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探究性活动的开发探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数学探究性活动的开发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数学探究性活动的开发探索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优选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探究性活动,从而诱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动手操作,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探究并解决问题,真正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具体而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合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主要如下:①有明显规律性的内容;②学习方法类似的内容;③有较强迁移性或直观性的知识,有较强开放性的问题等等。

比如分数与小数的性质、乘除加减运算定律等,这些知识既有明显的规律性,也有较高的相似度,可选为探究性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猜想推测、总结归纳等,从而发掘知识规律。例如:学习“减法的简便运算”这一知识点时,可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探究性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首先,教师将全班分为男生、女生两大组,然后呈现两组数学题目,女生组负责第1组题目,而男生组负责第2组题目,比比哪组计算得又快又准确。①500-(125+246);353-(78+124);156-(45+25);②500-125-246;365-78-124;156-45-25,比赛结果是男生组要慢于女生组。然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上述题目,有何发现?于是学生观察到上述两组算式只是运算顺序不同,但数字与结果都相同。第1组习题主要是减去2数之和,而第2组却是连续减去2数。引导学生猜测:在类似上述习题中的算式中,1个数连续减2个数是否均等于该数减去二数之和?然后让同学们自主探究,进行猜想验证,总结规律,即a-b-c=a-(b+c)。

巧设问题情境,提高探究兴趣在探究性活动中,主要以问题形式展现内容。因此,在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中,教师需巧妙设置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探究欲望,激活原有认知经验,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使其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同时,通过问题引导,可给学生指明探究方向,避免盲目学习。

当然,为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效率,教师应保证情境的有效性,需要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掘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因此,在设计与开发探究性活动时,教师要紧扣教材,依托问题主线,由同学们已有认知经验与生活实际出发,并抓住知识内在关系,整合教学内容,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并优化情境展现方式,如故事情境、生活化情境、游戏情境、启发式问题情境、操作情境等,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积极性。

如教学《平行与相交》时,教师可通过猜想、操作情境,启发学生主动探究,通过画图形式来感知同平面中二直线的位置关系:观察黑板,如今已经有了1条直线,倘若再画1条直线,你们猜猜会画在哪个地方呢?这两条直线所在位置可能有哪些不同情况呢?要求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两根小棒替代两条直线来摆摆会出现的几种情况。然后小组交流,在白纸上用彩色笔画出几种可能的情况。数学教师可融入到小组活动中,选出几种代表性情况在黑板上展示。然后,引导学生分类比较,感知两条直线平行、相交的位置关系。

再如学习《认识图形》时,这一知识点属于直观性内容,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找一找、围一围、画一画等探究性活动,让学生感受图形变换。因而,在设置问题情境时,教师可利用直观手段加以展现。比如呈现图形,观察比较:出示图形,要求学生找出与众不同的图形,即和其他的不一样的图形,并讲讲不同之处。

作者:丁月梅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田家炳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