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及能力培养(共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激发兴趣,培养创造意识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往往是不满足于已有的认知,他们总想寻找更加完善的方法去探索,由此也就产生了创造意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创设情境、实验观察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以趣激学,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积极的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实践。如,六年级上册“电磁铁”教学过程中,我用竞赛的方法来激起学生的兴趣,课前我准备了电池、导线、铁钉、大头针,对学生提出比赛要求:比一比,看一看哪组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最大。学生兴趣一下子被激了起来,都积极的参与到比赛中,在比赛中学生得出了电磁铁磁力变化的规律,这样把问题寓于竞赛中,不仅能促使学生积极的去思考,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更想去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可以促使学生把这种兴趣发展上升到志趣,当学生有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就更能积极的去学习、探究,学生学的开心,学的灵活,也就更乐于创造,也就更能促使科学素质得以提高。
二、鼓励质疑,培养创造个性
发现问题是思维的开始,质疑本身就蕴含着创新,是创新的起点,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是,有疑才能有所提高,才能有所思考,才能有所进步,才能有所创造。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即使是错误的见解,也不要轻易的去否定。运用提问教学,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进而去寻求解决的方法,促使学生积极的创造。如,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么样传播的”教学时,课堂一开始我让学生把耳朵贴在墙上,然后从远处敲击,问学生能否听到敲击声,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为什么听到的声音很大?”“为什么那么远还能听到?”“为什么贴在墙上听到的声音跟不贴着的声音不同?”……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探索,进而得出结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通过提问,让我们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这些问题,这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三、参与实践,开发创造力潜力
创造并不仅仅是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的事,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创造能力,而且也可能有所发明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的去创造,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思考,敢于放手让学生探索,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如,五年级下册学习“水有浮力”教学时,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一块橡皮泥,一杯清水,课上我把教学准备的橡皮泥放入水中,它沉了下去,然后我就问学生有什么办法让橡皮泥浮出水面呢?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采用小组讨论,然后集体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让橡皮泥浮出了水面,有的做成小船、有的做成空心长方体、有的做成碗状……学生群策群力,千方百计,不仅完成了我提出的问题,还让学生更加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当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获得创造性成功后,他们会更加充满信心,更加想要去再一次进行尝试,这就在无形促使学生产生了创造萌芽,让学生想要创造,敢于创造,也使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开发。
四、总结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创造,发掘学生创造潜力。
作者:张健 单位: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中心小学
第二篇: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
一、动手实践探究科学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开展丰富的科学活动,如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量一量等具体操作活动,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是孩子的天性,而小学生则对"有用"的科学更感兴趣,对"有挑战性"的任务也很感兴趣。如在《校园的树木》、《植物的叶》的教学时,我提出许多问题,并带领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出教室,在校园里指导学生实地观察树木,比如,画一画树的样子,量一量树干的大小,印一印树皮的拓片,描一描树叶的样子,等等,把实际问题抽象成科学问题。这类题的背景来源于我们日常生活,贴近生活,现实性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的同时更好地认识世界,体验科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科学的思想。
二、联系实际运用科学
本着科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从社会生活中收集到的有科学价值的相关内容。如在统计图的选择中,教师课前让学生收集你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的有关数据。学生搜集的统计图和数据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各行各业。如有的在展开调查全校学生近视情况作出条形统计图;有的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私家车有无情况作出数据统计图;还有的调查全班同学相貌特征(如,头发、耳垂、酒窝、眼皮、下颌)调查统计表等等,在班上讲解亲自搜集到的生活中的统计图,从中获取了大量的信息,亲身经历了感受生活中的数据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搜集数据,选择决策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三、体现美感感受科学
