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浅议(7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科学教学浅议(7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科学教学浅议(7篇)

第一篇:小学科学教学情境教学应用

1.生活情境化

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是运用情境教学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第一步。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生活,而且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知识能对教育进行更好的理解,因此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科学的学习与生活密切联系,学生能结合自身的生活常识来进行更好的知识点学习,同时学习科学合理的知识能纠正学生已形成的错误的生活常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由于学生的主要学习场地就是课堂,教师在教学中将情境教学融入课堂中,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另一方面,创设生活化情境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注重将知识点与生活结合,在实际教学中,注意课堂提问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对知识点的理解,促进科学的有效学习。比如在上到食物这章节时,这一整大节都在介绍与我们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点,通过食物含有哪些成分,能从中获得哪些营养以及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等等小章节,学生可以学习到饮食方面的很多科学知识。像脂肪的辨别方法就是用棉签蘸一点食用油,涂在白纸上,分别用肥肉、花生米等在白纸上挤压、滑动,含有脂肪的食物在白纸上留有油渍。

2.结合多媒体技术创造学习情境

将多媒体技术与情境教学相结合有利于小学科学的教学。首先在进行情境设计时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是正确把握教学目标,深入专研于教材,使得教学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二是重点关注难点,有针对性进行整合;三是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四是注重评价与反思;五是以学习效果的最优化为目标。在遵循这五大原则的基础之后,利用信息技术将书本知识点与情境进行合理设计,学生能够通过生动形象化的画面来进行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置身与真实的场景中去思考,利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加之多种媒体的特点,将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有利于学生进行更好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学习气氛。如《养蚕》一课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亲自饲养,这时,便可以通过播放纪录片,让学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以及蚕的形态、习性等知识。

3.进行实验操作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以探究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它的特点就是实践性与操作性,直接也体现在教材内容编排中,教材中有许多的“动手做”和“观察”性实验,但这些实验往往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是被教师忽略的。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学校的教学资源设备不足,无法为学生的参与实验提供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就是教师忽视实验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模拟实验的情境,也可以要求学生私下完成实验,但要做好相关实验记录作为作业,老师在其中发挥监督作用,这样做的目的能增加学生对科学的学习热情,有效解决资源设备紧缺的问题。实验使学生在感兴趣的状态下,进行探究活动和掌握知识。它既是帮助学生获得直观感性认识的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措施。比如在进行探究面包上的霉菌生长速度时,教师在讲解课程之后,发放给学生一张记录表,让学生准备四块面包,分为2组进行7天实验观察,记录相关数据。

4.总结

科学作为小学课程的主科之一,对于小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小学科学的对象是生活化的,只要你敢于开发思维,任何事物都存在这微妙的联系,一项伟大的发明往往来自意想不到的小事思考,所以只要你有想法就去做,必然会从中得到不少的经验,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作者:齐立 单位:吉林市船营区第二十五小学松江校区

第二篇:小学科学教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一、创设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疑问,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

1.通过观察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多创设条件,让学生多做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实验中的新奇现象发生的条件和产生的原因,学生各种疑问就会随之而生。如在学习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的《我们知道的磁铁》一课时,可以设计“遥控小车”这样的一个实验,并让学生认真观察老师做的这个实验:把两块小的条形磁铁分别用白纸完全包裹起来,把其中的一块放在一辆普通的玩具小汽车上,然后用另一块去靠近车上的那块。学生通过老师做的这个实验,会观察到小车动起来了,可以前进也可以后退。于是他们会产生这样的问题:老师手里的“棒”到底是什么东西?当他们知道放在小车上包裹起来的东西是磁铁,老师手里的“棒”也是磁铁后,又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老师手里的同一块磁铁可以使小车前进,也可以使它后退呢?这样的实验现象就激起了学生深入细致的思考。

2.通过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喜欢玩,如果设计与课堂探究目标相关的活动,学生会很有兴趣地参与。例如在学习《轮轴》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先做这样的一个活动:教师从班上选出一名最高大强壮的男生和一名最矮小瘦弱的女生,并拿出一个大可乐瓶,让女生握住瓶子较粗的一端(靠近瓶底这端),男生握住细的一端(即瓶颈),然后教师问:“如果让他们俩往不同的方向拧,你们认为谁会赢?”学生们会回答:“男生赢!”结果却是女生赢了。这时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实验结果发生了矛盾冲突,产生了“为什么”的问题,学生在这一问题情境中,激发了对知识探索的需求。

