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思维导图与小学科学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定向诊断,找准思维起点
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涉及到许多重要的科学概念,这些科学概念与学生原有的知识之间具有更强的抽象性和专业性。而思维导图是一种视觉组织工具,它对知识的表达方式使得科学知识的结构更简明,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对其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修改,获取新知概念重建,达成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而新概念的构建是在学生原有概念的基础之上发生的,所以为了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构建对新知识的概念认识,教师首先应对学生在这一教学内容中的原有概念做一个定向诊断,然后再根据诊断结果创设特定的探究性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所以在上《观察树叶》这一课之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们布置一道家庭作业,让他们课前搜集不同植物的叶子,每种植物的叶子各一片,搜集的越多越好。上课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各自搜集到的叶子进行汇总、分类,并阐述这样分的理由。绝大部分学生会从颜色、形状两个角度进行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导图的方式对树叶的特征进行归类梳理,如树叶的形状一般有椭圆形、扇形、心形、圆形、带形、针形、掌形等几种。树叶的颜色一般有绿色、黄色、红色等。这个过程学生对树叶认识的思维经历了一个从感知广泛、杂乱的具体事物到分类梳理的归类整理事物,再进一步通过思维导图提升到对树叶的形状、颜色进行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
二、问题驱动,助力思维活跃
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真正投入到既熟悉又陌生的树叶怀抱中,“问题”是最好的助推器。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就有这样的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要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在教学中创建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积极学习的主动权。因为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所以在《观察树叶》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一个逐级递进的任务,即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准备4片颜色、形状、大小几乎相同的完整树叶,人手一片。第一步要求学生用1分钟的时间观察自己的树叶,然后小组内混合树叶,1分钟再重新找回自己的树叶。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基本上都能抓住树叶的局部特征,重新找回自己的树叶。渗透了学生观察发现树叶的共同特征(有叶柄和叶片)的契机,同时点燃了学生观察树叶的兴趣,为学生进一步细致观察树立了信心。第二步,难度加大要求学生用文字和图画等符号给自己那片树叶“画像”时间5分钟,然后小组间交换“画像”和树叶,小组合作根据别组的树叶“画像”找出相应的树叶。刚开始要细致记录的意识还不是很强烈,当要完成依据“画像”找树叶时,由于别人的记录不够详细,特征描述不具体等导致无法找出树叶。这时学生心中的问题油然而生“如何画像才能使别人根据画像找出自己的树叶?”再次给学生时间完善自己的“画像”时,学生在记录单的提示下,综合应用看、摸、闻、量等方法的思维火花得以绽放,深入细致观察的状态顺应产生了。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教师做适当的梳理和小结依次在黑板上写下看、摸、闻、叶柄、叶脉、叶肉等,作为导图的雏形,将学生的生活概念转变成科学概念。这一过程是学生的原有概念向新的科学概念过渡的过程,是引导学生概念重建的关键环节,理清知识结构,向着预期要达到的概念目标前进,完成新概念的构建。即:不同植物的叶子在颜色、形状、形态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一片完整的叶是由叶片、叶柄两部分构成的,叶片由叶脉和叶肉组成。由此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整合,初步完成本课的知识目标。
三、丰富导图,提升概念重建水平
新构建的概念要想完全在学生脑海中占领阵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手段去巩固,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目的。教师可以给每个小组标有1~16号的十六片叶子,他们分别是4种植物的不同生长阶段的叶子:嫩叶、成熟叶、老叶、枯叶,组织小组竞赛,按照植物种类及树叶的成长阶段分别排列树叶。引导学生分享分类的过程和结果,用文字和符号表达所应用的观察方法、观察顺序等,并把自己的方法补充完善在自己的观察记录单中。这是对所获得的新概念的检验和应用,能有效强化新概念的记忆程度。再引导各小组将之前所做的初步思维导图进行丰富和完善,探讨其概念之间的关联是否准确,内容是否完整,修改不足之处,并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制作出专属于自己小组的课程思维导图。例如:有的同学将导图画成了一棵树,主题是树干,每一个枝桠则代表一个次要概念,不仅很好地处理了主概念与次概念的关系,清晰地呈现了学生对观察方法的应用及所观察到树叶的特征认识。当然,学生是有差异的,教师要及时鼓励和指导思维水平相对较弱的同学,如尽量把主题放在中央,并加上彩色图案或用加大加粗字体等方式来凸显主题;用不同颜色的笔书写不同的次要概念,方便区分辨认;每一个分支只写一个关键字,并将关键字写在支干线条上面;使用线条联结不同分支的概念,合理运用箭头、括号等符号来强化导图的简洁性。以此来不断提高学生画思维导图的质量,对今后的复习效果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二次绘图结束之后,再次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展示自己的作品,在此过程中,激发同学对同伴的思维导图提问,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对其作品进行一定的修订。然后再根据同学和老师所给的建议对自己的导图做进一步的完善。在这个共同构建完善导图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而且在相互讨论中加强了团队合作的形成。
四、结语
基于思维导图概念重建教学模式是通过概念的逐级修正和完善来构建新的科学概念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经同化与顺应得到发展,实现了学生的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和有效整合。而且在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但思维导图如何与概念重建过程有机融合,取决于学生的前概念水平、取决于学生的思维水平等等。对于不同的概念、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导图融入的时机,需要教师在科学探究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科学探究与概念重建的有效融合。
作者:林芹 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思明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