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时代职教德育新体系建设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进入新时代,办强国富民的教育、办知传承善创新的教育、办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共存的教育,是当前职教德育改革面临的紧迫任务。本文从三方面阐述如何进行新时代职教德育新体系的建设:强化德育基地建设、注重内涵发展;创新德育网络建设、突出特色发展;完善德育队伍建设、深化协同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职教;德育体系;建设
一、新时代职教德育的重要性
(一)新时代人才培养的使命要求
现代化的国家需要现代化的教育,强大的中华民族更呼唤强大的立德充分铸魂的教育。新时代的教育要时时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育人,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人生态度融入职教德育工作中。培育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接班人,培育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拼搏的有用人才。新时代的职业教育不但要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品质更充分就业,还要对接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快速发展的市场需要,在造就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奋斗精神、吃苦精神和劳模精神,使学生德技并修,努力成长为职业技能高、职业精神深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新时代立德树人的任务要求
德是做人之本、立身之命。新时代的立德就是教会学生怎么做人、做怎样的人。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就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尊重学生的差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模式,健全德育体系,做到个性化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历练敢于担当、勇于拼搏、乐于创新的人生态度;努力成为志向高、本领强、勇担当的新时代青年楷模。
二、新时代职教德育新体系的建设
(一)强化德育基地建设、注重内涵发展
1.思政课堂建设
思政课是立德铸魂的重要课程,更是塑“三观”定方向的重要课程。课堂上,学生可以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实践体验,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反思自己、规范自己、激励自己。面对新时代的青年,思政课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地钻研教学,用心观察学生思想的细微变化,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把铸魂育人当作德育工作的方向和目标。第一,教学内容要鲜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学业差异、思想状况、专业特点等实际情况紧密围绕新时代国家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有针对性地重组教材,将中国精神、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理念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把中国梦和“我”的梦有机结合,把传承和创新深度融合,讲好新时代强国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文化、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切实将德育点传播到学生的头脑里、浸透到学生的心坎里,使德育教学更具方向性和时代性。第二,教学模式要创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案例为导引、以问题为核心、以知行统一训练为主线、以提高思辨能力为目标,依靠学生的内省力、教师的引导力、理论的感召力、问题的吸引力、考核的外驱力,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考核和学生互评相结合,运用情绪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使德育教学更富有生命力和吸引力[1]。第三,教学能力要提升。思政教师应关注社会、放眼世界、聚焦前沿、跟紧时展的脚步、追随产业发展的进程,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科学安排教学内容,谙熟学生乐于接受的表达方式和话语体系,围绕新时代国家的制度路线讲,结合新时代青年的人生规划讲,紧贴新时代学生的思想困惑讲。把课堂当做舞台,把教学看做艺术,播种信念、夯实信仰、塑造灵魂,用饱满的激情、生动的语言、深厚的教学功底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启迪学生、激励学生、塑造学生。
2.实践基地建设
人们的良好品德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但不可能在实践中自发形成,必须经过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训练才能形成。职教德育就是要把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多变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中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自我、明确学习目标、规划人生方向。第一,实习实训。德育的关键是知行统一。把学生安排在实习岗位上或实训车间,实际工作环境、真实的工作项目、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参与式的模拟训练,不仅可使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练就过硬本领,更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劳动精神和职业素质。第二,活动竞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真正形成、德育长效性的切实保障,单纯依靠课堂讲授和制度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课堂教学只有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做到知行统一,才能使德育落地见效。开展“文明风采”“劳模进校园”“优秀传统文化歌咏比赛”“职业规划演讲赛”“中国梦、我的梦”“歌舞赛”“志愿服务”等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引导学生挑战自我、展现自我、规划自我。通过聘请大国工匠、行业劳模、优秀职校毕业生进校园,大力宣传展示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事迹和精神,从而引导学生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二)创新德育网络建设、突出特色发展