二、创造良好的课堂的氛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催化剂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青少年学生天性好奇心重,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老师与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是平等的,老师不能以教育者自居,不去奴役学生;其次,老师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因为个人的喜好而去偏爱某一部分学生,歧视厌恶另一部分学生。教师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和焦虑感,让他们充分披露灵性,展现个性。在宽松的课堂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鼓励标新立异。要像北京十八中学的教师宁鸿彬一样,对学生“两欢迎、三允许”———欢迎质疑,欢迎争辩;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催化剂。

2.给予学生赞赏和肯定

认知心理学也指出,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学时,教师要重视情感的诱发和融入,对学生的提问给予充分的认可和肯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情感能保持并增强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求知欲望,使问题意识呈现最佳状态。如对学生在学习、实验过程中的缺点和错误,都给予足够的宽容,耐心地引导,坚持表扬鼓励为主,特别是对不善于表达的、难得举一次手的学生更是如此,有一点点值得肯定的地方就应给予鼓励;在教学过程中,每当学生答对问题时,就及时给予评价说“回答得非常好”、“真不错”;对有创造性的回答,就说“值得大家学习”、“你的见解很独特”等。老师的鼓励与表扬,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使情感始终保持在积极饱满状态,进而进一步增强问题意识的驱动力。

三、创设自由空间,保证充足时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的持续过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在多种智能的参与下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创设自由探究的空间,教师应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同时给予有效的指导,尽量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探究

如教科版《斜面》一课,学生对“斜面是否省力”这一问题早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问题就得让他们来解决问题。教师先组织学生猜想,再让他们自己设计研究方案,并告诉学生只要方案可行,想怎么研究就怎么研究。然后提供15分钟的整段时间让学生自由探索。结果有的组得出:斜面越平缓越省力;有的组说斜面在0到90度之间是省力的;有的组说在90度时不省力也不费力等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又会产生这样的新问题:“我们为什么这样设置,别的组是怎么设置的,为什么各组的情况都不是一样的呢?”在解决问题的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中,又增强了他们的问题意识。

2.延伸教学,深入探究

在《我们知道的磁铁》一课上完时,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关于磁铁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磁铁的成分是什么?”“磁铁为什么具有磁性?”“磁铁为什么能吸铁?不能吸其他的东西?”“指南针是磁铁,为什么只能指向南北?”这些问题能激发探究活动的深入开展,可以说是高质量的问题。如果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们的问题意识强化了,这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捷径。科学课中,最重要的不在科学结论本身,而在于引导学生寻找得出结论的过程。教与学不是一桶水和一瓢水的灌输关系,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并不断的去探索“水源”,发现“水源”!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教师应用正确的方法呵护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教师要开动脑筋,并持之以恒,努力地培养学生在科学课堂中的问题意识,实现高效的科学课堂,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者:吴静娟 单位:苏州市吴江区平望实验小学

第三篇:小学科学理性教学设计应用

一、突出教学的技术性特点

理性教学的一个重要表现方面在于教学的技术性,即教师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科学性特点。科学是一门严谨理性的科目,学生从小学习科学也是为了能够有一个理性和科学的大脑,而教师的教学会直接影响学生理性思维和科学观的发展。因此,理性教学首要突出其教学的技术性。教学的技术性第一表现在教师的教学计划安排上,教学计划安排如何突出技术性呢,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去阅读和接触教育领域的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其次,教师还要不断去接触学生,需要从学生的身上找到教学的突破口。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大因素,教师意识到这一点后便能够改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添加更多符合学生兴趣取向的内容。还比如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着不同的情况,所有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考虑到每个人的接受能力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不能偏难也不能偏易。这些内容就是教学技术性的表现之一。教学的技术性第二表现在教师的课堂参与度上,尽管教学课堂是为学生设计的,但是教师作为引导者也必须和学生们一起来进行学习,这样就打破了由于师生之间存在的等级关系而造成的严肃局面,使得教师与学生们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这为教学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教师自己在课堂上的行为也是教学技术性的表现之一,对小学科学教学的发展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当教师做好这两点后,也就意味着教学活动处于一种科学的发展状态,这也是理性教学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理性教学引导下,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也会逐渐向理性化方向发展,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实事求是,理性判断

