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培养模式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是当前我国大学本科中较新的教育类专业,它不但有效地提高了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更为我国师范教育由三级向二级的过渡提供了新的培养思路。但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定位、课程结构等方面,教育界还存在着不小的分歧。因此,综合分析以上方面的长短,并对此进行分析研判,去芜存精,找到一条培养适应国际潮流和当前我国教改需要的优秀小学教师的坦途,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客观需要。
关键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定位;培养模式
一、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在培养上的定位
我国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在创设之初,就面临着培养定位的问题。以前的师范类院校的本科专业,主要面向中学设立,所以其培养的目标就是针对为中学培养相对应的学科教师。但是后来发展出来的小学教育专业与前文所述的专业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既不是以具体的学科作为基础,也不是专门地培养其中一个学科的小学教师,而是培养小学教师的一个专业。对小教专业的定位是其专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小教专业定位于培养综合型全方位发展的小学教师,即做到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兼备,小学的专业知识和其他学科一般性知识兼修;从教学上,力求培养出现代教育的方法理念和不错的教学技巧;在能力方向上,要做到教学工作和教育科学研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培养具有一定潜能的研究型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观点,在小学师资培养上并未过时[1]。
二、小教本科专业主要的培养模式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历经近20年的研究发展,衍生出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主要有以下三大类:1综合性培养模式。此种模式不区分学科,是强调综合性和复合型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这样的小学教师是“多面手”,能胜任多个科目的教学[2]。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东北师大和杭州师大。该模式的培养目标就是力求培养具有广泛适用性,能够胜任多个学科的小学教师,亦即要求其具有比较全面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例如杭州师范大学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能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与教育发展需要的小学教育师资”。其在课程的设置上,囊括了小学的几乎所有学科和内容。2分学科型培养模式。分学科型模式是专门针对小学开设的以专门培养小学教师为目的的模式。这一类型的院校主要培养某一学科的专职任课教师[3]。此种模式的理论基础就是明确专业化的小学教师,必须要具有专门且深入的知识技能。如天津师范大学对小学教育专业的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教育基本理论和科学的教育理念,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3适中型培养模式。适中型培养模式其实是一种折中的办法,取自于儒家的中庸之道,就是以上两种模式的平均模式。简言之,就是以综合培养为基础,但是还适当地进行分科培养的方式,其中以海南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为代表。此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意识到小学教师素质的综合性需要,又考虑到当前小学分科教学的趋势,如海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掌握扎实的小学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教育科学实践与研究的基本素质,能适应新世纪科技与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小学语文、品德和英语等学科的优秀小学教师和管理人才”。以上三种培养模式各有特色,清晰地反映出了当前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在培养小学教师上的不同目标取向。
三、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始终立足于体现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念,适应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促使小学教师向着专业化、合理化方向发展,就必须在课程体系上更为综合化、一体化,在思想、综合、实践、层次、基础上都要更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当前,我国并没有统一的对师范类小教专业进行明确的课程规定,但是通过调查分析,还是可以发现其中一些办学特点:一是通用知识的课程和教育实践类课程在比例及内容上大概占比都接近1/3。其中通用知识课程一般包括政治中的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原理等,还包括法律和思想道德方面的课程,当然也包括计算机类、体育、外语等课程;教育实践类课程方面,一般以教育调查、教育见习和教育实践为主流课程。二是综合教育类的课程占比要显著高于分学科型培养模式和适中型培养模式。其决定因素就是对培养的定位。综合教育类既不设置分科,又非常注重于教育理论和教育素养的综合提高,相比较之下,另外两种模式的课程设置,由于平衡了学科的课程,就不可避免地将教育类课程占比缩小。三是适中型培养模式的学科比例占比超过1/3,居于首位。适中型培养模式侧重于以数学和语文为主,文科教师的培养以开设社会科学及人文类为主,理科教师的培养以自然科学概述为主要方向,这样形成的学科覆盖面广和主要学科不低于单科设置,导致学科课程的比例在三种培养模式中占比突出。
四、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的培养建议
虽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还存在着多种培养方案和模式,但是以上三种主流的培养模式并存的局面还是会存在相当长一段时期。教师专业化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4]。广大师范高校一定要打破旧有的模式,因地制宜地创新培养模式,要在充分分析当前小学教育实际教学需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进行不断的调整完善。在课程设置与培养的方式方法上,处理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与以往的中师培养模式的异同;在学术性和师范型方面找准平衡;将学科类和教育类的课程统筹规划,人文类的教育课程和科学基础类的课程合理布局,理论和实践课程有机结合,做到综合培养和学有所专的双向培养。
1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要进行更为明确的定位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必须实行以综合为主流的培养教育方式,在课程的设置上也必须做到综合考虑。为此,小教本科专业应该非常明确地定位在培养更具适应性,更具综合能力,知识面更为广泛的复合型小学教师。同时,综合培养也不排除适当侧重于某些方向,师范毕业生必须在综合具备小学教师素质的前提下,学有专长,这就是所谓“有所侧重”[5]。也可以说,综合培养追求的不是“一刀切”的形式,而是建立在全方位和更广的知识面基础上的培养方式。
