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德育弟子规的功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在小学德育中,指导学生学习蒙学经典读物《弟子规》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今天的教育者和学习者们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充分发挥其德育功用,同时做到既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做好小学生的养成教育。
关键词:
弟子规;小学德育;功用;养成教育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是是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后经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与《论语》是源流关系,是以《论语•学而》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为纲展开成篇的。《弟子规》两句一韵,三字一句,360句,共1,080字,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全篇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与其他七个部分是总分关系。“总叙”章总领全篇,讲教育之道,提出弟子受教育应该学什么内容和学习的次序,提出了育人以德育为先的主张。“入则孝”章讲孝敬之道;“出则弟”章讲兄弟之道;“谨”章讲修身之道;“信”章讲为人之道;“泛爱众”与“亲仁”章讲处世之道;“余力学文”章讲学习之道。《弟子规》将厚重的儒家传统文化内涵和教育精神,用韵律优美、通俗易懂的形式表达出来,非常符合儿童启蒙教育的特征和要求,被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的读物,对于当下的小学生德育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弟子规》在小学德育中的功用
《弟子规》在清代是儿童训蒙读物,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学应该努力修炼的113件事项。教给弟子的是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今天的儿童学习它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2015版《中小学生守则》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教育者应充分发掘其仍具有时代价值,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应长期坚持的内容,发挥其德育功用,做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1.培养孝亲意识
“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起码做人本分,如果一个人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善待,那么其他的一切善事都无从谈起。然而当今的孩子在宠爱中长大,大都缺乏孝亲的意识,只知一味的索取不知回报,变得自私冷漠,缺乏爱的能力。孝敬之道是《弟子规》的首要内容,在孝敬父母方面提出了观点和方法。在“入则孝”章,提出了24件行孝事项。强调为人子女要对父母有一颗恭敬之心,要求孩子做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要使其认识到“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等等,都是培养孝亲意识的好素材。
2.学会尊重他人
孟子云:“敬人者,人恒敬之”,道出人与人交往中互相尊重的必要性。《弟子规》“泛爱众”章的首句即是“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提出凡是人类不分种族不分性别不分贵贱都要一视同仁,相亲相爱。在“出则弟”章里,“兄道友,弟道恭”,要求兄弟之间互相尊重,友好相处境界;“长者先,幼者后”要求孩子遵循长幼有序的原则;“事诸父,如事父”,要求对其他长辈应该像对自己父母一样尊重。最后,要求孩子将在与家庭内成员交往中养成的尊重意识,扩展到广泛的社会交往中去,做到以对所有的人给予一视同仁的尊重。另外,“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如有会引起对方不快的不适当行为应立刻停止。“人有短,切莫揭”,“扬人恶,既是恶”,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要求对人的缺点不要苛责求全,应当顾及对方的自尊心,而给予宽容和善意的鼓励,这些都是尊重他人的好品质。
3.做诚实守信的人
诚信缺失是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的首要问题,所以诚信教育对于每一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关于诚信,“信”章首先说道,“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这里的“信”指的是诚实,要求孩子不说欺骗人的话,不说无根据的话,做到“惟其是,勿佞巧”,实事求是,不靠谎言投机取巧。又说道:“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对不确定的事不乱发意见,不随意传播谣言,这也是讲诚信的应遵守的准则。告诫孩子“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就是要认识到“承诺”的重要性,对不合乎道德规范或自己不适合承担的事情,不要轻易承诺,否则会陷入无论进退都是错的两难境地。
4.选择有正能量的朋友
交朋友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孩子的判断能力一般较弱,易于接受外界的影响。因此教育者应当教给孩子识人的方法,关注孩子的交友对象,鼓励他们结交品行好有正能量的朋友。《弟子规》认为交友对象的确定要以“亲仁”为原则,指出了“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认为人的素质良莠不齐,应当谨慎辨别。告诉儿童“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要通过与具备“仁”的道德品质的人的交往,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减少行为过失。要求儿童要善于学习,做到“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自省”,学习其优点,避免其不足。
