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德育相关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德育的主阵地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德育的实效要通过德育的主阵地才能实现,课堂教学和教育活动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平台。但很多小学校把对学生的纪律要求看成是德育的主要内容,并把检查、评比当作德育的主要手段,忽视了课堂教学的作用。在这个前提下,德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各种检查和评比,每天公布分数,规定学生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德育的实质变成了对评比分数的关注。其实这样的德育是没有实效的,由于没有明理教育,学生不能从根本上有改变,一旦没有人监督,学生的表现还会如初。
二、德育教师边缘化
德育工作要靠相关专业的教师来推动,但现实是:德育只靠班主任来做,其他任课教师和其他教学辅助人员德育意识不强。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学校通常采取支付班主任津贴的办法来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班主任来做德育工作天经地义,但其他学科教师没有获得相应的酬劳,他们不会重视在自己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其实,德育不能仅仅依靠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都有义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1.确定小学德育的目标。小学德育实质是养成教育,而不是宏大的政治理念,这也是小学德育的目标。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具有现实意义。首先,让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常规。比如,上下楼梯靠右走;放学排好队,走人行道,不乱穿马路;写字姿势正确,认真按时完成作业,书写整洁、字迹工整;说文明话,会用礼貌用语。其次,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比如热爱祖国、热爱学习,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关心他人,爱护公物、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热爱劳动。良好的品德一旦形成,学生的行为就会在自发状态下规范化、趋利化。当然,良好习惯和品德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要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因此,小学德育要渗透到小学教育的总体过程中,不是某一个环节或者某几个环节能做好的。
2.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场所,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要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积极渗透品德教育。一方面,小学教育的各门课程都是按照教育目的精心设计和编辑的,在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方面具有丰富的素材,具有极高利用价值。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是一种组织得十分严密的活动,目的任务明确,节奏合理,教师在引导学生严格遵守教学活动时,培养了自控、合作、交往等品质。比如,在小学数学课程中,这门课程的逻辑性对小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认识,掌握科学知识和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逻辑的思考与领悟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因此,探索科学的激励机制和奖励措施,让各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十分必要。
3.小学德育要重实效。重实效就是把德育落到实处。要认识德育是系统的工程,不是搞几个活动、喊几句空洞的政治口号就能实现的,要靠日常教学和学习生活中慢慢培养,不能靠生硬地灌输。各学科教师要齐抓共管,充分发挥各学科思想内容的优势,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小学德育课程教师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把品德教育和习惯教育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科学地、灵活地融于教学过程。
作者:周宏伟 李艳红 单位:吉林省磐石市吉昌镇第三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