科学具有严谨性,不管是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要遵循实事求是、理性判断的原则,这是理性的体现。对于教学而言,教师要着重于教学的真实性,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手段来把教材中抽象的知识还原给学生,通过实验或者实践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到科学知识,这就是实事求是的体现。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科学中“植物的一生”这个课题,如果教师仅仅是给学生细致地讲解植物生长过程,不论讲解的内容有多么生动和精彩也不会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科学的价值。所以教师不妨和学生一起,用一个花盆盛一定量的土,然后种下植物的种子,最后把花盆放在教室有阳光的地方,和同学们一起观察这个种子的生长过程。这种方式的教学就是一种理性教学,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来让学生感受到“植物的一生”,而不是教师凭空地讲解和说明来证明“植物的一生”的知识,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让学生能够从真实的环境中体会到科学的价值,体验到科学这门学科的乐趣,以此来调动自己的学习。还比如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这个课题,教师也要将声音产生的具体过程展示给学生体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够切身体会到声音产生的过程,从而在今后的生活或者学习过程中做出理性的判断,判断声音的来源是否符合正常的规律,因此能够对物理现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不是人云亦云地去相信某个不靠谱的说法,也为生活的科学发展奠定一定的思想基础。

三、注重逻辑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在所有的科学现象中都存在着一定的客观规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给学生呈现出这种客观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学生进行思考才有秩序可依。针对科学这个严谨的学科,学生更需要一个客观逻辑的思维来进行思考。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昼夜交替”这个课题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性的思考。教师可以问:“为什么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啊?”答:“因为地球在自转。”然后教师可以邀请学生用乒乓球代表地球以及电筒代表太阳的光线来演示地球如何自转,昼夜如何交替。学生根据所学习的知识来进行演示,操作地球是如何自转以及自转的方向,太阳是如何运动,光线是如何照着地球从而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所有的思考和演示都需要一个逻辑性的思路,所以这种提问和演示的方式就是一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方式,并且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能够形成一定的逻辑顺序,这对逻辑思维的发展也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因此,科学教学的理性教学还要突出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不断的思考和操作中形成一种井然有序的逻辑思维。

四、总结

总体来说,理性教学是一个宏观层面的说法,落实到教学活动上来仍然要关注到微观层面的发展问题。不管是教师教学手段和模式的改善,还是学生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完善,都要表现出理性的特点,即思考的逻辑性以及处事的秩序性,只有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小学科学的教学才会有所效果,学生的学习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作者:筅江苏 蔡爱春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城南新区科技园小学

第四篇: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研究

一、小学科学教学的现实状况

(一)部分教师仍然残存着传统教学观念

素质教育尽管在我国已经推行了很久,但是仍然有一部分科学教师没有真正掌握并运用素质教育理念,主要表现在:第一,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旧处于权威和主导地位,完全忽略或者抹杀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全是独角戏、一言堂,不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第二,部分教师仍旧采用灌输的教学方式,完全忽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以及其接受科学知识的能力,导致的结果是教师在讲台上大讲特讲,而学生却在下面各行其是,如此很难达成教学目标;第三,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包大揽,为学生把学习所需的一切都准备得齐全,要求学生只要把教师传授的知识完整、准确地记录下来就可以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做法无疑是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能力。

(二)学生普遍缺乏质疑的精神和能力

小学生可以说是天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他们提出问题的欲望应该是非常强烈的,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学生所问的问题一般都与考试有关,比如说这个题目如何解、那个题目如何回答等,完全没有出现探究性的问题,而一旦出现需要学生进行探究的问题时,他们往往会束手无策。例如,为什么铁会生锈、为什么青蛙要冬眠等,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的反应要么是一片沉默,要么是一片哗然,最后都归罪于老师没有讲过,课本里也没有提供答案,所以不知道为什么。由此不难看出,学生往往只是在考试范围内学习科学知识,而普遍缺乏深度的对科学的探究、质疑精神和能力。

(三)科学教育较为严重地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

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表现出极强的功利性,只是在考试的范围内传授相关的理论和知识,而严重忽视、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他们没有充分意识到科学知识只有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的探究欲望才能被充分地激发出来。只有通过亲身的实践,学生才能够切实体验到科学探究本身的魅力和带给自己的无限乐趣。