科学中也有美,如科学问题中所提示的自然美、简洁美、奇异美、和谐美等,通过教学过程中展示的科学美,使学生对科学美的感受和欣赏能提高到文化的层面。如在《云的观测》一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天空中各种各样的云,包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云的形状、云是否移动,给自己看到的云取一个名字等。我们并不要求学生能够用十分准确的语言来描述或是记住云的特点或名字,而是帮助学生感知天空中的云是多样的,云在天空中是变化着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的天气即将来临。同时,学生观察到的云也是美丽的,能引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从而使他们感受到科学的美,也实现了科学教学中"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的目标,同时也达到了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丰富想象、愉悦情调的目的。
四、运用资源体验科学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教学中教师把教学内容引申到生活中去,把生活的问题作为课程背景,实现课程内容生活化。如在《阳光下的影子》一课教学中,我把"太阳"这一自然现象作为课程资源映入科学教学,学生都知道,太阳是一个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星球。教学中我提出这样的问题:1、仔细观察书上的图片,看人和树的影子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把人和树的影子画出图画,引导学生观察影子的大小和方向)2、分析一天中阳光下树和人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热爱生活中的科学价值,同时也反映了自然现象再抽象成科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现象是有一定条件的,知道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也知道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通过把生活中的现象转化为科学问题,让学生体验科学。
五、总结
我们身边的事情司空见惯的生活都是课程资源,我们教师要带头做有心人,并引导学生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去发现课程资源,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真正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科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科学"的新理念。作为科学教师,必须善于鼓励学生发展科学与生活的联系。根据科学中蕴含的生活情境,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科学背景。让学生生活经验科学化,养成从科学角度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引导学生想象"未来世界"的科学问题,使科学教学真正激发出教与学两方面的创造力。
作者:黄小梅 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南苑小学
第三篇:小学科学教学的实效性
一、强化认识小学科学课程的特点
小学科学是从小学自然发展而来,其知识和内容与自然生活紧密联系,既有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有相当多的实践与探究过程。可见,小学科学是具有较强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其涉及到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广阔性。在小学阶段,科学教科书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有生物、物理、化学、地理等多个学科。例如,三年级科学主要以认识生命为主;四年级科学主要以常见的电磁物理现象为主;五年级主要以地理形态、物理现象为主;六年级主要以放大镜、显微镜等物理、生物仪器的使用为主。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特点,就没有办法确立教学目标和任务,同时如果不认清这些特点,我们也没有办法进行教师的配备,而教师也不清楚自己该如何准备具体的教学。另外,由于小学科学课程所涉及到的内容主要以实践和验证为主,所以小学科学教学就必须是一个较为开放的过程,其主要表现在探究方向的多元化。如学生选用什么样的探究方法、选用什么样的实验材料、实验过程是否具有开放性,这就为教师的“教”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认为,教师要上好科学课必须考虑到学科特点,否则课堂就会一团糟。
二、改变现有的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现阶段的小学科学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课堂教学依然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即教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坐在下面昏昏欲睡地听。而学科特点的要求不是被遗忘就是被忽视,更谈不上什么探究和实践。这样的课堂自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更不会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所以,我们要对现有的科学课堂进行及时、大胆的改革和创新,而创新和改革就必须遵循小学科学的学科特点,放手让学生去进行探究和实践。当然,在学生进行实践之前,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实践的培养和引导,这是成功探究和实践的前提。我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实践,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学生在探究和实践之前必须要知道自己要探究什么、为什么而探究;第二,在明确了探究的对象和目的之后,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思考和观察,在思考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第三,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试验的原理和步骤完成试验过程,养成学生科学严谨的求知精神;第四,在试验结束后,教师还应该组织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总结、讨论和评价,从而得到科学合理的结果。
三、加强科学实验室的配套建设和管理使用
