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解析(10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解析(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解析(10篇)

第一篇:小学科学课堂创设情境

如今“问题情境教学”已成为师生广为传诵的课题,对很多小学来说,创设情境这一方案能够大大推动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身心发展,实施此套方法很有必要。从广面来说,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可并不是所有方案都适用于小学,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切实寻找正确的一种方案来实施,从学生实际的学习状态出发考虑,以教材中真实存在的课文内容为前提,创设出容易被小学生们接受并富有感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

一、利用生活现实解释科学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在科学教学的课堂里,教师在授课时,经常会发现学生对口头表示的一些道理似懂非懂。例如,教师在教授《在水上物体的浮力》这一知识时,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铁块放在水里会下沉,而轮船是钢铁制成的却可以完好无缺地在水面上航行?”小学生们通常都会对这个问题挠头?耳,难以做出一个解释。此时教师就可以把学生们带到实验室里做一个相关实验——在一个充满水的水槽里各放一个铁块和一个相同材质的模型船,毫无疑问我们会看到铁块沉到了水底,而船却浮在了水面上,这一实验为学生们创造了一个问题情境:铁块和铁船的不同表现究竟与什么有关?在提出这一问题之后,学生们肯定对问题的答案充满了好奇,教师乘此机会提出浮力的知识,利用浮力计算公式,不难看出增大物体的接触面可以增大浮力大小。由此可见,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创设正确的问题情境不仅活跃了课堂中的气氛,同时也引导了学生向问题的答案与解释靠近,增进他们发现科学问题,研究科学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这是科学课堂的关键所在,只有在发现问题的前提下才可以引领学生解决生活中一些难以解释的话题或现象。

二、巧妙结合现代网络技术和多媒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现代网络技术和多媒体的运用是当代教育的新潮教学模式。教师利用创设情境进行教学的时候,巧妙结合现代网络技术和多媒体让情景教学更形象生动、内容更佳丰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充分发挥情景教学的作用,有利于为枯燥乏味的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在学习《各式各样的服装》这一课的时候,由于现代人的服装样式单一,古代的或者其他国家的服装并不多见,因此在创设情境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课前通过互联网搜索我国古代、近代不同阶段有代表性的服装通过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观赏,甚至可以通过淘宝购买几件有特色的服装,然后让同学穿上走秀。这样,既可以将各种服装样式一览无余,还减少了让学生花费大量的学习时间制作服装的时间。由此可见,现代网络技术和多媒体的作用之大,让创设情境教学方式更容易、生动形象、轻松地进行。

三、小组分工协作,课堂表演小话剧

创设情境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任务,需要学生互相协同合作。利用小话剧的形式让学生小组合作,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中,而且可以更容易将创设情境的作用发挥到淋漓精致的地步。例如:在学习《动物的本领》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采用小组分工进行创设情境教学。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自备服装、头饰、声音等表演一个动物,然后通过话剧表演出这个动物的本领。同时,在学生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巡视,首先,解决学生在讨论中遇到的问题:其次,防止学生利用讨论时间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最后,教师根据各个小组的讨论进度决定结束时间。另外在进行小组分工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将尖子生和基础水平较弱的学生搭配均匀,以保证每个小组的话剧质量。利用小组分工协作,课堂表演话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有效发挥创设情境教学的作用,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

四、情景教学联系实际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因此教师在采用情景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情景教学的内容紧贴生活实际,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例如:在学习《植物的身体》这一课的时候,教师要将兰花、栀子花、吊兰等比较常见的植物带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学习,而避免带一些大王花、伏都百合、巨型魔芋等罕见的植物,不仅很难找到这些植物,学生也会觉得很遥远,教学效果不佳。如果创设情境设置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也可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学科的用处。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激励鼓舞学生探索新发现,如何使得他们自主交流讨论解决科学书上提出的问题。创设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善于发现勇往直前的精神的最佳手段,因为任何一件未知的事情都是由提出问题而来,并围绕问题探索展开的。小学生正处于是最天真烂漫的年纪,提出问题是他们最基本的能力,一句简单的提问有可能成为解决问题的点睛之笔,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深入研究问题的兴趣,促使他们向科学的领域进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朱正 单位:江苏兴化市安丰中心小学

第二篇:小学科学课堂微课教学方式

摘要:

科学是小学教育中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于基础教育而言具有不可取代的现实意义。微课作为课程教育改革中大力倡导的新型教学模式,主要以视频为主要教学媒介,针对教材中某一知识点进行深入分析。基于此,主要以教育科学版小学科学教材为例,对小学科学课堂微课教学方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

小学科学;微课;教学方式

众所周知,微课主要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教学形式,展示小学科学教学内容。通过有效利用微课教学模式,结合班级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展开针对性教学课件设计,进而有效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下文中主要深入解析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策略,以期有效推动我国小学科学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利用微课,解析科学概念