二、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科学的发现一般都是源自生活,因此科学教学必须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具有较强的科学精神。小学生正处于天真烂漫的年龄段,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他们对大自然、对生活的好奇心和较为强烈的兴趣和热情,坚持锻炼他们的观察、体验、感悟能力,从而充分享受科学探究所带来的无穷乐趣。在教学中,可以尝试采取以下策略:

(一)合理运用自然和生活中的资源充实科学课教学内容

在科学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带领或者鼓励学生融入奇妙的大自然和火热的社会生活中,体会奥妙无穷的自然现象,感受变化多端的生活百态,这样就会无形中充实了科学课的教学内容,自然也就会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科学教材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可能会涉及不同的季节和时令,而有时教材内容涉及的季节和时令与实际授课的季节和时令不吻合,因此教师可以适当进行教学内容顺序的调整,尽可能地做到因时而教,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紧密地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同时,在不同的季节,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城市学生可以走进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农村学生可以走进广阔的田野)观察丰富多彩的动物和植物,了解探究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奥妙,最好能够采集一些动物和植物的标本,在课堂上进行细致的观察,并通过有针对性的实验,使学生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更加完整和丰富,进一步满足他们渴求科学知识的愿望。

(二)因地制宜地选择科学课教学需要的生活化材料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可能当地缺乏教材中要求的材料。鉴于此,教师可以选择当地容易获取的材料来进行适当的补充或替代,布置学生从家里自带材料,保证每名同学都能够参与科学实验活动,并且保证了实验材料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使材料来源并服务于学生,从而对相关的自然事物产生直接的感知。例如,在学习“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自带一个水杯,同时从家里带来鸡蛋、铁钉、橡皮、玻璃球、小木块、纸片等,用上述材料进行相关的实验。在实验开始之前,组织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上述材料的重量,猜测它们在水中可能是沉还是浮。对这些身边的材料学生比较熟悉,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就会减少弯路,从而达到最佳的实验效果。上述材料的选择和实验过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科学、运用科学的意识与能力。

(三)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

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是一个连续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学生带到广阔大自然中去进行科学探究和实验,通过观察、探索生活,学生会更加深刻地了解自然事物和动植物的生活习性,从而也就能够更加深刻地掌握科学知识。同时,教师坚持把课堂教学进行拓展,从而把课内与课外,尤其是与生活和社会形成有机的联系,保证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探究科学的条件和机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创新精神。长此以往,学生自然就会针对自然、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现象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并积极想办法进行探究并最终解决问题,而不是传统教学中一味地等、靠、要。在习得科学知识以后,学生还能够积极地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组织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可以有效地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

1.有针对性的观察活动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过程中,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引导、组织学生对身边的一草一木进行细致的观察,包括树木的特征,以及树的根、干、枝、叶的构成等;细致观察大树在春天萌芽的情形、在夏天枝繁叶茂的情形、在秋天树叶变黄并逐渐凋落的情形。通过全方位的仔细观察,学生就能够切身感受到树木生命力的强大,也可以发现每片树叶都是不同的,从而体会到生命绚丽。在学习“寻访小动物”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公园、植物园、田野里,在地上洒下碎面包片,并仔细观察随之发生的奇特现象:碎面包片引来了成群的蚂蚁,它们依靠集体的力量把碎面包片搬回了家。学生通过这个活动,不仅能够培养观察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具有团结协作的意识。开展观察活动,对于农村学生而言,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布置多一些的贴近生活的观察活动,例如,请学生观察北极星,并写出其与别的星星的不同之处。另外,蹦跳在草丛中的蟋蟀、蝗虫,游在池塘里的小鱼、小虾,钻在泥土中的蚯蚓等各种小生物,都能够作为观察的对象,通过细致的观察,得出它们各自不同的外形与生活习性,并写出观察体会和感悟,这种学习形式自然会事半功倍。

2.可行的家庭养殖活动

小学科学具有比较强的实践性,特别是“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这两个部分的实践性最强。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引导鼓励学生在家里养一些花草树木或者小动物,例如,学生通过在家里养金鱼、小乌龟、小兔子,乃至于小鸡小鸭、蚕宝宝等,来感受可爱的生命;在家里养一盆花或者栽一棵小树,通过为它培土、浇水、施肥,来观察它的成长过程。通过上述的养殖活动,既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又可以培养他们成为一个富有爱心和责任心的人。

