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改革探析(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课堂教学评价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活动,是课程标准实施的可靠性保障。本文首先对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也就是评价的具体要求与优势所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具体策略。对于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目前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认知:一种是对教师课堂的教学状况进行价值判断,另一种是以教师课堂的教学目标为研究对象。换句话来说,前者倾向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后者倾向于学生学习的效果。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评价针对的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结合的活动,因而包含着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小学科学教学评价是评价主体在课程标准下对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与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是过程与结果并重的一种评价。
一、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特点
第一,评价要基于课程标准。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试题的编制都需要一个预设的标准,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思想维度都给予了明确的标准和要求,这样可以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在自我水平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学评价要基于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灵魂。
第二,教学评价要成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小学科学教学是一个系统过程,科学的教学评价需要完全融合在教学的探究过程当中,成为教学活动紧密相连的一部分。所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和阶段都应该有相应的评价活动。科学教学的探究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性,这是评价活动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对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有所重视:前者是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能够为教师提供学生学习的信息情况;后者是对学生学习的目标与过程并重的评价方式,是一种开放与内外结合的模式,属于整体性的评价。
第三,评价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学生自始至终表现出来的一个具有个人鲜明特色的行为参与方式,包含了学习倾向和学习策略两个方面。小学科学教学中一个最为鲜明的特点就是以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但目前这种探究活动多是一种没有纲领性的盲目探索,致使科学探究浮于表面,根本不具有探究的基本性质。新课程主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学生学习过程中自我认知和发现的能力凸显出来,这样学生就不是一味地被动地接受教师教授,而是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究者。当然学习方式的转变自然离不开教师评价活动的导向作用。
第四,评价要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评价活动从根本说是一种价值的判断,从某种层面上讲,有什么样的评价体系自然就会有相对应的教育内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期望能够建立具有发展性的评价体系,这是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未来趋势。具体来讲,发展性评价就是将学生的学习发展能力的促进作为出发点,将教学与评价的融合为基础,对评价者和评价对象的活动进行价值判断,从而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换句话说就是要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
首先,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策略是学生在参加一些活动时,所展现出来的某种特定的表现技能。具体来讲就是要观察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并对学生行为进行直接性的评价,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两点:一是对学生执行的表现性任务进行要求;二是具有评判表现结果的标准。具体的评分规则和相应的表现性任务是指我们期望学生所达到的某种学习目标制定的。因而,表现效果、执行任务、评分标准是表现性评价的核心要素。《科学课程标准》的有关描述就是从科学概念、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表现行为进行评价。
其次,常规的教学和课程活动中进行的都是嵌入式评价,它是课堂上自然而然所发生活动的一部分,是课程中心活动的一种逻辑延伸,它的目的是希望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信息进行及时的记录。比如在学习《声音》这个单元时,我们可以让学生针对学校里的噪声问题进行调查,并且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学生调查前,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于讨论中有误的内容教师不立即纠正,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他们自己寻找答案。当然在调查中和调查后,教师也只需要对学生的调查情况做好记录,为评价做好依据。教师的评价要将个人与小组结合起来,不能割裂。
再次,不管是哪一种评价策略都不能忽视自我评价。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也就是培养自我的思考能力。一堂优质的科学课应该以问题开始,再以问题结束,教师只需要做好问题的情境创设,逐步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新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所以建构主义教学评价观注重学生自我认知发展的评价,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具备更为深层的洞察力和理解力。这种评价方法包括反思、日志、总结、学习记录卡等方式。小学科学教学评价的重要潜能还没有被充分地挖掘出来,它具备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需要被慢慢地完善和拓展,同时研究与应用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也需要予以重视并及时进行调整,只有这样,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才能发展成为一个良性的系统。
作者:田道龙 单位:邹平县码头镇归苏小学
第二篇:小学科学课堂活动设计要素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课堂探究活动是小学生学习探究技能,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形成科学概念的主阵地。课堂探究活动的设计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过程技能和思维方法的发展,进而影响新科学概念的形成。笔者认为一个有效的课堂探究活动设计至少要包含以下三个基本要素:活动的顺向性、活动的思维性、活动的开放性。这里的课堂探究活动设计不仅指某个具体的探究活动设计,还指整节课的探究活动设计,它是一个围绕核心科学概念而开展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性设计。下面就以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中的《用橡皮筋作动力》一课为例来阐述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活动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
一、顺向性探究设计是有效课堂探究活动的保障
课堂探究活动顺向性设计是整个课堂探究活动设计的基本要素,它是由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性所决定的,是小学科学教育尊重学生学习发展客观规律的重要体现。顺向性探究活动设计主要体现在探究活动设计的衔接性或铺垫性,即前面的探究活动都是为后面的主要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让学生在过程技能上做好探究的准备。《用橡皮筋作动力》一课,教材是通过以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主要探究活动,让学生来形成“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这一核心科学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弹力”的科学概念。学生在进行该主要探究活动需要具备以下技能:安装小车、让小车向规定方向行驶、正确测量小车的行驶距离、分析观察数据等。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技能,笔者设计以下探究活动:让小车动起来、小车竞赛、测量小车行驶距离、设计和实施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验证方案。“让小车动起来”探究活动使学生具备以橡皮筋为动力的小车安装技能,“小车竞赛”是让学生掌握小车行驶方向和正确绕圈的操作技能,“测量小车行驶距离”则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测量方法(特别是小车跑偏情况下的行驶距离测量)。上面这些探究活动的设计为最后的主要探究活动进行了过程技能上的层层铺垫,正是这种探究活动设计的顺向性确保了“设计和实施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验证方案”活动的有效开展,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并形成“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科学概念。最后再以此为基础,通过设计弹力体验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弹力的科学概念。