小学教育阶段科学作为帮助学生解析外部自然科学的课程,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无法避免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科学概念。如,教师在教学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微课课件,帮助学生正确构建有关食物链的知识体系,使其能够自主熟练地书写食物链。首先,结合班级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身心发展特点及教材内容,设计一个具备浓厚趣味性的微课。如,一个炎热的夏天,烈日当空,一只蝉慢慢从大树下爬上枝头,一边吸食着树汁,一边欢快地歌唱。一只螳螂正挥动着它的“大镰刀”,悄悄来到蝉背后,就在这个时候,从远处飞来了一只黄雀……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并用一个成语概括一下中心事件。如:蝉→螳螂→黄雀。在学生逐渐理解知识后,引导学生提出现实生活中较为常见的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如小草→蚜虫→瓢虫→小鸟,以此来有效引出食物链的概念。在微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其提出有关食物链的生物关系,剩下的皆由学生自行解决。在教学结束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运用微课,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问题的食物链图像,要求学生纠正其中的错误。这样一来,有效深化了学生的学习概念,进而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理解此知识。

二、利用微课,解析重难点知识

小学教育阶段科学的教学内容通常情况下都是基础性知识,但是其中也包含一些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的知识点,此时,教师则需要利用微课真实形象的教学优势,帮助学生将学习难点逐一击破。如,教师在进行教学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这一课时,班级中大多数学生对于消化系统中相关器官功能不理解,如,胃与肠道,甚至有许多学生将两者直接混为一谈。针对这一学习情况,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微课真实形象的教学优势,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其知识。首先,教师需要事先设置一个微课主题,如,通过馒头的旅行这一游戏,跟着小馒头到人的消化器官中走一回,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消化系统的顺序及相关消化器官的具体功能。其次,适时抛出一个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今天小馒头会带我们去人体内旅游,跟着小馒头会到哪里去?它会带我们经历怎样的旅行呢?”紧接着利用微课课件展示人体消化系统示意图,并以小馒头的口吻讲述其旅行轨迹。以此来有效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消化系统,如,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最后,再由教师对其知识进行系统的总结与归纳,促使学生在微课学习中加深对消化器官的认识,从而掌握食物在体内旅行的特点。

三、利用微课,深入剖析实验操作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与其实验操作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有限,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微课,为学生深入解析实验操作知识。如,教师在教学科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酒精灯的正确操作》这一知识时,教师可以首先利用微课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示酒精灯的正确操作方式,并引导学生依据实验操作提示进行自主实验。其次,教师利用摄像机将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记录。最后,将学生的实验操作与课件中的实验操作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自主进行且核对实验步骤,深化学生学习印象的同时,有效掌握学习能力。

四、利用微课,强化课堂教学趣味性

实践性强作为小学科学课程最为突出的特质,教师在实际利用微课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其教学特质,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有效创新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进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师在教学科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天气》这一知识时,可以利用微课教学优势,将不同等级的风以动画的形式进行展示。如,一级风对应的是树叶微动,烟直上;二级风对应的是树叶和细枝摇动不息,旗能展开;三级风则是能吹起灰尘、纸片,小树枝摇动等。借助相关动画教学视频,使学生更为准确地把握风级的大小,进而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师在将微课应用到课堂教学活动时,需要事先对其教学内容及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与分析。借助微课教学优势,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夏胜海 单位: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继光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刘婉丽.微课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

[2]马黎娜.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微课”教学研究[J].新课程(上),2015(12):196.

[3]温胜冬.微课教学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应用探究[J].考试周刊,2016(68):180.

第三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摘要:

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评价本节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工具。主要研究的内容就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策略。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

小学科学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加强小学科学教学有效评价,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对科目的学习、参与兴趣。采用何种评价模式,如何在教学中适时评价就成了教师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模式的构建

1.建立科学课程成长“档案制”式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要想不断完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就要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课余活动中、生活上以及与学习相关的其余活动表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细化、量化观察,总结出每个学生具备的学习优势和缺陷,设计针对性较强的评价模式。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大多采用的是一节课一次评价的模式。但是随着教育的发展进步,这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发展需求。此时就需要教师将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课外参与科学活动表现、期末综合测评等结合在一起进行评价。让学生和学生家长充分重视最终的评价结果,在期末结束后,选出一位具备科学探究能力的优秀学生,据此设计科学课成长“档案制”,突出评价的综合性价值。

2.采用多元化评价模式,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

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中,单一的评价模式一直受人诟病,多元化评价模式引人注目。首先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要求将以往的教师评价转变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评价的模式。单一的教学评价对学生能力的判定是片面的,因为教师无法全面观察每位学生在课余科学活动中的表现。开启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够让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学习特点,促进自我理解。增加家长的评价,能够引导家长关注学生学习特点变化,在学生今后的发展中及时给予引导。

3.围绕教学目标,全面评价教学内容

首先,教师要充分考虑小学科学教学大纲,分析科学研究成果,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角度确定综合性的教学目标。然后再结合大纲对于每节课的教学要求、对于学生能力发展的要求,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与此同时,制定与之相符的评价标准,从每位学生目标完成情况着手分析。其次,教师要提前准备好每节课需要的教学材料、教学资料,将每节课的评价体系记录在科学日记中。

二、以过程性评价为例,分析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策略

通过对当前我国小学科学教学中普遍采用的评价方式进行分析,发现过程性评价是一种着眼于长期发展目标的有效评价模式,是关注学生学习成果、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建立学生自信心的重要评价模式。

