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提升策略(共8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科学教学提升策略(共8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科学教学提升策略(共8篇)

第一篇

一、巧设趣味游戏,增强实验乐趣

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应在贯彻愉快教学中,把游戏融进课堂。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游戏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在科学教学中适当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十分欢迎,教学效果也比较好。例如《我的雨量器》一课,当考虑如何测量雨量的大小时,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会凭眼睛和耳朵初步判断雨量的大小。但是这样并不如自己亲自动手制作一个雨量器并进行实验,会更加直观也更印象深刻。然后进行小组游戏“下雨了”,在游戏中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

二、加强实验方法的指导,发展实验乐趣

注重加强对实验过程方法的指导,特别是对于观察实验的方法、实验的准备工作、实验的具体操作,需要向学生详细说明。还有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一定要细化、强调。在《植物的根》这一课的实验中,因为要用植物来吸收密闭器皿中的水分,因此我们需要提前用一周到两周的时间让学生准备实验。这个实验所需要的实验器材,实验的准备过程,观察的方法都要老师给学生一个详细的指导。学生在家进行实验的时候,老师还应告诉学生哪些事项是需要注意的。这种指导应该贯穿学生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让学生逐渐学会观察,学会实验,学会探究。

三、注重实验习惯的养成,巩固实验乐趣

科学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验让学生用身边简易事物来验证科学的存在,并进一步探究世界的奥秘,逐渐养成乐做科学实验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体现在对于细节的追求。我们在做实验的时候,往往会用到很多的实验器材。如果不给学生一个严格的要求,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地使用,不但会造成器材的损耗,还会对学生产生伤害。所以,实验开始的时候,对学生一定要进行实验准备前的培训,包括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实验过程的操作等等。对于科学课的纪律,我们的要求是严肃、活泼。在严肃的纪律中进行科学探索,在活泼的氛围中开展有效的教学。教师一定要注意调控课堂纪律,使整个课堂氛围、纪律朝着有利于实验顺利进行的方向发展。

四、营造学生自主探究条件,启发实验乐趣

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教材中的实验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探究。如在上《纸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时,在桌子上放一盆水,将多只不同材质的小纸船放到盆里。学生开始自主探究活动后会陆续发现:纸船起先都飘浮在水面上。但过一段时间纸吸足了水后,因为皱纹纸的吸水性强,它吸的水越多就越重,很快会沉到水底。其他材质的小船依次也沉入水底。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纸吸水速度是不同的,谁吸水吸得快,谁就沉得快。在实验中不断调动孩子的思维,启发他们的实验乐趣。

五、推进有效的激励评价措施,升华实验乐趣

在实验中我们一定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活动,及时发现,及时引导,及时评价。对于学生的进步要积极地予以肯定、表扬,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而对于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一定要全面予以指导。如在《玩镜子》这课的实验中,有学生用自己的近视镜片来代替凹面镜,他把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拿来进行实验。我发现后及时对他进行表扬,同时对其他学生提出鼓励:看谁还能用自己常见的物品来进行实验。就这样,我们的学生在这种不断鼓励中逐渐进步。现在我们的激励评价措施不仅仅局限在老师的评价中,我们还创新地提出了老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小组内同学评价、家长评价等几种不同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评价、不同的激励中不断寻找探究的乐趣。

六、强化科学探究意识的培养,拓展实验乐趣

学生科学探究意识的培养是我们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们要坚持注意渗透科学探究意识的培养。比如在《天气与生活》中,我们可以在给学生展示各种天气情况之后,再让学生注意观察各种生活中的天气,并做好自己的记录;在《水流有力量》中,我们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在生活中利用水流力量的现象。

七、总结

总之,科学学科的教学内容是十分丰富而生动有趣的。在科学教学中,我们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思维,学会实践,学会创造,乐在实验,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发展。我想通过上述方法的探索,对于科学实验课的教学可以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科学实验,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意识,从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丁金萍 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实验学校

