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物理实验教学论文(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浅议
一、创新实验教学器材
1.原有实验器材的改进
原有实验器材的改进是指在教材上或实验室原有实验的基础上,增减一些器材或使实验器材合理组合,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实验效果更突出,实验原理更容易使学生接受。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原有实验主要存在以下两点不足。一是蜡烛的火焰太小、太弱,当物体成放大的像时,像不清楚,实验效果不明显,可见度不高。特别是当物体放在2倍焦距附近时,学生很难形成对蜡烛和像大小关系的认识。二是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和条件很难理解,尤其对放在什么位置成什么性质的像,学生很难形成对成像规律的总结。针对以上不足,教师在演示该实验时对原有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1.用一个一次性纸杯装满蜡做成一个“大蜡烛”代替一般的蜡烛,用焦距为20cm的凸透镜代替焦距为5cm到10cm的凸透镜;2.在焦点和2倍焦距位置分别贴上f和2f的标签。通过如此改进,光屏上成的像更加真实、更明显,学生对在什么位置成什么性质的像的问题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更容易形成对凸透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和规律的总结,使实验更具实效。
2.新实验器材的开发
新实验器材的开发不是一定要求教师发明一些复杂的教学仪器来辅助实验教学,而是只要你设计的新实验器材能说明一些物理原理,有利于揭示实验本质,不管是简单还是复杂的,都属于新器材的开发。例如,“声音的特性”这一课中“音调”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是学生较难理解的要点。上这一课时,教师一般会找一些身边的乐器如笛子、吉它去当堂实验,如果实在找不到乐器,可“制作”一个简易乐器:用几个相同的玻璃瓶如啤酒瓶,分别装不同高度的水,向瓶里吹气时,相当一个管乐器能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用小棒敲击它们,相当于打击乐器也能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这组“水瓶琴”就是一种新实验器材。还有,在矿泉水瓶瓶身的不同高度钻一些小孔,可以用来做“液体压强”的实验,用建房用的砖和废旧的棉衣做“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这些钻孔的矿泉水瓶,砖和废旧的棉衣组合都是开发的新实验器材。
二、优化实验教学方法
为了在尽量少的课时和尽量短的时间内使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实验方法和技能,教师在各实验课中应采取一些必要措施,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实验的教学效益。例如,在上“大气压强”这一课题前,教师先在课前布置了一个特殊的学习任务:每一小组准备一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各小组的实验尽量不要相同。上课时,学生展示各组的实验,有三个组的实验令人惊叹。有一个组的实验是这样的:学生准备了两个吸马桶用的“大皮碗”,挤出里面的空气后对接起来,请班里的两个“大力士”使劲拉,怎么也没拉开。该实验使学生印象深刻,兴趣浓厚。另外两个组的实验都是“瓶口吞蛋”,其中一个组用的是广口瓶和普通鸡蛋,另一个组用的是长颈烧瓶和鹌鹑蛋。用广口瓶和普通鸡蛋做“瓶口吞蛋”的实验时现象短暂,而且有学生说可能是由于重力鸡蛋才会掉进去。用长颈烧瓶和鹌鹑蛋做实验时学生是这样做的:烧瓶在热水中烫一下,把烧瓶倒置,口朝下,然后把已熟的鹌鹑蛋剥皮后放在长颈烧瓶口上,鹌鹑蛋就慢慢进入瓶内,实验展示时间较长,实验可见度好,实验效果不言而喻。这样让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方法和器材,会大大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拓展学生开发实验课题的思维。应当注意的是,教师在学生的分组实验课中,应要求学生在分组实验前必须对本次实验原理、所用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等基本清楚,各实验小组的学生必须都动手参与实验操作,每位学生在完成实验报告时必须附上实验的原始记录。同时,在课堂演示实验中,教师要设法完善实验做法,增加演示实验的趣味性,同时,必须在课前做好演练,确保在课堂中一次成功,效果明显,使学生信服,并设想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预答准备,节约上课时间。
三、拓宽实验教学范围
1.课内拓展:
将演示实验拓展为学生探索性实验演示实验在物理实验中占有的比例相当大。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通常没有动手的机会,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些教师甚至在学生的实验操作课中,讲解比动手操作的时间多,自己一边讲解一边演示,然后学生按老师的演示按部就班地做一次。这样教学,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都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也得不到暴露,达不到实验教学应有的目的。为此,实验教学时,不仅学生实验要让学生大胆去做,还要变部分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发挥主体作用,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如,学习“平面镜成像”时,教师设计了探索性的分组实验,由学生提出问题,要探究些什么内容,怎样设计实验,如何选择恰当的仪器,用平面镜还是用玻璃板,像的位置怎样确定等都由学生自己准备。探究实验记录表格也由学生自己根据需要进行自主设计。这样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合作者,学生的热情很高,兴趣很浓,实验效果比教师单方面讲解、演示要好得多。
2.课外延伸:
将部分在课上实验的时间向课外延伸由于课外活动时间上比较充裕,形式上可灵活多样,并能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可结合教材安排一些小制作、小实验让学生课外去做,或布置一些实验作业或实验课题让学生课外完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自主地动手、动脑。例如,上述“大气压强”这一内容教师课前布置的实验作业学生都做得很好,那节实验课也是教师最成功的实验课之一。
四、总结
“我听过我会忘记,我看过我会记住,我做了我能理解。”这句话用于物理实验教学是再贴切不过了。学习最根本的途径是学生自己进行活动,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索,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逐步形成、发展和丰富他们的认知结构。物理实验教学作为一种基本活动,更应当努力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的实践活动来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开拓一定的学生实验的自由空间。
作者:孙美蓉 单位:湖南省教育生产装备处
第二篇:物理实验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浅析
1.前期准备
小组分组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学习模式已不是新鲜事,但对小组的划分和建制却各不相同,有以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异质分组,也有以性别和学习习惯等同质分组。在实施过程中,各有利弊,异质分组的学生在潜意识中容易划分层次和等级,优等生在小组中”领袖”作用导致异质学生间差距进一步拉大,不利于整个班级的和谐发展;同质分组的又达不到应有的学习深度和思维广度,难以保证实验学习的高效率,也达不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要求。教师在分组过程中,要听取学生自己的意见,让他们自己选择合作对象,自己确定学习中朋友和对手,教师只需要调控组的规模和各组间的相对平衡。小组内成员的学习责任界定 分组完成后,教师要制定小组学习任务表,这是小组有效合作学习的保证。首先,确定组长人选,组长采用自荐和民主评选相结合的方式,组长不一定是学习成绩最优异的,但作为学习小组的灵魂,必定是实验水平和推理总结能力最强的。组内其他成员的任务也同时给予分配,实验方案的设计修改、器材的组装调试、数据的记录处理都重点落实到人。除此之外,也要对其他成员所承担的任务作全面了解,制定组内成员学习任务表的目的是使实验准备更充分,并非为完成实验而简单进行任务分解。
2.灵活运用多种模式
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在探究型实验中,应采用“自主设计,活动探究”的模式。在“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探究时,小组内成员先确定好“猜想与假设”内容:可能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组长随后提出实验方案,供其他同学参考与修改,有同学对组长提出的“支持面用木板还是海绵”提出质疑,组长适时连续发问:“海绵与木板的区别是什么?我们判断压力作用效果的依据是什么?海绵与木板能否达到同样的效果?”这些问题的答案对实验方案的设计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完成后对实验中所用方法的总结又起争议,大家对“控制变量法”无异议,但对用海绵的形变程度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所采用的方法是“直接比较法”还是“转换观察法”举棋不定。关键时候,还是小组来帮忙,组内一名成员给大家说明了两者的本质区别——“直接与转换”,大家的疑问也就烟消云散了。又例如,在设计型实验中,就应采用“问题导引,应用活化”模式。在“制作简易测力计”实验时,器材由学生自己去寻找,组内确定实验方案和展示评价方法。本实验中,组内成员的分工就不能简单划分,应带着问题来导引方案,每位成员都提供一种方法,组长组织评价与筛选,以确定最优方案,再根据设计要求选择主要器材。如要求测力计的量程为2N,那如何界定这一数值呢?大家再群策群力,有学生提出向老师借4只50g的钩码,用1只橡皮筋将它们挂起来,测量橡皮筋有多长。多么好的方法啊!没有小组的力量,一个人是难以在短时间内高效完成这一设计的。
3.科学评价
任何一种学习模式都不是万能的,但正确科学的评价能弥补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一些不足。例如,笔者在实践中发现:组内一些优秀的成员承担了较多的实验与学习任务,一部分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照抄了别人的实验结果,自己怕吃苦或者怕承担实验失败的责任,在实验过程中过分依赖他人。这种情况较为常见。怎么办呢?教师要学会运用评价来调整课堂上个体的行为。每次实验完成后,教师要认真查验每位成员的实验报告,并从实验报告中发现端倪,采取正确的应对办法。在“测导体的电阻”实验中,根据实验器材,电源电压为3V,由于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阻和定值电阻的比值为2:1,于是决定导体两端的电压最高不低于1V,有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中,出现了电压表示数为0.6V,但与电流表的比值始终相等。笔者发现这一次实验数据是学生拼凑的。怎么办呢?笔者首先在实验评定中对这名学生评定为不及格,然后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将电压的计算过程详细地帮他整理在数据后面,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评定。
4.总结
实验教学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对自然科学进行探究,中学物理教师的实验教学观,不应只反映在对实验课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上;从大的方面来说,应反映在其实验教学思想上,更多地应反映在其教学行为上。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教师调整实验教学策略、改变教学行为的具体体现,只有加强理论学习,突出实践,创新成果,实验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硕果累累!
