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论文(共7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教育论文(共7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教育论文(共7篇)

(一)

一、小学教育管理的改革

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三个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而我们的教育管理工作无疑要紧紧围绕这三个要素进行开展,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它包括: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知识基础;人际交往关系;教学组织能力等。作为一名教师,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关注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关注自身的学习和提高,才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在美国,小学教师的工作量较大,他们的周课时要高于中国小学教师,教师每天放学后还要自主学习一个小时。学校把他们从各类琐事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研中去。反观中国小学教师,学校经常要配合政府部门开展一些活动,如行政教育以及接受许多部门的督导、检查、评估等,每天忙得晕头转向,没有多少时间学习。美国小学的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自己做主人,他们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在听完新课后,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课堂练习,并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其他活动,而中国小学课堂是整齐划一,上课不能做任何小动作,不能随便讲话,要完全听老师的话,老师不能关注每个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教学环境的优美和舒适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他在学生身心发展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要做好校园的安全保障工作,让学生能够安心的在安静平稳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这也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活动能够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我们还可以利用教师的墙壁,悬挂和张贴教学挂图或者教师制作的教学解释图片,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随时进行更换,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小学师资队伍的改革

在关于教育的诸多问题中,师资队伍的建构始终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作为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与力量,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适应未来变化和需要,才能适应教育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需要。因此,只有在完善人格特质、教学策略层面上不断改善科研意识,充分发挥其先导作用,不断提高教学效益、总结经验,走向研究型教师,才能适应教育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我国中小学教师主要分职称高低,如小教一级、二级、中级或高级教师等等,美国没有。而教师资格存在着差异,中国取得教师资格证后,有永久性。但在美国则不一样,它分为临时教师资格(一般有效期为5年)正式教师资格(一般有效期为5年)和永久教师资格。只有获得永久教师资格的教师才能获得薪酬丰厚的退休金。在这一方面中美小学教师的差别主要是:美国小学教师选择这份工作是非常喜爱这种工作,当他不喜欢这项工作时,他会随时退出,这也导致了优秀教师的流失。2012年2月l5日,美国联邦教育部启动了一项旨在提升教师地位的“尊师工程”(RESPECTProject“)尊师工程”对于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1)拓宽教师培养渠道。(2)强化教师实践能力。(3)大幅提高教师收入。(4)改革教师职后培训。(5)补偿落后地区教师。这样,我国中小学教师才能更加喜爱,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

三、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实践教学是根据教学要求,对学生已学学科理论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过程,旨在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了解与掌握,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认识、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国的小学教学,大多采用“目标导学——主体探究——点拨升华——变式训练——应用创新”的模式,教师能够很好地驾驭课堂,但学生缺乏主体性,中国教师可以向美国教师学习,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目前,我国中小学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有很多课程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教育,学生死记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方法单一、陈旧。为此,改革此种教学模式,已成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这一点,也是中美教育态度的最大区别。由此,我国中小学学生需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学习,要提倡多动手、动脑这个能动过程。其次,以全面发展学生的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引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充知识面,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最后,可以推动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

四、教师评价体系的改革

一直以来,评价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美国政府开始全面教育改革后不久,便考虑将改进和完善教师评价作为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手段。目前我国的教师评价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注重结果,这不利于教师专业教学水平和素质的提高。教师评价的内容应是多元化、全面性的,不仅仅局限在学生成绩方面,即便是按学生成绩考核,也应该用一种更加科学合理的测试方法来进行评比。不过,还是建议多一些教师评价方式也就让更多的教师接近成功,新型教师评价,应以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教学行为表现形式,内外结合,基本职责和专业成长相结合,提高教师评价内容的完整性。

作者:柴琪 单位:绍兴文理学院教育学院

(二)