第二篇

一、巧设疑问,进行导入

如,教学“食物的营养”的相关内容,教师就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计疑问:大家每天都在摄入各种各样的食物,那么是否知道这些食物有些什么营养价值,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好处呢?这样,学生们就会积极讨论并进行思考,这些食物各有什么营养呢?在学生,满脑子疑问之际,教师顺势导入新课,相信学生,一定会迫不及待地想学习新知识,以解决之前的疑问。再如,教学“水和食用油的比较”的相关内容,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水有哪些特性?食用油有哪些特性?如何将二者区分开来等问题。然后学生就在问题的引导下积极进行新知识的学习。由此,在疑问的引导下,学生对之后的学习必定热情高涨,从而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温故知新,进行导入

这里所说的温故知新,其实就是教师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引出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喜欢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导入。采用温故知新导入法,既有助于学生巩固旧知识,又能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新知识,是新课导入的一个极好的途径。就小学科学而言,其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性很强,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力求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进行学习。通过温故知新来进行新课导入的具体方法主要有通过复习进行导入和通过类比进行导入。

(1)通过复习进行导入。复习导入法是许多教师都喜欢的导入方法,教师通常都是在进行新课教学前,先复习之前的旧知识,然后找出新旧知识的衔接点,通过点拨、启发,从而引申出新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其积极自主地进行学习。而有旧知识作为基础,学生在探索新知识时难度也就降低了许多。然后是通过类比来进行导入。

(2)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采用类比法进行导入也是教师们常用的一种温故知新导入法。如,教学“水位为什么会升高”的相关知识,就可以将其和“烧开水”的相关知识进行类比,从而得出水会热胀冷缩的道理:水烧开时,其体积变大,所以水位也就随之升高。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新课导入,不仅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还有效实现了知识的拓展与迁移,有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创设情境,进行导入

创设情境,也是教师们极为喜欢采用的导入方法之一。借助相关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将学生带入之后的知识情境中,让学生乐于学习新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导入新课,相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更高,会更好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由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切实创设相关教学情境进行新课导入,从而有效引领学生学习新知识。如,教学“水变成水蒸气”的相关内容,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个与之相关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引进新知识的学习中:用一块毛巾醮上水,在黑板上写几个字,然后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字有何变化。然后学生们不难发现,黑板上用水来写的字在慢慢变模糊,最后看不见了。这样,学生必定会觉得十分奇怪,纷纷讨论原因是什么。然后教师适时进行新课导入,学生自然兴趣大增,都想积极学习新知识。

教学“温度和温度计”的相关知识,教师也可以根据气温的变化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然后引导学生猜测温度,并思考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从而引入温度和温度计的学习之中。再如,教学“水”中的“谁流得更快一些”的相关内容,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创设一个关于“流动比赛”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所创设的情境中积极思考:谁流动得更快一些?原因是什么?这样,学生就会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并最终得出问题的答案。这样的导入方法,自然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总结

总之,小学科学原本就是一门趣味性十足的学科,也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务必注重新课导入环节,切实借助新课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积极自主地投入到相关知识的学习之中。相信只要广大小学科学教师们积极探索,采用有效的导入方法进行新课导入,就一定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最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魏曲宝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八中心小学

第三篇

一、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张弛有致的节拍,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努力实践,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这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因为许多孩子羞于启口,懒于动手,缺乏成就感,体验不到努力获得的快乐。其次,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从学习的成就中体验快乐,树立自信,消除学生怕错误的恐惧心理,要用鼓励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加以肯定与表扬,以激发他们的各种创新情趣,深挖创新潜能。

二、实验能力的培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的作用无可取代,实验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科学能力的培养不单是知识的多寡,更重要的是动手操作的能力,独生子女的双手是完成作业的工具,是操作键盘、开关、遥控器的机器。培养学生手脑并用,心灵手巧已是科学课教育的当务之急。

三、观察能力的培养

达尔文曾经说过:“我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他们进行精细的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是中上之人。”可见科学的研究不在于有多高的先天的禀赋,更多的是要有细致的态度。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在观察实验中难免会出现溜号、分心等现象,对实验过程观察出现间断现象,例如:在小学科学课五年级下《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中,观察液体膨胀实验,由于液体膨胀系数小,变化慢,许多学生耐不住性子,对于细小的变化注意不到,失去了观察的意义,那些稍纵即逝的变化,匆匆而过,学习者没有留下烙印。观察力的另一个方面表现在以视觉为主,获得感性的知识,理解抽象的变化。观察力的高低,影响注意力集中的程度,著名的生物学家巴普洛夫也特别强调“观察”。我国古时的教育也阐述了这点,“宁静致远,”、“一心不可二用”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四、归纳能力的培养