3.丰富的生活化实践活动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把课内与课外完美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融入自然和生活,通过科学探究和实践,掌握和运用科学知识。鉴于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在学习了“指纹”一课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对自己家庭的其他成员的指纹情况进行充分调查后,建立一个家庭成员指纹档案;在学习了“水”一课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于一些饮料的体积或容积进行调查,并写出小的调查报告;在学习了“生命世界”一课以后,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郊外或野外采集不同的树叶或者小植物制成标本,捉瓢虫、蜻蜓、蝴蝶等制成小动物标本。学生通过上述课外实践活动,能够进一步理解科学源自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的道理。尤其是通过课外活动,能够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

三、结语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做好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它需要教师在认真学习、把握新课标的基础上,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坚持生活化教学,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善于利用自然中、生活中所有能够利用的因素和资源,切实培养学生的探究、质疑和创新精神,从而持续提高科学教学的质量。

作者:潘晓红 单位:长春市朝阳实验小学校

第五篇:小学科学教学模式浅析

一、引言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是将学习的过程主要分成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在上课之前自己预习将要讲解的新内容,也就是学生的自学环节。第二个环节是强调学生在上课之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再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第三个环节就是当堂训练。这是对学生课前学习以及教师课堂上讲解完后一个检验的过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无疑是一种成功的教学理念。在实践的基础上,这一优秀的教学理念被得到认可。自从提倡新课改以来,许多小学一直遵循新课标的教学目标,采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经过近些年来的不断调整和完善,这种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学生和教师的欢迎。因为它所收到的效果是出乎我们所意料的。这种教学模式也是非常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新之处就在于课堂上不再拘泥于教师一味讲解的模式里了,以前老师是课堂的主角,而现在主角已经成了学生。在我们小学科学的教学中,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转变。“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二、打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小学科学优质课堂的策略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有其普遍存在的规律性,但是也有特殊之处。我们教学的思路可以遵循这一理念的普遍性,按照它的基本原则出发。但是因为不同年级的孩子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同的学科之间也有其特殊的教学特点,我们不可以忽视这一问题的存在。下面我们主要围绕小学科学这门学科来展开论述。

(一)突出教学重点

突出教学重点是小学科学这门学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要求。我们在这门学科的教学中,不能不分重点将所有知识点都“一锅端”地丢给学生。因为那样不仅起不到我们预期的教学作用,而且还会给学生一种烦琐的感觉,长期下去甚至会让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厌学的情绪。我认为我们在教学中真正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中的三个教学环节之前,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而具体的准备工作就应该包括教师对授课内容中重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这样才能在小学科学的课堂上有条理有层次地将重点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我们在三年级上册的《科学是什么》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我们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根据教学大纲来明确这一章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肥皂泡的观察,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除此以外,还应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在明确以上教学重点的前提下展开教学,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优化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要想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打造优质课堂,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发挥到极致,我们还应该对上述中提到的三个主要环节进行细化。具体环节如下:确定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进行预习工作(自学指导)——究竟学得怎么样,有何疑问,展示出来(先学)——面对展示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后教)——当堂检测(当堂训练)——课后小结。

1)目标的设定首先目标的设定一定要详细具体,将目标尽可能具体化。我们使用的教材难免会存在一定的缺陷,有些相关的知识点之间并没有总结在一起,所以学生看了以后难免会感到杂乱。因此,设定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在小学科学的教学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在每堂课的导入环节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告诉学生我们在每一章节中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是什么,然后再展开教学。这样学生才不至于一整堂课听下来后不知道哪些内容究竟是我们需要掌握的重要考点,也不至于一堂课下来让学生感到负担很重。

2)在课前为学生布置好具体的任务,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预习工作是开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起这个环节。小学生自身还不具备很好的自我学习能力,他们需要教师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如果我们对学生在完全没有指导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学或者预习,那么学生就会出现找不到重点、盲目学习的问题。所以说,我们在让学生自己进行预习前,先给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并为学生布置好具体需要预习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工作,这样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