2让通用知识类的课程在设置上更为完善
深入细致的背景分析是探寻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存问题的基础,因此需要加强[6]。当前我们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通用知识的课程安排上与非师范类型的高校差别很小,知识比较雷同,这无法突出师范类教育的特点,无法强化师范类对人文类知识的更高更广泛的要求,所以在为师范类院校设置课程上,要立足于更为广博的知识结构需求,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要做到全覆盖。
3对专业类课程的内容设置和比例的安排要更为完善
相关机构对小教专业本科生在小学语文和小学数学教学能力方面的调查显示,小学语文教师在任教前,出现了信心不足和对语文课程的标准理解程度不够高等问题,部分教师还出现对于小学相关的语文知识的掌握有些片面等问题。例如大部分的接受调查的对象能够解释清课文意思,但是对课文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理解不够到位;还有的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生解释一些数学问题时,出现卡壳和不自信的情况,表现出对数学课的理解程度比较有限,对专业知识还没有做到完全弄懂弄通。综合来看,接受调查的对象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上没有充分的准备,对于数学的算理、对语文的理解等情况不够完善。虽然综合性的教育课程可以基本满足我国培养小学教师的需求,但在学科的专业知识方面还是需要补足,进一步加强相关训练。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要加强不同学年段和不同学科的知识在教育教学方法上的研究。接受分学科型教育的学生,虽然在学科的知识技能方面总体水平偏高,但是仍然需要继续夯实教育理论功底。适中型培养模式虽然在学科上具有很高的课程比例,但是仍然需要在教学技能和教育理论的素养提升上下功夫。
4在教育类课程的教学的形式和研究方法上进一步补充完善
教育类的专业课程设置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很广泛的涉及面,一般分为教学法、教学实践、教育科学基本理论这三个方面。与国外的小教专业培养人才的课程相比较而言,我国的教育实践类课程比例是高于其他教育发达国家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效果上,由于我国普遍的教学形式主要就是讲授式的,学生都是被动地听讲,主动参与互动很少,使得授课形式相对来说不够灵活,所以如果适当地丰富教学的形式,会使得学生更为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之中,锻炼学生的科研探究、团队合作、自主担当等能力,从而与素质教育的理念更为吻合。
5增加与小学实际教学的关联度
很多小教专业的本科生,在刚开始教学时,对小学语文和数学课的课程信心不足,平时与同事交流或是对中学生讲解都没问题,但是给小学生讲课时就会讲不明白。此问题应该有如下原因:一是我们的高校教育问题,尽管让这些本科生接受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是实际到小学现场训练却很少,也就是缺少实践,这直接导致本科生们真正开始接触教学任务时,感到心里没底。二是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和小学教学直接相关的,具有很强实用性的课程明显很少,这就造成本科生在小学教学的实践中,缺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经验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对小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状态把握不准,缺少案例分析,想不明白行动的策略。所以,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上,需要科学研判,适当地增加实践类课程的数量,给师范生们创造更多到小学实践的机会;在安排教育实践时,需要指导教师做到科学合理地发挥好指导的作用;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与小学教学实践联系紧密的课程;给师范生们提供较多的观察、了解小学生的机会,对小学教育的特殊性有个比较客观的体会;在课程中,要不断地增加关于一线教学的知识经验的内容,使得小教专业的毕业生能够更迅速适应小学教学工作。以上的所有措施,目的在于建立小学教育意向,增进专业情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7]。
6打牢教育基本技能和基本功的基础
当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教育实践课程较少,实践次数和时间都较少的现状,使得学生难有更多机会真正地站在教学第一线,这样的限制,直接造成了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经历很长的适应期才能够稳定地胜任工作。而在国外,小教本科专业都有明确的见习时间,甚至于将见习内容细化成不同的部分,进行系统化、制度化的规范管理。因此,我国一定要对小学教师的培养加强基本功训练,同时为保证实习效果,可以由教育部门牵头,让师范类的小教专业能够与本地区的小学建立实践学习的良好合作关系,以实训基地的形式既缓解小学师资力量紧缺的现状,又为师范类小教专业学生得到极好的锻炼机会。只有勇于探索和改革,面向小学,服务小学,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8]。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设立极大地提升了小学教师的素质,为我国培养和储备了大批高学历的小学教育人才。为此,要进一步科学地改进该专业的培养模式,在定位上应当明确以培养综合性、复合型的小学教师为主;在课程的设置上,要充分实现教学技能和学科基础的同步培养;在教学的方式上更为贴近小学教育的实践,提升小教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如此,方可使得我国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得到长足发展,为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教育提供优质的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许可峰,刘淑红.关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综合性培养模式的反思[J].高等理科教育,2012(6):89—94.
[2]秦启轩.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3(3):1—5.
[3]张成.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1.
[4]张巧文.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培养理念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9):111—113.
[5]孔繁成,姜楠,陈雅楠.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综合培养模式[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7(2):114—117.
[6]樊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7]邓达.“全科—应用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刍议[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29(1):5—9.
[8]康海玲.关于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4):64—66.
作者:黄莹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