1.材料准备阶段

小学科学是一种对探究性学习依赖较高的学科。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要通过对教学材料的操作、练习、思考,才能获取全面的印象,从而取得对事物的全面、准确认识。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完善的教学材料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科学探究材料的准备过程中,不仅可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还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2.考察探究能力阶段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要首先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突破口,然后再运用亲自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以下重点关注其中的猜想与验证能力、观察和实验能力。

(1)猜想与验证能力猜想能力是学生对于所研究的对象或者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再根据现有的材料以及个人的学习经验,进行推理性猜测的思维方式。猜想作为一种合乎逻辑的研究模式,在科学研究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要从小就要培养的思维方式。猜想结束之后,就要采取有效的验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报告就是需要对猜想是否进行验证做出明确评判的结果。

(2)观察和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是学生智力因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他以后的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等的发展都有十分巨大的影响。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明确目标。如,让学生在使用简单的仪器,如酒精灯、水温计、烧瓶、测力计等,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观察自身行为造成的自然事物的变化,并在实验过程中做好细化、量化观察记录。以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空气中有什么》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基本的实验器材,引导学生猜想这样一个问题:空气中含有水蒸气吗?你能怎么证明?学生观察到在冬天,人们说话的时候嘴里会冒出气体,这个可能就是水蒸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这一猜想:①将碎冰块倒入干燥的玻璃杯中;②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等几分钟;③在玻璃杯的外壁上,出现了很多小水珠。这就可以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在新时期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是当前的重要课题之一。课堂教学的质量,从本质上说就是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效果,主要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对教学知识及活动方式掌握程度等。因此,在制定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价策略时,要体现出综合性、多元化、发展性的思想。

作者:王加伟 单位:新泰市平阳小学

参考文献:

[1]王俊霞.思维导图式科学探究教学:以苏教版《声音的传播》一课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9).

[2]黄其梅,洪亲,蔡坚勇.小学科学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以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7).

第四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导入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核心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磨刀不误砍柴工”,怎样让学生一上课就兴趣满满,认真听讲?有效的课程导入是十分关键的。

一、科学课堂有效导入的重要性

孩子喜欢上科学课,就要一下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有效的导入在课堂教学中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学习兴趣不容小觑,有效导入抓住机会

学习的最好老师是兴趣,学生对兴趣是有很多理解的,如果有效的课堂导入一下就能抓住学生的学习科学的兴趣,那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大大增加了,学习效果自然是很好的。

2.多样的有效导入,让学生爱上科学

带着几只蜗牛去上课,带着磁铁去上课,带着天平去上课……学生一看见我进去,都会兴奋不已。科学课有着其他一些课程没有的魅力:自己动手实验,带着孩子户外实验,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等等,科学课能都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主体性,科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乐在学习,爱在学习。

二、科学教学有效导入的几种方法

1.实验型导入法

(1)演示实验导入法。记得自己去年教三年级,在上《认识空气》这课时,一上课我就说:“孩子们,魔术喜欢吗?刘谦叔叔喜欢吗?孩子们齐声回答:“喜欢。”这堂课我也带来了一个魔术,孩子们请集中注意力观察老师变魔术哦!我先在水槽里装了大半槽多的水,然后拿出一根短蜡烛,把蜡烛固定在一块塑料块上,点燃蜡烛,将塑料块放入水中,接下来我问孩子们:“如果我把蜡烛压到水下,会怎么样?”孩子们不加思索的回答:“会熄灭。”那我们就来试试看吧,看看到底会怎么样。接着,我把一个烧杯倒扣在燃着的蜡烛上并压入水中,蜡烛依然燃烧。此时,孩子们非常惊讶,是为什么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都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哦!

(2)学生实验导入法。前几天刚上过六年级的《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我给每个小组都分发了实验器材,先让孩子们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孩子们都积极地开始动了起来,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通过这些自身体会,很快就得出了他们的特点。接着的动手实验更是让孩子们激动了好久,混合小苏打和白醋,产生了大量的气泡,还发出了“嗤嗤”的声音,这是他们首次接触化学变化产生气体的实验吧!所以,有效实验导入教学,效果好,孩子们掌握得好,课堂就是孩子们的。

2.电教型导入法

(1)幻灯片投影导入法。记得在上三年级《砖瓦和陶器、瓷器》这一课时,我就一张张砖、瓦、陶器、瓷器的图片播放过去,然后介绍和孩子们一起探讨它们的性能和功能等,这样学生就知道了砖瓦的用途主要是造一些建筑物,陶器、瓷器的用途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用来装饰和盛放东西。这样一边欣赏美图一边知识也学进去了,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2)视频导入法。刚毕业那年,上的就是六年级,那时候尤其害怕上宇宙单元,于是特意去听了前辈的课。但是,我的指导老师就是先播放了一个关于宇宙空间的知识的视频,孩子们看的是目不转睛,注意力相当集中。看完视频后,我的老师开始让学生总结刚才看到视频中它给的关于宇宙的信息,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回答问题,一堂课下来就是孩子们的课堂,他们简直就是自己的小老师了。通过那堂课,我知道了视频导入也是很好的一种途径,合理有效地解决了一些不容易解决的事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3.多样型导入法