二、思维性探究设计是有效课堂探究活动的内涵
在我们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常会见到这种现象:学生探究活动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思维活动却停滞不前。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是小学科学教育的重中之重。探究活动设计的思维性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每一个探究活动中不仅有操作技能的发展,更要有思维活动的发展,我们要从热热闹闹的动手探究活动中看到学生热热闹闹的思维活动。上面探究活动设计中的每一个探究活动都能通过学生的观察发现、教师的引导激发等手段,体现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参与和发展。如“让小车动起来”探究活动中,学生观察思考如何使用橡皮筋作为动力来安装小车;“小车竞赛”活动中,学生会思考如何让小车向规定方向行驶和如何让小车跑得更远;“测量小车行驶距离”活动中,学生在发生跑偏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思考该如何测量小车跑的距离;“设计和实施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验证方案”活动中,学生会利用在上面探究活动形成的探究过程和操作技能来思考如何利用变量和不变量来设计和实施验证方案,这使得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了对比实验,从而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三、开放性探究设计是有效课堂探究活动的升华
探究活动的开放性是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它既是探究活动形式的开放,同时更是探究思维发展的开放。探究活动的开放性设计是对学生个性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体现。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体的各个智能分布和发展有很大的差异性,个体都具有自己的强项智能和弱项智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探究活动的七个环节都体现了学生不同智能的发展,如“提出问题”主要是自然探索智能的体现;“猜想和假设”“制订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主要是逻辑智能的体现;“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主要是语言智能的体现,同时整个探究环节都体现了人际智能和内省智能。开放性探究活动就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智能强项,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在“小车竞赛”活动设计中,笔者不规定小车的车头和车尾,这是一个活动形式上的开放性探究,而绝大部分教师为了方便教学都会规定小车的车头和车尾,这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这种限制性教学行为在我们的小学科学课堂中随处可见。又如在“设计和实施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验证方案”活动设计中,笔者也不会像其他老师那样为了方便数据对比,千方百计地引导甚至直接规定学生用绕1、3、5圈来进行实验和获取数据。笔者首先会利用计算机技术使数据图形化,图形化数据能更好地让学生发现规律和产生新的探究问题;然后再让学生自由探究想绕的圈数,这样产生的数据就会更加丰富,不仅能使学生很快验证自己的假设,而且能促进不同的学生个体产生更多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探究问题,如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是否有倍数关系等。这种思维发展上的开放性探究能更好地促进不同学生个体强项智能的发展。尽管本文只以《用橡皮筋作动力》这一具有以活动操作探究为典型的课例来阐述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活动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但笔者认为在以思维活动探究为典型的课例中,设计课堂探究活动同样要具备这三个基本要素。因为思维性和开放性本身就是服务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至于顺向性只需把操作技能的衔接调整为思维技能的衔接即可。
作者:邢晓 单位:常熟市辛庄中心小学
第三篇:构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是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为此,小学科学教师应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科学学科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并能站在教育发展的前沿,用新颖、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使小学科学课堂重新焕发生机。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科学学科的实践性与理论性都很强,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观察品质,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周围环境。观察习惯是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科学事实,不随意歪曲、扭曲,不应将主观判断强加在科学事实之上。当然,教师还需要锻炼学生的敏锐性,指导学生学会从细微处捕捉事物的本质。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就是从教堂吊灯的摆动,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所以,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品质,促使学生保持对事物的敏感性。教师除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探究。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并不具备主动探究的习惯,他们大多喜欢听教师的讲解,听其他学生的表述。久而久之就逐渐弱化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探究激情,可用课堂提问带动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例如教师在讲解植物的光合作用时,可以提问:“植物在光合作用时释放出的是氧气还是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影响?”遇到这些问题,学生会主动思考,并设计实验来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一味地寻求教师的帮助。
二、让科学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
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验材料、教学设备,将学生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事物搬到课堂中,让学生感受到科学这门课程的实用性与真实性。例如学生用过的可乐瓶、铅笔盒、泡沫盒等,这些素材都可以用作教学的材料,而如何运用得合理、充分则是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例如在教学摩擦生电时,可让学生将一张纸撕成大小相等的纸片,并让学生用尺子在衣服上反复摩擦,在摩擦之后将尺子贴近纸片,观察现象。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发现纸片会附着在尺子上,过了一会才会掉下来,这便是摩擦起电的物理现象。学生通过亲自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尝试实验的过程,会逐渐加深对这门学科的认识,并逐渐提高自身对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与热情,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此外,教师还可布置生活化的科学作业,教师布置作业是检查学生是否完全消化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为了真正发挥作业的效应,教师应布置生活化的科学课作业,摆脱传统以题为主、题型单一的布置方式,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作业相关联,多为学生布置实践性强、观察性强的作业。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长期”的作业任务,让学生观察春夏两季校园内花朵的变化,在夏季结束后上交观察报告。这种方式既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又会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观察能力,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