归纳是指从一定数据、资料、事实中提炼出所需的信息、结论,把凌乱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类,集中于某一方面。一个人的知识信息犹如一个极大的仓库,存储着丰富的信息,如果在储存中不加归纳整理,就会显得杂乱无章,使用时无法快捷提取。许多学生伏案苦读,孜孜不倦,努力获取更多的知识,却不注意将已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所学知识零散分散、孤立成点、逻辑关系杂乱,知识链脱节,零七八碎地混在一起应用没有条理。摄取更多、更新的知识当然重要,达到学以致用更有价值,只有得到应用的知识才有价值。对已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归纳,有利于应用时有条不紊的提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总结

总之,一个好的习惯决定一个好的行为,一个好的行为成就一番事业。一个人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能力的高低。培养高素质的科学人才,是集综合能力的表现。

作者:樊雪军 单位:海林林业局子弟小学

第四篇

一、实验前有效引导,明确要求

很多实验依靠个人的力量不能进行操作,很难完成。小组探究既能提供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操作的时间和空间,也能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优势,取长补短,既分工又合作,使实验高效完成。但在实际操作中,不难发现,每一小组总是只有一半学生充当实验的“主力”,操作、观察、记录、分析、比较,忙得不亦乐乎,而其他同学则袖手旁观,这其实已违背了小组探究的初衷。为此,教师在实验前要明确各小组成员的分工,每小组除设置组长外,还可根据每个学生的性别、个好、学习情况等安排作记录员、监督员、操作员、观察员、发言员等,这些角色定期进行轮换,增强每个组员的责任意识,以便发挥小组探究学习的最大化,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之中。

二、实验中细心指导,亲历过程

1.材料选择助推学生思维发展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不同材料的选择、基本组合、叠放次序,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同时,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升研究能力,必须以材料为基本载体,学生赤手空拳是很难进行科学探究的。典型材料的组合来源于日常生活,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这样的材料才是“有结构的材料”,才是有用的。它既要体现教学内容的知识性、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顺序、认知规律,还应生动、形象、有趣,使学生喜爱。学生能凭借自身的能力,借助这些材料来发现、解决问题,获得新知,提高能力。

2.有效指导关注学生思维发展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走近学生,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对学生的实验现象及时关注并思考。小学生年龄小,思维还不全面、深刻,实验过程中会有很多不足之处。有的实验现象很成功,可记录不完整,甚至与现象不符合,有的现象和记录都写得逻辑不清。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述说,不仅述说实验现象,也述说实验记录,述说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也是给学生一个纠错的机会,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实验记录要实事求是,要科学合理,更要记录有意义、有价值的现象。因为记录也是学生思维的再次体现。

3.“节外生枝”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操作性的失误是难免的,教师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随时进行巡视,确保学生操作的有序、科学、规范,使实验有效完成。如学生在使用酒精灯的过程中,通常喜欢用嘴巴去吹灭,而不用灯帽盖灭,教师就应立即纠正。如学生在使用测力计时,通常读数时视线没有持平;如学生在实验中发生了意外,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形成不了统一的意见,也应及时进行处理,确保实验有效完成。

三、实验后分析归纳,有效提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相辅相成,学习中缺乏思考,思维难以得到提升。实验结束后,如果学生获得的知识仍是很少,大脑依旧空白,能力提升一无所有;如果实验结束后,学生只看到现象,没看到本质,还是停留在认识事物的表层,“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知识和能力也没有得到深入,这种“活动有余,思维不足”的现象也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通病”。因此,教师在实验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交流、归纳、分析,这样,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也确保了科学实验的有效和高效。

作者:蒋玉琴 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太华小学

第五篇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小组合作的精神

质疑是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端。“问题”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初源泉,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提高了小组合作的实效。

