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新建地方师范院校承担着教师培养的重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会影响未来小学的教学质量。本文对某新建地方师范学院270名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认同调查研究,调查根据专业身份认同、专业培养认同和专业发展认同三个维度展开。研究显示: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总体水平中等偏高;学生对专业未来发展的认同程度较高;女生专业认同度高于男生;大二学生专业身份认同度最高;小学教育专业不同来源地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差异并不显著;大多数学生将小学教育专业填为第一志愿,但大多是根据父母或他人推荐或调剂到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专业认同;新建地方师范院校
一问题的提出
新建地方师范学院是培养教师教育的主力军,承担着基础教育的重任[1]。作为教师培养和输出的重要机构,新建地方师范学院的师范生培养质量至关重要。小学教育是我国为了培养高素质小学教师而设置的本科专业,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影响着我国未来小学的教学质量。已有小学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的课程设置、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问题[2-4]。专业认同是个体对于社会现实中的专业在主观上的一种感受,是个体与该专业内心保持一致和平衡的程度[5]。师范生的培养对国家教育事业健康良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师范生对其专业的认识和态度会影响自身对其专业的投入程度,进而会对未来的职业规划产生深刻的影响。目前,优质中小学对教师入职的要求逐年提高,不少学校明确要求招聘教师的学历需为硕士或博士,中小学就业竞争激励。2015年开始,全国全面实行教师资格“国考”制度。这种考试制度的改革已经让师范类高校(专业)本科学生感到“优越性”的丧失[6]。新建地方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是否已经受到影响,该专业学生学习的态度和积极性是否影响,使得新建地方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认同的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本研究对确保和提高新建地方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质量,促进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某地方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通过问卷星发放网络调查问卷,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共发放问卷270份,回收有效问卷270份,回收率100%。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如下:(1)性别抽样分布:男生29人,女生241人;(2)年级抽样分布:一年级97人,二年级56人,三年级52人,四年级65人;(3)生源地抽样分布:大城市51人,小城市60人,农村159人;(4)志愿填报抽样分布:第一志愿156人,第二志愿44人,第三志愿12人,调配28人;(5)志愿填报抽样分布:第一志愿143人,第二志愿66人,第三志愿61人;(6)专业选择方向抽样分布:自主选择7人,父母或他人推荐116人,调剂专业147人。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李运华[7]编订的“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量表”,问卷从专业培养认同、专业身份认同、专业发展认同三个维度来分析,共24个项目。其中:专业身份认同度是学生对自己身份的辨识和确认程度,包括学生是否接纳自己在专业内的学习以及是否有学习专业的兴趣等。专业培养认同度主要是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方式、课程设置、老师教学思路等的认同程度。专业发展认同包括学生对专业就业现状是否了解、未来的择业方向是否与所学专业相关、是否打算在所学专业领域内发展自己等[8]。问卷采用Likert5点自评方式,得分越高表明专业认同度越高。通过SPSS20.0效度检测,KMO=0.90,Bartlett’s球形检验在0.001水平上显著,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Cronbach’sα系数为0.88,三个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0、0.76、0.80。
三结果与分析
(一)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总体状况
专业认同水平总体状况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专业认同程度中等偏高,各维度的专业认同水平在3.60-3.65之间。三个维度中,专业发展认同较高,即学生对小学教育专业未来发展的认同程度较高,专业身份认同度次之,专业培养认同较低,认同度离散度较大。专业身份认同维度中,大多学生对所学专业较为满意,主要是学生家人或朋友对其所学专业认可度较高。专业培养认同维度中,大多学生认为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对自己有较大帮助,本专业老师的专业素养较高,但学生并不了解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发展认同维度中,大多数学生在同等待遇下会选择教师类专业对口的工作,但对所学专业近几年的就业情况不太了解。总的来说,学生对三个维度的认知度差异不大,可能与取样学校为新建地方师范院校有关。该校小学教育专业办学年限较短,专业培养方式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已毕业学生较少等原因,导致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较低。
(二)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的性别差异
小学教育专业男女学生对专业认同度均较高(表2),女生认同度高于男生。根据性别对三个维度的专业认同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女生有241人,占了调查总人数的89.3%,而男生仅有29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性别比例严重失调。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小学教师工资水平较低、社会地位不高、发展空间有限等。小学教师性别失衡为题目前已是一个跨越国界和文化的全球性问题[9]。在专业身份、专业培养、展业发展三个维度,女生认同度均高于男生,专业认同维度性别差异显著。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对专业的发展认同度较高,而对专业的培养方式认同度较低且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说明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培养模式并不熟悉。
(三)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的年级差异
小学教育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专业认同度的差异如表3所示。各年级本科生专业认同均较高,均值在28.19-30.25之间。根据年级对专业认同三个维度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从专业身份认同维度来看,大二学生专业身份认同度最高,大三学生专业身份认同度最低。各年级专业身份认可度差异并不显著。从专业培养维度来看,大二学生专业培养认同度高于大四学生,大一学生专业培养认同度最低。大一学生与其他年级学生的专业培养认同度差异较显著,且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从专业发展维度来看,大二学生专业发展认同度最高,其次为大四学生,大一学生的专业发展认同度最低。大一和大二学生的专业发展认同度显著,且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造成不同年级之间专业认同度差异显著的原因可能有:首先,调查的学校为新建地方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开设时间短,学生对学校和专业的了解较少,且大一学生中有部分调剂学生,对专业认可度低;其次,随着学习的深入,大二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更进一步,专业认同度随之提高,大二开始的教育实习让学生对小学和小学生有了相互的了解,专业认同度达到了最高值;第三,大三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进入了学习倦怠期,专业认同度逐步下降;最后,大四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择业趋向理性和现实,对所学专业会有重新的审视和关注,导致专业认同度再次提高[6]。
(四)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的来源地差异
