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小学全科教师的内涵和全科教师培养导向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全科教师培养导向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包括强化招生就业环节,建全培养机制,完善管理制度;正确解读“全科”教师,明确培养目标;完善小学全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推动教学改革;优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关键词:全科教师;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

自1998年设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以来,我国小学教师的培养就从三级师范培养过渡到了二级师范培养,2012年《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了全科教师培养模式,2014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再次强调探索对全科教师的培养模式。基于基础教育的现实诉求、国家政策的导向,多数师范院校均调整已有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取消原来的分科培养模式,改为全科方向培养。但在调整的过程中全科教师培养模式仍存在很多问题,如课程方案并没有明显变化、全科课程培养方案与之前区别并不大等。笔者认为,师范院校要全面改进全科教师培养模式,需要先理清全科教师的内涵。

一、小学全科教师的内涵

小学教师的称谓是相对于中学、大学教师而言的,小学全科教师则是相对于小学分科教师而言的。教育界对于小学教育专业全科方向培养的全科教师的理解,重点是对“全科”的理解不同。肖其勇认为“全科”即所有学科,即能胜任农村小学阶段的所有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教师[1];黄玉楠认为“全科”即全部课程,即具备中小学所开设的全部课程的相关知识和能够承担起中小学所开设全部课程的教学能力、各方面素养均衡发展的、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创新精神的新型教师[2]。还有学者认为“全科”即整合化课程,全科教师能根据学生兴趣和社会需要,通过主题化课程开发和整合化课程实施,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的教师。如刘尧认为全科教师并不是一位教师要教语文、数学、英语、音乐和美术各科,而是把这些学科融合在一起教,实现小学学科的科学整合[3]。还有的学者认为全科教师是指能承担除去专业技术性比较强的艺术类课程之外其他所有课程教学的教师。综上,学者们对全科教师的理解一是从所教科目定义,源于城镇化发展中的农村学校师资短缺,需要能教多学科的教师。二是从学科整合能力进行定义。笔者理解的小学全科教师主要是着眼于教师的学识素养方面,即全科教师应该是“百科全书式”的教师,尤其是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方面的培养。全科教师是小学阶段学科教学的现实诉求,是突破小学阶段学科壁垒、实现学生整体认识世界的引路人。不只是为了解决农村师资短缺问题,而是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内在需求。

二、全科教师培养导向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小学全科教师职前培养的核心是课程设置方案,以TS师范学院为例,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扎实的学科知识、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能够胜任小学各科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突出、研究能力强的有发展潜质的全科型师资。但是,其小学教育专业全科方向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与原来分科方向课程相比较,全科方向的课程设置并没有很大变化,公共课程模块和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也基本和分科培养一致,只有专业选修课程模块有少量增设的相关科目。基于此,笔者认为小学全科教师职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一)招生就业环节有待完善

一是高校招生方式单一,不能有效选拔综合素质强、具备从教潜质和从教职业倾向的优秀生源。二是师范生招生数量缺乏系统科学的计划,导致供需失衡。三是养成教育及就业教育缺失。师范生从教信念不坚定,既导致其就业难,又不愿意去基层,尤其是农村中小学任教。

(二)“全科”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师范院校对全科教师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多侧重于多学科教学,而忽略了对师范生专业素养的培养。若以“通才型”为培养目标,师范院校因培养条件不充分,很容易使全科人才培养模式陷入机械主义的泥潭。如音乐、舞蹈、美术等专业性较强的学科,零基础的师范生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很难达到专业水平。所以师范院校要灵活解读“全科”的概念。因目前本科阶段学生在高中阶段就进行分科培养,知识间已形成学科壁垒,若不打破此限制,本科师范院校反而不如中师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养高。所以师范院校在培养目标“全科”上一定要有明确的指向且要注重差异性。《意见》提出针对小学教育实际,重点培养“全科”教师。这里的实际主要是指面向农村小学缺乏师资的教育现状,需要教师跨学科教学。所以不能用“一刀切”的培养模式,因为城市小学教学实际需求和农村小学教学实际需求是不同的。

(三)小学全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亟须调整优化

本科师范院校进行全科培养时间较短,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有待优化整合。一是通识课程模块设置需要增设调整。小学全科型教师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通识教育模块的学科要全面,但学校目前设置的通识课程主要为思想政治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邓小平理论、时事政治、计算机、英语、大学语文,缺乏学生文理分科背景下的相关知识的互补课程。二是专业课程与核心课程有待优化整合。学校需破除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老三门”课程结构,同时,部分课程内容重复,课程类型多以学科课程为主,缺少面向师范生的特色课程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需要优化。