一、小学质量教育包含的因素

学生入学前的生活经验和成长经历对于学生入学后的成为何种类型的人具有很大的影响。学生的早期成长经历和家庭以及学习环境的支持程度都对于小学基础教育中培养一个合格的学习者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证明学生需要连贯的参加基础教育的学习,学生接触到课程的机会就是学生学习成长的机会。研究已经证明课堂出勤率的高低影响着小学生的学习效果。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从而帮助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心理的发展。因此为了达到一个好的质量教育,教师就有必要邀请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进展评估中,家长在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中需要在一个清晰、定期、和善的环境中进行,同时鼓励家长参与到学校的相关教学政策制定中,实践证明家长参与到小学基础教育中的各个环节对于学生的质量教育具有极大的帮助。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质量教育具有很大的影响,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小学教育中的教育质量具有很大的提高,学习环境包括物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等综合因素,因此学校的教学设备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间接的影响,例如学校的实验室设备、教室的维护、学生与空间的比例等。同时班级的数量规模对于小学的质量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对于班级人数数量与质量教育之间的关系在学者中存在着不同的见解。学校与班级内营造一个平等的教学环境对于基础教育中的质量教育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对于性别歧视的问题已经不明显或者说基本消失了,但是仍然有一些家长和教师有重男轻女的观念。若想提高国家的整体基础教育水平,就需要家长和教师消除男女歧视的观念。同时若想提高整个基础教育的质量,就要杜绝学校中的体罚教育,因为体罚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学校对于学生成就的评估不能仅仅只注重学习成绩的评估,而需要建立一个能够考量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系。同时教师需要认识到一个好的班级管理体系对于学生的质量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者需要对于学校的各项策略达成共识,学校的管理规定需要表达清晰和明确。质量教育涉及所要开设和正在教授的课程。基础教育的教学政策和教学方法应该贯彻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小学基础教育的各项政策,同时把政策转化为可以衡量的各项教学方法,为课程的实施和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同时教师需要对社会将来的需求进行研究,从而对现今的学校课程有所了解。一般说来,对于知识的覆盖面,课程更需要强调重要知识方面的深度。学校安排的课程也需要注重个体的不同,教师需要注重把主旨和重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目标整合到一起。

二、如何提高小学质量教育

关于小学质量的大部分讨论都是集中在制度的投入上,例如基础设施的建设、师生之间的比例和课程内容等。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师开始越来越多的把注意力集中在教育过程之中,研究教师和学校的管理者如何通过教学来为学生构建有意义的学习经历,这是构建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能够提高小学基础教育质量的教师对于所教授科目的主旨和教育法有深刻的理解。教师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使用现今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有效使用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一个明显的影响。教学是在教师出现与学生进行互动的教学活动的时候产生的,而不是在非教学活动中进行的。在学习的机会和任务上的时间花费,对于教学质量具有关键的作用。专业发展能够帮助克服教师职前教育的缺点和帮助教师保持与所教授领域的知识的不断更新从而做到教学的与时俱进。教师的继续培训对于学生的学习成就具有直接的影响。有效的职业培训包括多种形式,不仅只是包括校外的正式培训,还包括教师之间的对话和对于教学的反思以及教学管理人员对于教师教学的反馈等。教师的培训无论是岗前培训,还是在职培训都需要达到帮助教师理解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课程的设置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也是如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在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来发展认知技巧。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小学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把学习者本身、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多种因素融入到一起。这是一个十分具有挑战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知识、教学资源和意愿来做出教学改变,更为重要的是要时刻抓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来构建整个教学过程。

作者:袁军 单位:吉林省镇赉县镇赉镇第二小学校

(三)

一、农村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育体系脱节

并校后,大部分小学生在六七岁便外出就读,甚至在四五岁便外出接受学前教育。该年龄段是接受家庭教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形成自我意识和学习传统道德的阶段。但外出教育需长期寄宿于学校,在家中时间较短,与家长的交流较少,直接削弱了家庭在子女教育中的功能。此外,通过初步调查,发现随着独生子女的比重越来越大,家庭结构越来越简单,绝大多数家长在子女教育上更多寄希望于学校,而忽略了家庭在子女教育中发挥的作用。相对传统,现有的家庭教育功能已出现较大萎缩,但是学校和家庭是两个差异较大的场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子女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中发挥的功能不同,尤其对于小学学龄儿童而言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不可能完全承担家庭的教育功能。