作者:曹殿军 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城南初级中学
第三篇:物理实验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探究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众所周知,兴趣是影响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那些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在观察这些物理现象时,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有目的地观察;掌握科学方法观察,如程序观察、比较观察;观察与思考结合,使观察深入。例如我在讲《大气压》一节时,先将较细的空试管插入粗试管中一半深处,试管倒置后,当学生看到较细的试管不仅不掉下来,反而在粗试管中缓缓上升,即甚感兴趣,总想知道是什么力量使试管上升。通过对上述物理现象的观察,不仅成功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实验操作时,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性的、重要的、以及不易观察的操作进行重点观察;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图表模型时,引导学生观察能反映事物本质的现象或部分,不受无关现象或部分的干扰。
二、探索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物理实验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具体操作和一些实践技能,还要引导他们学会研究物理实验方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如: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关系用“控制变量法”,测浮力用“排水法”等。另外,合理、科学地改进课本的实验(如在研究光的反射实验中,用激光笔、小镜子、量角器等学生自备仪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与实际联系的了解。在实验教学中,尽量地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使学生从单纯的模仿、重复老师演示过的实验改为主动观察实验现象,探索实验原理并分析总结出结论的主动学习过程。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时,不给学生条件,先让学生自己观察u、v的关系,成像条件、特点。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学到课本上没有的或者是一带而过的知识。通过实验,不仅能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能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小组实验,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学生分组拟定好探究实验方案,并选择最佳方案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增强学生参与意识,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例如在欧姆定律那一节的教学中,学生有了“当导体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这个大胆的猜想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实验设计,绝大部分同学没有想到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而是增加电源电压,从而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但我觉得同学现有的电路知识能设计这样的电路更加符合同学的实际,既是探究式教学就该让学生有自主的探究过程,而不是要让学生按照已定的过程去盲目地模仿。所以教师可先赞成同学设计的电路,接下来就让学生按照自己所设计的电路进行实验,得到了很好的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小组得到了数据之后,对数据的及时处理是非常重要的,这时以小组分析处理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小组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同时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热情。
四、课外小制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体会亲自制作和实践的乐趣,就可激发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激起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我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小制作活动,如自制电动机、测力计、潜望镜、简易望远镜、三棱镜、电铃、楼道电灯开关电路等。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物理学是实验科学,提倡学生自编实验和自制实验器材,可培养动脑思考的习惯和动手创新的能力,又如“纸盒烧开水”、“小风轮”等小实验的实施和操作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并由此达到升华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通过对小实验的教学,达到对物理知识的巩固、复习和提高的作用。因此,小制作、小实验的实施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并由此达到升华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同时,通过对小实验的教学还可教育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精神,实施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五、总结
总之,实验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和重要课程资源。所以,我们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切实加强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素养,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培养二十一世纪高科技人才奠定基础。
作者:徐忠花 单位:山西省汾阳市贾家庄初中
第四篇:物理实验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思考
一、物理实验学习小组的组建
1.科学组建物理实验学习小组。
学期初,科任教师邀请班主任、学习委员、课代表对全班学生按性别、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等进行均衡组合,分成若干小组(4人为宜),在此基础上,每两位学生自愿组合成“一对红”。学校实验台两人一桌,可以同桌讨论、合作完成实验,也能保证每位学生都能独立操作。对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前后实验台4人小组共同完成。组内平等,不设组长,强调学生权利(讨论的权利、动手操作的权利等)平等,每个人的义务(遵守课堂纪律、爱护实验仪器)也平等。
2.认真做好学习小组的培训工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学习也不例外。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能顺利实施,需要教师事先做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培训工作。可以结合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讲清合作规则;也可以观摩高年级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使学生了解和自觉运用必要的合作技能,例如,如何讨论、倾听和表达等,提前对学生进行培训,可以有效地避免因学生态度不端正、气氛不和谐等因素造成的小组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