3)教师进行点拨学生通过自己课前的“先学”环节,明确了自己不理解的知识点,带着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问题来上课,在课堂上将这些问题反馈给教师,然后教师对其进行“后教”,重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例如,在三年级上册《校园里的小动物》这一章节中,我们让学生自己在课下预习,并且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比较和观察狗和兔子的相同点以及不同点、学会按照不同的标准给动物分类。如果说学生在预习中就已经根据教材找出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而依旧不知道第二个问题,那么我们在课堂上,就重点为学生讲解第二个问题。

4)当堂训练当堂训练,可以说这是对我们教学工作中上述几个环节的检验。我们在实施当堂训练这一环节的时候应注意以下两点:(1)一定要注重课堂反馈的及时性。如果反馈及时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为学生找出问题所在。进而调整教学方式或者教学内容,为学生再次进行讲解,使他们能对知识完全掌握。(2)还应注意多样性在课堂中的运用,因为这在当堂训练环节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5)课后小结课后的小结是对一堂课中所有重点问题的一个升华。往往在这个环节中,会将整堂课的精华涵盖在里面。有时候,我们一堂课为学生灌输的知识难免会出现杂、多、乱的情况,这时候就更有必要进行课后的小结,使学生梳理自己的思路,在脑海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者:范敬 单位:高邮市三垛镇二沟小学

第六篇: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研究与探讨

1.教师课堂教学与作业巩固相结合

发挥教师的作用是实现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步骤。教师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专业知识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这就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达标。教师不能处于原地踏步阶段,一直运用原有知识进行教学,这样的结果必然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要跟随时代步伐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库,通过网络、培训及阅读书籍等方式进行自我完善发展。另外,有效的课堂需要作业加以巩固,让学生对理论化知识加深理解,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以重质不重量的原则进行作业布置,也可以通过单元测试等形式检测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进行错误分析,使学生明白哪些知识点还不能有效掌握,老师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学生学习,为日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比如,上到有关电路的课程时,将书本上一些来不及讲解的问题像电池与小灯泡是怎样安装的?电路中电流的路径是怎样的?试着标出电流的路径,等等,以作业形式让学生写下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理清学生思路,从而有效巩固科学知识。

2.在小组合作模式前提下的有效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运用到小学课堂教学中。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教学模式仍然以老师讲课为主,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就像一个容器只需要吸收就好,其实这样的模式极其不利,因为学习是学生的责任,老师只起到引导作用。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知道埋头苦讲,不重视课堂互动,则会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者私下搞小动作浪费时间等现象,从而影响学习,不利于学生发展。因此有必要采用这一模式,老师根据对学生的基本掌握情况,从学习成绩、性格及兴趣爱好等方面把不同学生分为几大组,之后学生凭借自身能力差异分工合作,老师在学生讨论时进行相应指导,让学生的讨论中心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老师也可以在讨论结束后,抽取部分同学进行回答,不像以往让小组指定的人回答,这样做可以简单地抽查是否小组每个人都积极进行讨论。比如,上到《生的事物和熟的食物》时,老师通过以鸡肉为例的实验操作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将实验后的物品分配给各小组,老师可以提出烧熟的鸡肉与生的鸡肉有什么不同?生的为什么不能食用?等等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3.结合简单游戏进行有效教学

小学科学学习相对于其他课程学习是比较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兴趣为出发点采取相应措施激发学生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打开事件大门的关键钥匙,一件事情要想做成功必然有对这方面的兴趣,才能花心思在这方面。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有关科学的基础知识还比较薄弱,活泼好动很难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等缺点,同时优缺点是相对应的,老师如果能在教学活动中正确引导学生思路,则学生能够很快吸收相应知识点,正因为小学生还处于爱玩的阶段,对学习的重要性还没有清楚的认知,没有花时间在学习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入游戏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提供相应奖励。同时游戏融入不能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要注重时间的把握程度,实现学生注意力集中这一目标时就可以进入正式教学活动中。如上到岩石内容时,可以岩石为中心进行知识抢答比赛,回答出问题最多的人可以得到教师相应的奖励。

4.总结

在教育改革中我们要摒弃不利于发展的因素,继承传统中的优秀精华,大胆进行改革和创新。我国教育对学生而言一直都是体现着“让我学”而不是“我要学”,充分表明要让学生对科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的必要性。如何对科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打造一个有效的课堂模式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科学知识,需要不断探讨与经验总结。本文从教师专业、课堂模式及学生兴趣方面进行讨论,提出相应对策实现有效课堂。