(二)经济负担加重

由于大部分学龄儿童外出就读,从食宿、交通等方面加大了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的经济负担。虽然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为学生提供部分食宿补助,但与在本村就读相比,并校后家庭对子女小学教育的开支剧增。通过调查,在通辽市内接受小学教育的费用较多。如在通辽市新世纪私立学校就读的小学生每年度的花费为12000~17000元,在乡镇就读的学生每学年的花费为5000~7000元。在并校前,由于实施义务教育,每年教育部门发放给每位学生补助就足以满足日常花费,节省了外出的交通和食宿等费用。

(三)学习状况不佳

教育资源整合后,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入增加。学生的学习状况成为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据调查了解,由于学区之间对生源的争夺,小学生不得不转学,甚至多次转学,尤其正值并校过渡期的小学生。学习环境频繁变换,学生的心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扰乱了学生的学习。因此,学生的整体学习成绩较差,并未达到家长预想的效果。部分学校为了争夺学生,出现欺骗性教学行为。在部分私立学校,事先发放期中和期末考试的试卷,随后对试题进行详细讲解,用于期中和期末考试,如此每位学生的成绩均较高,绝大部分能得到满分。此外,除学习奖励外,学校以不同的缘由为学生发放奖状,以此来哄骗家长选择该校。除了频繁转学和教学质量方面,频繁的家校环境转换也给对小学生的教育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每周或每两周小学生回家一次,并校后家校之间距离较远,途中时间较长,对儿童的身体影响较大,尤其从家回到学校后,小学生都要经过一定的状态调整才能投入到学习当中,而在刚刚适应了学校的生活后又到了假期,加之学校管理的纪律性和家庭娇惯的环境反差大,小学生普遍存在“奔家心切”的现象,如此反复,大部分学生出现厌学甚至出现小学尚未毕业便辍学的现象。

二、小学教育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注重家庭的教育功能

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出现外出就读的农村学生比例越来越高、年龄越来越低的趋势。儿童与家长交流的时间越来越短,随着家庭结构越来越简单,家长与子女交流的方式与发生了较大变化。家庭在子女教育中的功能越来越小,“孩子只听老师的话,而不听家长的话”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面对此种情况,必须加强家庭在子女教育中的作用,在社会转型期,保证儿童教育的健康发展。不能将教育责任完全寄予学校教育,不能忽略家庭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提升家长对子女教育的认识,学习家庭教育的方式,发挥家庭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改变“学校严管、家庭纵容”的教育现状,努力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适应、相配合。

(二)调整教育补助制度

在并校的教育环境下,应对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的小学生实行有差异的教育补助政策。对农村地区小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调查,对小学生的家庭按照经济状况进行分类,然后实施城乡有别、户户有异的教育补助制度,在保证农村小学生教育公平的前提下,切实减轻贫困家庭的教育负担,保证每位学龄儿童均不会因家庭经济问题而影响其享受接受教育的权利,保证每位农村学生都能按质按量完成小学教育。

(三)加强教育监督

在保证家庭教育和经济基础的情况下,学校教学质量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保障。经调查了解,各个私立学校都已申请并获取了与公立学校同样的教育补助。但教育质量未能得到切实的保障,存在哄骗学生和家长的现象。应对此种情况,教育部门应该进行调查了解,建立监督机制,实施有效的教育监督。严格成立私立学校的审批制度,并对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一视同仁,实行定期、不定期的教育质量检查,保证农村小学生教育按质按量完成。

三、总结

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社会转型给农村教育提出了重大的挑战,也由此引发了诸多问题。农村家庭经济负担加大,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学生学习状态欠佳,学校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都是影响农村小学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城乡一体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农村小学教育作为社会转型当中的一部分实施了教育资源的整合,在并校改革的过程中,当前制定的教育制度与实践之间需要一定的适应期,在此期间出现问题是正常的,必须正视,并在教育实践中解决问题。

