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效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效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效率

摘要:小学科学能够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了解世界,对学生完善认知、提升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实验是小学科学的重要内容,其教学既能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提升教学的效率。因此,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对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希望能够提升科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实验;信息技术

随着教育资源的丰富与完善,计算机等信息化教学设备进入了课堂,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创造了条件。在此情况下,教师有利于更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但是,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一些教师忽略了信息技术的作用,习惯采用口述、演示的传统教学方法,导致教学不够生动。针对这样的教学现状,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对信息环境下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进行研究就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具有多个方面的作用。首先,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降低学生对科学实验的理解难度。在学生正式操作实验之前,教师需要向学生讲述实验原理、科学规律等理论知识,以帮助学生奠定实验操作的基础。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创设与理论知识相关的图像情境,使理论知识更加生动、直观。借助图像情境,学生能够轻松地理解知识内容。其次,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开展实验的兴趣。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演示神奇的现象,展现小学科学的魅力。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亲自操作的学习意识,表现出强烈的实践热情。最后,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规范学生实验的过程。通过信息技术,教师能够演示错误实验的结果,展现不规范实验的危害性,讲述规范实验的要求,这有利于学生记住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二、当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实验原理的认识不清晰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往往对实验现象感兴趣,而对实验原理等理论知识不感兴趣,这就导致学生不重视理论学习。另外,在实验教学中,很多教师将教学精力投入到实验操作上,缺乏“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探究本质”的意识。在此情况下,一些学生只会模仿教师,习惯于按照教师的操作方法或者指令来完成实验,没有融入自身的认识。教学现状表明,很多学生在完成实践学习之后,仍然不清楚实验原理,难以回答“实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二)实验项目的选择拘泥于教材

当前,小学科学教师在选择实验项目时,将选择范围固定在教材上,完全从教材中选择实验项目。由此一来,学生只能接触到教材上的内容,难以了解教材以外的内容。实验教学出现这一问题,是因为教师缺乏综合教学意识,没有深入体会新课改的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将教材内容看作教学任务,认为只要在规定时间内讲完教材上的内容即可,从而忽视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正因如此,教师没有发现现实生活、网络资源中的教学资源。

(三)实验教学的整体效率较低

当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效率较低。一方面,教师与学生未能实现有效的配合、互动,导致教学过程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另一方面,一些小学科学实验项目的开展周期较长。教师和学生在完成好各项实验步骤后,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等待实验结果,这就导致教师难以有序地开展其他教学活动。这一问题对学生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带来了不利影响,应当引起教师的重视。(四)学生自主操作实验的能力不足在讲解实验、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小学科学教师一般都会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使学生通过自主实验锻炼实践能力。但是,许多学生在该环节常常难以完成实践任务。在操作实验时,一些学生会受困于某一个步骤,还有一些学生会因为操作失误而得到错误的结论。这一问题的形成,是因为教师没有在学生自主实验的过程中进行适当指导,未能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三、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图像情境,奠定实验基础

小学科学不同于其他基础性的学科,其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强化学生的探索意识为主要目的。在进行实验教学之前,教师首先需要带领学生学习与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解答“为什么要开展实验”“依靠什么开展实验”“实验应当遵循哪些规律”等问题。为了启发学生,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图像情境,将某些文字内容以图像形式展现出来,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学习理论知识。比如,在教学《水里的沙》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实验之前,需要让学生认识“沙子的原貌”,引导学生思考“没放入水里的沙子是什么样子的”等问题,以奠定实验教学的基础。通过多媒体设备,教师可以展示“沙滩”“由沙子堆成的城堡”等图片,使学生通过图片观察沙子,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开展实验教学,引导学生解决“沙能溶解在水里吗”的问题。

(二)拓展教学资源,积累实验素材

在讲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小学科学教师还需要引入生活案例等课外内容,以开拓学生眼界、发散学生思维。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当借助信息技术,通过网页搜索等方式发掘互联网、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结合课外资源,教师可以创编生活实验,设计与生活物品、生活现象相关的科学实验,以此来创新教学内容。另外,教师还可以将与科学实验相关的故事、案例等引入课堂,帮助学生积累实验素材。比如,在教学《太阳与生活》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太阳对人们的衣、食、住、行有什么影响”的问题,使用信息设备搜集“人们在阳光下晾晒衣裳”“人们借助太阳光的照射,制作果干等食物”的课外案例,丰富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探究太阳光加速水蒸发现象”的科学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生活现象。在开展实验时,教师可以设置对照实验,分别将光照环境和阴凉环境作为实验场地,使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三)设计模拟实验,缩短实验周期

一些小学科学实验的整个周期比较长,教师要想完整地完成实验,需要花费大量的教学时间。在实际教学中,当面对此类实验时,教师应当适当地调整教学策略,将重点放在实验步骤上。借助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制作动画,设计演示实验,模拟实验现象。另外,教师也可以提前开展实验,运用信息设备记录实验过程,然后通过剪辑提取出精华,带领学生观看学习。这样,教师就能缩短实验教学的周期,提升实验教学的效率。比如,在教学《生物与非生物》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大豆与石头的区别”。在开展实验时,教师先组织学生操作“将大豆和石头分别放入两个纸杯”“往两个杯子中加入同量的水”等实验步骤,然后通过信息设备展示“几天后,大豆萌发而石头未萌发”的实验现象,得出“大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萌发,石头不能萌发”的结论。在之后的几天内,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和记录“纸杯中大豆的变化情况”,以此来保证学生自主实验的完整性,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

(四)制作微课视频,引导自主实验

当学生自主操作实验时,教师既要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也要及时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突破实验瓶颈。由于学生众多,所以教师难以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制作微课视频,使学生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自主解决难题。通过微课,教师可以重点体现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实验器材的安装等内容。这样,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就可以在微课中寻找解决方法。比如,在教学《喜鹊筑巢》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喜鹊筑巢的过程”等知识,设计“制作小鸟巢穴模型”的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录制自己制作“小鸟巢穴模型”的过程,将其作为视频素材,加到微课中。同时,教师可以运用文字进行说明,将“实验器材:薄木板、切割工具、棉絮、绳子;注意事项:切割木板时要严格按照设好的图纸”等内容加入微课。在学生自主操作实验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微课资源,对学生进行指导。

(五)通过实时投屏,进行汇报评价

实验汇报与评价是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能够使学生获得成就感,积累学习经验。借助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实时投屏的方式应用到汇报评价环节。在学生进行汇报实验时,教师可以通过手机拍摄学生操作的过程,并将手机拍摄的画面同步到大屏幕上,供其他学生观看和评价,让其他学生讲述其中的优点与不足。这样,教师能够拓宽学生交流的渠道,帮助学生分享实验成果。比如,在教学《小小气象站》一课时,教师可以开展“制作风向仪”的实验教学活动,让学生分组实验。在学生分组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使用手机拍摄各小组操作实验的过程,将“学生裁剪‘三角形’纸片,插入吸管,放置竹签”等过程以及学生制作好的“风向仪”投放到大屏幕上,推动学生互相学习。在评价环节,教师可以再次投放通过手机录制的视频,组织学生观看、评价自主实验的过程。综上所述,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教师有利于提升实验教学质量,优化实验教学效果。今后,教师应当立足于新课改背景,结合信息环境,用好信息化教学设备,将生活案例、网络资源和教材内容融合起来,设计生活实验,提升实验教学的综合性,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作者:李甜甜 单位:河北省沧州渤海新区中捷产业园区朱胡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