二、实验前教师要精心准备
实际教学中,一说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些教师就撒手不管,一“放”到底,导致小组合作学习得不到应有的指导,陷于盲目、无绪的状态。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不但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反而比传统教学更需要教师做充足的准备工作,更需要教师高超的启发、引导能力。
1.硬件的准备。
实验之前,按照各班小组数量准备充足的实验器材,供学生使用。
2.“软件”的准备。
小组合作学习,极易陷入“假探究”、“假讨论”、“假合作”的怪圈,原因是没有深挖“物理实验”所蕴含的教育资源,在“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落实上教师没有下足功夫,教师应该在实验前精心设计该实验相关的问题,对设置问题和正确引导学生方面加以重视,达到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下面以实验案例具体加以说明。案例一:探究物体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问题1.拿到弹簧测力计,你首先观察什么?问题2.阅读教材,注意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有哪些注意事项,读数时注意什么,测量结果怎么记录。问题3.与刻度尺的使用方法相比较,有哪些异同点?你为什么要这样比较?问题4.记录数据的表格应如何设计?为什么要这样设计?问题5.教材上为什么设计了G-m坐标系?画出G-m图象后你又有什么发现?问题6.为什么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代表了物体的重力呢?你能探究它的测量原理么?点评:针对学生已有经验,设置问题1、2可以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纠正错误;通过问题3可以教会学生比较和归纳的学习方法,为以后学习各种测量仪器的使用打下基础;问题4可以培养学生初步设计表格的能力,追问“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引导学生由“学会”跃为“会学”;问题5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示物理规律的能力。问题6留给学生思考探究的空间,在学习了二力平衡知识后,进一步加以解决。实验前我们将这些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带着未完成的问题,以渴望、迫切的心态进行实验。
三、实验中教师要一放一收
1.“放”———放手让学生自己做,鼓励小组合作学习。
让学生多动手、都动手。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聪明才智来自他们的手指头。”一针见血地指明了动手的重要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让学生在动手中观察思考、分析判断,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得出结论,使做实验的过程成为学生再发现的创新过程。因此,在组建小组时我们强调以2人小组为宜。实验时,每次以一人为主(操作),另一人为辅(配合操作、观察、挑毛病、发现问题),轮流做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形成稳定的学习共同体,使大家的动手能力、实验能力都得到提高。
2.“收”———教师要认真观察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
教师的注意力要集中在小组成员的实验操作上、小组成员的配合上,要认真观察小组合作的情况,为小组合作评价、实验课评价做充分的准备。此外,对于出现问题的小组要及时干预,避免出现部分学生不动手、小组成员学习行为失衡的情况。
四、实验后小组合作交流与评价
小组合作交流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交流实验的收获、成果。
大家可以交流各自的实验心得、意外收获、灵感、实验结果,也可以提出自己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和改进,也可以提出一些注意事项以及失误,大家共同注意。可以提出问题,请大家帮助解决。
2.评价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自评:思考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谈收获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感受自己的成长和进步。组内评价:在“一对红”小组内,对自己的学习伙伴进行合理、公平的评价,鼓励、赞扬为主,以此激发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热情,维护小组的团结。教师评价:侧重合作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既要表扬合作学习过程中表现好的学生,树立榜样,激励小组的成长,也要为表现不好的学生指明改正的方向,督促小组的成长。
作者:王强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附属学校
第五篇: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在演示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演示实验比较直观、形象,与讲授教学相比,对学生吸引力更大;与动画图片对比,更加形象具体,因此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演示实验的开放性很强,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求新、求异的创新平台。因此,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风标,教师在演示过程中良好、严谨的教学作风与熟练的操作技巧示范,会对学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对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科学家之所以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规律就是与他们认真细致的观察是分不开的。所以,在演示实验中,教师要有严谨的态度与熟练的操作技巧,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进行抽象的思考,找出问题的本质、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二、变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我们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实验教学通常以教师为主,对于知识的传授,学生大都是囫囵吞枣地硬记,不经消化就吸收,只知道结论怎样,而为什么这样却不知道,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科学家之所以有所创造,有所发明与他们敢于探究、敢于创新的精神是分不开的。如果教师能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后,学生的好奇心就会被进一步激发,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进一步增强,将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由演示改为分组探究实验后,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就会得到进一步增强。学生在探究中收获成功的喜悦,更能主动地进行创新思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多做课外小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外小实验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对培养学生科学创新能力非常重要。课外小实验的实验器材来源广,实验观察效果好,学生容易接受,也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明显的实验现象会让学生感觉到身边处处有物理,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从而认识到物理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如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实验中,两手指分别抵住只有一端削尖的铅笔两端,尖端手指感觉比较疼痛,而另一端却无此感觉,说明了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实验简单易做,实验效果好。
