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德育方法运用问题及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陶行知老先生说:“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当今时代是一个学生的思想道德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但是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导致其思想状况发生改变,并且小学对于德育方法的运用存在着问题,使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产生偏差。学校作为一个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应该选择恰当的德育方法,并通过对德育方法的科学规范的运用,提高德育效果,从而保证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与成长。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方法;问题;对策
一德育方法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德育方法多以强制和灌输形式为主
小学生年龄偏低,自制力差,自我管理的能力薄弱,导致学校对教师灌输的思想必然是要对学生的管理过细、过严,而教师在实际运用中缺乏正确的方式方法,导致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大部分采用灌输及强制的形式,德育课、班会多以教师自说自话、给学生强制灌输形式进行。对于小学生,在这种强制性的德育方法的灌输下,由于本身的不理解以及教师在运用德育方法时的态度和方法过于强硬[1],容易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教师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也有可能对教师产生怀疑、不信任等消极情绪,甚至容易导致德育效果差,德育方法无效,最终有可能会导致小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不仅不能促进反而可能会阻碍小学生的智能、道德品质、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德育方法在具体运用过程中教师没有将小学生当作学习活动中的主体,缺乏理解与尊重,认为其只能被动接受,这种强制性的德育方法片面的强调整体或社会价值取向,忽视了人的价值和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小学教师主要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集体意识相对缺乏,而且处于相对顽皮的年龄阶段,所以教师更多的是将学生放在自己的晚辈或者是待教育的孩子的位置,在德育方法的使用过程中并没有想到学生也需要自己去尊重[2],去体谅,教师更多的是把学生当作不听话的对象,夸大学生所犯错误的后果,教师在使用言语说服的教育方法无效后,可能会使用惩罚的形式去试图改变或纠正学生的行为,例如可能会使用体罚、暴力甚至是言语侮辱学生,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切实感受,这样的行为不但不能使学生的行为达到教师自身想要达到的效果,甚至还会出现反效果,使教师以后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出现困难。
(二)德育方法陈旧、单一
德育方法在具体的使用中,教师使用的方法过于教条化,常常一套方法用到老,不管所教学生为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学生,均采用自己擅长的,使用较便利的,其他的方法采用较少。小学教师大多只是采用其中一种德育方法,并没有将现有的德育方法进行归纳、交叉、结合使用。教师单一的使用说理教育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简单粗暴的批评教育,最终学生只是知道自己错了,具体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学生会产生一种模糊的概念[3-5],从而导致小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畏惧、抵触的心理。另外,小学德育工作者在运用德育方法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受教育者的自身实际情况及其年龄段的身心发展情况,也没有将集体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与教师指导教育的方法结合起来,只是单一的使用其中一种方法,难以达到良好的成效,或者其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
(三)德育方法运用忽视了与家庭的配合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不仅仅需要学校教师的单方面努力,需要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配合,产生一致的影响才能够有良好的效果。教师仅仅是在学校中给学生施加影响,使其产生良好的道德情感体验,一周五天小学生的在校时间也只是40个小时上下,更多的时间接触的是自己的父母和社会,倘若父母没有给小学生做一个好的榜样或者说是给予了他们不良的社会道德情感体验,那么就会产生5+2<0的结果,即教师给学生五天好的影响加上家庭和社会给予的两天不良影响,最终德育实效小于零。这一切表明学校中的德育工作者所采用的德育方法再合适、再恰当,也难以给学生好的影响,尤其小学生的向师性和可塑性相对较高,所以更应该要求家校影响一致。
二提高德育方法有效性的建议
(一)由包办保守转变为自治创新
学校德育方法一贯采用教师包办保守的方法,学校应该给与老师相应的指导,提供一定的学习机会,与专家、一线优秀教师进行交流,去改变这种传统的德育方法,从而使教师有所创新。学校应该进行专门的德育方法研究,对旧有的不适合现在学生实际状况的德育方法进行变革,改变传统的包办的说教的德育方法,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让其进行自治,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养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将自我教育和集体教育的德育方法的效果最大化。
(二)由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由于校外各种不良环境的影响,导致学校成为了一个相对较封闭的环境,学校在某种程度上将学生束缚在校园中,给学生灌输既定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学校应该从实际出发,更切实的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从学校的束缚和书本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还应该适当地给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和道德练习的机会,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道德情感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去认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给学生提供自我判断和自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做到融入社会,更好的去体会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强调道德实践,提供实行道德练习的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但是良好品德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能够形成的,还必须通过道德实践和道德练习,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和切身体验,去确立信念、培养感情、锻炼意志、规范行为。当然德育实践不能沦为教师完成任务的形式化作业,而是要真的做到带领学生投入其中,融入其中。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发展自己的移情能力,而且要鼓励学生与他人真正的沟通对话,避免学生做出任意的道德判断。例如,采取周末实践活动、义卖活动、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形式,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力。课外活动不仅是补充和巩固课堂教学,而且有助于多种素质的教育和养成,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正确培养。
(三)由强制灌输转变为自主陶冶
单纯的灌输式的说教将道德标准缩水为逻辑严密的条目,斩断了道德与生活的联系,也就成了与学生生活无关的客观认识对象。灌输的说教使学生无法产生学习的热情和自主学习的动机,只有学生主动的去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因此我们要尽量的将强制灌输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使学生自主学习的陶冶教育。学校要做到让学校里面的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发挥出它该有的教育影响,通过这样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充分发挥陶冶教育法的作用。学校在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同时,教师要给学生给创设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并且要求家长要与学校合作,尽可能的改变或者消除可能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的环境。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学校情境的创设之中,良好的情境并不是建校之初就有的,而是学校不断发展、靠全校师生建立的,是人为的、是学校师生有选择的创设出来的,但是良好情境的创设并不能一味地按照教育者的想法,更应该倾听学生的感受以及意见。
(四)由孤立转变为合作
学校要将学校孤立的、单方面的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转变为建立家校合作的、共同的道德教育,吸引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品德教育中来,家长是学生最初和最终的品德教育者,家长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远远大于学校,家长与学生相处的时间多于教师,因此家长更需要给孩子形成一个好的榜样示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道德情感体验的机会,不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公共场合。另外,学生家长要多进行家庭之间的互相沟通与联系,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规范和要求,尽量的最大程度的保持与学校一致,这样也能够保证家长与教师的最大程度的沟通和所造成的影响一致。家庭、学校要从多角度、多途径、全方位的对学生施行综合性、一致性的教育,两者在德育中各司其职又相互衔接、相互融合。
参考文献
[1]杨柳.关于主体性德育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4,24(1):47-49.
[2]张晓华,应杰.德育实效性实践研究报告[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3]高玉丽.走向主体性德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葛金国.德育新理念与班主任工作[M].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戚万学,唐汉卫.学校德育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胡福超 单位:鲁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