三、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小学科学课堂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辅助教学手段,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将抽象的科学现象和具体的实验过程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整体教学质量与水平。教师在演示具体的实验步骤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还原实验过程,把具体的实验方法做成图示的形式,并配合文字说明。这样,学生就能借助多媒体技术直观地了解实验的具体步骤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例如在教授《衡量水的温度》一课时,教师演示温度计的使用可能无法让学生掌握平视的操作技巧。为了直观形象地展示实验过程,教师可以借助电脑将温度计的图形放大,让学生在屏幕上观看操作步骤。通过将多媒体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大大减轻教师的授课压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总之,小学科学教学不只是为了提高小学生的科学成绩,重要的是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意识,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应在科学教育的启蒙阶段,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会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作者:李淑杰 单位:通榆县瞻榆镇义慈小学
第四篇:小学科学教学趣味课堂优化策略
小学科学教材中包括很多有趣的知识和现象,在优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环节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究知识的欲望。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他们能较快地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同时能结合已有的科学知识进行创新思考,挖掘科学知识的本质,提高他们的认识。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探究精神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和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探究,实现高效的科学教学。
一、把握教学新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在面对有趣的知识和现象时,他们经常会主动提问。这是由好奇心激发的强烈求知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小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知识探究。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用有趣的教学环节来激发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进行探究,加强他们的科学认识,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例如,在教学“食盐在水中溶解了”时,先让学生把少量食盐加入到一杯水中,一遍搅拌一边观察,让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然后进行课堂教学的拓展,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些常见的材料,如沙子、淀粉、米粒、白糖等进行同样的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深刻地掌握溶解的概念,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让他们对科学学习和科学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有效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目标。
二、加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在进行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时,经常采用知识讲解的方式。在课堂学习中,教师是主要的参与者,只要求学生做一个安静的倾听者。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下进行学习,学生学到的都是死知识,他们在运用知识时也是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模仿。在这种学习状态下,学生容易形成定式思维,不具备探究新知识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惰性思维,只等着教师进行知识的讲解,在遇到问题时不进行思考就求助他人,导致学习效率低下。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科学教学向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科学知识和学习能力出发进行设计。在有趣的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和探究,就能掌握科学知识,使他们体验到科学学习的乐趣,更积极地进行探究,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做好教学的组织者,还要做好学生的指导者;同时,教师还肩负着调节课堂氛围的职责,给学生创设一个活跃、宽松的课堂氛围,让他们能在活跃的思维状态下进行学习,使科学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三、开展合作学习,创设高效课堂
合作学习是让学生组成小组对知识进行讨论和探究的方式。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分组,使他们在小组合作中充分发挥积极性,发表自己对知识的见解。通过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拓宽他们的思路,让他们从多个方面进行知识的探究,使学习效率有效提高。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避免形式主义的干扰,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针对新知识进行积极的思考。例如,在让学生进行“溶解实验”的操作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先让学生通过讨论来明确实验需要的器材、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中应该注意的地方。通过讨论,让学生更加明确实验过程中的关注点,使他们的科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之间建立有效联系,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要让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每一个学生都有负责的事情,能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提高学习动力。在学生进行探究时,教师要给他们足够的思考和讨论时间,让他们能充分地阐述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的看法,从多个方面对科学知识进行理解,加深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四、注重科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科学教学不仅包括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包括大量的实验。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自己进行实验操作。在试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态度,提高实验的成功率。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知识少,实验经验不足,所以对抽象的科学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存在不少问题。加强教学中的实验教学,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他常规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例如,在教学《磁铁的力量》一课时,教师给学生创设了开放式的学习环境,让他们通过玩磁铁来发现磁铁中蕴含的知识和奥秘。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拿着各种各样的磁铁,这里摸摸,那里碰碰,甚至可以拿着磁铁离座位去碰碰门、窗、黑板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做小结:你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让学生演示给同学们看。让没有发现磁铁这种性质的学生模仿刚才同学的演示方法自己做一做。这个“玩”的过程就是学生的实验的过程,既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又使每个学生都达到本课的认知目标要求。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把科学理论和科学实验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教学,充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和学生的积极互动,在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指导和启发,使学生能够加快学习步伐,具备较强的科学探究精神,在探究和思考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
作者:周静静 单位:如皋市搬经镇高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