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开展美育的方法探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开展美育的方法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开展美育的方法探索

摘要:美育是帮助人们发现、体验和感受各种形式的美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方式。同时,美育也是当前学校素质教育中的薄弱环节,需要迫切加强的方面。本文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探讨美育的内涵,并围绕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四大领域和课堂实践总结开展美育的方式方法,力求在学科教学中,使学生达到美育素养和学科素养均衡发展的效果。

关键词:美育;小学科学;科学教学

2020年10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可以看出,国家对于美育是非常重视,各个学科也纷纷将美育在课堂中的融入重视起来,美育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美育的内涵

美育,亦被称为审美教育,《教育大辞典》对美育进行了清晰地解释:“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美化其心灵、语言、行为、体态,提高道德与智慧水平的教育。”美育通过情感活动的开展,使受教育者能够自主选择、判断,从而达到肯定美、获取美,否定丑、抛弃丑的目的。最终,净化人的心灵,陶冶道德情操并使精神得到升华。美育是当前学校素质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也是中小学迫切需要加强的方面。在科学课堂中,美育的开展可以有很多方式的。美育是人们发现、体验和感受各种形式美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方式。美育内容可划分为三类,即自然美、社会美和人文美三大领域,而科学课堂主要聚焦于自然美的领域中。薛富兴在探讨自然美育论时提出,在自然审美中,我们应该从四方面欣赏:物相、物性、物功和物史。“物相”指的是个体对自然界中万物最突出的外在感性表象的观察,即其色彩、形态、声音、气味、质地等;“物性”指的是自然现象中存在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特性;“物功”指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内在机制;“物史则指的是地球生物进化史。”曾繁仁先生指出,生态美学包括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存在论美学观。总的来说,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四大领域,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以及技术与工程领域的方方面面均可以融入自然美育。本文围绕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四大领域和课堂教学实践,浅谈在小学科学课中开展美育的方式方法

二、在科学课中开展美育的方法

(一)借助多媒体手段感受视觉之美

自然美育的内容基础是自然美,自然美是自然界呈献给人类的美,外在于人的自然都可成为自然美的载体。而想要在课堂中感受自然美是比较有限的,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呈现自然美。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自然界和生活中所发生的物质运动和变化,这些变化的现象和过程都具有规律性,而物质科学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在学生学习物质科学领域的内容时,主要通过体验和参与活动感知物质的特性。观察是感知物质的一个重要方法,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感受纯粹的自然美中蕴含的客观规律。教师可以使用丰富的图片、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自然美的认识,帮助学生降低对美的感知难度和理解难度。例如,介绍云、雾时,教师可以展示山中云雾飘渺的视频或图片,进而引发学生对这种自然美景产生原因的探究欲。研究光的性质时,可以结合带有光影效果的图片进行导入。进行生命科学领域内容的教学时,可以利用内容丰富的纪录片等视频资料展示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栖息地等,可以将离学生距离较远的自然环境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受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地球与宇宙领域的教学内容中有许多是比较抽象的,在介绍星空的变化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北天极的星轨摄影作品,使学生产生一系列的疑问,“照片上的是流星吗?”“为什么照片会拍出一个个近似的同心圆?”“同心圆的圆心是什么?”通过欣赏星空美图,使学生在感受星空的壮美的同时,引发对星空的变化产生疑问。

(二)借助调查和研讨体会生命之美

教师不仅要利用直观的信息化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现自然界的美,更要使学生对自然的美有真实的感受。因此,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通过调查研讨的方式,切实体会生命的美。美育过程也是生命教育的过程,生命教育并不是简单的安全、健康、卫生教育,而更多是指人的生命和谐。生命和谐不仅指人的身体,还包括人自身的情感和精神,以及其与周围世界关系的和谐。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生命科学领域既包含对生物类群的研究,对生物生存的条件、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代的研究,还包含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其所在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的研究。以《制作生态瓶》一课为例,本课就可以运用调查资料、分析、类比等方式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讨。本课以我国研发的空间基地生命保障人工闭合生态系统“月宫一号”为背景材料,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提取关键信息,理解“月宫一号”是如何通过物质循环利用而实现生态平衡的。类比“月宫一号”这一人工生态系统后,学生在设计自己的小型人工生态系统——生态瓶的过程中,通过讨论、调查等多种途径,确定自己将要设计的生态瓶中的物质循环过程,选定生态瓶的主体,如蜗牛或者小鱼,进而根据主体调查大量资料,选定合适的植物、动物,为生态瓶的主体创设一个合适的生存环境。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调查与研讨,初步认识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一方面,设计和制作生态瓶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与科学能力;另一方面,设计与制作生态瓶要求学生保证里边的蜗牛和植物的存活,这不仅是对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的培养,更是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引发学生对生命负责的责任感和珍爱生命的情感。通过设计生态瓶,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在尝试解决生态瓶中的生物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形成善待、尊重自然的价值取向,产生责任感,初步形成生态意识,从我做起,保护生态。学生充分感悟自然的魅力,增强对地球家园的热爱。

(三)借助实践活动体验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科学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更要重视实践活动对于学生审美素养发展的重要作用,学生只有亲自实践、参与其中,才能更深刻地体验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从实践中总结出对美的意象的抽象表达。下面以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中的部分内容为例,介绍实践活动对于学生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美的重要作用。小学科学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有关现象和规律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利用较为直接的实地观察、长期观测、构建模型、模拟实验和逻辑推理等方法进行研究,更易被学生接受。本校的金鹏天文团组织的各类实践活动将天文学知识融入其中,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人与自然、宇宙的和谐之美。如社团组织的一系列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从多角度感受二十四节气的魅力,与古人进行思想“对话”。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节气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确定节气的方法,社团在天文校本课程中设计了古代天文的课程内容,学生通过课程了解了古代与天文、历法相关的建筑,如陶寺遗址;通过文物图片了解了古人记录天文现象的方法,以及古代天文仪器的使用方法;通过动手操作,真实地学会正方案、日晷、圭表、星晷、侯极仪等古代天文仪器的方法,感受古人的天文智慧。学校还组织学生去古观象台参观,近距离观察、接触古代天文仪器,对中国古代的时间历法、天象纪事有了更深的了解。除此之外,社团还请部分学生在每个节气进行介绍,使其他学生对节气的特点、习俗、物候变化有所了解,在节气当天感受节气的特点、关注物候变化,从而达到感受自然美、人与自然和谐美的目的。还有部分学生坚持在每个节气测量日影、观察物候,他们更能够设身处地地感受到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及特点。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坚持不懈的良好品质,还让他们切实感受了古人“仰观天宇”和“俯察大地”的过程,体会古人观察自然、认识自然、顺应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智慧,沐浴在人与自然、宇宙的和谐之美中。

三、结语

在科学课堂中开展自然美育有很多种方式。在课堂上,开展美育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使学生直观感受自然的视觉之美;更进一步,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调查与研讨,体会生命之美;而更重要的是融合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刻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归根结底,科学课的美育应是以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出发点,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自然中的万物,体会人与社会、人与宇宙的联系。最后,也可以落脚到人类当下一些非美的现象,使学生建立起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审美观,使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动态平衡与和谐。

参考文献:

[1]赵奎英.生态美学、生态美育与生生美学——曾繁仁生态美学研究的三大领域及其内在演进[J].鄱阳湖学刊,2020(5):11—23+125.

[2]薛富兴.环境美学视野下的自然美育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85—95+169.

作者:黄呈澄 单位:北京市史家胡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