5.遵守礼仪规范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体现,人若不守礼,就难以被被人们接纳被社会认可。《弟子规》对孩子应遵守的礼仪规范提出了具体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要求孩子注重仪表,服装仪容应当整齐清洁,戴帽子要端正,衣服扣子要扣好,袜子穿平整,鞋带应系紧,一切穿着以稳重端庄为宜。又说:“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认为穿衣以整洁朴素为重,不要讲究华丽、追求名牌,穿着应考量自己的身份及场合,也要衡量家中的经济状况。《弟子规》教导孩子注意自己的举止仪态,“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走路时步伐应从容稳重,站立时要端正,问候他人时要真诚恭敬,身体不要歪歪斜斜,坐的时候不可以伸出两腿,更不可以抖动,避免轻浮、傲慢的失礼举动。又要求孩子在与人交往时要注重时机,“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不要在对方不方便的时候打扰对方,设身处地为其着想,避免引起其反感。又强调了在交谈中,“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告诫孩子说话要忠厚正直,不奸诈取巧,要文明礼貌,不讲脏话粗话,不用街头粗俗无赖的语言。这些要求当对今现实中那些不修边幅、不拘小节者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弟子规》毕竟产生在几百年前的清代社会,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深刻的封建烙印,如重视孝亲却过度强调了家长权威,重视礼仪却禁锢了儿童的思想,侧重强调了儿童的义务去函同有涉及儿童的权利。今天的教育者和学习者们必须加以辨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指导学生学习《弟子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弟子规》成为国学教育的新宠,从企业到学校,从领导干部到幼儿园里的幼儿都在学习它。作为小学德育教师,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一定注意以下问题。
1.忌机械诵读,不做甄别
许多老师在教给学生《弟子规》时,采取古代私塾背书的方法,本着“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原则,不作讲解,只是让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学生机械诵读,不解其含义,造成很多误读情况。还有的地方已经举行或者在策划声势浩大的千人万人诵读活动。可以说这些做法对于正确理解经典,发挥其在德育方面的教育是没用的。《弟子规》毕竟产生于封建社会,年代久远,“精芜并存”,有很多不适合当今社会的内容。再加上现在出版市场比较混乱,出版商为获得利润,大肆出版各类版本的读物,由于出版时间短,版本多,一部分出版物粗制滥造,内容混乱。由于小学生们的辨别能力不强,教师必须先进行筛选(包括学习用书版本的甄别和学习内容方面的甄别)和必要的阐释。
2.忌生搬硬套,脱离实际
由于时代的局限,《弟子规》中的许多观点和要求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已经没有现实意义了。例如:“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在车水马龙快节奏的当下是行不通的;“亲有疾,药先尝”对身体有害不够科学,是愚昧的思想;“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是扭曲的亲子关系,是不应提倡的愚孝。我们今天学习《弟子规》要学习它“孝、悌、仁、爱”的核心思想,诚实守信等文明的礼仪规范,而不是脱离实际的生搬硬套。
3.忌望文生义,片面理解
《弟子规》看似简单,确是儒家思想智慧的通俗表达,是与《论语》思想一脉相承的。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辩证、历史的看待它产生的背景,对古圣先贤的话不能片面理解,更不能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如,“有余力,则学文”不能理解为:有多余时间了,就去学习文化课程。正确的理解是:在身体力行了“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之后,如果有时间和精力就要学习功课和技能。这里的“文”不是我们所谓的文化课,而是指“六艺”(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而且《弟子规》并不是忽视“学文”只重视“孝、悌、谨、信、爱和仁”等德行的,而是强调二者不可偏废。如,在《余力学文》章里“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几句话,讲明了“力行”与“学文”的辩证关系。另外,我们在理解时不能随意联想,不能为了证明当下的一些观点和道理,牵强附会地解释文本。
作者:于萍 单位:图们市第一小学校
参考文献:
[1]李俊.传统蒙学文化的现代教育价值[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1).
[2]党瑞清,赵晓明.浅谈《弟子规》与大学生德育教育[J].文学教育,2010(11).
[3]杜维超,蔡志良.《弟子规》的儿童交往品质培养思想及其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10).
[4]冯天瑜.儒家“五伦说”辨析[N].人民日报,2014-05-30(7).
[5]毛青芸.《弟子规》热现象的教育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5(4).
[6]杨万霖.《弟子规》:一半很重要,另一半很糟糕[J].黑龙江史志,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