科学实验室的建设是上好科学课程的重要保障。由于很多农村小学基础建设相对薄弱、硬件建设严重滞后,很多学校甚至连基本的实验器材都没有,更谈不上实验室的建设,这种现象的存在极大地制约了科学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因为科学课程的特点需要实践,而实践需要试验场地和实验器材,所以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科学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尽快改变这种“理论满天飞、实践没条件”的现象。另外,在已经有科学实验室的学校,要建立严格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因为在许多有实验室的学校,由于管理不到位,很多实验仪器被作为它用或者无缘无故丢失、损坏,实验室也因疏于管理而破败不堪,从而产生了许多有实验室而无法进行实验的现象。
四、总结
总之,要促进小学科学教学的发展,离不开对小学科学学科特点的认识,否则我们的教学将会失去方向;教师意识的改变、专业教师的培养和配备同样不可或缺;教学硬件的配置也是相当关键的环节。简而言之,要改变现有的科学教学现状,提高科学教学实效性,必须多方面给力,综合推进。
作者:李全林 单位:甘肃省陇西县首阳镇董家堡小学
第四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一、良好氛围的营造
科学课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学生一起总结结论等这些都需要有一个宽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其自尊心,鼓励其大胆质疑解难。对有独特创见的学生给以奖励,对提出偏离主题或错误认识的学生,切不可嘲笑或一棍子打死,反之要表扬他勇敢地表露自己的看法,然后想法引导其得出正确的认识。教师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还要激励每一个学生所取得的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激励每一个学生独特的见解和方法;激励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长。通过激励来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健康发展。教师会心地微笑,由衷地鼓励,智慧的点拨,耐心地讲解,会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贯通。
二、问题情境的引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授课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就所讲内容提出问题,培养其发现问题的能力。有的学生可能会问细小的,表面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其要抓重点、关键处提问,要一步步追问,找有价值的的地方发问,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多角度、多侧面的设问。另外,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真真正正锻炼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高质量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在教师的关怀与鼓励之中,学生不断获得人格上的尊重,体验到学习的进步,从而获得心理上的自信,享受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有效地训练学生质疑能力。
三、实验材料的准备
科学课要多做实验,上课前教师要准备一些素材,也可让学生参与实验素材的准备。准备材料前要仔细钻研教材,设计探究方案,明确需准备那些材料。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到材料的准备中。学生能发挥主动性,准备不同的东西,设计出更有个性的实验、制作方法。如《了解空气》一课,教师准备了装有乒乓球、酒精和空气的三个暗箱杯子,学生拿了一个透明塑料杯、一根吸管、一个乒乓球、一张吸水纸、一个尼龙袋、一只针筒、一个装满水的水槽和一块毛巾等。教师引导学生自行想方法设计实验证明“空”杯子里确实有空气存在。有的学生做了倾斜倒扣入水中的杯子冒出气泡的实验,有的吸倒扣在水中的杯子里的空气并使水慢慢进入杯中的实验等,通过实验学生“看”到了空气的存在。
四、探究过程的引导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据问卷调查显示:1.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做实验。2.98%的学生乐意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3.89%的学生乐意与教师谈论对科学现象的看法。教师可根据不同知识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美国芝加歌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的一种学习方法,比较适合小学科学课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过程如下:学生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预测结果—学生操作或行动—得出结论。如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时,学生提出疑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师生确定由实验或自己的生活经验探讨结论。有的学生说声音是碰撞发出的,并用敲鼓来证实;有的学生认为弹拨使物体发声,用吉它来证明;有的学生反驳他们的观点,认为声音并不是由物体的碰撞产生的,因为吉它不碰撞,只需轻轻拨动就能发出声音,而且锣碰撞产生声音后其声音可以延续好长时间,最后通过讨论,一致认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由此得出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结论。探究过程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实验和讨论。
五、总结
总之,正如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所说: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工作重点是如何支持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如何创设更有利于科学探究学习的情境。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是教学生而是让学生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生由传统的客体变为主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兴趣更浓。
作者:秦红 单位:辽宁省大石桥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
第五篇:小学科学教学效果的优化
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小学科学以生活的科学常识和规律为主,如小学科学课程《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中,善于观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对岩石的观察不能只停留在颜色、光滑或是粗糙、是否透明等物理属性上,还应该对不同的岩石如花岗岩、页岩、板岩、石灰岩、大理岩等不同的岩石的结构和构造等特点进行观察。这样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善于发现每种岩石的不同特点,并归纳和总结形成文字。另一方面,岩石的形成如结构和构造等的形成都与周围的环境有着较大的关系。真正要认识岩石,就不能简单地课堂教学,而应该走出课堂积极参与到生活中,善于观察生活从而得出结论。岩石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对于学生来说也不会太陌生,山上、花园中、海边等都能看到不一样的岩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从课外课堂出发,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先仔细预习课本,再通过课外活动在生活中寻找到岩石并根据课本的知识对岩石的种类等进行辨认,帮助学生真正了解和认识每种岩石的特点。