(1)猜谜导入法。谜语对于孩子来说总是好奇和新鲜的,能否猜出谜底对于孩子来说是很激动的。孩子们一起猜谜语,又满足了好奇心,还获得了成就感,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启发了孩子们的思维。

(2)故事导入法。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爱看故事,听故事,结合这样一个心理特点,我在上《运动和力》之前,简短地讲了一个牛顿与苹果的故事。有一天,一颗苹果从他经常散步的苹果树上落下来,引起了他的思考,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呢?他怎么不朝天上去呢?肯定是有什么力在牵引着它。在苹果落地的启发下,他发现了万有引力,自然地引入了重力的概念。这样有意思,不知不觉中进入的教学带着孩子们遨游科学知识的海洋,不是很好吗?

(3)激疑导入法。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这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中的名言。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设置疑问,带着他们一同进入学习的课堂。

总而言之:有效的导入可以直接抓住孩子们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学习的思维。多种多样的导入形式会让科学课堂的新鲜度很高,孩子们更喜欢科学课,更爱科学课,让我们一同享用科学的盛餐吧!

作者:朱旭珍 单位:浙江义乌市赤岸镇毛店小学

第五篇:小学科学课堂泰微课的使用

摘要: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科学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课程标准下,泰微课是新型的教学方法之一,主要是利用教学视频的方式来呈现小学学科知识。所以,利用泰微课,就可以将知识点更清楚的展现在学生面前,确保教与学之间的有机组合。

关键词:

小学科学;泰微课;教学

“泰微课”是泰州中小学微课程的简称,是泰州市基于微视频学习资源促进中小学学生数字化学习的一项信息化应用项目。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应用泰微课,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微课带来的无穷魅力。

一、小学科学课堂中泰微课应用的重要性

随着泰微课的应用,让我们对泰微课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当然,应用泰微课,我们就必须认识到泰微课对于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何在。

(一)更新的教学方法

传统模式下的小学科学课程活动,主要是偏向于讲解法的教授,学生只能够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却成为课堂主体。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难以互动,不仅影响了教学效率,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泰微课的使用,就让小学科学课堂迎来崭新的一面,能够实现科学教学方法的更新与转变,也将原本科学教学的不足之处加以弥补,方便教学质量的提升。泰微课,作为新兴教学方式,可以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让学生掌握原本无法涉及到的知识[1]。

(二)拥有真正的科学体验

将小学科学课堂与微课相互结合,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教学的内涵与意义,从而帮助学生端正态度,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科学学习中去,从而提升科学成绩。通过泰微课的应用,能够让学生享受到真正的科学体验,帮助学生营造学习氛围,提升学习兴趣。在泰微课教学模式下,也能让学生把握教学关键点,将有限的时间最大化利用,不断提升自我科学素养。

二、泰微课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具体使用

(一)讲解科学概念知识点

小学科学作为学生启蒙教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学习科学实验,同时还要掌握难以理解的概念知识点。如在讲授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课中,教师就可以先设计一个泰微课,帮助学生清楚的明白食物链是什么,以满足食物链正确书写的要求。首先,按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能力,设计一个拥有趣味性的泰微课。如“在辽阔的草原上,出现了一群羊,打一种水果;然后出现了一群狼,再打一种水果。”让学生思考真正的谜底。等待学生猜测之后,再公布答案“草莓”与“杨梅”,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了解到羊吃草,狼吃羊,从而再让学生去发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关于吃与被吃的关系,从而将食物链的概念引出来。在整个泰微课的教学中,教师只需要让学生梳理出食物链相互连接的生物,其余的部分都可以由学生自己理解。等待讲述完毕后,还可以利用泰微课,画一张错误的食物链图片,要求学生调整出正确的食物链,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同时还可以达到知识的运用与巩固的目的。

(二)讲解知识难点

对于小学生而言,很多知识点都无法完整的理解。如在消化系统教学方面,对于消化器官的顺序与功能,学生就很容易将小肠与胃的功能弄错,针对这一难点,就可以设计一个泰微课:有一天,一位“食物”导游写给学生一封信,描述了在人体之内食物的旅行路线,首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都喜欢旅游吧?可今天的旅游不同哟,今天,让我来带领大家去享受一次全新的特殊之旅。然后出示食物,可以是饼干、薯片等等,然后让学生先猜测一下今天你的旅游地。之后,为学生展示人体消化系统图,在导游的叙述下,开始这一次奇妙的旅程: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导游,今天我们将经历一次奇妙的旅行,首先,从口腔开始(出示口腔文字与图片等信息),在口腔之中,有牙齿,在这里食物会变成碎片,然后进入一条长长的通道之中,这一条通道我们称之为食道(出示相应的图片)……在经过这一次的旅行之后,学生不但兴趣盎然,同时,也掌握了人体消化器官以及功能知识。难点在每一个单元,或者是每一个学习内容当中都有,教师只要懂得利用泰微课,就能让学生轻松的学习并掌握难点[2]。