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关键时期,网络新媒体的迅速普及,方便了学生线上学习、线上交友、线上娱乐的同时,也难免会使其受到不同价值观不同文化的碰撞,加之互联网上不良信息的干扰,这无形中会直接影响“三观”正在建立中的青年学生。面对这些,职教德育必须跟紧时展步伐、产业发展步伐,勇于接受挑战,改变育人思路、变革育人模式、开辟育人新渠道,打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德育文化环境:搭建校园网站、论坛、邮箱、微信群、QQ群、个人空间等网络交流平台;共建共享思政优质课、心理健康课、职业指导课等网上资源;利用自媒体、公众号、小程序等现代信息手段把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传递给每一个学生,唱响中国声音、讲好职教故事。只有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时段的健康优质德育网络平台才能保证新时代职教德育实效的可持续性。
(三)完善德育队伍建设、深化协同发展
1.班主任队伍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是教师队伍中引领学生思想的最直接的人。班主任的政治方向、政治占位、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选聘政治强、觉悟高、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业务精、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担任班主任。规范班主任工作流程,明确班主任工作权责,合理安排班主任教学任务,增加班主任的人文关怀,落实班主任的权益保障,健全班主任的激励机制,拓宽班主任的培训渠道,强化班主任的价值引领,确保班主任的育人理念占位高、育人方式接地气。指出,教育者是聚民心的主导力量。教育沟通是聚民心的纽带。作为教育者要经常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最大限度地争取正向度学生,使其对正确的舆论导向由理解到认同,到接纳,再到践行,使向心力越来越强,正能量日益壮大。同时转变负向度学生,使其由无视变理解、偏见变认同、排斥变接纳、抵制变践行,使学生的离心力转变为向心力,化解负能量。挖掘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潜力,做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2]。
2.德育教学队伍
新时代的思政教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这大有作为的黄金时代,思政教师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仰,扛起重任。把提出的“六个要求”作为自己的人生坐标和行动指南,立足三尺讲台,传递中国好声音,讲诉中国好故事。不仅要把思政课的知识理论传递给学生,还要把党和国家的厚望和要求恰如其分地传递给学生。用高尚的人格、扎实的学识、深厚的教学功底、创新的教学理念、温暖的教学艺术感染学生、引领学生。与真理同行、与时代同步、与学生同心,做师德高尚的示范者,做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做成就青年的筑梦者。
3.德育管理队伍
外因是转化的条件,内因是转化的根据。如果没有学生自我教育这一内因,如果学生始终处在负向度中,那么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无法渗透进去的。因此,学校一方面要选拔政治素质优、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工作效率高的教师和领导干部做学生德育管理工作,负责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组织、协调和实施。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会、舍务会、学生社团等学生自主治理组织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们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
4.德育应急队伍
新时代的青年有朝气有梦想、有担当有作为,他们砥砺奋进、开放自信;他们是新时代的见证者,更是新时代的继承者和开拓者。然而,学业的压力、竞争的压力、就业的压力成为许多青年长期的困惑和烦恼。他们不愿表达、不想表达、也不知道怎样表达以及和谁表达,倘若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持久存在,必然会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学校要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和法律顾问,用科学的方法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走进学生的心灵,用无私的爱和无限的温暖引领学生。
5.德育科研队伍
教育科研是职业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它不仅促使教育决策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更能增加学校发展的生长点。为此学校要组建以思政教师为主、以班主任和企业代表为辅的德育科研队伍,建立德育科研工作室,把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德育工作中出现的集中问题和重大问题等的研究列入科研规划中,这样不仅为职校德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和实效性;更能进一步确保职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与时代同行、与国家同步。
三、结语
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人才强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职业教育需要紧密围绕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对接我国科技发展趋势和时代市场需求,把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素质劳动者作为新任务;职教德育必须把握时代的主旋律,把弘扬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做为主基调;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德育方式,构建协同化的德育体系,真正把职业教育做实、做细、做精、做优。
参考文献:
[1]李向红.新时代学校德育融合课程体系建设[J].现代教育,2019(7):35-37.
[2]王玉堂.职教德育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6(31):140+145.
作者:王盈力 单位:鞍山市信息工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