四、多做趣味小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趣味实验则是开启兴趣大门的钥匙。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对什么有兴趣,就乐于研究什么,最乐于研究什么,就越容易成功。有兴趣,人的求知欲望和思维积极性就会增强。一些课外小实验非常有趣,从而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纸锅烧开水”实验引入水沸腾的特点课题,引起学生兴趣。学生通过观察这些有趣的现象,不但觉得物理是有趣的而且是有用的,而且还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深、更透。
五、加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物理学的发展,离不开探索,而探索是一个十分艰辛而漫长的过程。探索性实验就是在展示科学家的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奥斯特1820年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以前,电与磁是独立研究的,人们认为电与磁之间是毫无联系的。奥斯特实验揭示了电与磁的密切联系,既然电能产生磁,很多有创新思想的科学家就猜想反过来磁也应该能产生电。但最后大多由于方法不正确或是意志力不坚决而放弃了,唯有科学家法拉第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不懈地探索,经过不计其数的失败,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并在其基础上发明了发动机,从此,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我们在实验中也要引导学生猜想:利用磁场能否产生电流?再一步步进行实验,得出磁生电的条件即电磁感应定律。探索性实验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总结
总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得学生由原来的“要我学习”变为“我要学习”,从原来学习的被动者变为学习的主动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作为引导者为其服务,正确处理好学生发展能力与学习知识的关系,在实验中更多地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更好地为人民、为祖国做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张万江 单位:海兴县张会亭中学
第六篇:设计物理实验教学有效途径浅析
一、提倡使用身边物品进行物理实验
使用身边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可以拉近物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科学产生亲近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科学和社会、日常生活的紧密关系。
二、注重实验过程的自主探究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秉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亲身体验和领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思路、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如在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时,笔者提问:“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引导学生假设和猜想电磁铁的磁性可能与电磁铁的线圈匝数和通过电磁铁线圈的电流大小有关。然后,笔者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解决三个问题:①怎样测量电磁铁磁性的强弱?②怎样改变和测量通过电磁铁线圈的电流?③怎样改变电磁铁线圈的匝数?在实验过程中,笔者指导学生选择合理的操作步骤,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物理实验教学的实施策略
1.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的过程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其过程和结果都是在学生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为了便于学生观察,笔者建议最好使用投影仪直观地演示实验过程和现象。如在磁铁的磁场分布演示实验中,笔者首先打开实物投影仪,把一根条形磁铁放在投影仪上;其次,把一块玻璃平放在条形磁铁上面;第三,在玻璃上面均匀地撒上一些铁屑;最后,用手指轻敲玻璃,让学生仔细观察铁屑的分布。演示实验操作中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所以教师在演示实验操作过程中,使用的仪器要整洁,摆放的位置要妥当,既要让学生看得清楚,也要便于自己操作,能准确、敏捷、协调地使用仪器。教师对实验器材的使用、处理的熟练程度及对实验过程的认真态度、操作的规范程度等,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做演示实验时先要注意它的科学性、目的性,因为演示实验能否顺利地达到演示的预期目的和效果,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时刻注意演示实验的目的性、科学性以及实验操作的有序性。
2.学生操作实验
学生操作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经历与体验探索知识技能的过程。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能更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师生探究实验
实验探究要素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开展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由于物理科学探究活动只涉及部分要素,容易造成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如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很少有锻炼机会,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多创设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条件,还可以引导学生到广阔的课外生活中去发现和探究有意义的物理问题。因此,教师要注意分析教材中探究活动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把握好它的指导价值。例如,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模拟两位女士在沙滩上散步,胖的女士穿高跟鞋,瘦的女士穿平跟鞋,她们留在沙地上的脚印深浅明显不同,高跟鞋后跟的印痕窄而深,平跟鞋的宽而浅。这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笔者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思考问题:“为什么她们会在沙地上留下深浅不一的脚印?为什么高跟鞋的鞋跟在湿地上的压印会比平跟鞋深?”然后进一步演变为物理问题:“压力作用的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压力与作用面积的关系如何?”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对看到的现象产生了哪些疑问,如果发现学生的疑问有价值,就应灵活运用这些课堂上生成的资料,培养学生质疑、求学好问的习惯和能力。
四、总结
另外,在实验探究教学中,通过实验显现和测量所涉及的量、实验器材的选用依据哪些科学原理、控制变量和等效替代等科学方法的运用等,仍然需要教师进一步摸索、发掘和总结。