(三)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

小学科学学习中,实践操作是最明显的特点,教师应该懂得抓住科学学科的本质,合理的选取教学方式,利用泰微课教学的优势和作用,通过泰微课载体,帮助师生进行互动,这样就能够营造出愉悦的科学课堂氛围。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导入泰微课,不但可以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式,同时还可以利用泰微课视频调动学生积极性,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进而不断探索新的科学知识[3]。比如在讲述与天气相关知识的教学活动中,就可以利用泰微课的手段,利用动画为学生呈现出不同的风级。如一级风是蓝天白云缓缓漂浮;二级风是清风拂面;三级风是小树随风摇摆,然后到六级大风人们寸步难行,八级大风树枝吹断等动画,学生在了解天气的同时,还明白不同风级造成的后果是什么,认识其严重性。在整个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注意力,同时学习氛围也得到大幅度提高,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三、结语

总而言之,泰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在小学科学课堂之中的应用,不但可以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科学课堂中的应用,还可以帮助教师将部分难以理解的知识简单化,让学生可以轻松的掌握知识,了解科学知识内涵。另外,泰微课的使用,不但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作者:朱正 单位:兴化市安丰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刘贤俊.微课“翻转课堂”———现代新媒体下学习方式的转变[J]课程教育研究,2015(03):171-172

[2]董德兵.微视频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应用模式实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02):71

[3]陈景生.小学科学如何进行微课导入[J]华夏教师,2015(08):50

第六篇:小学科学课堂提问研究

问题是小学生思考的推动力,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因问题的跨度过大而让学生不知所措,还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让学生的科学思维、探究能力得到培养。当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提问的艺术,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以“问”促“学”的效果。

一、问题设置随着提问顺序而灵活改变

通常情况下,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提问的顺序基本都是组织、激发、反应的方式,偶尔也会有其他的变化。按照组织——激发——反应的顺序,在开始阶段,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开放性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对此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再导向下一个仅仅通过回忆或简单推论就可以给出回答的问题。这种提问方式就更讲究问题的灵活多变,当提出问题后,教师还需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大胆推测问题,对学生提出的猜想给予肯定,并且还可以举出类似的案例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再把问题逐步缩小,划分为若干个简单的小问题,让学生很容易就能解答出来,这也逐渐培养学生解决科学问题的思维,由大化小、由难变易。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根据提问的顺序而灵活变化,还需要照顾到学生的反应,若学生感觉问题较为困难,则需要及时调整提问的方式,切忌因问题的跳跃性过大而让学生无法跟上正常的教学节奏。例如,在《光的反射》这节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简单的提问展开课前导入。教师:“同学们,我们在前面的课程中学习到光线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么,你们可以看看教室外面灿烂的阳光,而为什么在黑板上看不到呢?你们能想出办法怎样将太阳光引入到黑板吗?”学生们通过一番激烈的讨论,纷纷回答,有学生说:“可以用镜子将太阳光反射到黑板上。”教师接着问:“那怎样使用镜子才能反射到黑板上呢?”学生接着回答:“站在教室外面,找个有太阳光的位置,调整镜子的方向,就可以将太阳光反射到黑板上。”教师:“那你们就去教室外面试试吧。”学生都非常积极地跑到教室外面进行试验。通过这种问题导入,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组织学生思考,其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二、提问要有启发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在给学生提出问题时显得很直白,让学生觉得无所适从,有时提出的问题意义不大,很难激发学生的思维,聚集学生的注意力,也难以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地自主探究,从而影响到最终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考虑到所提出问题的价值,根据学习目标抓住教学的重难点,并且还需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让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自主探究。通过提问来增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式,但是,教师一定要重视问题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难度也要适中,若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过于频繁,学生则会感觉到厌烦。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要注意问题的启发性,所设计出的问题要充满探究性和启发性,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进而能够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究。尤其是在重难点处,教师要提问进行启发,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让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思考方法。例如,在学习《昼夜交替现象》这节课程时,其重难点内容为昼夜更替的成因,为了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就可以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首先,教师可以设计游戏情境,向学生提问:“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试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是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的?还想一想有没有其他的几种情况呢?”当学生们经过一番讨论后,教师就运用投影仪和地球仪来演示昼夜交替的现象,并继续提问:“根据你们在生活中看到的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想一想地球仪会按照什么方向转动呢?”接着,教师就引导学生亲手开展实验,模拟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并找到昼夜交替的成因,由教师做总结。通过这样的提问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运用实验进行模拟,也加深了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提问要开放式、多样化,突破常规,发散思维

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发散学生的科学思维,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重视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采取开放化、多样化的提问方式,也就是所提出的问题的结论与答案并不是固定的,并且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也是多种的,这样就能够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所以,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出发,摆脱传统思维的影响,尽量避免封闭式提问,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提出开放式问题,并且引导学生大胆地调动自己的大脑,对问题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研究,还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此外,教师还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尤其是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交流,培养学生勇于思考、敢于质疑、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在学习《我们周围空气》这节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按照下述提问的方式展开教学,以此来发散学生的思维:“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但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同学们有没有什么方法来证明空气是存在的呢?我们经常听到空气可以压缩,那你们回想一下,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的是压缩空气呢?在生活中,你所见到的哪些行为活动对空气质量有不良影响?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空气、保护环境呢?”教师所设计的问题都是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这让学生非常熟悉,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且问题的答案也是非常灵活的,能够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作者:金彬 单位:昆山市培本实验小学