1.设计富有趣味性的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设计应该有一定的趣味性,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并富有童趣。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投入学习之中,这样能激发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磁铁有磁性》一课,导入时笔者说:“同学们,你们喜欢看魔术吗?今天,老师先给大家表演个小魔术。”于是,同学们都睁大了好奇的眼睛,等待老师变魔术。笔者趁机拿一块条形磁铁,对着一辆玩具小车(铁皮做的)轻轻一指,小车就跟着“魔棒”开来了。接着把“魔棒”换成一根大铁钉,再去指小车时,它却纹丝不动。这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心,这时学生探究欲望已很强烈了。于是笔者就让学生先小组讨论讨论,猜猜小车为什么停了。此时教室里像炸开了窝似的,大家在小组里纷纷畅谈自己的猜想。

笔者接着说:今天我们先一起来研究磁铁到底能吸引哪些物体。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看哪一组有更多新的感受和发现。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他们很快就发现了结果。有的学生说:“我们小组知道铁钉、大头针、回形针可以被磁铁吸住。”有的说:“我们小组认为用铁做的东西都能被磁铁吸住。”还有的说“:我们小组发现一元硬币也可以被磁铁吸住。”……笔者及时给予评价,使他们尝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快乐。这节课利用“磁铁玩具”作为探究材料,让学生从玩中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在小组合作实验中不但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从中发现问题、作出比较,还能认真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共同总结出实验结论。

2.设计有层次性的问题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学习为基础的学科,强调的是求知过程和求知体验。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实际,设计有层次性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智能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如三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笔者设计了三个活动,(1)吹气球,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学生通过吹气球,便问:吹大的气球里有没有东西?装的是什么?怎样证明里面装的是空气?然后进行小组合作,展开探究。(2)寻找空气,接着问:哪些地方可能有空气?再进行小组合作,展开探究。(3)再玩气球,深入探究空气占据空间,就问:空气有什么特性?整个活动,还是以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开展的。

二、教师及时点拨,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

在科学实验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小组合作是成功的前提,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与教师的引导、点拨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要到学生中间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巡视、介入,把脉各小组合作的动态。教师的及时引导、点拨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避免学生走过多的弯路,可以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比如对有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检查反馈;对分工不清楚的小组给以指导;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教师要设置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点拨,由浅入深,使学生一步一步解决问题。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从而进一步提高小组讨论的实效性。

三、总结

开展小学科学实验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作者:郑云根 单位:浙江省温岭市锦园小学

第六篇

一、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

1、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创新缺乏。

大部分小学对于主干学科比较重视,例如数学等。学校对于主干学科在教学设施及配备上优先考虑,对于一些科学等学科不予重视。

2、教育教学设备严重缺乏,课程资源相对不足

科学课教学最为显著的特点应是实际动手,然后观察总结。现在的设备大都是一次性的,就是用完一次基本就作废了,有的半年,有的一年。还有的在教学过程中的损坏,这些都影响着往后教学的过程。因为都没有及时的得到补充,教学专业教室也不多。老师上课所使用的教具大部分都是自己做的,更甚至没有上课用的教具。学校的图书馆涉及的科学内容非常少,音乐设备更少。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资源只是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就更不用说科学实验教室了。

在教学科学课时,很多实验都是由教师口头阐述,依靠学生自主记忆。当问为什么这么做的时候,很多教师说学校没有相应的实验教材,无法进行现场实验,个别教师认为做实验浪费时间而且不考试没必要这样做。长此以往,学生没有对实验有切身体会,理论知识强但是实践能力差现象严重。学生可能会学到一点支离破碎的科学知识,但科学处理问题方法却不知道,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养成更是显得脆弱,更不要说只是知识创新了。

3、大班教学中的教学质量严重偏低

由于师资严重缺少,再加上教学活动中的资料准备量大,所以很难保证大班教学质量,小组教学本来是一个高效率的教学方式,但是因为班级太大,班级纪律很难掌控,所以容易出现失控的现象,这就影响到教学研究的进展,从而不能保证教学质量,更不要说学生的探究能力了。