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科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效的。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步步引导,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自己则做一个倾听者起到点睛的地位。这样的教学要求教师转换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在课堂设置中,以引导和探究为主。如,在关于声音的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和发现是非常有效的。声音一词大家都不陌生,但是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呢?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一样,这又是为什么呢?这种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带领学生一同发现和探索。
在声音这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找出发出声音的方法,我们说的话、拍掌、拍击桌面等都是发出声音的渠道和方法,教师将课堂这个舞台让给学生,通过思考,学生会发现发出声音的渠道很多。在学生展示完后,教师将声音发出的原因:声音的发出是由于物体的震动这一知识讲出来,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接受。那么为什么不同的物体发出来的声音是不一样的呢?根据这样的反问,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引入到对于“音调”、“音量”、“音色”等的教学上。这时候,适当的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
另一方面,这种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的舞台让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和实践来获得真知。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和探究能力更让传统的课堂教学迸发出新的活力,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让给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时时留下有效的反问,以督促学生不断地思考。探究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接触和学习科学知识,对于小学科学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探究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解决能力的思维,对于学生的处事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规律的发现
规律的发现是科学教育中重要的一环。规律的发现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和类比,通过观察和类比分析等归纳不同的知识点,从而找出规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规律,首先要让学生归纳、类比和分析。如,在生命环境、光这一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种子发芽的小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归纳等得出结论。通过种子发芽的小实验,学生可以大致得出生命的成长所需要的几种要素。需要浇水说明水是生命环境中重要的要素,需要晒太阳,说明光也是生命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等等。通过学生动手进行试验以及自己的归纳和总结,将得出的答案与课本知识对照,学生掌握的知识将更牢靠。
作者:王丽华 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李堡镇中心小学
第六篇:小学科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课堂有效提问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基础
有一位教育学家说过:”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提问和恰当的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并解决问题,则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反之,只是简简单单的设置问题,学生回答的时候不需要过多的思考,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曾听过一堂公开课,教师的问题还没有问完,学生答案已经脱口而出。这样的问题毫无效率,丧失了课堂提问的效益性,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应该怎样设置问题呢?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探究科学课堂提问的效益性。
例如:在讲授《冷热与温度》时,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冷热大家想必都了解吧!那么请同学们给我描述一下什么是冷什么是热?温度又是什么呢?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可以例举形象的例子来描述”,学生经思考过后回答:“我认为冬天下雪结冰,就是冷。夏天太阳比较毒辣,我们就会感觉到非常热。”“老师我觉得非洲比较热,俄罗斯就比较冷”,“老师我认为温度之中包含了冷和热”……这样设置的问题灵活且充满趣味性,学生对这样的问题表现出积极的态度,急于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想通过进一步的学习获取答案,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总结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科学这门课程并不仅仅是局限于对科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对科学知识记忆程度,更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才是小学科学学习的关键。而教师的引导在这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不断探索、创新学习形式、合理分工、亲切授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愉悦的听课、透彻的理解,使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科学学习中绽放光芒。