作者:曾凡超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四)

一、教育观察法在小学教育中的实施步骤

准备工作:观察者首先需要明确在观察过程中,哪些内容是需要观察的,哪些资料是需要搜集的,这些方面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观察目标。在通常情况下,观察目标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观察的目的;二是观察的标准;也就是说,除了要收集相关的资料,还需要将收集资料时所要依据的标准确定下来,简单来讲,就是对教育观察内容和观察标准进行制定。具体来讲,分为四个步骤,如下所述。一是要选择合适的教育观察对象,观察对象包括很多个要素,比如被观察人、现象、过程、事件等等;在确定观察对象时,需要依据观察目标和观察内容的特点来进行。二是要对观察计划进行科学的制定,要想保证观察的质量,就需要制定相关的观察计划,在观察开始之前,需要制定一个计划,来合理的安排整个观察过程;同时,还需要保证观察准备工作的质量。三是要对观察标准进行合理的确定,观察标准的制定,可以让观察结果的统计工作变得更加的方便和简单,同时,还可以对观察现象进行有效地评价。

观察手段的确定,观察手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观察资料的获取手段;另一种是资料储备保管的手段;前者主要采用的是感觉器官,后来也开始应用一些仪器设备,这样就可以实现观察准确度提高的目的;纸质观察记录手段是后者应用比较多的,也存在着一些其他的手段,可以自由选用。

实施观察:在观察的实施过程中,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虽然制定了观察的计划,但是难免会有一些不可预计的事情出现在观察过程中,那么就需要及时的对观察计划进行调整和修改,在实施的过程中,不能忘记了观察目的,这样才能够将观察任务顺利的完成,并且还需要对观察结果进行仔细的收集。二是要对观察位置进行合理的选择,在选择的时候,需要将观察的目的和观察的内容充分的纳入考虑范围,并且随着情况的改变,还需要及时的进行调整。要选择合适的观察范围,不能过长,超出了视野范围就无法有效的观察;又不能过短,因为这样在观察的时候就会对被观察者的正常状态产生影响。三是在观察过程中,人员要进行合理的分工,互相的合作,从而顺利的完成观察任务。观察人员需要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记录的内容应该符合于观察到的真实情况。为了让观察结果的统计工作变得更加的方便和简单,所有的观察者采用的观察标准、速写符号应该是统一的。对观察材料进行整理,形成报告:在观察的过程中,应该对观察材料进行及时的整理;每一次观察之后,都需要整理和综合观察的资料,并且将其保存下来。

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有这些注意事项:一是在整理的时候,需要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和类别来进行,那么就可以给予材料一定的编号,这样以后在查找的时候就非常的方便;二是要统计分析处理已经收集到的资料,如果在分析处理中发现了问题和漏洞,需要及时的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补正之后进行保存。

二、结语

通过实践研究表明,在小学教育中应用教育观察法,具有非常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为需要在比较自然条件进行观察,这样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那么在实际运用中,通常都是结合了其他的一些研究方法来共同应用。本文主要研究了教育观察法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作者:崔桂玲 单位:辽宁省喀左县羊角沟中心小学

(五)

一、教育游戏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小学教育活动中应结合小学教学目标,和学科特点选择教育游戏,以提高教育游戏的针对性,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效率。下面对教育游戏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探讨。

1.注重教育游戏的趣味性

小学教师选择教育游戏时应准确把握小学的心理特点,使选择的游戏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以此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吸引小学生的目的,这是选择教育游戏的关键,否则选择的教育游戏很难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实际教学活动实践中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渴望得到教师表扬的心理特点,选择教育游戏。例如,在小学语文疑难汉字教学活动实践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认识,课前教师可准备写有疑难汉字的卡片,课堂上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然后教师说:“同学们,我们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成员认识的字最多,认识最多的一组就是获胜组”,这样以来各小组成员就会积极准备,全身心投入到游戏中去。根据结果教师说:“**小组真棒,认识的字最多,来,大家为他们鼓掌。”由此获胜的一组各成员会感觉非常自豪。总之,玩该游戏达到了学习和娱乐的双重目的,很多小学生非常渴望下次还玩该游戏。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活动实践中,可以尝试将该游戏应用到小学英语教学活动实践中。