第七篇:小学科学课堂学生问题意识方法

摘要:

教师在小学科学课堂中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课热情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营造出轻松愉快并且高效的学习氛围,最终大大提升教学质量。学生在充分思考过后,提出自己的疑问,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学术探究精神,还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可是现如今许多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强,而且教师也并不重视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堂中问题意识的培养,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问题意识的淡薄。其实,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借助一些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适当地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合理地设置一些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问题情境等,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的所在并敢于提出。

关键词:

小学科学;问题意识;小学教学

科学起源于怀疑。小学生在科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如果无法产生疑问,只会一味地遵循教师所传授的学习方法,一味地循规蹈矩,是不可能培养出学生开放性的科学思维的,这并不是科学课程所要的学习效果,也算不上有意义的学习。所以,笔者认为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主动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让学生敢于质疑老师的权威并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意识才能让学生养成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并能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那么,教师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笔者根据教师的实际教学经验进行分析并总结,从而提出以下几点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

一、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当适当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

教师在小学科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越是年纪小的学生往往越敢于质疑老师提出的问题并敢于质疑老师,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越是年级高的学生反而越不敢对教师提出疑问。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知识也在不断地增加,而这些知识的传授者就是教师,因此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高大起来,变得更加权威,这让那些高年级学生心生畏惧而不敢提问。另一方面,那些高年级学生害怕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太过简单或者不重要导致学生对其嘲笑以及老师的不认可,长此以往造成学生的问题意识磨灭。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科学教师应当学会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下快乐地学习,让学生有足够的胆量来挑战教师的权威,敢于质疑教师的问题。教师要做到认真倾听每位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并给予适当地鼓励。在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很好的学习价值的情况下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地表扬,从而激发其他学生跟风提问;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学习价值甚至并不重要,教师也不应该严厉批评或者否定学生提出问题的这种行为,可以认真倾听,在学生阐述完问题后,先认可学生敢于提问的心态再指出学生提出的问题的不足之处。比如,教师可以适当的与生活实际类比,以“谈话式”的教学方法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下随意地提出问题,再结合教材的知识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地解答,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当合理设置良好的问题情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在告诉我们学习不思考是在做无用功,学习与思考两者密不可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要学会自主思考,更要心存疑问并敢于提问。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课堂环境,合理地设置一些良好的问题情境,以此激发学生产生浓郁的好奇心,诱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例如在一节新课的教学开始时,不妨试试以一个新颖的问题导入作为本节课的开端,进而让学生追逐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主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尽可能的多接触各类科学实验,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事物分析能力,促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主动去思考引起该实验现象的原因,学生心中自然而然就会有许多疑问需要教师来帮忙解答,也自然而然会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师在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就掌握了相应的学科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自主思考并随之提出问题,最终达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我们都知道孩子天玩,小学生更是如此,小学科学教师应该主动去迎合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设计出类似于“游戏”的教学活动,学生定会对这个教学活动非常感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达到整节课的教学目标。比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个竞争答题环节,让学生先针对研究内容自主猜想并提出疑问,再引导学生自己去借助疑问,通过探究实验或查阅资料等方式慢慢探索到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思考,主动去探究,在轻松有趣的问题情境中获得科学知识。

三、结语

一个教师无论多么优秀,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上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培养小学生科学课堂中的问题意识也是如此,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耐心接受学生因好奇而提出的种种问题并耐心解答,也要主动引导学生学会更深度地思考并提出更具有价值的问题,促使学生形成开放性思维,能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为学生学会自主创新铺下垫脚石。教师应该认识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捷径,需要教师长久的坚持,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诱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最终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

作者:周瑾 单位:苏州市沧浪新城第一实验小学校

参考文献:

[1]刘峰林.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学周刊.2015(36)

[2]吴静娟.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2)

第八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探讨

一、引言

小组学习主要是指将班级全体学生平均分成几个小组,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一个共同的问题进行组内交流,从而共同完成学习目标的教学活动。小组学习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能够针对同一个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和小组内的其他伙伴共同配合完成学习任务,最终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目前,我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大多只是表面上的形式,学生之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和交流,学习效率低。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做出相应的调整,以达到良好的实际学习效果。

二、科学的小组划分

很多时候,教师在进行小组划分时都依照座位的顺序,前后桌四到六个人分为一组并且整堂课都不变。这样的分组方式虽然简单,容易操作,但是对于教学效果却具有很不好的影响,由于这样随机的分组方式,组内的学生能力分配也是随机的,就会导致有的小组交流结果很成功,而有些小组的交流无法顺利进行,这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每个小组的成员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该规定不同小组之间可以互换成员,以保证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每个学生也会因此保持自己对知识的好奇感,并且积极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每个学生通过学习他人的长处,从而使自己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在进行小组划分的时候,应该遵循“取长补短”的原则,将拥有不同性格以及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放在一组,由于他们对于每个问题的见解不同,才会真正实现优势互补,才会实现知识的交流,从而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限制,他们还不太能够理解什么是合作以及如何合作,因此教师应该格外注重对于合作的积极引导,给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让学生明确互相帮助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善于总结问题并且能够和身边的同学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例如,在《搭支架》这一课的教学中,每个小组都有课前准备好的旧报纸、胶水等工具。这节课的任务是搭一座高塔,看哪一小组搭的高塔承重力最大。由于小学生不懂得如何合作,因此教师可以提前对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分工,在这节课上,教师首先可以分别给每个小朋友布置任务,让他们按照步骤依次进行。其中有画图的,有粘贴的,有测试重量的。最后让每个小组分别展示自己的高塔,然后总结出,什么形状的高塔承受的重量最大。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很快就会意识到团结的力量有多大,这对以后的合作学习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

