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网络发展对小学德育教育影响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小学生缺少控制能力与是非辨别能力,常常非常热衷于新鲜的事物,因此容易长时间陷入网聊和网络游戏中。网络的发展,一方面对人们形成了有利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作用。因此,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教育问题显得十分关键。
【关键词】网络;小学;德育教育
一、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教育概述
1.塑造学生良好的政治品以及道德意志。小学德育常常涵盖集体主义、民主法治的一些观点,这都是小学生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内容。在集体生活中,就要求学生互相关心和照顾,要有较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为集体做出自己的贡献等。此外,还要求学生具备爱国主义意识,有奉献和牺牲的精神,这都是小学德育教育需要涵盖的教学知识。
2.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道德行为和规范。对于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与适应社会能力的提升而言,小学德育教育是关键。小学德育要培养学生勇敢和诚实的态度、严谨科学的作风、热爱劳动的精神。小学德育教育需要涵盖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守则,了解学生需要熟悉的一系列准则和行为,从而为学生将来的健康发展与成才奠定基础。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一个人的发展与成长过程,应当有精神力量的支持,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属于精神范畴,因此也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方面。鉴于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难以把握这一系列的方面,因此需要结合网络培养学生的三观,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这些内容。
二、基于网络的小学德育教育对策
1.持续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观念。在结合网络方式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持续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观念,提升学生的网络法律知识水平,让学生更加科学地参与网络学习。如此一来,才可以实现小学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国内的网络管理法规体系也持续发展和健全,然而,网络环境变化莫测,法规体系依旧存在不少需要完善之处。也恰恰是这样,不少非法人员往往钻法律空子来危害小学生。因此,应持续增强学生网络安全观念,要求学生切实明确网络面临的不安全因素和危险性。在平时的德育教育中,让学生明确网络应用的有关要求,认真遵守网络法律法规和网络道德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应用习惯,要求学生在用网的过程中控制自我,切实确保合理上网、文明下载。只有如此,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2.应用网络传播富有正能量的信息。不可否认,网络上存在有害的信息,显然也存在非常多的有利信息。当今社会的不少优秀事例的传播形式都是网络,教育者也能结合网络组织一些积极的、正面的、向上的活动。因此,需要适当地应用网络传播一些积极的、正能量的信息,从而影响学生的心态、性格、思想等,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在学习、生活中保持理想的状态。为了对网络的正面信息进行积极地传播,教师应借助网络信息互动沟通平台,推动自身跟学生之间、学生跟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如应用互动的软件平台QQ、微信、微博等,实时地跟学生传播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并且跟学生保持及时的交流,保证学生在生活中和学习中碰到困难,可以实时地跟教师交流。除此之外,还能通过这种平台组织一些社会公益事项,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以使学生在大量富有意义的社会公益活动中体现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进步。总之,教师只有抓住当前的网络德育教育时机,有效应用一系列的平台体现传播的优势,才可以实现理想的德育教育效果。
3.应用教育游戏开展德育教育。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学生十分热衷的一种教育形式是游戏教育。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各家各户都有电脑,学生也会玩一些游戏。然而,在生活实际中,学生玩游戏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打发时间,并不能掌握知识。为此,教师应以此为契机,将游戏应用于德育教育中,启发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例如,对于当前很多学生热衷的小超市类游戏,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其中涵盖的一些知识,以使学生明白,只有做好全部的准备事项,才可以确保超市的顺利运营,这就好比在生活实际中,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做好准备工作,才可以获得满意的结果和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游戏,可以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与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4.注重网络在家庭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对家庭教育而言,需要父母密切关注学生的言谈和行为。为此,家长应该做孩子的榜样,多陪伴孩子,让孩子在模仿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家庭德育教育中应创设良好的氛围,使孩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成长。
三、结语
总之,在新的网络发展形势之下,教师需要有效地发挥网络的作用,懂得趋利避害,使网络的辅助性功能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发挥好的作用,实现小学德育教育模式的创新,最终推动学生更好地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孙艳.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好家长,2017,(50).
作者:刘锡楷 单位:山东省青州市云门山回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