出问题,在生动、直观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思考数学问题,形成探究思维,提高数学问题思考的效率。在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必须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系统、学习经验、认知能力以及现实生活等,找准教学切点,通过灵活而多元的方式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创设出来的问题情境更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热情。教师对情境教学切点的选择中,必须要密切结合小学生的知识系统、认知水平,防止创设的问题情境远超过学生的知识系统,导致学生无法理解问题。比如,在《圆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现实中常见的事物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圆形的生活物品,包括井盖、圆形的杯子口等,然后通过电脑处理,将这些物品的形状变成正方形或者不规则的图形,提出这样的问题:“圆形的物品改变了形状,是否还可以正常使用?”这类问题是很多学生在生活中没有考虑过的,在探究问题的时候,学生自然会分析圆形的特征,将圆形的特征和圆形物品的功能结合在一起,自然会接近这节课堂中的核心知识,完成知识的理解和习得。不管是选择情境内容,还是进行数学问题的设置,教师都要密切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保证问题情境和问题内容中牵涉到的物品、现象等都是学生所熟悉的,同时还要与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问题的探究中,经过不断剖析,掌握知识的要点,完成生活经验到数学知识的迁移学习。
二、组织实践探究,强化学生的问题体验
教师要设计各种形式的数学实践探究活动,将数学概念性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的流程中,让学生亲眼见证、经历、感受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由此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和其他相关知识,强化学生的数学问题体验。在实验探究中,教师要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扮演着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指导学生在探究、动手、思考的过程中,逐步走进知识、获得知识,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进行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降低干扰的程度,减少干扰次数,确保学生在问题探究中的主体性、独立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比如,在学习“圆柱的表面积”的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进行数学实验,促使学生明白圆柱体的表面展开是长方形,并且指导学生掌握长方形边长和圆柱体底面周长、高的关系。在探究实践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圆柱侧面展开是怎样的图形?圆柱体的底面和图形的边长是怎样的关系?”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实践探究,在动手中便可以获得问题的答案,从而可以发现,长方形的长便是圆柱体底面的周长,而长方形的宽便是圆柱体的高,由此便可以掌握了本节课中的重难点知识。在实践探究中,教师提出科学而有趣味性的问题后,便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带着问题探究、操作,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浅层次的指引,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实验学习的印象,让学生主动完成课堂中知识体系的建构,习得圆柱体面积的相关知识。
三、开展交流质疑,发散学生的问题思维
高质量的“问学”课堂中,学生和教师的思维会发生持续性的碰撞,教师要促进学生进行问题的思考、沟通和交流,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在探究、沟通、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要为学生在问题上的交流质疑提供有效的支持性环境。比如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进行小组之间的探究式学习,让每个小组中的学生都可以大胆表达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提出的问题解决方式,然后小组中的每个学生对提出的观点、建议的可行性进行探讨,这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养成和提升。学生对问题进行质疑交流,可以从不同层面上分析数学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要对小组之间的质疑交流过程进行跟踪监督,引导学生有所侧重地进行问题的探讨,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主要问题的研究中,确保学生思维发散方向的合理性。比如,在《倍数和因数》这节课的教学中,课本中包含很多概念,即质数、倍数、因数、奇数、合数、偶数等,学生在初步接触这些概念的时候,很容易将概念混淆或者记不清等。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特殊数字分类的数学问题,强化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对于“质数”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先阐述质数的概念,然后提问这样的问题:“1与0哪个是质数,哪个是合数?”对于“奇数、偶数”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在阐述其概念后,然后提问:“0属于奇数还是偶数?”这些问题会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思考、交流质疑后,便理解了其概念,对其有了初步的记忆。数学概念性知识的教学并不简单,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其概念,能够学以致用,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概念的内涵,可以清晰划分相似但是本质不同的概念,结合特殊数字归类问题,让学生进行交流质疑,促进学生问题思维的形成,将新的知识嵌入到原本的知识系统中,逐步形成更完整的认知体系。
四、设计拓展应用,强化学生的问题成效
数学课堂总结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回顾,在回顾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拥有对知识更深刻的感悟。教师可以设置内涵更丰富的数学问题,启发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拓展应用性问题有两种类型,即巩固性训练题和拓展性训练题,前者是基于课本的基本知识、重难点知识设置的习题,后者是在基本知识、重难点知识进一步延伸后设置的问题,前者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更深刻的记忆,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后者是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在数学课堂的总结阶段,教师要设置针对性的巩固性和拓展性问题,让每个学生在问题的探讨或者习题的完成中,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知识的拓展训练。比如,在《圆的面积》这节课的总结阶段,教师先结合其基本公式,提出巩固性数学问题,比如可以告诉学生圆的面积,让学生应用公式计算圆的半径和直径;然后给出圆的周长,让学生应用基本公式进行圆的面积计算。在巩固性和拓展性习题的训练中,让学生牢记数学公式,有效应用数学公式解决问题,并且还可以促使学生形成灵活性和综合性的数学解题思维。
五、巩固拓展应用,以问催新
“温故而知新”,温习是教育界推崇的学习方法之一,通过温习之前的知识,可以领域到新的知识。温习并不是简单的回忆,而是一种对原来习得知识的深入思考、深入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启迪新的智慧,拥有新的知识。阅读、反思、练习、释疑等都是温习的基本方式。练习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问题解决,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学以致用能力的提升。结合上文所分析的内容,练习也可以分成两种形式,即基本的巩固型练习与延伸的拓展型练习,前者是巩固对原有知识的记忆,后者是在练习中获得新的知识,形成新的认知,或者拥有新的感悟等。“以问催新”属于“问学”的第五个阶段,也是最后的一个阶段,通过多元化的练习,让学生通过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各种现实中的数学问题,在思考、探究、动手、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比如,在“班级联欢会”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基础型与拓展型的习题,前者的习题为“全班平均每人需要支付多少钱可以保证购物对资金的需求?”“和之前的购物计划对比,最终选择的购物计划是节省了资金,还是需要支付更多的资金?节省或者超出了多少钱?”学生根据之前所学的小数乘除法便可以解决问题,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拓展型问题为:“你能制订一个更科学的联欢活动方案吗?”“你可以对联欢活动制订数学日记吗?”学生带着更高难度的问题展开行动、进行练习,在数学发散性思维中,寻找问题新的解决方法。
六、结语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问题为中心,实施“问学”课堂教学模式,以问促教、以问促学,从而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组织实践探究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问题体验;开展交流质疑,能够发散学生的问题思维;设计拓展应用,能够强化学生的问题成效。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学情,灵活选择数学问题的投放时机,提高问题教学的切合性,使其更好地为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发展服务。
作者:侯明慧 单位:青岛西岸新区富春江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