四、小组合作的整体把握

有的教师为了迎合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在科学课堂上随意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而不考虑他所提出的问题到底适不适合采用小组合作。有些简单的问题,明明可以通过学生单独思考就可以解决,有些教师则小题大做,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的方式既浪费了课堂时间,又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有的时候,教师提出问题后,马上布置分组,然后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停止讨论并且派出代表回答问题。然而,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还很差,有的小组还没有进行谈论,或者没有讨论出结果就被教师喊停,然后就被叫起来回答问题,这样的方式在无形中给学生增添了许多压力,反而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有些学生甚至会因为不愿意回答问题而厌倦小组合作的形式。因此,要想使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实施,教师必须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前对下节课要提出的问题进行严密而充分的考虑,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天气日历》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尽可能多地画出天气符号,然后统计每个小组想出的天气符号并全部分享给整个班级的同学,这样,思考出的天气符号少的小组就不会沮丧。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对所有小组的合作情况给予整体的把握,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或者小组掉队。这样在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会使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五、结语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下的重要学习形式,因此,教师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必须予以充分贯彻,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体把握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的同时,注重培养每个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并为学生的小组合作创造更多便利的条件。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每个同学之间都能够互帮互助,取长补短,也只有在人人参与、人人思考的前提下,教学效率才能够得到提升。

作者:原建丽 单位:长治郊区王庄二小

第九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信息技术运用

摘要:

现在是网络普遍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尤为发达,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我们开始普及信息技术教学,我们从小学开始普及,从而使枯燥无味的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同时还能激发同学们的创造性,积极性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在科学这门课程上,我们了解科学其实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它其中包含了太多知识,系统理论,使学生们在课堂上老师注意力分散,思想转移,我想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发展的技术在课堂上教学,电子产品可以说人一出生就开始接触,其用他们更加感兴趣的信息技术去传授知识,相信如果利用得好的话学生们对科学这一门课程肯定会感兴趣的,在文章中,通过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中传授知识的方法分析。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科学;知识的有效性

在新课改中,要求科学这门课程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需要老师们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其实我们知道科学都是在生活中发现,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的存在,我们不管什么时候都能接触到科学,由于我们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约束,我们并不能在每次上课的时候去贴近自然,在社会生活中去体验,探索科学。但是科学技术那么发达,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这一科学水平去应用于科学这门课程中。通过虚拟的学习环境使同学们仿佛身临其境,改变以往枯燥的学习状态,开展新的学习方式,营造一种新的学习环境,激发同学对学习的热情以及主动探索的精神,学生更加高效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1我国虚拟技术的状态以及信息技术的成熟度

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中,我们需要运用到多媒体,其中就包括视觉的传达,虚拟技术的表现,声音的传播等科学技术,其中让同学们在课堂上更加直观感受的科学技术中的虚拟技术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同学需要在半模拟的环境中学习科学知识,在我国虚拟技术起步较晚但是都集中运用于物理,化学这种物理成像的课程中。但是现在21世纪的电子商务时代中,信息技术运用到人们每个角落,在课程中老师通过信息技术这一媒介进行教学,从而使学习更加简单更加容易,通过虚拟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科学。

2增强学生对于科学的真实感触

其实在小学生的课堂教学中,小学生们容易开小差也就是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认知存在行动性上面表现出问题来,从现实生活中观察来看,我们的小学生的思维仅仅只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在课堂上根本学习不到东西,老师认为学生有认真听讲,其实往往不是,思维早就去想别的东西了,尤其在科学这种理论知识的课堂上,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其实往往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但是如果通过多媒体教学就不一样了,小孩子的好奇心理,往往会是在运用多媒体的时候注意力牢牢集中。从而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真实感触。

3信息时代日益发达,与时俱进拓展知识

在现在这个信息发展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给同学们生动详细的描述科学文化知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点,保证学生在第一时间就能学到最新的知识。我们举例来说,在学习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下载一下大自然美丽的图片,以及大自然被破坏的图片让同学们欣赏以及切身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奥秘,以及大自然被人们破坏的有多严重,让同学们更加深入的了解此门课程,使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中,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然后老师进行提问,学生们的兴趣大了,在课堂上发言积极,也使老师更加事半功倍了。让其学生自己探索,互相讨论寻找答案,得出结论,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们学到的东西也更加多了,帮助同学们掌握重点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4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展自主学习模式

国家要求规定在课堂上要激发同学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探究的习惯,学生们在学校不仅要学会基础知识以外还有培养自己主动学习,爱学习的好习惯,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半开放教学,不仅仅是科学这一门课程,其它课程也完全可以一样进行教学,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进行探索,自己动手,提高同学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增强学习效果,从而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提高学习效果,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我们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是一项正确的事情,从老师本身来说可以提高给学生传授知识的接纳性,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也不能一味的只单纯的利用信息技术去传达知识,更多的理论指导还是要老师来完成,扬长避短,有效教学。在科学课堂上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会使我们获益匪浅。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这一技术。

作者:温佳友 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天骄小学

参考文献:

[1]李景.对“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导入中的应用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5,(z1):286-288.