二、改变现在小学科学教育现状的对策

由于以上几种重要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所以尽快解决这些问题变得迫在眉睫,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1、加大教师培训经费,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面对科学技术高速的发展,教师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努力学习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尽量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上课时才能更好地扩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同时教师要有创新精神和勇于探索精神,加强理论研究,使得教师自己充分理解知识,更好地为学生表达,适应不断变化的新课程标准。

2、加大学校教学设施的投资经费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经费投入,并且做到一定程度的监视机制,把上课用的基本实验教材及相关器具配备完整,尽量建立相应的实验基地,定期实现城乡教师交流,对于教学用具应该做到定期维护,进行科学管理,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用具。再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改造教学模式,间接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大班教学存在各种教学问题,往往影响教学速度同时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大班教学应该注意划分各个小组,也就是把大班教学改为小班教学,由于大班教学老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同学,所以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更多的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每一个分组可以选一名优秀的学生当组长,遇到什么特殊问题,由组长代替全组提问。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从而更好地利用科学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

三、结束语

小学科学教育教学问题是一个严肃的课题,小学阶段是塑造一个全面发展人的启蒙阶段,只有更好地抓住小学科学教育,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此,我们要加强小学生的科学文化教育程度,切实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并且引导他们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现实生活及学习中的问题。

作者:张坤权 单位:高邮市车逻镇中心小学

第七篇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出示矛盾事件,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课堂上,我们可以给学生出示矛盾事件,引发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冲突,通过不断地师生互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例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到了新的知识:物体越大越容易浮。教师出示小铁珠和大铁球,他们在水中会怎样呢?小铁珠小,沉;大铁球大,是不是会浮起来呢?教师将大铁球轻轻放入水中,大铁球沉了下去。不是物体越大,就越容易浮吗?这是怎么回事啊!比较两个塑料圆柱体改变大小的时候,什么没有改变?学生意识到:只有在轻重不变的前提下,物体越大才越容易浮。学生主动参与到矛盾事件的思考中,对概念有了新的认识。

2、拓展交流,让学生学以致用

教师通过设计拓展交流,让学生用所学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真正掌握并运用科学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例如课堂结尾,教师提问:同学们杀过鱼吗?知道鱼鳔对于鱼在水中上下游动有什么作用吗?什么不变,什么改变?潜水艇上浮和下沉运用到的又是什么科学原理?让学生把科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注重学生的实验探究

小学科学教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需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充分了解科学知识。通过设计、完成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科学真理,在实践中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1、注重实验有效指导

科学实验探究,教师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操作。实验前学生就应该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该如何操作,实验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做到心中有数,因此教师的有效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研究物体的沉浮和轻重有什么关系中,让学生探究加几个垫片时,瓶子刚好会沉?教师就需要一步步引导学生如何实验,实验中需要注意些什么?比如:瓶盖要盖紧;一个一个的加垫圈;放垫圈的手一定要擦干,不能让水进入玻璃瓶;实验时需要数好垫圈的数量;最后时多做几次;实验后需要马上在记录单上做好记录,可以画出瓶子在水中的状态等等。教师有效的指导会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实验效率。

2、注重小组合作探究

在问题提出后,学生一定很想亲自去试一试,了解科学的真相。教师需要让小组长按照各个成员的优势给每个同学确定其分工,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例如在探究“加几个垫片时,瓶子刚好会沉?”时,我们会发现有些小组速度很快,而且实验记录的很棒。课堂上我试着让这些小组的同学讲述一下他们小组的分工,实验过程,其他小组加以借鉴。甚至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重新实验,让小组同学之间变得更有默契,提高实验速度。

三、重视学生的交流探讨

科学课上,教师希望学生能通过小组交流,探究实验该怎样做?实验中需要注意些什么?通过具体的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充分表达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互相沟通交流的能力,使能力和知识双丰收。

1、保证交流探讨的时间

科学教学中,学生分组交流探讨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需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及聆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充分的讨论得到共识。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交流探讨