(四)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强化整合

一是教师教育类课程师资短缺。小学全科教师培养需要多学科专业的支撑和多学科教师的配合,即要给学校配足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师,但目前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多数是其他学院相关学科教师兼职,全科教师教育师资短缺。二是现有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发展机制有待创新,学校要引进中小学优秀教育工作者到高校做兼职教师,高校教师也要前往小学教学一线学习,创建高校与小学“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教师发展的新机制。

三、全科教师培养导向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是我国小学教育教学的现实需求,也是基于社会发展需要和教育教学不断变革下的必然选择。笔者根据目前小学全科教师职前培养中的问题,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一)强化招生就业环节,建全培养机制,完善管理制度

第一,高校招生环节。一是通过与当地政府和小学就教育实际需求进行有效沟通,师范学院科学合理规划招生计划,避免教师供需失衡。二是采用多元化招生选拔方式,学生入校后进行二次面试,师范院校选拔综合素质强、具备从教潜质和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进行培养。师范生就业方面,学校应加强就业教育,正确引导师范生树立长期从教、终生从教的坚定信念,建立完善的师范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使得师范生愿意去基层尤其是农村中小学任教。第二,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校“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机制。地方政府要根据中小学具体实际统筹规划并预测中小学的教师需求情况,与高校招生形成有效对接。高校在培养教师过程中,与中小学建立系统实质性的联系,让师范生培养有实践基地。中小学也可以积极利用高校智力支持和优质资源,促进其教师素质发展。第三,健全学校管理制度。随着阅历增长、学习进步,学生的职业意向会产生变化。对此,学生可以自由地再次选择是否继续师范专业的学习,保障师范生培养的质量。

(二)正确解读“全科”教师,明确培养目标

小学全科教师是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角度来诠释的,教育者应避免“全才教师”的理解,认为全科教师就应该精通所有知识与技能,这违反了学生发展具有差异性的规律。全科教师的“全科”是有范围限定的,是指除了专业技能性非常强的课程之外的其他课程,如音乐、美术、舞蹈等就属于技能性很强的学科。教育工作者对“全科”理解应以学生具备的专业素养为出发点,要求其掌握广博的学科素养,养成良好的人文、科学、艺术素养。从而明确培养目标,针对农村小学教育实际,在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加强特色课程的设置。

(三)完善小学全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推动教学改革

优化整合小学全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一是要建立模块化的全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基于学生的学科背景与知识结构,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增设通识课程模块内容,凸显师范院校对学生人文、科学、艺术等综合素养的培养。学校还要突破学科壁垒,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尤其是对师范生增设关于中国基本国情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学科,以及关于人的发展的学科。如增设中国地理和相关生理学课程。师范生只有熟知中国国情、区域人文地理及当地经济发展需要,了解人体生理结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才能培养出面向祖国未来发展和当地经济建设发展所需的人才。二是优化整合专业课程与核心课程。打破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老三门”的课程结构,调整各科课程比重、优化课程结构,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深度融合。三是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变教与学的方式,着力培养师范生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慕课”等在线优质课程资源,突破教与学的时空限制,提高教学质量。

(四)优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一是整合优化现有教师资源。小学全科教师培养需要多学科教师的配合,因此师范学院要给学生配足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师,建立全科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共同体,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二是创新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发展体制与管理制度。探索高校与小学“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教师发展的新机制。如聘请一线中小学教师到高校担任兼职教师。同时鼓励高校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深入小学一线兼职任教,通过实地调研、观摩、培训、访学等形式提高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师范院校只有具备优秀的教师教育师资队伍,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小学全科教师。综上所述,小学全科教师的职前培养是目前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师范院校必须强化高师招生就业环节,明确“全科”教师培养目标,避免“一刀切”的培养模式,优化整合全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加大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卓越的全科小学教师,为国家教育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肖其勇.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协同培养机制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5(5):81-85.

[2]黄玉楠.全科型教师培养研究:基于课程的视角[D].河南:河南大学,2014.

[3]刘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旨在教师教育革故鼎新:从我国高校培养小学“全科教师”谈起[J].高校教育管理,2016,10(1):20-24.

作者:张艳艳 单位:天水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