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策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一门基础学科,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很重要,这需要我们在教学设计上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成长生态环境,教学形式上充分互动交流,拓展延伸时以兴趣为导向。
一、教学设计呈现差异化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要细心地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自觉地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这一特点既是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背景提出,又从现在小学生的特点出发,充分说明小学科学教育应呈现差异化。这就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环节时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针对不同性格、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提出不同方案。一个班级的学生在社会与家庭的影响下,性格千差万别,有的学生热情奔放,有的沉默寡言,有的遇事开朗,有的则顾虑重重,每个学生的知识储备也不一样,这都是教师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到的。我在教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一棵大树》一课时,环节安排是先观察一棵大树的图片,看能发现什么?再带学生到操场观察一棵大树,看又能发现什么?第一个环节先让学生观察后相互交流,全班好中差都交流。在实地观察一棵大树时,我对不同学生提出了不同要求,对思维较好的学生从观察的维度和细度作了明确要求,有学生就发现同是一棵树上的叶片,但颜色和形状也有差异。对思维一般的学生只是从观察量、观察要求上作不同的安排。一节课下来,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从不同的角度都体验了科学的乐趣。
二、教学过程展现生态化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和情感交流场所,作为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生命活力、唤醒其自由天性、展现其多彩自我,点燃灵感、激发创新、集聚智慧。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营养不良、生态失调、压抑个性、失去灵性、远离生活”现象,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动态生成的思想,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上,教与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教学环境的创建上等,要有生态理念,力求营造一种和谐动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下主动学习,实现知识自然生成,能力形成,情感养成。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时,我先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乌鸦喝水》的场景,激发思考:“乌鸦为什么要用小石头而不用其他材料?”一问激发起学生兴趣,一下子就将学生的注意和兴趣集中到了对物体的沉与浮的探索上来了。这是一节以实验探究为主的课,在小组实验时,我提供了学生常见的20多种物体,要求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让学生充分获得经验,学生在汇报时显得兴奋而充实,这时,我问学生怎么能让沉在水底铁制材料的物体也能浮在水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又被点燃,我先用视频播放造一艘铁船的过程,这时再出示欣赏现代舰船图片。我再用学生常玩的橡皮泥做实验,通过讨论和实验验证,体验了过程。在这个学习生态环境中所有的教学目的都达到了,学生学得轻松快乐。
三、教学形式实现互动化
互动是课堂上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以及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课堂交往活动。互动既是科学教学活动的形式需要,也是推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想碰撞交流所需,是对填鸭式的传统教学的彻底变革。互动式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自主学习意识、创新发展意识。要通过创设条件使学生在互动化的教学中情感、思维、行为主动参与,使科学素养在动脑、动手、动口的实践中得到提升。互动化教学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广阔的环境,学生会顺其自然、不由自主、情不自禁地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学生会提出并自行追问答案,提出新想法、新思路,从而激发想象,不断创新。教学中的互动,关键在教师,教师要设置议题、创新情境、引导互动,确保互动是围绕科学学习活动。生生的互动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群体的,但都是围绕对某一自然现象、科学实验等展开的,教师既要确保方向性,又要实现有效性,让互动成为探究学习的一种方式。当然互动可以在实验过程中,也可以在观察交流时,还可以是互动评价活动。但激发兴趣、活跃思维、开拓创新是互动的本质要求。总之,科学课是一门探索人与生命、人与自然的综合性课程。是以释放学生大脑、双手、眼睛、嘴、耳、鼻,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作为科学教师应该以全新的课改理念、全方面设计、考虑课堂安排。
作者:柴连武 单位:山东省邹平县明集镇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