作者:刘凤江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五化总校宋三家小学
第七篇: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一、现阶段城乡结合型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情况和不足之处
从开发主体来看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发现主要是一些专家教授、某一领域的先进者在开发,而广大的一线小学教师没有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开发上来。最后从内容上来看城乡结合型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认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对教科书上的重点知识的开发,而忽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并且教科书上的知识更新慢,忽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城乡结合型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
1.从城乡结合型小学科学课程本身的特质出发,深入挖掘其本身的课程资源。因为小学科学课程有它自己独特的魅力和特点,它本身具有科学启蒙的特性,引领少年儿童初涉科学的海洋,吸引学生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知识,使他们学会与人合作,初步融入社会。总而言之,小学科学课具有探究性、开放性、过程性和发散性。因此,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是学生的学习活动、生活活动产生的生活经验和教师在教学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研究探讨所形成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在社会活动中和学习成长上自信、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最终提高学生的实际社会生活能力、学习研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2.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师资力量的投入,增强城乡结合型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让师资力量成为城乡结合型小学科学最好的课程资源。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者,是课程资源最好的载体,也是最现成最主要的资源。我们要加强对教师如何开发城乡型课程资源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开发城乡型课程资源的能力,使教师的授课能力、组织能力、拓展能力、总结能力更加完善。教师平时要多思考、勤观察,寻找城乡结合型课程资源,更好地指导服务于小学科学。
3.城乡结合型小学科学课程资源要包含学生的社会生活,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组成城乡型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特质使得小学科学课必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呵护他们的好奇心,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抽取一些有意义的,具有城乡结合型特点的生活片段和生活现象来组织我们的小学科学课。小学科学课上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对自己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反过来指导和确定我们的小学科学课的研究专题,让学生基于生活经验进行有规律的科学探究活动。
4.城乡结合所特有的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因为学校所处的环境是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主战场,我们要挖掘城市与农村相结合的独特课程资源。我们可以从人文环境与地域特色两方面入手,寻找当地的乡土人情、民俗习惯、生活传统、文化风气,使其成为城乡结合型小学科学课程资源,让小学科学课更加符合、融入和接近我们的学校、城乡和现实生活。比如我们可以在学校的植物园和草坪上采集植物的叶子当做标本,观察各种小动物、小鸟的生活习性;可以到田野里请教大人们各种农作物和蔬菜的种植方法,如何进行后期的管理和收获;可以到农家观看家禽、家兔的饲养方法,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也可以到城市里做几项环境卫生的调查,唤起人们不随手丢垃圾的习惯。最简单的是在教室的窗台上或者是教室的外面,摆几盆花卉,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并做好记录。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成为小学生科学课程资源。
5.要开发利用好学校的科学课程资源,学校的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学生上课的科学课堂、专门配备的科学实验室、科学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科学研究生物基地、植物园等等,我们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学校的现有教学资源和学校场地,比如教学设备、实验仪器、动植物标本模型、各种图表、教学教具等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教师可以自制教学教具,来充实和丰富科学课程资源,不断更新科学教学设施;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图书馆科学类书籍,可以开辟科学展览室和阅览室,建设校园网增加学习科学知识的渠道,在校园也可以建立自己的气象站和试验田等等。
三、小结
开发城乡结合型小学课程资源任重而道远,我们要转变观念,发挥教师创造性智慧,将生活经验融入到小学科学课堂上来,使科学课堂活起来,让小学科学受学生的喜爱,使他们快乐幸福地成长。
作者:方振刚 单位:河北省邢台市金华实验小学
第八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一、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途径
1.建设灵动课堂,激励学生探究。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授课的具体情况,捕捉在脑海中闪现的有效思维,然后进行反思和总结,对于自己的课堂效果进行反思,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设计,使得教学过程更为灵活,将小学科学课堂变得更受学生欢迎。