2.注重游戏内容的连贯性

小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思考问题比较简单,很难将所学知识进行融汇贯通。因此,小学教师在选择的教育游戏内容不能跨度太大。另外,数学是小学教育中较为重要的科目,对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较高,教师选择教育游戏时更应注重游戏内容的连贯性。例如,当将小学乘法口诀相关知识讲解完毕后,为了检验学生们对乘法口诀掌握的熟练程度,教师可以利用扑克牌进行游戏。首先教师将带有10及以上的扑克牌去掉,然后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将乘法口诀知识已经学习完毕,今天咱们就玩扑克牌。”此时,部分小学生就会感觉非常惊讶,不少学生问:“老师,咱们不上课了呀?”此时教师回答:“上啊,就用扑克牌上课,我随意抽两张扑克牌,看谁即快又准的算出两者的乘积,我就给谁发朵小红花”,这样以来学们就会投入到数学游戏中。利用扑克牌游戏检验了学生对乘法口诀掌握程度,为此针对掌握不熟练的学生,教师适当进行辅导,从而整体上提高全班学生的数学成绩。

3.注重运用现代技术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善于利用计算机技术,如利用PPT等制作一些动画背景,为教育游戏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另外,教师在选择教育游戏时,还应注重游戏娱乐程度的把握,不能使小学生完全沉浸在游戏当中,而忽略了知识的学习。除此之外,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因此游戏过程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往往没有耐心,此时教师应积极地进行引导。学生一旦在游戏中取胜,就能充分调动小学生玩游戏的兴趣,以此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总结

小学教育中合理地引入教育游戏,活跃了小学课堂气氛,不但增强了小学课堂的趣味性,而且游戏过程中小学生不自觉地接受相关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小学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小学教学活动中应注重教育游戏的应用。

作者:程明 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实验小学

(六)

一、是小教专业实现“综合加专长”培养目标的前提

小教专业不同于一般师范专业的主要特点就是既要考虑综合培养,又要考虑学有专长。综合培养就是要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其具有相应的教师职业能力结构;学有专长就是要提高学生在某一学科上的专业理论水平,使其具有发展潜力,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成为某一科学教学的带头人。综合培养重在打基础,体现了小教专业的综合性特征;分科发展重在上水平,体现了我国现阶段小学教育发展的要求。小教专业的这一培养目标,其实是由我国现阶段小学教育的需要决定的,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是基础教育,它的启蒙性、基础性也就决定了它的综合性,而小学教育的综合性,就必然要求小学教师具有广博而完善的知识结构;同时,小学教育也需要有专长的人才,需要学科带头人。从以上对“综合加专长”培养目标的解释中我们可以发现,人们期待中小教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是既具有完备的专业知识结构,又具有较强的教师职业能力的教育人才。其中完备的专业知识结构是教师职业活动的基础,较强的教师职业能力教师完成教育教学活动、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目的的保障。有关研究表明,教师的智力知识和教学效果只有极低的相关,当智力知识超过某一关键水平,就不再对教学产生显著影响,这时教师的诊断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管理能力等职业能力更重要。例如,一个大学教师未必能让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明白几比几多几的问题,但小学教师却能很容易地教会。这种差别不是由于专业知识的差别决定的,而是由专业能力的差别决定的。而在教师的专业能力的构成中,包括教师职业口语在内的教学能力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师口语作为一门有很强的实践性、研究教师口语运用规律和特点的独立学科。首先能够为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的合格小教师资提供保障,体现小教专业对基础教育的实用性。其次,由于在教师口语的教学和训练中,往往要涉及到语言、教法、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方面的学习,这些知识又是构成小教专业学生完备的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由于教师口语训练需要通过设定具体的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教学和班级管理,而这又使得教师口语与小教专业的实践性课程紧密相连。所以,我们可以说教师口语与小教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获取、教学能力、班队管理能力的习得息息相关,是教师培养的基础,是小教专业实现“综合加专长”目标的前提。