作者:周晋仕 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四中学
第七篇:大学物理实验开放式教学模式浅析
1物理实验开放式教学模式简介
物理实验开放式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其主要是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物理实验,教师主要是以引导以及启发的方式进行教学。开放式教学对教学的内容、方法以及考核标准都进行了改革,可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还可以打破传统封闭式教学模式的限制,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其可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人才,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放式教学对教学的内容进行了扩充,增加了一些实用性实验,对课堂时间也进行了合理的分配,教师通过引导的方式,要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要拓宽学生的实验思路,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开放式教学模式在大学物理实验课中的应用
某高校在物理实验课程中,采用了开放式教学的模式,学生可以合理安排课堂中时间,要自己完成实验设计,这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的过程中,内容以及流程主要是:确定选题、设计实验、合理安排时间、完成实验、撰写实验报告。这种教学模式具有灵活性,增加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任务,可以对教学的内容进行调整,不同专业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任务,其可以自行安排上课时间,还要自主完成实验方案设计,这种方式体现了学生的主导地位,体现了学校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设计性实验有着一定特殊性,一种方式是教师在给出实验课题以及目的后,学生需要独立思考,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要通过查阅资料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完成实验后,也要撰写实验报告。另一种方式是学生自行选择实验的课题,可以根据以往做过的实验以及兴趣爱好,自拟实验课题,采用自制的实验仪器。最后完成实验报告,这种方式可以展现出学习的综合实力,考验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要自主收集信息,还要提高动手能力,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根据实验的难易程度,也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通过小组分工的方式,可以提高实验的效率。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教师必须掌握全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答疑解惑,所以,这种教学模式也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另外,有些难度系数较大的设计性实验,可以分多次完成,或者学生对某个实验结果不满意,可另选时间重做。实验室时间开放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进入实验室的时间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实验时间,需要提前预约时间;另一种是完全开放,实验中心每学期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实验室,对学生自由开放,不限制时间,学生可自由进行创新研究,这种自由的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灵感,充分施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3实验开放式考核模式
目前实验中心对学生的评价由实验报告成绩得到,其中实验报告成绩包含了出勤情况、课堂操作等级及数据处理成绩,而学生在撰写预习报告时大多是盲目抄书,并不清楚实验的目的、原理。课堂操作方面由于每组学生人数较多,教师无法准确获得学生实际操作情况。而且在实验过程当中很多学生只是盲目的按照实验过程进行操作,并不能将原理和实验操作结合起来,使得整个实验缺少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数据处理是在课后完成的,这就导致同学间互相作弊、抄答案的现象,而且由于实验报告成绩占比例较大,导致学生对期末考核并不重视,也就放松了平时课堂的实验操作。开放式教学模式应该引入相应的开放式考核模式,具体实施途径如下:
3.1现场操作考核,对于同一组学生(16人,每4人的实验桌排在一起),考核教师设计4个难度相近的操作环节,让学生现场动手操作,记录数据及处理数据,安排两个考核教师,可以较准确地考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这种考核方式适合第一阶段实验的考核,适当减少实验报告成绩的比例。
3.2设计性实验中,学生每次实验都要填写实验记录,记录本次实验的内容、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检查学生的预习报告、设计方案,安排学生科技演讲以便明确学生实验操作具体情况,可以反映到实验成绩中。最后查阅学生的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操作、实验结果、数据处理及实验分析讨论。这种考核方式比较全面,能够考查实验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发现解决问题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研究态度、数据处理分析能力及撰写报告能力。
4结束语
开放式教学模式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应用中,收到了良好效果,其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可以使其在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在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对比后可以看出,应用开放式教学模式具有必然性,其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还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开放式教学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如果学校的硬件设施无法满足试验的要求,或者师资力量不强,会影响教学的效果。所以,学校一定要增加资金与资源投入,完善教学体系,这样才能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
作者:曲阳 曹显莹 单位:哈尔滨石油学院
第八篇:乡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问题浅析
一、教育思想陈旧落后,苦心经营升学率
在新的教育形势之下,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学校的实验室都已经具备了相应的规模。对于各学科的实验教学来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可是,现在我们在教育理论上是在高喊着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的教师,应该把学生引导到自主学习的道路上。在实际的教学之中仍然在追求中考的升学率。侧重于知识的教学强调学生的成绩,对于一些非做不可的实验进行了实验的教学,至于其他的实验学生按笔答写在物理实验报告册上就可以了。伴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社会办学的规模与形式都以完善,偏远山村的初中大多都以与乡镇中学合并,教学实力增强了,可产生了教师队伍老龄化的问题。对于大部分老教师来说,他们不爱做实验,因为教学任务重,教学时间紧,在课堂上做实验会浪费大部分的时间而不能够及时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产生了只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验教学的现象,使得物理实验在教学中没有发挥出有效的作用。很多物理教师很少做实验,即使做实验也是为了收集数据来验证物理理论,而且有些教就是单纯地讲实验,让学生背实验,从而应付考试,没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教出了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
