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机械制造项目教学法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及其课程教学模式
“机械制造技术”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中涉及了机械加工所必需的多方面专业知识,并且将传统机械制造技术和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与实际应用有机融合在一起,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机床夹具的原理与使用;二是刀具和切削参数的选用;三是零件的加工工艺的制定;四是零件的加工质量以及加工精度的分析。在课程教学中主要是以机械制造工艺为主线,以优质、高产、低成本为宗旨来形成课程结构体系,从而实现对学生机械制造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现在,从我国大多数高校的课程教学活动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知识中选择适宜的内容,然后根据知识内在的性质和逻辑结构关系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简化、压缩,组成学科或课程科目,并辅一定的技术课程和实践训练,从而形成了以学科知识为导向的课程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只是单纯地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于理论知识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却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但是,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在这门课的教学中学生普遍会觉得非常枯燥,对课程内容难以理解,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存在很大困难,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能有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对其进行解决,再加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思维不活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实用型人才,是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因此在人才培养中就必须要使学生具有直接能够从事某一岗位工作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高校必须要对教学进行改革,使教学更加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
2传统“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2.1课程考核评价体系难以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在之前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在考核评价体系中非常强调其选拔和甄别的功能,这种评价体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会极大地限制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和个性发展。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改进实践和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有效的完善和提高。由此可见,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指标在衡量教学改革是不是成功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机械制造技术”的课程考核指标必须要将出发点建立在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特点上,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体现实践能力教学和素质教学的目标和重要性。事实上,考核并不是教学目的,而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借助于这种手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教学的改进。但是传统的教学主要以理论笔试为主,考核的形式也非常的单一,难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给予较为全面、正确的反映。在今后的教学中,“机械制造技术”必须要将现代制造业的发展需要作为重要的教学参考依据,并结合其职业技术特点,来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行培养,在考核评价体系中不仅要涉及理论笔试,同时还要涉及实践方面,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创新开拓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2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难以在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上发挥作用
“机械制造技术”所涉及的都是机械应用方面的内容,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业的进步,机械制造方面的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但是在传统教学中,“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内容仍然采用很多陈旧、繁杂的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并且在教学中也主要采用教师讲述,学生被动接受的理论教学方法。除此之外,在课程设计方面,“机械制造技术”的课程还是保持着传统机械制造工艺的设计方式,很少会设计实践环节的相关工艺检验。从整体上来说,现阶段“机械制造技术”的课程内容难以与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相匹配,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缺乏与教学经验的总结,不利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完善,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理论脱离实践等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要想实现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几乎是不可能的。“机械制造技术”教学要想更好地适应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就必须要对其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首先,从内容上来说,教师要更加注重知识结构基础的构建,精选一些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遴选出一些比较重要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课堂讲授。其次,从教学方法上来说,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采用产品成型方法为体系,对工艺原理、工艺方法与产品质量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同时可以安排必要的课堂讨论或者自学等活动,从而对学生的工艺知识的自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的提高。
2.3课程功能难以实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高等院校的学习中要求学生有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但是从“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传统教学中可以看出,教师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仍然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并且教师的讲授力求面面俱到,这样就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慢慢地就会失去思考、质疑等能力,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再加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制造技术日新月异,然而由于“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内容比较多,并且课时也有限,因此就导致课程教学中信息量过大,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教师也不断地加强对知识的筛选和压缩,但是却并没有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更加重视对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和激发,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高自学能力和综合能力。与此同时,在教学中还要使学生形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良好思维。例如,教师在讲解外圆车刀的结构、角度及其相关参数之后,可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其他刀具的特征。
3.1项目教学法的内涵及其作用
项目教学法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更加注重根据学生有关的学习内容所具有的特点进行教学项目的设计,在教学中则主要体现为以民主和任务驱动作为教学思想和指导思想,从任务的收集到设计以及最后解决方案的实施过程全部由学生负责,以解决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技术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完成项目,实现对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以及难点的掌握,学习效率更高,知识掌握更牢靠和灵活,这对于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与学生的学习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将其用于指导实际的学习,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延伸理解。
3.2项目选取
在项目教学法中,最为关键、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项目的选取。工程项目贯彻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要尽可能选择优秀、实用的项目,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帮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下,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掌握、巩固、加深和迁移,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选取项目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从现实对象中进行选择,项目一方面要包含课程教学中的内容,另一方面还要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机械制造技术”的教学中,可将教学内容分为工艺模块、技能训练模块、装配模块等三种类型。在选择的时候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项目内容要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便于教师的管理和引导,二是学生最终能够实现。与此同时,还必须要注意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之间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要在项目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观察自己生活中的一些机械素材,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和过渡。
3.3项目分析
一般来说,“机械制造技术”是在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的,这个时期学生只进行过一些机械基础方面的学习,还没有接触加工工艺,因此比较陌生。教师可对项目进行适当的分析,使学生对项目的目标有充分的了解,并明确项目完成必须要具备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避免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在面临项目的时候不知道该做什么。
3.4项目实施
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工业实际背景,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有更好的理解。例如在装配项目中,教师可以对机械的装配工艺进行必要的讲解,但是要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其装配方法、工艺技术以及装配图的绘制方法等。此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一般每组3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自由组合,通过项目分析,学生对一些机械制造技术有很好的掌握,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指导中不能直接给出具体的答案,指导的原则是要具有启发性和提示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寻找和探索来获得知识,促进自身技能的提高和思维方式的完善,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3.5效果评价
项目完成之后,要对项目的思路和技巧等方面进行总结。在评价上,首先可使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然后由小组渐进性互评,最后由教师对项目进行检查评分。项目评价要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并结合生产实际,从方案的质量、可行性、效率、经济性以及先进性等方面进行评比,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工程实际问题的灵活性和复杂性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在今后的设计中能够更加全面地考虑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共同讨论,对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找出差异的原因,对项目进行改进。项目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以项目主题教学和自主教学为中心,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巩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理解、掌握和运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机械制造技术”教学中,可以重新审定和安排课程的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增强并使其以就业为指导,更加具有针对性。总的来说,在“机械制造工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尝试采用项目教学法,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
作者:张立军 相恒富 李小朋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机电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