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职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初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引言
物理是需要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具有很强应用性的特点。因此,我们要学习,要做实验,在生活中联系起来,并与之思考对比,以达到真正理解的教学目标。但是许多前辈经过许多实验得出的结论总结,且其中的实验因为条件苛刻,无法得出以前的实验结果,在理解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来说比较不容易。所以需要结合相关实验动态来让它变成具体形象,使其容易理解。
1.目前拥有的薄弱情况
(1)学生不愿意做有关物理的实验,并对其不感冒,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对该教材上该有的实验步骤,随便乱搬,不过脑子,只想简单应付完事。这样,学生一旦离开该教材,便对相对该仪器的使用情况和操作流程不清楚,更不要谈该现象的观察思考与归纳了。这种情况的学生已经很大地影响了该教材中教学目标要达到的要求。(2)不重视对该结论的论证。有许多同学在做完实验之后,就认为完成了该课程的任务了,对实验结果也不论证,也不对其思考,直接准备下面的课程。这是一个十分普遍存在的学习误导,如果继续保持下去,学生的学习状况就如那句熟语所说:“学了前面忘了后面。”(3)重视程度也不够。从学校的方面来看,目前的学校不重视物理课,保持无所谓的态度,而且由于受时间和相应的教学设备的有关约束,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开设物理课的设置。例如,现在许多学校没有怎么开这门课,对于物理课中比较重要的操作也不重视,物理实验室形同摆设。从学生方面来看,部分人认为专业课与物理课他们并没有很直接的联系。比如,部分文学、财会以及法律类专业的学生,他们认为只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就已经可以了,不需要有关物理知识。因此,物理课在这些学生的眼中,并不觉得有多么重要。(4)教材脱节。不少学校使用的该课教材还是原先教材的缩印版,导致教材的理论不符合当下最新情况,内容相对过时,实践教学又不能与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例如,曾经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在某些课程中的一些题目,需要运用到导数极限的思路才能够得到解决,但中职生却没有上过该类似的知识,这就显然脱轨了。
2.目前的解决方法
由于当前该教学在该课程中的现在的现状,并结合原先在教育这个行业的工作经验,我们可以从下几个方面提出解决的问题方法和提高实验教学水平:(1)做好相应的前期准备工作。该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不仅需要包含学生对实验教材中一些应有的理论知识的解释以及对该过程与目的的思考,还要在学生走入实验室的前期,要对该实验的原理有针对的一般性的探索讨论,带动学生踊跃积极地发言,对快要进行的实验阐述自己的看法见解,以此来使学生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步骤及环节做到自己有的放矢,比如在关于电流表改装一节中,学生通过这节实验的亲自动手操作,在将欧姆电流表转换成了电压表的流程中,我们需要了解测表头的是电阻等实验内容。(2)开设某些实验课程。这些实验课程可以与许多课题相关的实验组成一个列组。原有的这种实验按做固有的顺序,只是拥有单一的课程,虽然这种方法和该教材有着很直接的联系,比较方便该物理教师的指导与开展,但是,在另一方面,也对该教材上面所要求的教学目标无形中形成了对我们的约束。所以,我们的物理教师,应该时刻重视以服务学生为使命的本质,积极寻找到该方法中的不足之处,来确保该教学拥有有效的方法完成课程目标。以《电流表改装》一节为例,其中包含下面几个原有独立的课程:①熟悉理解电流表的指针示数;②明确电流表改电压表等的具体操作;③理解并联分流的作用;(3)手工制作展示物理实验。该实验示装置具有独特性、具体性。作品来源于实际的生活,出于教师之手,学生会更感兴趣,也会对教师做的实验产生兴趣、进行模仿,是一种很好的言传身教。因此在这种实验演示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创作实验演示内容的手工作品,为促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实验热情想方设法。例如在学习电磁感应现象时,教师要开动脑筋,设计有别于课本的新鲜的实验演示现象,如可以利用灵活的指南针与电线来演示实验现象,可将电线接通断开闭合看放在下面上指南针摆动变化情况。不同于课程以外的实验表现现象才是吸引学生的亮点,所以在实验内容上要考虑手工作品的创作,一方面要丰富实验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通过教师带动来激发带动学生主动探究物理实验的兴趣。
3.结束语
具体实验具体去看待,找对方向与目标,才能获得预期的实验成果。对于学生,要努力结合现实的物理现象,开动脑筋,让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得到很好的理解,在实验教学中,通过物理实验来让我们理解有关物理理论,正是为了培养我们的发散与开拓的思维,真正地融会贯通,使自己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学习效率,轻松掌握学习,使中职物理实验的教学效果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郭毕芬,韩为民.如何通过物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能力[J].科技资讯,2010(34).
[2]樊鸿芸.改革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J].科技风,2010(05).
[3]殷天喜.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11(11).
作者:汪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