二、为小教专业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保障

2005年1月,教育部高教司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第10条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文件的出台说明了国家对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视,而实践教学对于小教专业来说尤为重要。小教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小学教师、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这一目标落实到实践教学上面就是要提升学生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课程研发、教育研究四种能力。而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也大致可以分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见习实习、参与小学课程开发和实验设计和科研训练四个模块。每个模块以一种能力的培养为主,最终达到专业的培养目标。其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块(包括教师口语、三笔字、简笔画、儿童舞、声乐、器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等)是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目的的,在四个模块中处于最为基层的位置,是其他三个模块的基础和保障,对确保见习实习、课程开发和科研训练的质量和使学生在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教师口语技能训练既是小教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其它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保障。

三、是提高教师素养、完成教师专业化的基础

随着国际化程度的加强和教育终身化潮流的来临,我国的教师教育呈现出高学历化、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在这里,所谓的高学历化并不仅仅指教师学历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教师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这些职业素养包括现代教育理念、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现代信息素养、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及反思能力等。所谓教师专业化则是指教师职业要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要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作为教师来说就是要“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身的理论武装,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特征。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教师需知道传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作为小教专业学生,他们必须在在校期间提高自己的教师素养,以达到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而包括教师口语在内的师范生技能培养,无疑是提高教师素养、完成教师专业化的基础。四、是学生今后进行教育教学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良好的口语修养是教师必备的条件,无论教育手段现代化程度如何提高,都代替不了教师通过口语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基本教育方式,一个教师的价值观念、道德水准、知识水平、文化修养、审美情趣乃至心理品质和思维方式等都会通过教师特有的口语表达形式对教育对象产生影响。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口语课程是小教专业课程体系中极其重要而又不可替代的主干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基础;教师职业口语技能训练是促使小教专业学生习得专业知识技能,实现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从而由“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重要手段。

作者:李延芳 单位: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七)

一、赏识、批评与教育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可以说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我们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和导向者,也许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可能影响到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发展。所以,面对学生,应时刻保持清醒,因为小学生的思想相对来说是不够成熟的,他们属于萌发阶段。并且在言行举止方面难免会有一些很不好的东西。而且这个年龄段,学生可能意识不到它的后果和危害。因此,老师应该让学生知道,一个人有了缺点和错误,就要正确认识、勇于承担面对,接受应有的处罚、批评和教育,树立起承担责任的意识。当然,在惩罚学生时一定要根据事实的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其动机、行为及其结果的性质,并给以相应的适当的惩罚。否则,学生的怨气就可能增长,逆反心理就可能产生,达不到教育的效果。犯错误的学生一方面存在逃脱惩罚的侥幸心理,一方面也有承担相应责任和惩罚的心理准备。只要惩罚公平、合理、适度,他们还是能够接受惩罚的,也能够达到教育的目的。学生在犯错误的时候,如果教育者或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或隔靴搔痒等,就会打乱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其侥幸心理得逞,放纵自己的错误行为,失去辨别是非的能力。应该说对犯错误的学生,有分寸地惩罚一下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但是,由于社会舆论、教育理论目前极端地倡导“激励教育”,贬抑“惩罚教育”,对惩罚教育基本持否定的态度,教育缺少可行的法律依据,难以掌握惩罚的尺度,对难以意料的后果承担不起责任。所以,对于许多学校来说,是谈“罚”色变,不要说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处分,即使对学生严厉批评也常常感到底气不足。由此,我们知道,在教育中进行适当的赏识、批评是为了使孩子得到更多的自信心,而不是使他们骄妄故纵;批评教育是为了使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有正确的认识,而不是使他们消极怠惰。批评教育不需要让位于赏识教育,在今天的教育中它仍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适度批评对于教育的必要性

