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的课程属性及实施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科学课的课程属性及实施,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科学课的课程属性及实施

摘要:小学科学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当下教育界对小学科学课的课程属性缺少深入研究与认识,以致在课程的实际实施过程中出现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内容囿于书本、教学方法流于形式等问题,无法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落到实处。因此,有必要在结构主义方法论的视域下,深刻探讨小学科学课程的本质属性。而有效实施该课程的举措有:明晰科学素养,确定教学目标;贴近自然与生活,创设教学情境;以探究性教学为主,优化教学方式。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课程属性;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有效实施

小学科学课的课程属性究竟是什么?如何通过对课程属性的本质认识而有效实施小学科学课程?研究这些问题,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小学科学课,解决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2016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其中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培养是重点内容。小学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而目前教育界对小学科学课程属性的专门研究很少,普遍认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对小学科学课程属性的理解和表述尚不深刻,不能据此将小学科学与其他课程区分开来,没有体现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在本质特征,无法有效指导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以致在实际教学中出现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内容囿于书本、教学方法流于形式等问题。

一、小学科学课的课程属性

1.课程属性的方法论探析

课程属性是指能体现课程内在本质的性质,认识课程的内在本质不能通过课程外部或局部所呈现的表象来观察研究。结构主义教育研究者认识到:人类的教育现象具有表象上的多样性和结构上的共通性[1]。单从课程所呈现出的多种表象来认识课程属性,得到的仅仅是课程的普遍属性,是许多课程所共有的属性,无法深刻把握一门课程所独有的内在本质。例如,小学科学课程被公认为综合性课程,然而体育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等皆具备同样的性质。综合只是课程所呈现的外部表象,真正造成小学科学课程体现出综合性的深层原因并没有被揭示出来。结构主义教育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致力于探寻教育的深层结构,达到对教育的深层理解[1]。因此,运用结构主义方法论对深刻研究小学科学课程的本质属性具有重要意义。结构主义方法论强调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反对单纯地研究外部现象;强调整体性的研究,反对孤立的局部性研究;强调从系统、功能、关系中把握事物,反对单纯性的经验描述[2]。将此方法论运用在课程属性的研究中,需要对课程的内部结构具有清晰的认识,从课程的内部结构及其功能和关系中系统地把握课程所具备的本质属性。课程是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三大基础组合而构成,这三大基础是构成课程最核心的部分[3]。有鉴于此,本文在结构主义方法论的视域下,从小学科学课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学习活动方式出发,深入系统地研究小学科学课的课程属性,力图深刻而精准地把握小学科学课的课程属性。

2.结构主义方法论视域下小学科学课课程属性

(1)课程目标:科学启蒙性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世界各国公认的科学教育的目标,也是目前我国小学科学课的课程总目标。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4]。而这种科学素养目标的达成需要经历长期的科学教育,并不能仅靠小学科学课程的教育一蹴而就。小学科学课程处于科学教育的基础与起步阶段,也是学生未来形成良好科学素养的关键阶段,从课程目标的角度来讲,小学科学课程具有科学启蒙性。

(2)课程内容:情境性

小学科学的课程内容以间接经验为主,学习科学家们探索发现的科学与自然的规律等知识。而科学知识与小学阶段其他并行开设课程的学科知识不同,具有其独特的情境性,是科学家们在自然、生活与社会情境下,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论证这些情境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而来。情境性是小学科学课程内容表现为综合性的内在原因。由于小学科学的课程内容来源于复杂的真实情境,其涉及的领域与学科知识自然体现出综合的倾向。此外,鉴于小学生以形象直观性思维为主的年龄认知发展特点,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中抽象知识较少,教师在呈现这部分课程内容时,更宜采用情境教学的模式。教师应该努力营造科学发现的课堂情境或带领学生进入真实情境中,比如实验室、植物园、科技馆等地,让学生在情境中激发兴趣与好奇心,将课本上的间接经验转化为可以感知到的直接经验,体验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的思维和过程,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并且会在相似的情境中迁移、运用科学知识。小学科学课的课程内容包含了书本与生活、自然与社会,情境作为展示与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自然、社会之间关系的有效手段,是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的显性特性。

