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学习习惯培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科学教学需要良好的习惯,小学科学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积极的探究精神和手脑并用的学习习惯,从而形成真正的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
【关键词】
科学;观察;探究;手脑并用;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教学是开启学生科学世界的第一缕阳光,如何让科学先入为主的在学生的脑海里播下种子,从而在未来收获希望,考验着科学老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考验着科学老师本身的科学水平和科学素养。无论以什么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情怀,都离不开学生良好学习方法的培养,那么,教师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观察是科学的开篇之作,科学始于观察,成于观察,一切科学的诞生无不是从观察中产生,可以这么说,科学始终是观察的孪生兄弟,观察和科学的产生如影随形,例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良好的观察品质主要包括:
1.观察的持久性:科学不是一看就明,一见就知的花开花落,而是隐藏在生活中、现象中的一种规律,靠“走马观花”和“浮光掠影”是不能真正到达科学的彼岸。很多科学家毕其一生去观察、发现和思考,才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才有了自己的重大见树。如: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24年的物候记录,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植物花开花落等物候之间的关系。
2.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最真接动力就是追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以观察的最大价值也就是其客观性,没有了客观性,观察也就失却了其存在的血脉。对于小学生来说,观察易做,客观难求,因为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及学生认知特点,很多观察难免有些偏颇,甚至绝对,但教师要保护好学生观察的积极性,切不可以学生观察的局限性而否定了观察的价值,而是要蹲下身子和孩子一起参与观察,并在相互分享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最大化保持小学生观察的原创性。
3.观察的敏锐性:敏锐性是从观察的质量来说的,更确切地说是观察的智慧,观察意味着发现,重大发现往往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敏锐的捕捉,伽里略就是从教堂吊灯摆动现象,得出了单摆的等时性。当前全球评选诺贝尔获时有这样一个规定,那就是诺贝尔奖只给奖给在观察后在重大发现的那一个,也就是说,也许他的贡献不及其它,但他经过长时的观察、思考和能量积蓄,在某个重要节点产生了重大发现,引发了科学由量变到质变的进程,这说明,观察需要有一定的敏锐性,需要教师不时地培养这方面的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4.观察的目的性:观察有有意观察和无法观察两种,无意观察是人的无意发现,但往往“无心插柳柳成荫”,小学生大多数是无意观察,教师要保护好学生观察的积极性,并对学生自己观察而产生的问题给予合理的解答。有意观察往往是抱有一定的目的,目标导向性很强,如:用酒精灯加热物品时,本该观察被加热物发生的现象,但有些学生却只看到了酒精灯的火焰在跳动。这需要教师慢慢引导、轻轻呵问、时时鼓励,从而让观察为学生的最后发现贡献出洪荒之力。
二、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探究是科学的核心思维,离开了探究,科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任何科学的发明、发现都是建立在不停地探究基础上的,可以说探究性思维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核心素养。即将修订的课程改革方案也将探究性思维和探究性学习置于学习方式的制高点,只有让学生主动探究,从探究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体现,主观能动性才有发挥的土壤。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就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地球撬起。”探究性学习正是将地球撬起的学习支点。有了探究,学习将步入深水区,触及科学学科的内核,科学教师每天要让小学生都开展一些探究性学生,做些“思维操”,学生必将既能增高智商,也能促进情商的发育。当然,要想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需要有探究性学习的土壤和根基,新课程背景下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叫“让学”,其本质就是对学生的学习不加干扰,甚至不加指导,而是要充分相信学生,信任学习,做学生学习的啦啦队和成长的守护神,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感悟、实践和推理等一系列思维过程中提升自我的学习力。因此,科学老师需要保护好学生探究学习的绿芽,不断为他的学习方式创造绿色环境,让探究真正使学生增见长识。问题是探究的导火线,要保护探性性思维,首先就要呵护学生问问题的习惯,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样证明?物体的滚动摩擦大于还是小于滑动摩擦?怎样证明?遇到这些问题,教师切不可视之为幼稚,抑或“袖手旁观”,而是要在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为学生指明方向,开出适宜学生探究发展的绿色药方!
三、养成手脑并用的学习习惯
陶行知说过,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陶行知提出要手脑并用,建立手脑联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增进学生的理性思维。
作者:王建良 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官林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张奇,沈群,韩志伟.小学科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研制组.走进课堂——小学科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