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传承和小学德育工作方法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核心素养下传承和小学德育工作方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核心素养下传承和小学德育工作方法

摘要: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成为当前德育工作的重心。文化传承和德育的相互结合,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思想价值,深化德育的效果。通过文化传承的形式,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道德价值理念,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核心素养;文化传承;德育

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人文思想价值和道德导向内涵。文化传承和德育的结合,成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方向。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思想习惯以及行为模式的重要阶段,传统文化的德育引导,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将文化传承融入德育,提升学生的德育认知。

一、小学德育的现状

(一)缺乏学生实践

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大环境下,德育无法和各学科深入结合,德育和课程教学的结合流于表面。德育主要集中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之中,更多地还是机械化的理论输出,无法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也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教师在德育中缺少阶段性的教育目标,以及立足于社会生活的实践,导致学生对于德育的认知不足,无法在教学中发挥德育的育人价值。

(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脱节

受到传统观念的限制,一些家长认为承担教育责任的主体是学校,或者是教师,忽略了自身对于子女的理念价值塑造和行为引导。家庭教育对于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父母也是他们学习模仿的榜样。学校承担的教育职能主要集中于知识理论的讲授和行为规范的引导,对学生深层次的价值理念塑造,更多的是父母亲身的行为指导。很多时候,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无法有效统一,让学生的个人发展受到影响,无法让德育从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会。

(三)德育素材的缺失

学校的德育教育主要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梳理教材内容之后可以发现大部分都是关于法律法规部分的讲解。在道德思想的章节,缺少生动、鲜活的实例,难以让学生对抽象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形象的认知理解。教师的德育方式较为单一,不能有效将文本教材和学生熟悉的生活相互联系,让德育只有理论讲解,缺少了实际生活中真实直观的德育素材。

二、文化传承和德育结合的重要意义

在传统文化中,德行是个人品质的第一位,德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德育精髓,为当前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文化素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的多元文化冲击,对学生的道德观念产生了一些影响。学生没有明确的是非对错观念,缺乏正确的思想指引,很容易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通过文化传承对学生进行德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形象认知,帮助学生建立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传统文化中的德育精髓,包含了对于学生道德修养、价值取向等多个方面的思想指导。让德育不仅能够依靠传统文化的人文思想,还能立足于社会生活的实践,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加强社会实践,做到认知和践行的相互统.

三、核心素养培养视域下文化传承与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

(一)增加传统文化的德育内容

在德育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加强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融入。对学生而言,一味地讲解传统文化的内容是枯燥的,容易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拓展传统文化,通过影音视频、动画音乐的形式制作成电子课件,将传统文化中抽象的道德观念和人文思想以视频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得到形象化的认知。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和拓展传统文化,立足于道德与法治课程,以传统文化延伸德育。例如,选择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徙木为信”,引导学生从经典故事中体会背后的人文内涵和法治概念。从卫鞅在城门口立了一根木头,声称只要谁搬到北门就赏五十金,最后讲到新法的实施。通过一件小事,表明卫鞅的诚信,以及最后新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在文化传承中,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说到的事情就要做到。正因为卫鞅的诚信处事,最终才能让公众信服新法,以及信任卫鞅这个人。通过信息技术对道德与法治的课程进行整合与拓展,增加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内容,让学生明白个人诚信的重要性。

(二)深挖课程中的传统思想文化

教师将德育融入到各门学科之中,深挖学科中的德育思想,以德育为核心,将德育思想贯彻到各门学科之中,深化学生对于德育思想的认知理解。例如,通过语文合作学习发掘课本中的传统文化思想。语文学科中有着天然的文化优势,是非常好的传统文化课程载体,通过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发掘经典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德育不再局限在单一学科,而是通过整合各门学科,实现对于学生的综合德育。例如,在讲解《石灰吟》一课的时候,教师将德育内容和诗词鉴赏进行整合教学,引导学生朗读诗词,认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同时,结合人物的生平事迹,挖掘出诗词中呈现出的人文精神,体会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迪,学习作者坚韧不拔的人生精神。在知识的学习中,通过传统文化塑造学生的思想价值,让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加强德育氛围的建设

加强德育氛围的建设,有助于通过环境氛围影响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将德育融入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行为规范中,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将传统文化中的“八德”思想融入到学校的学习生活规范之中,让传统思想和规章规范结合。一方面,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准则,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改正。例如,对于认真打扫卫生的学生,教师需肯定学生负责任的劳动态度,引导其他学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帮助学生养成保持良好卫生的行为习惯。同时,教师组织班级德育活动,让学生相互分享,哪些行为习惯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让学生认识到遵守行为准则和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在班级活动的交流与分享中,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教师应在日常的德育工作中,指导学生建立起积极的是非对错观念。对于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教师通过积极的评价鼓励,帮助学生巩固良好行为;对于学生不正确的行为,做到及时纠正。教师以传统文化作为管理指导规范,创设良好的班级德育氛围,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行为认知。

(四)开展社会性实践活动

教师要积极开展社会性实践活动,让德育从学校走入到社会,走入到学生的生活。教师可以走出校园,将课堂代入到实际生活进行实践教学。在社会实践中,鼓励学生做一天社会志愿者,跟随环卫工人清洁城市卫生,通过实践体验深化学生对于遵守社会秩序规范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生活认知。在重大纪念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红色博物馆,通过红色文化,了解先烈的奉献和牺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或者是祭扫烈士陵园,听红色故事,加强学生对于历史的认知记忆。在德育中,教师需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也要在实践中传承文化,建立积极的人生价值理念。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教师可以开展多样化的社会公益活动,走进敬老院和学生一起进行大扫除活动,为孤寡老人送去生活的温暖。在公益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建立良好的行为意识。

(五)实施家校一体化教育

在学生的成长阶段,家庭教育的比重要大于学校教育,家长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影响着子女对于家长的认知。例如,在传统经典文化中,“曾子杀猪”的故事,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典范,教育子女要言而有信。在德育中,教师需要加强和家长之间的联系,让家长有意识地参与到对于其子女的教育中来。很多时候,学生在学校中能够遵守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是在家中却又无法保持。家校联合的一体化教育,就是利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培养。教师可以和家长随时沟通学生在学校的生活状态,便于双方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信息,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科学的教育指导。学校教育更多的还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学习阶段,对于深层次的理念塑造和行为引导,就需要家长的言行指导。教师教授家长科学的教育方式,让家长能够参与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通过家庭环境影响学生的价值认知和观念。通过学校和家庭的一体化教育,发挥了德育的效果。

四、结语

学生正处于价值理念塑造的关键阶段,通过文化传承与德育的结合,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起积极、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闫闯,郑航.小学德育教科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嬗变——以四套人教版小学德育教科书为文本[J].2021(15):72—78.

[2]蔡芙蓉,熊钦乐,孟敏,等.小学德育(社会)教材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比较分析——以“人教版”“康轩版”和“东京书籍版”为例[J].2021(12):42—45.

[3]赵芳.以爱心教育人,以文化熏陶人——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应用[J].天津教育,2019(10):83—84.

作者:李景荣 单位:沈阳市皇姑区岐山路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