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小学教育专业生科研能力的必要性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培育小学教育专业生科研能力的必要性,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培育小学教育专业生科研能力的必要性

一、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必要性

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大部分是枯燥的理论,只有课堂上的口传心授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促进不大。所以让学生参与到科研创新活动中,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形式,又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德国教育家威廉•冯•洪堡(WilhelmvonHum-boldt)认为,大学有双重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对现代科学知识的探求。他认为,对大学教师和大学生角色的界定不应像传统意义上那样严格。大学生也可以独立开展研究,大学教师的工作在于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并协助学生开展相关研究。此后,威廉•冯•洪堡提出的“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原则逐渐被推崇为大学治学的指导思想。在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大致包括:资料的检索能力、信息的综合提炼与加工能力、社会调查实践能力、实验的亲自操作能力、创新技法的运用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述能力(主要体现为论文的撰写)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如若没有参与到科研实践中去就很难掌握。这就需要打破科研是教师的事,学生主要是听课、学习的传统观念。

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研创新面临的问题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尽管有其必要性,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只有明晰症结所在,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实现本专业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一线小学教师科研创新现状不容乐观

在小学教师的观念里,大学教师是教育理论的研究者,而自己是教育实践者。彭玉聪在对昆明市城区中小学教育科研状况进行调查后发现存在以下问题:校长和教师的教育科研观念与行为之间存在巨大落差;缺乏教育科研知识的方法指导和培训;教育科学研究与常规教学工作的联系不够紧密;科研管理机构没有或不健全、管理体制不甚完善;支持科研的经费普遍不足;科研效果欠佳;科研获得大学和其他研究机构的支援力度不够;课题研究成果不能有效得到推广;科研发展很不平衡。郑金洲教授也指出,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存在“有行动无研究、有研究无成果、有成果无转化、有方法论无具体方法、有定性无定量、有叙事无提炼、有课题无问题、有师本无校本、有分析无元分析”等基本问题。由此可见,小学教师不管在创新意识还是创新能力上都不强,导致中小学开展科学研究的现状不容乐观,当然,没有科研也就没有创新。

(二)缺乏科研创新的支持环境

积极有力的支持环境有利于科研活动的开展,当前科研环境有待完善。首先,在观念上,认为学生就是学习,没必要开展科学研究,即使进行科学研究也仅仅是低层次的,这种偏见的长期存在逐渐形成一种定势,学校方面只是为学生提供有利的学习环境,却忽视了学生的科研环境;教师只是给学生上好课,自己不搞科学研究,更不带学生进行研究;学生自认为科学研究与自己无关,这是教师的专业领域,不敢涉足。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都没有做好进行科研的准备,自然也就无法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其次,科研的支持环境并不是说转变观念、提供人力物力支持就能解决,相关制度支持也很重要。当前高校的评价制度还是以学生的专业学习成绩为标准,学生的科研成果还没有纳入到考核范围之内,这就削弱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此外,高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也是以学生的专业成绩为衡量指标,缺乏教师带学生搞科学研究的激励机制。改进评价机制是当前构建科研创新环境的重要一环。

三、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针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面临的问题,提出以下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创设有利于创新的科学研究氛围

一个浓郁、活跃的学术氛围,可以使学生时时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和滋养,从中不断汲取创造性的营养,形成有利于增强统摄思维活动的能力。首先,从教学上来说,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以学习教育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为主,该专业的人文科学性质决定了它不能像理工科专业学生那样在实验室中开展研究活动,培养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应教与研相结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求学生针对某一主体撰写小论文,然后定期举行专题讨论会。其次,高校与小学建立“U-S”(university-school)合作关系,让该专业的学生定期深入到小学中实习、见习和听课,从中发现问题,并对其进行相关研究。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地观察中发掘问题,发现与书本知识相矛盾的东西,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最后,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和学者到校举办学术报告会和研讨会,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本专业的研究前沿,通过与专家、学者进行对话交流,解答内心困惑。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不仅要邀请高校专家、学者来讲学,而且也要请小学优秀教师来分享他们的教学经验和感悟,这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现实,有针对性地研究某一问题。

(二)在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中实施“师徒制”

英国思想家迈克尔•波兰尼说:“一种不能够详细描述的技巧,也就不能通过规则的方式传递,因为它不存在规则。它只能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递下去。你听从你导师、师傅的指导,通过与他竞争或辩论,科研新手就不知不觉地掌握一些科研技巧,包括那些连导师也没有搞清楚的技巧。这种隐性的技巧只有通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无条件的模仿才能消化。”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要从事小学教师的职业,教师职业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所以对他们的培养实施一种师傅带徒弟式的模式更合适。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除有高校教师作为自己的导师以传递教育理论知识外,小学一线教师也可以成为他们的导师,从身教方面给予大学生指导,在某种意义上说,小学导师的指导更有利于大学生的专业成长。

(三)建立有利于学生科研创新的评价模式

在课本中心、知识中心和考试中心的教育观念下不可能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尤其是现行标准化考试制度的导向更是抑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有利于创新的思维方式。所以,应改革现有的评价模式,鼓励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尤其是小学教育专业的考试,虽然在考试的时候学生能够暂时掌握理论知识,但从长远来看这样的考核方式不利于专业学习,更不利于学生的科学研究。首先,把以理论知识的闭卷考试为衡量标准的评价模式转变为开卷式、开放性题目的考试,结合小学教育专业适当拓宽考试范围,题目要体现学生从事研究的能力。其次,整个学期中穿插学术小论文的写作,把学生平时的研究成果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部分,对于研究成果突出的学生应在考试成绩上额外鼓励。最后,应将专业实践活动也作为考核的一项标准,学生在中小学校的见习、实习和听课都可以作为考试成绩。

(四)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

在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教学与科研相融共生”,除了让本专业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加强学生的科研实践和实习、见习。在小学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基本理论和概念,还要注重科研成就和发展动态对教学内容的渗透,坚持把前沿性科研成果纳入教学任务,让学生了解理论的应用价值、目前的最新成果、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等,使学生带着问题到实习现场参与活动,实现课程论文的“真题真做”,促使学生能比较全面地掌握专业技能。学校方面应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条件,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并举;定期举办各种学术活动,让本科生有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平台,让他们互相学习、借鉴。

作者:刘晶 单位:晋中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