对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来源地进行调查,并对不同来源地的学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表4)。从表中可知,专业身份维度中,城市学生的专业身份认同度高于农村学生。专业培养维度中,农村学生的专业培养认同度高于城市学生。专业发展维度中,农村学生的专业发展认同度高于城市学生。说明小学教师在农村中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都有保障,因此农村学生对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发展认可度较高。城市学生受小学教师在城市中社会地位低、待遇低等观念影响,对专业发展的认同度较低。由于所有P值均未经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小学教育专业不同来源地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差异并不显著。
(五)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的专业选择方式差异
表5是不同填报志愿学生的专业认同差异。从中可以看出,约53%的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将小学教育专业填为第一志愿,24%的学生为填报志愿的第二志愿,23%的学生填写小学教育专业为第三志愿。将小学教育专业填报为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的学生专业认可度明显高于填报为第三志愿的学生。表6反映了小学教育专业不同选择方式对专业认同三个维度的影响。从专业选择方式来看,43%的学生是根据父母或他人推荐而选择小学专业,还有54%的学生是调剂到小学教育专业,自主选择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很少。自主选择专业的学生对专业发展认同度和专业培养认同度较高,尤其是对专业发展有很高的认同度。父母或他人推荐选择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身份认同、专业培养认同和专业发展认同三个维度上认同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专业调剂的学生对专业身份认同有较高的认同度,但对专业培养认同度较低。第一志愿选择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培养和专业发展维度的认同度都较高,尤其是对专业发展维度对认同度高,说明学生在报考志愿前,必然会对专业相关的内容进行查询,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发展前景等有所了解。大多数学生是被动选择小学教育专业,说明学生对小学教师这个职业的认同感较弱,但家长和他人对小学教育专业有较高对认同度。结合小学教育专业性别失衡严重,说明受传统观念和职业待遇的影响,社会对女生当小学教师对认可度更高。调剂专业的学生对小学教育专业的认可度甚至高于父母或他人推荐选择专业的学生,说明学生进入大学后对专业有了新的认识。
四结论与建议
新建地方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处于中等稍微偏高水平,认同水平有待提高。三个维度中,学生对小学教育专业未来发展的认同程度较高,专业身份认同度次之,专业培养认同较低。从性别来看,女生的专业认同度高于男生,性别差异在专业认同各维度表现尤为显著。从不同年级来看,大二学生专业身份认同度最高,大一学生专业培养与专业发展认同度最低。从学生来源地来看,不同来源地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差异并不显著。从填报志愿来看,大多数学生将小学教育专业填为第一志愿。从专业选择方式来看,根据父母或他人推荐和调剂到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比例很高。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了“5年左右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类专业”的总任务。强调支持办好师范类本科专业,加大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本科层次教师培养力度。通过公费定向培养、到岗退费等多种方式,为乡村小学培养补充全科教师。作为新建地方师范院校,应提高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水平,对教学课程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提升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认同度。针对目前新建地方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认同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明确专业办学定位,为小学培养多科型师资
新建地方师范院校要立足于学校实际情况,分析小学教育专业发展和建设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明确小学教育专业的办学定位。将现代化的教育内容、教育思维、教育方法融入到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培养工作。提升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将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要由培养“一专多能小学教育工作者”转向为培养小学多科型教师。新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设置综合课程,说明基础教育需要具备复合型知识的小学教师,具备综合化素质和多科型知识的教师。
(二)重视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度
教师资格证“国考”的实施,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师范生的优势不在,导致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有所降低。作为新建地方师范院校,应根据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制定适合小学教师素质要求的科学知识体系,合理设置课程及各类课程学分比例。由地方师范院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依托优质小学开展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践基地,主要开展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见习实习、教师岗位培训和教研教改等活动。从而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与实践能力,提高教师资格证考试通过率,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度。
(三)加强信息教学资源建设,提升学生信息化素养和能力
基于教育部提出的“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动,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小学教师培养由传统教学方式向混合式教学转变,推动线上学习与线下教学相衔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建设“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库”,打造连接教育主管部门、师范院校和小学的教师教育云平台。建立“政府—高校—小学”协同培养体系,发挥政府主导、高校主体作用打造协同育人平台。促进师范院校和小学协同确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提升学生信息化素养和能力,推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郝进仕,别敦荣.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
[2]李梁.师范院校教育实践课程探索——以温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为例[J].教育研究,2017(4):152-158.
[3]贾玉霞.论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6):12-14.
[4]吕卫平,宋佳.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问题及对策——以三所师范大学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9):39-41.
[5]许兴苗,胡小爱,王建明.专业认同及情境变量对大学生学习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3(9):74-80.
[6]王云.教师资格证“国考”后小学教育本科生专业认同度再调查——以某大学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7(3):59-62.
[7]李运华.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量表的编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1(3):41-45.
[8]许兴苗,胡小爱,王建明.专业认同及情境变量对大学生学习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3(9):74-80.
[9]祝少琪.城市小学教师性别失衡的社会性别研究——以N市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15.
作者:王亚敏 张放平 盛正发 朱栩林 游高林 单位: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长沙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