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主动探究的教材处理策略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科学主动探究的教材处理策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科学主动探究的教材处理策略

一、拓宽教材范围,激发学生兴趣

课程改革自2001年开始至今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科学学科本身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逐渐从自然学科的教育走向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教材内容从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科学教师一定要明确教材只是给了我们一个思路,至于怎么使用则完全依赖于教师的创造性。小学科学教材的编写意图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获取科学知识,培养其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发展。例如,教师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将所有可能的内容都拿来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服务。例如,教师在进行《昼夜变化》的教学时,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究明白了之所以会出现白天黑夜的现象,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引起了太阳日照的不同。探究到这里,教师并没有结束,而是出示了相关的录像,看完之后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极昼和极夜现象是怎么产生的?问题一提出,学生的眼睛马上瞪起来了,不等老师说话就开始了热烈讨论,由于兴奋,小脸涨得通红。讨论了一阵,由于他们的知识储备相对有限,最终也没有讨论出结果,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主动探究的意识被激发出来了。这时,教师适时地进行引导,并给学生推荐了《环游地球八十天》这本书,将学生的兴奋点再次激发出来,学生的讨论和探究的欲望也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使得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更加浓厚。

二、拓展实验操作,扩大研究空间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就是实验操作。这是因为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他们的经验不够丰富。这就需要教师借助大量的知识材料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渗透,通过大量的实验促进他们的理解,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得研究的空间不断扩大。例如,在教学《空气影响物体的运动》这一课时,教材中只提供了一个让学生进行操作的实验,一个学生拉着一把伞向前跑,通过这个实验来说明空气对运动的物体所产生的影响。而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这一科学现象有更进一步的理解,教师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尽量地给学生更多的感知体验。例如,教师在学生拉着伞向前跑的实验结束之后,接着再让学生推着撑开的伞向前跑,通过这样的对比,让学生感受两种不同跑法的不同感受,从而进一步理解了空气对运动的物体的影响。又如,将一只气球吹大,让其自由下落,观察它的变化,然后再把里面的空气全部放掉,再观察它的变化;还可以让学生将一张展开的纸自由下落,然后再将这张纸卷起来让其自由下落观察变化。通过这样不同形式的实验活动,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主动探究的意识也更强,他们对于空气阻力的认识自然也就更加全面、更加到位。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出示骑自行车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一个人逆风骑自行车和顺风骑自行车情况会有什么不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探究兴奋点再次被点燃,讨论得异常激烈。课堂上学生探究不出最终的结果不重要,只要他们保持这种探究的热情,课下一样会进行探究。

三、深化教学内容,培养科学素养

课本上的内容只是给老师提供了一个平台,而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根据这个平台,联系学生的实际将其进一步深化,以此来培养广大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学习《人造地球卫星》一课的时候,课本中提供的材料是让学生通过资料的学习来了解人造地球卫星的用途以及分类,第二个活动就是模拟人造卫星的飞行。通过以往的教学发现,因为对很多术语不理解,在交流的时候学生兴趣不大,课堂气氛显得非常沉闷,而实验又过于简单,学生根本不感兴趣,对于人造卫星飞行的原理通过这个实验也弄不清楚。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对教材进行了重新调整,首先通过动画导入让学生理解人造地球卫星的工作原理,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进行实验的时候,提出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实验中与现实中人造地球卫星所需要的拉力分别是由谁提供的?这样学生在动手实验的时候就有目的性,研究的欲望也就更加强烈了。

四、结语

作为科学学科,教学内容来自于教材,教材和课本是不能画上等号的,因为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素材,它给我们提供了思路。作为教师,要根据这个思路和素材想办法去达成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而在科学课堂上,只有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才能真正促进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作者:丁建伟 单位:江苏苏州市吴江区平望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