[2]段跃辉.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新通信,2015,(23):82.

[3]王玉玺,张妲,钟绍春等.基于电子书包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设计——以小学科学教学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4,(2):95-100.

[4]张文奎.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堂整合的现状分析[J].小学科学:教师,2012,27(3):56.

第十篇:小学科学三位一体课程课堂教学

摘要:

要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必须从孩童抓起,此已成为国民共识。然而,在一些小学,教师怕教科学课,学生怕上科学课的现象仍然普遍,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撷取“合作、技术、激励”三个关键词,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来探讨如何促进小学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

合作;技术;激励;三位一体;小学科学

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是教学实践的标准,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我们吸收各种经典的教学模式的经验,结合云南地区的教学现状,总结出“合作、技术、激励”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以期对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应用

科学课堂是引导学生通过典型的学习活动,开展大量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课程。其重点不仅仅在于科学知识的系统传授,而是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而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交流中学习研究,这在小学科学这门学科中更为重要。在科学课的合作学习中,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效率,获得与他人沟通的经验。这对于老师而言要具体做好以下几点工作。首先要分组科学。在科学课上,许多活动都是由小组完成的。在学校里,一般都是学期的开始事先安排好总体的分组,重新分组后的情况比较小,都是暂时的,但有时需要临时芬组,这是科学课程实现合作性的前提。这其中最好是由老师来组织,根据不同的课题,难度,学生的能力等条件进行不同的划分。如在进行“分离混合物”一课的教学中,按照任务可以把学生分成“铁钉木屑组”、“粳米面粉组”、“大米泡沫组”。其次,在团队工作之前,我们应该在小组内明确他们的个人责任。每个队,可以要求有一个负责人,一个记录者,几个实验者等等。有时,根据任务的需要,也可以分为其他角色。不同角色通力合作,相互启发,增加互动性,使每个人都能参与实验,参与数据的使用,参与撰写报告,也给每个小组报告他们的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以自己的学习作为团队评价的要素,从而提高自身参与科学课程的积极性。

2“技术”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应用

此处的“技术”泛指一切可以促进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先进手段,诸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等。《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科学启蒙课程。这其中,在课堂教学中,技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了三个维度的目标,促进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诸如在教授有关动物的知识时,可以提前收集一些小动物图片资料,用幻灯片展示导入,进入新课学习,学生对小动物的感情自然会被迅速调动起来,并积极投入到小动物的观察实验单元之中。与此同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寻找一些相关的科普视频,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和教授。毕竟科学课程作为一门相对抽象的学科,更需要技术手段的辅助,这样才能化抽象为具体,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当然,另一方面我们要正确认知技术的媒介作用,它只是一种工具,不能使其喧宾夺主而忽视了科学课程的实质,要继续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观念,另外老师,特别是老教师也要多多参加一些培训活动,提高在小学科学课程中运用技术教学手段的使用能力。

3“激励”效应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应用

在小学中,科学这门课程理解相对抽象,更需要教师进行激励教学,再加上小学的学段,本身也适宜进行激励式教育。具体的激励教学手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首先是目标激励。目标本身就是一种刺激,合理的目标,可以诱发人们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爆发最大的潜能。比如在教授课程时,特别是做相关的科学实验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阶段设置不同的实验目标,类似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三个维度的目标进行设立,在学生完成相关的目标后进行激励教学,促进学生在整个课程的参与度。另外是要注重评价激励,教学不仅应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且要注意学习的过程。教师可以根据小组成员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上课前的准备,听课状态,发言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做得好则由老师进行口头或者书面表扬,当然,另外要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双重性,真正发挥评价模式的激励作用。

4“合作、技术、激励”三位一体的融合

我们在上文单独分析了三者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实践和作用。其实,“合作、技术、激励”这三者本身并不是孤立的。“技术”是表,是科学课程教学的先进载体;“激励”是里,是科学课程教学的内化动力;而合作作为一种教学和学习手段,贯穿表里,起到整个课程的催化剂作用。三者三位一体,共同致力于整个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发展,对于我们每一位从教者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借鉴价值。

作者:王自文 和季芬 单位: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白沙镇白沙中心校白沙完小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束河中心校黄山完小

参考文献

[1]任凤芹.小学科学教育知合力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2]蔡春花.基于设计的科学学习探索[D].扬州大学,2013.

[3]付亚丽.小学科学教育游戏设计开发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4]王晓晓.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5]李然.小学科学教育的人文视界[D].东北师范大学,2014.

[6]李静.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小学科学教育现状及问题对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7]肖菊连.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8]秦敏.基于大概念的小学科学教育知识横向整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