2.拓宽选材之道。①寻找替代性材料。科学实验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的素材来作为替代,比如在三棱镜的色散观察实验中,可以把三棱镜替换为盛水的烧杯,光线通过烧杯后发生色散,学生可以同样观察到光谱,这样一来就算是再简单的实验学生都会有精彩的发现,实验效果也更加理想。②充分利用教学技术手段。多媒体可以弥补观察材料的不足。如《植物的生长变化》教学中,教师通过播放课件,将各类植物的不同部分真实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观察起来也更为便利,可以说通过现代教学手段,辅以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接受程度更为理想。
3.科学课堂需要注意实践与思考并重。小学科学中设有很多探究或者,要求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动手动脑能力,因此,每次教师布置活动任务时,除了要求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和探究的内容,在大脑中进行猜想和预测,并且根据探究活动的结果共同讨论,由学生间的智慧碰撞形成良好的探究氛围,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概念,和有效探究的科学素养。
4.掌握课堂节奏。有规则才有自由。教师必须为探究活动中的学生制定必要的规则。①互相尊重,静心倾听。大多数小学生能够做到听老师讲课,但是如果是其他同学的发言就很难定下心来倾听,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及时进行训练,比如当一位同学发言结束后,可以随机请其他同学进行复述,并进行评价。②令停则止,维护课堂秩序。据调查,我国小学课堂大多属于“大班额”,班级学生人数>50,在这样的条件下,在科学课堂中无论是组织探究还是交流探讨,都会出现学生进度不同、水平不一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及时“叫停”,对课堂进行有效调控,具体表现为当老师指令大家“暂停”时,所有的学生都要停下当前活动,等待老师的下一步安排。
5.让课堂教学评价为课堂探究添柴加薪。教师评价学生时应多采取及利息的语言,务必通过发展的眼光来评价每一位学生,当学生在某一方面有所进步时,毫不掩饰的对其进行肯定,促使学生获得前进的动力,不断朝目标奋发向上。既能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增强亲切感,又可以使学生确立学习的信心,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更爱学习。
6.通过亲子活动延伸小学科学探究过程。让家长与孩子一起从事轻松而又愉快的学习活动是一举两得的,一方面孩子学到了许多,另一方面又密切了亲子关系,这样的学习活动家长是支持的。其关键是家长要认同这些学习活动,科学教师设计科学教学延伸活动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如何完成教学任务,更多的是要考虑如何把这些教学延伸活动设计得“轻松而又愉快”,让每一次家长参与活动都在一种轻松、自然的环境中进行,使他们期待下一次的活动。而让延伸活动变得让家长觉得“轻松而又愉快”比较好的方法是让家长参与到活动设计中来,以家长的角度考虑活动的可行性,在各方面综合思量下,以保证教学质量为前提,以亲子活动为形式设计好科学教学延伸活动。通过便条、电话等联系方式,了解家长对活动的反映。在每一个周期的步骤完成后,有针对性地与家长开展交流,以便丰富延伸活动的内容与方式,使家长保持较高的兴趣,必要时可以家访来解决其他相关问题。
二、总结
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焕发科学课堂的生命活力,是所有科学教师需要不断探究和实践的问题,只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优化运用有效地教学策略,就能使科学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有效地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作者:吴文诗 单位:甘肃省山丹县南关学校
第九篇:小学科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
一、为什么要拓展实施
(一)丰富科学探究内涵的需要
小学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要使学生获得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即: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四个层面,称为科学学习的“四位一体”。其中,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是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就需要我们拓展探究内容、丰富实践活动内涵。
(二)“内容目标”中的动词要求
小学科学目标中有5个关键动词:1.课程标准中描述对可陈述科学知识(事实、概念、定律和理论)的掌握程度的动词有:认识和理解。认识,即知道是什么,包括说明、描述、列举、识别、了解、知道,凡是在学习内容目标中列为“知道”的,要求记住。理解,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要达到这一层次的认知水平,一般需要经过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例如标准中提出的有关科学知识的21个主要概念,需要学生通过自下而上的建构来达到理解的水平。2.课程标准中描述如何进行科学实践“动手做”的动词有证实、探索和应用。证实,学生亲自探索或查阅资料,从获得的数据和证据中,加以分析和总结,证明所提出的概念是正确的。探索,即探查、探测,包括测量、比较、观察、分类、调查、分析等,学生带着问题,亲自动手参与科学实践,以获得数据和第一手的资料。应用,即运用、使用、选择、设计、制作等,学生能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从这5个关键动词要求来看,科学课中的实践型内容必须拓展实施。
(三)开放课堂的实质需求
科学教学应当是开放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通过课外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丰富经验、开阔视野、活化知识,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意识、提高探究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校内外教育资源等情况,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二、拓展实施的具体内容
(一)拓展内容的分类
1.以教学目标来分,包括:知识拓展(知识面的拓宽和延伸)和能力拓展(科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科学探究能力)。2.以拓展的具体内容分类,包括:教材中内容的拓展;学习过程中新生成的问题(猜测、假想假设、及想验证的问题等);校内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3.以教学形式来分,包括组织与实施方式的拓展;评价方式的拓展等。
(二)拓展内容的来源