课堂上,我们会发现有些学生不愿意参与交流探讨,或是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在学生汇报时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尽量找出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例如在交流汇报“加几个垫片时,瓶子刚好会沉?”时,让多个小组的同学交流汇报,在实物投影上展示他们小组的实验记录。及时给予评价:“这个小组的同学汇报得真好,画得更棒!大家给他们小组同学鼓鼓掌!”“还有很多小组画得也很棒,老师更希望听到你们小组的精彩汇报。”看着同学们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时,我相信在以后的实验中他们一定会做得更好。

四、总结

总之,教师精心创设课堂,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让他们在科学课堂上能有更多的收获。

作者:刘丽萍 单位:张家港市兆丰学校

第八篇

一、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优越性

1、有利于学生的交流和发展

学习小组的形成,使得不同层次,不同特质的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内在潜质。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相互促进,为学生以后的学业生涯打下基础。小组之间也可以以每次活动的主题互换成员,相互切磋,交流学习心得,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平台。在以小组为单位学习的时候,不仅加强了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也增加了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改善了以往教师和学生交流少的尴尬局面。使学生充分发挥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加学生在教师那里汲取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实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改变了教师占主体地位的现象,使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更高。

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以小组为单位学习的时候,需要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培养了学生如何正确的运用学习工具,通过什么途径才能搜集到有用资料的能力。与此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如何倾听,如何在恰当的时候表达自己的建议。因此,小组合作学习使学习目的明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一点,对于小学科学教学来说至关重要。

3、懂得如何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平时的学习中,尤其对小学生而言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使学生们学会了如何学习。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再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

4、学会了如何讨论问题

只有经过认真的思考,才能够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那么怎样讨论问题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呢?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在讨论蚂蚁搬食物的问题时,同学们展开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来探索这个问题。如果蚂蚁在遇到一只快要死掉的蝗虫,怎么发出信号把它运到巢穴中呢?有的小朋友说“我觉得蚂蚁通过散发一种特殊的气味来告诉同伴。”,还有的说“蚂蚁是通过和同伴做动作、交流告诉同伴信息的。”同学们众说纷纭,谈论着自己的见解。最后通过老师向大家碣石正确的原因,并告诉同学们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同学们要学会合作,团结力量。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应用

以三年级科学教学为例,在学到《动物的食物》这一课时,老师为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动物园中,新来了一批小动物,有小兔子、长颈鹿、黄鹂鸟……等,倒是饲养员却发愁了,这些小动物吃什么呢?同学们,你们能帮助饲养员解决这个问题吗?同学们在思考过之后,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互相讨论。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同学们很自然的切入的本文的主题,总结出了动物的食物链关系。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课堂内容创设好的小组合作探讨情景,让同学们自由发挥,自己总结课堂内容,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再比如,有节课讲的是食物是如何被人体消化掉的。教师可以创设适当的情境,让同学们自由发挥,分组讨论。首先食物经过咀嚼以后,在经过食道最后到达胃里。在这个过程中,食物是怎么被消化的呢?同学们便纷纷举手,畅所欲言。“食物在嘴巴里咀嚼的时候,其实已经被分解了。”、“还有,当食物到达胃里以后,经过胃液和食物的化学反应,就被消化了。”……同学们积极发言,最后每个组总结出一份详细的答案交给老师。

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要注意的问题

就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而言,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1)小组内的互动形式单一,没有新鲜感,不能长久维持学生的新鲜感。(2)由于小组间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差异性,难免造成心理上的障碍。比如:某一组有学习特别拔尖的学生,在讨论某些问题的时候也许就是走个形式,大家都是听取学习拔尖的同学的意见。导致同学们在交流的时候,会对彼此产生意见。(3)学生再进行小组讨论时,由于没有明确的意识和明确的分工,造成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重点,这就是小学生合作学习的一大弊端。交流太过于表面化,不能深入探讨问题本质。为此,在今后的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以上问题的发生。

四、总结

总之,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一个引导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的尝试。恰当的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则讨论问题,流畅的和别人交流自己想法。让学生学会相互学习,相互赞赏,相互分享,有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对于教师而言,应加强自身学习,对该种教学模式加以不断优化与创新,以切实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者:衡琴 单位:洪泽县万集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