二、教学方法忽视能力培养,重视提高学习成绩
无论是传统的教学还是新课改形式下的教学,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成绩自然就提高了。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广大教师也都意识到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有明显的改进,但是一些教师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意把时间花费在实验教学方案的设计上,导致实验教学方法陈旧不新颖,不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安排教学实验,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没有目的、没有计划,缺乏系统性,并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方法新旧参差不一,达不到互补以提高学习能力为主。仍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得物理实验可有可无,致使物理实验课的开出率低,单一的强调学习成绩,忽视了兴趣的激发和能力的培养。在物理课的教学中,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实验课开出率低,总会有部分演示实验做不了或学生实验不能上。实际的教学中,在黑板上做实验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即使能够开出的实验仍会有不少问题出现。例如学生在上实验课前不预习,上课时不动手,课后不总结,演示实验现象不明显,实验的成功率不高。还有一些实验跟天气、室温、湿度等自然因素有关,比如摩擦起电的实验,如果室内湿度过高,实验就不容易成功;还有电学试验,如果突然停电便不能成功完成实验。还有实验教师请假那实验就不可能做了。在这些问题存在的前提下,作为物理教师更需要认真履行职责,克服困难,来完成实验教学。可以这样的说:“物理的实验教学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的途径,面对一些实验的器材,学生会产生好奇心的,伴随着好奇心自然就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自然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的。”这就不需要我们苦心孤诣地去督促学生的学习了,也不需要我们煞费苦心地板书或口述实验了,因为有了实际操作,学生茅塞顿开,学习兴趣也随之提高。
三、实验方案缺乏系统性,重演示缺少学生操作
无论进行什么实验,必须建立在问题的基础之上,依据对问题的判断设计出详细的实验方案,制定出具体进行实验的计划,以及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哪些事项,这是实验前必须做好的准备工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我们教师往往在课前只注重实验的步骤,缺少对学生的研究,自己把实验的步骤演示得有条不紊,学生看得目瞪口呆却没有掌握重点,就是说在实验中学生缺少实际操作的能力。还有一部分教师在实验准备方面做得不够充分,往往是学生进入实验室时情绪高涨,有很强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实验器材的上面,许多学生在实验目的不明确,实验步骤混乱的情况下,急于观察并且摆弄器材,更有甚者动手主动安装器材,但是他们不清楚实验应该观察什么现象,并且记录哪些数据,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不得不一再叫停,再次补充说明实验目的、步骤、注意事项等,从而延长了学生实验的时间。由于心理紧张,学生更不能很好地完成实验,就主观拼凑,捏造数据。以上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在实验教学方案方面准备不足所造成的。物理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有些教师在上课前轻视实验的准备过程,由于以前做过或是看别的人做过该实验,认为简单可行就不准备实验器材等,导致上课时缺少仪器、或者仪器损坏不能用,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造成课堂上手忙脚乱,学生听得稀里糊涂,结果强行让学生接受实验结论。甚至就直接告诉学生,考试的时候你就这样做,根本就没有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致使物理实验教学变成了空中楼阁,学生在迷茫之中似懂非懂,教师要成绩的目的达到了,获取能力的途径被忽略了。
四、结束语
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物理实验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是物理学习能力培养的根本途径。所以,物理教学不能与实验脱轨,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准备实验,并让物理实验与生活联系,使物理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王爽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
第九篇:大学物理实验开放式教学模式分析
一、大学物理实验开放式教学的组织和实施
(一)开放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制式化与重复是传统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主要特点之一。这种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目标是通过制式化的教学来达到降低教学成本的目标,但因为没有对学生的个体性格和知识的差异性进行区分,反而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在内容上要做到开放性,也就是在对实验内容进行设计的时候,要紧贴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要符合学生的专业和日常生活,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基础来进行设计。首先,是进行实验内容的层次划分,以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以及综合素质为参照体系,将实验内容按照不同的难易程度进行划分,从初窥、巩固、拔高到拓展等层次,分别安排不同情况的学生从低难度向高难度迈进。然后是向学生专业开放。物理实验课程是理工科的基础性课程,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因而实验内容的选择上也要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给予学生不同的选择对象和空间。在这个前提之下,把握学生专业和物理实验之间的关联,贴合学生的能力和专业发展方向确定实验内容。最后是向学生生活开放。教学通过将学习对象从教材回归到生活,从生活现象上升到物理实验理论的高度,实现生活与物理实验的衔接,以此调动学生的实验热情。
(二)实验时间、空间的开放研究
某些难度较大的实验,难以一次完成的,或者一次完成之后对结果不满意的,学生可以选择另择时间重做实验。一种是学生根据自身的时间安排进行实验室的预约,另一种是单独开放无限制的实验室给学生。而空间开放是指设计性实验的场所不受限制,实验地点可以是室内、室外以及网络模拟的实验室等。实验中心可以有选择性的将实验室的资源开放给学生,比如机房的网络资源、教学课件、实验视频等资源向学生开放,为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团队协作提供了基础,也提升了实验资源的使用效率。
(三)实验考核方式的开放研究
