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分层模式和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小学科学涉及的知识领域比较多,是一门多学科融合的科目,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考虑到不同学生在科学探究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不同,教师可以引入分层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开展针对性教学,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式。本文分析了分层教学的重要性,阐述了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了分层教学和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有效路径,旨在为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分层模式;小学;科学分层
教学是近年来非常热门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够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科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以及科学思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教师难以保障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在科学课堂上熟练掌握学习内容,因此可以尝试引入分层教学模式,以分层教学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一、分层教学及其重要性
分层教学也叫分层递进教学法,是指根据学生接受知识能力的不同,对学生提出差异性的学习要求,选择差异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分层教学能够促进所有学生的进步,真正做到面向全体教学。分层教学也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喜好来开展教学,而是要立足学生的现实情况来选择针对性教学,并遵循学生的知识结构差异和学习能力差异来为不同层次学生探索合适的教学策略,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1]。分层教学可以看成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合理区别不同层次的教学深度和广度,在教学环节中区别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和发展。分层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也是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将分层教学灵活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促进全体学生的和谐发展。
二、分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因材施教原则
个体都存在着差异性,对于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经过多年的学习,大家在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越来越明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策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材施教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深入了解每一个层次学生的智力差异和非智力差异,为每一个层次的学生找到适合的教育。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也是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每个人都有两种发挥的水平,分别为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现有水平到潜在水平之间的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在分层教学中,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现有的水平有所不同,将学生分层之后就可以将现有水平相同的学生分在相同的层次,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现有水平向潜在水平发展。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结合“最近发展区”来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为学生打造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和策略,让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水平。
(三)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最主要的是缺乏合适的教学条件,智力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这种理论认为只要教师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引导手段,就能够确保学生掌握知识,而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至关重要。分层教学就是为了给学生选择合适的教育,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之后,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就多学,提升学习深度和难度;基础较差的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较慢,因此可以适当降低知识难度和深度,先把可以掌握的学好,无法理解的可以暂时先放下,帮助学生夯实基础。
三、分层模式和小学科学有效整合的路径
(一)将学生合理分层
分层模式应用到科学教学中,第一个环节就是要将学生分层。教师要对学生的科学知识结构和科学思维、学习能力等进行综合分析,可以通过平时的练习、测试、课堂表现以及和学生交流等多种方式来综合分析,将学生合理分层。教师分层时还应该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深入分析,从教材的内容和目标出发来分析学生现有的水平,做好分层工作。教师在分层过程中除了考虑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之外,还应该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意志力以及学习动力等,这些非智力因素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并且学生在这些非智力因素上表现出的差异往往更大。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科学基础扎实、科学思维和能力比较强、对科学感兴趣并且具有较好的学习意志力的学生;第二个层次为科学基础和学习能力一般、对科学的兴趣一般、学习态度尚可的学生;第三个层次为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和水平相对较差、对科学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不佳的学生。这个分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结合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学习态度和兴趣等的转变来进行适当调整,确保分层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手段、策略和方案等,因此将分层教学应用到科学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针对每一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从“最近发展区”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升。对于第三个层次学生来说,他们的科学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差,并且普遍对科学缺乏学习兴趣,因此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关注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升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对于第二个层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基础和能力一般,教师要关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发展,引导学生深度理解科学知识,并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思维,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对于第一个层次的学生,教师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拓宽他们的视野,可以引入一些综合性更强的科学知识,适当拓展教学内容。比如,在《馒头发霉了》这一课的教学中,对第三层次的学生要关注其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让学生能够熟悉霉菌对人类的作用,在课堂上能够观察物品上霉的形状、颜色。对于第二层次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形成实验探究的思维和品质,能够熟悉和掌握探究性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对于第一层次学生来说,还应该增加提出探究活动思考、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并拓展一些课外知识。
(三)授课环节分层
授课环节也要体现出分层,由于教师需要同时面对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因此分层授课主要体现在为不同层次学生设计差异性的课堂探究活动、课堂学习任务等,在学习活动层面体现出差异性[2]。对于第三层次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加强引导和启发,在教师的帮助下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教师要多提供帮助,设计的学习任务和课堂探究活动难度不应该太大,围绕基础知识和技能展开。要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多设计一些趣味活动,以趣味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对于第二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入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策略,设计的学习任务和问题难度要有所增加,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活用。对于第一层次的学生,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要以综合性、复杂性为主,考察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课堂学习任务的数量也可以适当增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梯度性,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让学生的学习内容不断深入。教师在课堂授课环节可以引入小组合作教学,将相同层次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促进学生的思维交换,让学生得到更进一步的理解。
(四)作业设计分层
作业的设计也要体现出分层性,教师要按照基础、提高和拔高这三个层次来设计作业,体现出作业的梯度性,让第三层次、第二层次和第一层次的学生分别完成基础性练习、提高性练习和拔高性练习。随堂练习以及课后作业除了要在难度上表现出差异性,还应该在数量上表现出差异性,学习成绩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完成的作业可以适当增加,对于缺乏兴趣、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减少练习,避免学生对作业产生抵触的心理。
四、结语
分层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来引入分层次的教学手段和策略,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育模式,并布置差异性的作业和练习,实现学生的差异化学习,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策略,促进所有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莹.因材施教对教学的重要性[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9(1):105.
[2]殷海军.搭建小学低段高效科学课堂[J].小学科学:教师,2019,1(2):112.
作者:张永娟 单位: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碑廓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