(3)学习活动方式:探究性

小学科学的学习活动方式以探究性活动为主,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获得科学素养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所开展的学习活动,它既是一种学习观念,又是一种具体学习模式[5]。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皆源自前人对未知领域的探究与发现,科学离不开探究。小学科学的探究性学习模拟科学家探究发现的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联系自身生活,自己动手动脑,真正地去体验去思考,感受科学探索的奥妙和乐趣,更加有利于掌握科学知识与方法,有助于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探究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学习活动方式,也是学习科学知识所必需的一种科学精神与思维类型。利用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对自然现象和未知事物强烈的好奇心,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充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与探究能力,对学生以后的科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学习科学的学习活动方式还有很多种,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不能脱离科学活动所必需的探究思维与探究精神。教师在应用其他方式教学时,依旧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形成对科学问题的探究意识。因此,探究性是小学科学课程学习活动方式的根本特性。通过对小学科学课程属性的研究,笔者认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情境性为特征,以探究性学习活动为主要手段的科学启蒙课程。

二、小学科学课程的有效实施

针对目前小学科学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对小学科学课程属性的认识,笔者对小学科学课程的有效实施有以下建议。

1.明晰科学素养,确定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是教学目标的导向。小学科学的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要以此为导向,对科学素养形成清晰的认识,再根据学生及课堂的实际情况,细化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定位精准,变得具体、可操作。目前得到国际普遍认可的科学素养测评标准由PISA(program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t)所做,将科学素养目标测评标准划分为四个维度: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态度与科学情境[6]。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需要从以上四个维度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进一步细化每个维度下的分目标。在设置不同维度下目标的要求程度时,教师要考虑到小学科学课程目标所具备的是科学启蒙性,为了激发和维护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对科学知识、科学能力方面的要求不宜过高过难,应符合小学生的认知与能力发展水平。此外,小学生的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教师更要重视科学态度教学目标,让小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对科学充满兴趣和热情。科学情境的目标是当下教师非常容易忽视的,这也是科学课程的情境性对教学目标所提出的要求,要求学生会在特定的情境下应用科学知识与能力。教师设置科学情境目标时,应具体可实施且可检验,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目标的确定并不只是教案上的文字表达,而要真正内化于教师心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贯穿着明确教学目标的指引,这样才能让小学科学课程得以有效实施。

2.贴近自然与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科学的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具有显著的情境性。科学的课程内容本身来源于对自然与生活的探索,教学内容仅采用书本知识是无法让学生真正领会到科学的丰富内涵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把科学课本上文字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小学生更易理解的内容。比如举例子要贴近小学生生活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用生活情境去创设教学情境,丰富教学内容。这里的丰富并不是指一味增多教学内容,而是通过不同方法去营造教学情境,呈现相同内容但不同角度的事物,增加小学生感知的事物表象,帮助小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的内容。除了在课堂上生动地呈现课本知识,还可以带学生走入自然与社会的真实情境中去体验学习,比如植物园、博物馆、科技馆、工厂等地,或是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相关视频、音频、动画等,营造教学情境,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用手、用眼、用耳、用鼻、用脑,多种感官共同作用,在情境中亲自体验和探索科学的奥妙,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使学生更充分地理解和接受科学课程的内容。

3.探究性教学为主,优化教学方式

小学科学课程具有探究性,教学方式要以探究性教学为主。教师在安排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掌握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探究思维,领悟科学的精神和态度。为了不让探究性教学流于形式,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探究能力,精心设计探究的问题与步骤。探究的问题要能够真正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具有探究的价值。在每个探究步骤中,教师不能简单地要求学生按流程操作,要与学生及时沟通交流,发现学生的疑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反思自己探究过程的问题与收获,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真正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素养。同时,不能把探究性教学作为唯一的科学课程教学方式。科学课程内容的多样、知识的相互联系与渗透、科学素养丰富的内涵都要求教师要针对科学课程的不同内容、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课堂的不同情况,多种教学方式结合运用。知识的归纳讲授、随堂的巩固练习、师生之间的谈话讨论等等依旧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探究的形式而忽略了其他教学方式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作用。

作者:张新玉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