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的选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科学课的选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科学课的选材

一、选材要有代表性

如在“沉与浮”实验中,为了说明不同密度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不同,笔者选用了两种密度不同的肥皂,学生的注意力就被引入到玩肥皂泡的游戏中去,而不是关注他们在水中沉浮的问题。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好玩越好,所以,教师在选用材料时,一定要以一个孩子的心态看:这件材料会影响到课堂中的学习吗?又如,在执教《看不见的空气》时,要求学生将注射器吸好空气,并把出口堵在橡皮上,体验“空气可以被压缩”。但学生描述现象时,总是认为空气跑到橡皮里的小孔里去了,结果只得花大气力证明没有跑到橡皮里去,耗费了不少时间。而在上另一个班这一课时,是将针头套在注射器上,并把针孔焊死,结果没有一个学生讲到空气跑了,有效地避免了学生的错误认识,效果很好。因此,教师提供的探究材料要立足提示科学概念,体现探究材料的引导性和暗示性。

二、选材要有趣味性

在探究型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材料,应能引发学生对材料的好奇心,进而摆弄、操作、探究这些材料。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去发现,帮助孩子们就某几点得出一致意见,以此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好奇心。教师可对材料进行设计和加工,增强形式上的趣味性,学生在接触材料时,便能兴趣盎然;在都能揭示科学概念的情况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那些富有童趣的、更容易引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材料;同时在组织使用上也应该体现趣味性,以吸引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的探究活动还能向课外拓展和延伸。例如,笔者曾听了两位教师执教《磁铁的相互作用》一课,教师A为了节省时间,课前把两块磁铁放在桌面上,材料在课前就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教师把一块磁铁的一端接近另一块磁铁的一端。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这应该是一个足以引起学生兴趣的演示实验,也是极富趣味性的导入。但我们看到的是部分学生被桌上的磁铁牢牢吸引了,有的开始玩起了磁铁,对教师的提问置之不理。接下来,对于老师的提问或学生的回答,部分学生都两耳不闻,而当真正开始需要用两块磁铁性质研究时,他们的兴趣已经消失,开始打扰其他学生的活动。教师B把材料事先藏了起来,桌子上什么都没有。教师演示:把一只小鸭放在水面上,鸭子轻轻转动,停止后鸭头朝北。教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不难看出,在A教学中,由于材料缺乏趣味性,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产生了自由活动的冲动,整个教学活动很松散。在B教学中,设置了一个很有趣的情境,教学井然有序,学习热情自始至终高涨,教学效果自然更明显些。

三、选材要生活化

据调查发现,选择的材料脱离学生的生活,一是会分散学生探究的注意力,二是可能会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三是这些材料学生不易找到,那么大量的准备实践材料的工作需要老师去完成,将成为一种额外的负担。因此,材料的选择应从常见的材料入手,引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内涵,同时也给学生一种启示:科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熟悉的事物中,只要认真观察和思考。如“种子的萌发”实验中,要用到的材料有:杯子、蚕豆、玉米种、布、线、盘子,这些材料每个农村学生家里都有。《健康与饮食》中所用的瘦肉、蛋白、米饭、面条、土豆、苦瓜、白菜,哪个家里没有?实验材料除了能在自然界里寻找外,有些材料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东西来代替。如酒精灯用蜡烛代替,烧杯用质量好的玻璃瓶代替,滴管用废弃的注射器代替,水槽用盆代替,集气瓶用饮料瓶(玻璃类)代替……只要我们换个想法,实验仪器照样可以丰富多彩,一点也不比城里的学校逊色。在农村有很多蔬菜大棚、养殖基地、果园林场等,这是农村特有、实用的优秀课程资源。我们把孩子带进这些地方,请专业人员带领他们看、讲给他们听、教他们学。

四、选材要有适应性

维果茨基把人的概念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混合思维”、“复合思维”、“前概念思维”、“概念思维”。“概念思维”一般要到青春期才能较好地发展。小学低年级一般处于“混合思维”阶段;小学中年级的学生一般处于“复合思维”阶段;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一般处于“前概念思维”阶段。年龄较大的儿童,甚至成人,当他们初次在一种新领域中建立概念的时候,也常常是“混合思维”。例如,为了发现电的性质,学生们喜欢摆弄电池、电线、灯泡,常问:“人是导体,为什么我们手当导线连接时,小灯泡不亮”,甚至有的学生准备用家里的生活电来验证这一个实验。教师应当设置恰当的情景,从做简单易懂的实验着手,让他们带着疑惑进一步探究,最终他们是有能力搞明白的。同样是学习《浮力》,学生观察研究物体沉浮的活动,应从观察小纸片、铁钉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开始。如果给小学生用液体来提供对比材料,如水、盐水、汽油、酒精、食用油等,就没有能力从这一些材料中获取有关浮力的概念。总之,教师要研究学生、了解学生,为学生提供材料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学生有能力从材料中发现其意义,避免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产生困难。

五、选材要注意后续性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看上去很好的材料在课堂上使用起来却不是很理想,一些不起眼的小物件反而会有特独的效果。只有使用过,才能发现材料的价值。平时上完课后,我们不妨留意一下材料的效果,如果有好材料一定要注意积累起来。如一些教研课、优质课,许多材料都是精心设计,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另外,许多材料可以反复利用,如《种子与幼苗》观察用的各种种子,这一届学生用完后只要收藏得好,下一届照样可以使用。还有前面研究活动的实验产生的物质,可以成为新的材料,收集积累起来为下一届学生做准备,如《种子与幼苗》凤仙花结下的种子也可以给下个年级使用。同一材料在不同单元也可以反复利用,如《神奇的电与磁》单元中的回形针、大头针、铁皮还可以在《浮力》、《简单的电路》、《有趣的磁想象》、《神奇的电磁铁》这几课的实验中都可以用到。材料的积累关键要做个有心人,手要勤,很多东西当时收藏起来只是举手之劳,但事后去做就费事了。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几年下来,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材料库了。

六、选材要注意教育性

现在,在学生自备材料时,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意识被淡漠、忽略了,漠视生命会被他们视为理所当然。如《生物的生长》单元的观察活动是从观察油菜花开始的。第一课《种子与幼苗》,最重要的观察材料就是油菜花,由整株的观察到锁定一朵花的细致解剖,再到对整株油菜的观察。孩子们会从田野里拔上一大束,通过观察、解剖,清晰地认识了油菜花的结构特点,孩子们很有兴趣,知识掌握也很好。下课后,油菜花或是丢进了垃圾筐,或是摆在角落很快枯萎败落。第二课《植物长大了》,很自然,甚至不需要老师布置,孩子们又掐来了成束的鲜花……对此,我们做了些改革,力求做到两者兼顾:既要完成观察任务,又能尽量避免伤害植物生命,并提高一株植物的利用率。学生自备材料时,让他们把整株的油菜花移栽到花盆里,成活后带到教室,上课时用来观察,平时就让学生照顾其生长。这样,不仅能美化教室的环境,还能让学生持续地观察它的生长与变化,第一课用完后,第二课还可以接着用。科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学生探究大自然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与技能、形成良好科学习惯与态度的过程。精心选择材料,充分运用材料,使材料成为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建立科学概念的有用之“材”,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用之“材”。

作者:董筱波 王成明 陈娟 单位:湖北省安陆市南城联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