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精准扶贫应用于农村留守儿童小学教育,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教育包括很多阶段,从教育的历程来看,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阶段的基础,也是学生步入社会的第一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就笔者所在的四川某贫困县的农村小学而言,村里的留守学生不仅学习成绩一般,而且表达、沟通交流、生活习惯等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何解决这一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是农村教师必须面对和思考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了“精准扶贫”,同志指出“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务必把义务教育搞好,确保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这为困扰多年的农村小学教育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一、精准识别,找出根源
留守儿童成长中缺少甚至缺失父母的陪伴,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他们极易出现三种情况:有的孩子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出现了自卑等心理和行为;有的孩子甚至产生了价值观的扭曲,伴随着的是“野性难驯”等现象;有的孩子则以苦为乐,生活的艰辛磨砺了他们“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优良品格。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主要原因是以下两点:一是亲情的缺失。留守儿童同其他同龄段的儿童一样,他们的内心世界里克渴望着“蓝天、白云、阳光和大海”,但是迫于现实的无奈,长期与父母的聚少离多,缺乏必要的知心交流,长此以往,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的大门逐渐关闭,他们片面认为自己被亲人孤立,日积月累,不愿意与亲人、朋友、老师交流,有了自己的一套的不合时宜的处事方法。另一点则是监护缺位。留守儿童的隔代抚养,祖孙之间难以有效的交流,祖辈的溺爱与迁就,导致了留守儿童产生了固执、蛮横等性格;由亲戚抚养的留守儿童,他们往往会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做事慎之又慎,活泼的天性辈完全遏制,更加容易导致自卑和抑郁的心理障碍。
二、精准扶困,因材施教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上映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虽然是一部影视剧,但是对于现实却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一个都不能少”,这是都对待留守儿童的最基本的原则。教育工作者应坚持辩证发展的观点去对待每一位留守儿童,决不能搞“一刀切”,决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这些急需呵护的“小天使”。对于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课堂和课下多鼓励;在课堂上多提问;多让其参加一些实践活动、集体活动、体育活动、艺术活动等;在适当的场合和适宜的地点,多与其进行促膝谈心,使他们能够恍然大悟感觉到“我能行”,进而逐渐消除自卑等的心理障碍。对于“野性难驯”的学生,更应当做到充分交流,减少学生对老师的戒备心,用爱去感化学生,让他们对自身行为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和认识。教师采取必要的说服和激励政策,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欢乐,激发他们学习和交流的自信心和勇气,乐于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对于“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者也应当对他们呵护与关心,切不可麻痹大意,放松了对他们的教育,他们的内心世界也同样甚至更加渴望着得到温暖,一句鼓励、一声赞美、甚至借给他们手机,给他们几分钟与父母的通话时间,这些会更加激励他们做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三、精准管理,长期追踪
留守儿童所处的学校,一般是教育资源欠发达的地区。教师的流动性大、学校缺乏完善的工作制度、活动的场地狭小、缺乏专项档案等,这些制约着落后地区学校的发展,也直接制约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因此在改善学校硬件措施的同时,可以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档案,以便下一任老师在接手这一个班级、这一位学生时,可以及时对每位孩子,每个班级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和判断。这也要求每一位在岗的留守儿童的教师,应尽职尽责地做好档案工作。
四、精准施策,情感教育
小学期间各学科都比较重要,对于留守儿童更应重点关注其语文教育。小学语文学科拥有其特有的优势,它不仅仅是一门教会学生认字读书的学科,更是一门可以体现情感教学的学科。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将情感教育巧妙的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去。首先课前导入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长期留守的原因,很多儿童不善于情感的表达,他们在课堂上比较容易分心,并不能全身心投入课堂。因此,语文教师在上课开始的时候可利用语言加音乐、图片等手段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随即创设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这样让学生有了代入感,也就有了学习的兴趣,从而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还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促进课堂上师生之间更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其次,小学语文课文本中本身就蕴含了很多正能量,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真善美去温暖留守学生的心灵,进而去健全他们的人格。但是由于小学生见识以及思维能力有限,很多时候还不能理解文中的思想情感,这就需要教师本人提前专研教材、融情于教材,很好地把握动情点,再结合课堂上创设的情境,通过教师灵魂与学生灵魂的碰撞,最终迸发出情感的火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由此而知,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是学校和父母的责任,也是国家、社会和民族的责任。五年前,“精准扶贫”口号的应运而生,是缓解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一场攻坚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育工作者可以将“精准扶贫”策略应用到留守儿童的教育中来,想留守儿童之所想、急留守儿童之所急,忧留守儿童之所忧,让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得到保障,感受的班级和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作者:杨霞 单位:四川乐山犍为县新民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