关于内容来源,一般有以下几方面:来源一:教材中的内容小学科学课程通过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这三条主线,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融会贯通,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设计和技术这四大领域中选取了24个核心概念作为科学知识,与综合实践活动的“三大主题”“、四大指定领域”是完全相通的。来源二:新生成的问题包括学生的猜测、假想、假设及想验证的问题等,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教科书上和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如:小河里为什么没有鱼虾了?野草能治病吗?来自好奇心的问题,如:为什么有的蚂蚁有翅膀?母鸡为什么不报晓?来自生活的问题,如:下雨天是快跑还是慢走?被驴踢了,脑子真的就不好使了吗?这里的有些问题是可以直接转化为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来源三:校内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小学生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教材,必须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性质上可分为人、物、环境三大资源;空间上可分为:学校资源、社区资源和家庭资源三类。像温州市实验小学依托家庭资源创办的“家庭实验室”,就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如何拓展实施
笔者认为,将科学课中的相关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机整合,不失为一条好途径。因为综合实践活动是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综合载体,也是各学科领域知识进行整合和拓展的沃土。以下两种做法值得推广:
1.以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我在教学《水的表面张力》一课时,以“水会从倒扣的杯中流下来吗”这样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串起一个个探究活动,遵循提出和聚焦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和获取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五个重要的要素,最终建构起水的表面张力的科学概念。下课了放学了,孩子们仍是兴趣盎然,甚至回到家里还继续做实验。教室外是孩子们的广阔天地,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我们不能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而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以对问题已有的经验和认识为前提,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
2.科学整合成主题科技综合实践活动学科与活动之间需要有一个联结点,需要借助一个实施平台。这个平台就是主题活动。一项主题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必须要有整合意识。例如江苏赣榆绣针河畔的一所乡村小学以三年级教材“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单元为基础,充分考虑3-6年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全学段教材内容整合的“绣针河中下游地区野生动、植物研究科技实践活动”于2003、2007年分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整合的“最爱家乡水科技活动”2008年获江苏省一等奖;三年级下册“土壤与生命”整合的“绣针河中下游地区土壤调查研究科技活动”2013年获国家级二等奖。
四、总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科学课程中实践型内容的有效拓展与实施,要基于学生兴趣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积累,以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突破口,以兴趣小组的主题科技实践活动为载体,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机整合,让学生亲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
作者:胡训忠 单位:连云港市赣榆县柘汪镇第二中心小学
第十篇: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一、提高探究活动的价值
一个完美的科学探究活动,是这样的:“学生自己发现可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拟定实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并进行汇报、交流”。探究就是为了不断地让学生接受新知,获得良好的发展。
三年级有一节课是这样的:探究液体的异同,认清区别,记住特点。课前采取先学后教的方法,大家对新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上课时,讲台两侧各种实验材料五颜六色,有桔子饮料、食用油、矿泉水、桃汁、牛奶、蜂蜜、蜡光纸、纸杯、玻璃片、木板、塑料小天平等。我问学生:“怎样分辨这些食用的油和饮料?你根据什么判断?”学生畅所欲言,都是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说出了看法,比如,喝过、知道、见过等等,有的说通过颜色、稀稠程度,有的说通过手感、重量、味道、透明度等等,不一而足,各抒己见,群情踊跃,课堂上高潮迭起,思维充分活跃,教师在一旁及时指导。
做实验了,大家纷纷上前领取试验材料,一阵忙碌……通过这些材料,借助以往的生活经验,学生找出了各种液体更多的不同,深刻地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总结的时候,根据教材难点重点提出问题,让大家熟练地掌握住科学概念和探究方法,得到了很多的收获。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生活和科学桴鼓相应,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了解身边的自然事物,以此进行学习活动,引发兴趣,形成习惯,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喜好,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一定的技能,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不断地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如“空中跳动的乒乓球”实验,让学生开动脑筋,吹风机朝上吹风的过程中,乒乓球承受了风的力量,会被吹走吗?学生莫衷一是,当然要看实验了,冷风和热风分别吹动乒乓球,最后的结果是乒乓球没被吹走,只是浮在空中跳动而已,然后带领大家一起分析原因,等到大家明白是由于力的平衡作用之后,恍然大悟,感觉到实验真是其乐融融,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了起来,学习可谓事半功倍。
三、总结
综上所述,让小学生喜欢科学学习,热衷于实验,会让教学事半功倍,当然让学生好学不倦,绝非易事,教师的自身素养要不断提升,教学技巧要炉火纯青,学生的特点要了解,教师要做舵手不做推手,要做引领人不做命令者。长此以往,我们的科学课堂一定魅力永存、芳香馥郁。
作者:李小峰 单位:河北省隆化县三道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