1.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会接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有些会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使他们形成不良的举止或错误的认识。此时如果不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批评,帮助他们分析不良行为或错误认识的危害,他们将无法认识到自己行为或思想的偏差,必然会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后果。那么,我们的教育将会是一种失败。

2.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教育要立足生活,为生活而服务。教育应该是真实的、真诚的,而不是虚伪的。但现在有些老师似乎走入了赏识教育的误区。每逢评价必是表扬,不值得表扬的也要表扬,甚至错了也要硬找对处,或者换个角度来表扬。这种只注重表面形式的做法具有严重的片面性,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通过教育的孩子应该能适应社会,而不是面对社会手足无措。能够承受挫折和批评的人,在挫折和批评面前就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被意想不到的挫折和批评压垮。反之,不能承受挫折和批评的人,一点小的挫折和批评,就可能把自己压垮。而承受挫折和批评的能力,并非先天具备。因此老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要学会关心他们。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一次受挫折和批评的体验,学会正视问题和正确对待。

三、小学教育中批评教育中的方式

批评和表扬一样,是属于激励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为了限制、制止或纠正某些不正确的行为。批评是站在一定的角度对观察的对象进行探讨、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激励方式。我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认为:表扬是爱,批评也同样饱含着对学生的爱。老师只有把学生当成朋友,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因此,在批评教育时,力求点到为止,留有余地,给学生一个自我批评、自我教育的机会。

1.老师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有时也需要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比如对于成绩稍微落后的学生,当他们无论是在哪一方面取得了一点进步时,老师就应该和他(她)谈心,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以便促使学生树立起自信,期望能够再次获得更大的成绩。老师在充分肯定学生进步的同时,再明确努力的方向,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会对班主任的话“言听计从”;即便是指出其还存在的不足,学生也会乐于接受。

2.老师在对待那些犯了错误的学生时,不能一味地加以责备、大加训斥。否则,这种方法不仅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有时还会适得其反,徒增学生的逆反心理,弄僵师生关系。我们不妨采取适当的幽默的批评方式,学会去沟通交流,给学生留一点自我反省和改正的空间,要对他们心存信心,相信他们是能够改正和完善的。

3.学生也是社会的一员,他们在学校和家庭生活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在所难免的。青少年处在个性的发展和完善阶段,学习上的压力、成长的烦恼、同学之间的磨擦、与父母之间的代沟,往往造成他们在情感上出现迷惘困惑而亟需别人帮助。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老师能够及时发现,并给以必要的谈话、帮助,和他们进行交心、沟通,不仅能使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关爱和温暖,还能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

4.在教育学生时,不可恶语伤人,要心平气和地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而不要讽刺挖苦。特别要注意不能侮辱学生的人格,不能用粗话中伤学生。

5.不可全面否定,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行为要恰如其分地指出来,不能夸大事实,形容过分,也不能否定整个人,更不能以权压人。

6.对于个性倔强的孩子,应该采用暗示性批评;对于那些比较自以为是任性妄为的孩子,采用分析到位的直白分析式批评,可能更能使他们认识到错误,避免他们的自我无限膨胀;对于一些比较胆小内向,唯唯诺诺,通常成绩落后的孩子,在批评时应该采用适宜的、激励性的语言,使他们较快摆脱害怕心理,从消沉的情绪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和喜爱,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和对学习的兴趣;对于一些心理压力较大的孩子,不妨采用幽默式批评。好的幽默可以使人明理,使人在意识到错误的同时仍感到轻松。综上所述,批评在教育中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教育没有了批评是将无法完成的,但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们不能一味地传承“严师出高徒”,也不能一味地放任学生,让其自生自灭,我们一定要用辩证的方法去教育、批评学生,让学生在适当的批评中认识自己,不断进步,成为健康、活泼、快乐的孩子。

作者:杨福才 单位: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功果桥镇海沧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