作者:齐立 单位:吉林市船营区第二十五小学松江校区

第七篇: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有效措施探析

1.引言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一般是在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使用有效方式设计和规划各个教学环节,也就是教学设计主要介于教学实践、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之间。通过教学设计与定位,有助于教师、学生充分掌握教学重点与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可见,对小学科学教学进行规划设计,是小学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但当下教学设计过程中,存在学科性和非规范化的缺失倾向,因此,需要寻找有效的解决措施,促进小学科学教学的设计正常开展。

2.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中学科性和规范化比较缺失

按照当下教学设计模式、最新理论与教学发展趋势,以及过去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同时充分结合国内教学实践与教学改革需要,人为地对小学科教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其中包含板书设计、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反思、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等,要具体到教学设计的每一个方案,但是设计全过程中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如下:

2.1科学性

教学设计时,各个要素表述不够清楚,一些知识点、概念混乱、模糊不清,如:教学用具、教学准备、教材准备与教学手段等存在差异。在部分要素具体表述的过程中,尤其是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案表述时,容易出现实习作业、谈话法、讲授法等各种不全面、不充分的方式。

2.2随意性

虽然科学教学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作为重要环节,但是在教材分析与学习分析时,教学作用和内容并不明确。一般表现为:教材分析变成教学背景的分析,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置于教学难点前、教学目标制定后,导致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育工作者对于教学理解不够全面、深入。

3.促进小学科学教学学科化与规范化的策略

3.1引用探究性的课堂学习

3.1.1动物植物在科学教学的作用

教师概述科学教学内容时,要充分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例如:以多媒体展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具体问题包括:(1)小学科学中动植物分类与属性。(2)小学科学中大气的来源和去向分别是什么?(3)小学科学中有用气体与污染气体取向与来源。(4)为什么大气中各种气体含量多年来基本不变,各种气体之间是怎么保持平衡的?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困惑,教师再进行解答,获取问题的答案。

3.1.2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对于小学科学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引出绿色植物与水循环关系的问题,教师通过展示水循环示意图,让学生对其进行描述,以增进他们对水循环途径的认识。随后进行“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的探究实验,教师以多媒体展示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实验目的:观察绿色植物蒸腾作用发生的过程;探究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通过哪个部位散失水分。实验步骤:从准备好的实验材料中分别选一盆植物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用透明塑料袋罩住植物作为实验组;先用透明塑料将另一盆植物的叶子罩住,然后将两盆植物分别放到阳光下,以便能较快地观察实验现象;最后观察实验现象,对比两组装置中出现的现象,经过讨论和分析得出蒸腾作用是通过叶片散失水分的结论。

3.2重视小学教学的设计实践性

具有良好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既要重视教学方法的得当、教学活动开展与教学环节完整性,又要重视学生学习活动能否体现出学习的主体,能否体现出学生探究性、自主性与合作性,教师能否掌握会学与学会两个概念。只有教学设计中高度重视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重视教学批判与反思,才可以真正实现教学中学与教双边互动,进而从学生学习状态、交往思维、情感状态与交往思维等了解学生心理、生理上的特点,真正认识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方式与教学内涵,确保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实践性。目前国内小学科学的教学设计陷入理论性过强、去专业化与非规范性等困境,究其原因,大部分教学设计者过于重视教学成绩,忽视了教学实践性与针对性,加之部分教学设计者没有充分理解小学科学教学理念,导致小学科学设计达不到预期效果。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教师无法发现一些需要研究分析的问题,也就不能真正理解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及时弥补。因此,在职前教师培养过程中,需要增加教师实践教学的经验,给小学科学教学创造体验机会,使学生真正置身于教学中。例如:小学教学过程中应用相关案例与教学视频进行分析,在研习、见习、实习教学实训过程中,确保教学内容倾向小学生的心理,把学科知识转变成学生比较弱容易理解的知识。只有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掌握各种知识,全方面理解小学科学教学内容与方式,使用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与效率。

4.结语

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时,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快乐地学习。教学设计的考虑要涉及学生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及教学过程每一个环节。通过进行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使小学生可以真正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理解感受科学这一门学科的奥秘,同时真正理解科学和大自然的关系,进而培养起小学生关心自然环境、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意识,实现该阶段的科学教育目标。

作者:刘苏华 单位:沛县杨屯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