大学物理实验考核的模式也应当遵循开放式的原则,建立相应的开放式考核模式。例如在设计性实验中,学生分多次进行实验,将每次的实验过程和结果都填入对应记录本中。在教学过程中,指导老师要对选择设计性实验的学生进行检查,检查的主体是预习、猜想以及设计方案,安排学生对自己的实验进行解说和介绍,这样便可以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建立较为详尽的理解,这些均需要纳入到最终的实验成绩考核体系之中。最后是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主要是对实验的操作过程、实验结果、数据分析和处理及实验讨论和探究等方面进行查阅。这样的考核方式可以全方位的考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自学自查能力,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实验的把握和控制能力,对待实验的态度,数据的分析和处置能力以及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二、大学物理实验开放式教学的成效和思考
随着开放式教学不断应用到大学物理实验当中,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实验的项目,安排实验的时间和步骤,调节适合自己的实验节奏,提升了实验室的利用效率,解决实验排课的问题,还充分利用了实验室的容量和仪器设备,避免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对于指导老师而言,通过值班的制度可以更好安排自身的时间,使得工作量更加均衡;对于学校而言,是对师资力量的充分利用。因此,开放式实验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类资源。同时,实验的开放式教学也让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更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能力,提升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达到了学校素质教育的目标。然而,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以及大量资源的投入。尤其是开放式教学要求的条件较高,运行的难度也不小,面对诸如硬件环境投入不够、实验室师资投入不够以及部分教师学生对开放式教学的认识还不足等困难,需要全校老师协同合作,踏实认真的投入到大学物理实验开放式教学的改革和完善当中去。
三、结束语
现阶段,科技、经济以及社会都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有了更高的标准。这都要求大学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将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作为工作重心,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发展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模式,为社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实践型人才。
作者:杜静 单位:毕节职业技术学院
第十篇:大学物理实验预习问题探析
一、预习方式的问题
在笔者对学生发放的调查问卷中,有近90%的同学认为课前预习对实验操作过程是会有帮助的,但同时有接近80%的同学却认为现有的预习方式几乎对自己没有帮助甚至是浪费时间。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普遍认为预习是一个应有的且很重要的环节,但却并不认同现有的预习方式。因此,我们从现有的教学情况来详细分析,来寻求更好的预习方式。
(一)预习内容应精简且更有针对性
目前教学中,对即将要进行的实验的了解几乎全部来源于实验教材,尤其是那些学生们在中学没有学习过的物理知识和没有接触过的实验,而同时出现的问题是,正因为考虑到这些实验学生们没有接触过,所以在教材的编写上会侧重实验原理的详尽描述,这就造成学生在撰写预习报告时,会大量照抄书上原理部分的内容,让学生们感到预习是一件既浪费时间又没有效果的事情,例如,电学实验中的“灵敏电流计的研究”,学生在之前的课程学习中,对这部分内容的了解非常少,在课前看原理预习时就会觉得很吃力,就索性将原理部分全部照抄,大量的原理内容又会令学生们觉得写预习报告变成了一种负担。这种情况是老师和学生都不愿意看到的,它也违背了撰写预习报告的初衷。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在预习过程中,教师对于预习报告的要求应因实验内容而有所差别,对于这类原理多并且难度略高的,可由教师根据自身教学经验以及往期学生的反馈,合理分割实验内容为基本预习内容和实验难点两部分。提前将相关内容的预习指导方案制定成文档,分发给学生,再因学生基础的不同,由学生选择在预习过程中完成基本内容和难点。
(二)预习报告内容的编排应给学生留出更多的独立思考空间
目前预习报告内容的编排上多以“菜单式”列出,一般包含:原理、器材、实验过程和步骤、注意事项。这种编排方式的好处是比较好量化学生的预习情况,但同时也没有给出学生太多的独立思考空间,预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学习和探究的过程,对于比较难的实验,需要自学相关原理,而对于相对简单的实验,也需要学生在完成实验内容的同时,有更深层次的探究,这也符合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理念。因此,笔者认为,在预习内容上,可加入一些开放性的项目,或者要求学生在预习报告上,提出一个相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二、预习条件的问题
在笔者对学生关于预习的调查问卷中,学生对“你认为在预习中最难的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有55%的同学认为对仪器的陌生是影响他们预习效果的最大因素。学生课前预习主要依靠教材,而大部分实验中学生都要使用之前没有使用过的仪器,如果在课前只依靠教材和仪器指导书而不接触仪器,那么掌握实验仪器的构造、工作原理和注意事项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很多同学在实验前对一些仪器的认知度几乎为零,尤其是那些按钮比较多,看起来使用比较复杂的仪器。例如电学实验中的“示波器的使用”,对于那些没有用过示波器的同学来说,示波器面板上将近30个各种按钮旋钮会让他们在一开始觉得有点无所适从,但实际上,这个仪器的使用并不复杂,结合实物,同学们会很快掌握它的基本使用方法。这就需要在课前多接触仪器,因此,我们需要改善预习条件,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和形式接触仪器。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实验室都是开放的,也就是说,如果学生们愿意,并不是在课前完全接触不到实验仪器,但很多同学,由于各种原因,还是不会提前去实验室进行仪器的预习,所以,教师能够做的,是提供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让他们通过更多的途径可以看到仪器,比如,通过互联网,通过虚拟实验室,笔者也正在开发适用于本学校学生特点的物理实验预习课件,这些都可以实现预习条件一定程度的改善。
三、预习成绩评定的问题
预习作为每个实验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每个实验的成绩中占有一定比例,以报告为主的预习方式难以做到根据学生实际掌握情况给予相应的预习分数,因此大多数教师选择减少预习成绩对整体分数的影响,把整个班的预习成绩都维持在一个平均偏上的状态。这种方式的弊端显而易见,首先是成绩的高低可能就会是看报告内容的多少,而不是学生真实的预习情况,进而就会影响到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会造成“预不预习差不多,反正成绩相差不大”这种心理。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对预习成绩的评定标准和形式做修改,比如提高预习在实验成绩中的比例,评定标准不是看是否完成了“原理”“仪器”“内容”等这些“菜单式”的项目,而是是否在报告中写出了本实验中最关键的原理、公式、步骤?是否在报告中提出了问题?等等。
四、总结
以上就是笔者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一个班级进行了试点式改革,包括:课前有针对性的提出预习方案,将预习课件提前两周放到网上,并在实验前两周进行网络答疑和讨论,将预习成绩提高为实验总成绩的50%进行评定,要求学生每次预习报告必须提出一个以上的预习问题等。在进行一段时间的尝试后,总结发现教师的工作量会有所增加,但是这个班的预习和实验课的完成情况明显要好过其他班级,学生们的反应也普遍偏好,在问卷调查中,有80%以上的同学认为改革后的预习模式使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
作者:窦轶洋 单位:北京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