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物理教学浅谈(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的前列,创新思维不可缺少.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发展的黄金阶段,虽然他们的认知、价值观念等尚没有完全成熟,但他们却朝气蓬勃,思维灵活.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并灵活应用,这对学生将来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以开放的课堂引导学生参与,促进学生构建知识,引导学生去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开放课堂,鼓励学生多问,多说
在课堂上,如果学生不会主动提出问题,而只会按照教师所讲的去背诵、记忆,哪怕他们能在考试中获得一定的分数,也只能算是应试的机器,而算不得人才.真正的人才应该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就高中物理教学而言,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课堂.要创设开放的课堂,不仅要在理念上树立学生主体意识,落实到课堂中还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去说、去问、去发表自己的意见,真正把课堂当作探究的阵地.首先,要注重在课堂中创造机会让学生猜想,表达自己的意见.例如,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让纸片和铁片由同一高度落下,然后用纸片和纸团实验,实验后引导学生猜想,物理下落过程中速度快慢可能受什么因素影响.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提问: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只有重力作用时,结果会怎么样?此时学生的欲望被激发,教师演示牛顿管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引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其次,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提问.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学,在自学过程中学生自然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把自己遇到的问题提出来.例如,在讲“抛体运动的规律”时,有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抛体运动有初速度、只受重力,但这在日常生活中是罕见的,因为物体在运动时肯定要受其他因素(如空气阻力)的影响.这该如何理解?在教学中结合自由落体运动给予学生启发,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
二、改革模式,夯实基础,鼓励创新
在物理教学中提倡创新,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构建基础上.就传统高中物理教学而言,太过注重知识传授,讲究应试技巧,而对学生的知识构建不太重视,故而所采用的模式也较为单调.提倡对物理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就是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去经历和感受,这样才能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为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对物理课堂模式进行改革,一是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中不仅要注重以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要多关心、帮助学生;二是要注重以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例如,在讲“力的合成”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说生活中力的等效替代现象,分析两个女学生提一桶水和一个大人提一桶水的受力情况,引出分力、合力、力的合成等概念,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找合力、分力?怎样记录合力、分力?怎样用图示作出合力、分力?猜想合力与分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再组织学生展开实验,通过实验掌握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在猜想中,学生会想到合力与分力可能成平行四边形关系,如何验证?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展开实验,探究平行四边形定则.如此,以问题和实验为引导,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完成实验,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为创新奠定基础.
三、注重实践,引导学生应用,创新
虽然学生在课堂探究中获得了知识构建,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能创新.要让学生能创新,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应用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在物理教学中,必要的针对练习是不可缺少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这样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在讲“摩擦力”后,以汽车追尾视频而引出防抱死的装置,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汽车刹车时的制动力、反应时间、汽车质量等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求加速度、安全距离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针对相应的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验,也可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用具进行创新改造等,让学生能学后用,用中创新.
四、结语
总之,和谐而开放的课堂是创新的前提.在物理教学中,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敢说、敢问、敢想,才能打开学生的创新思路.当然,要创新,基础知识还是不可缺少的.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而引导学生参与,促进其知识构建,然后引导学生去应用,在应用中创新,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张兰 单位:江苏宝应县画川高级中学
第二篇:高中物理教学改革思考
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其应用比较广泛,它促进了新技术、新科学、新思维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景化、人文化,需要采用一些新的教学策略.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方向
1.教学观念要改变
从“文本课程”转变为“体验课程”,使学生深入认识课本知识,改变了教师的观念,即从传授知识的人转变为引导学生的人.对于新课程,关注的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与交流.
2.学习方式要改变
从根本上分析,高中物理教学是为了发扬人的主体的行为与作为,从而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现代的学习方式,包括以下几点:①独立性.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了由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②主动性.为了达到学习目的,注意力转到学生的身上,使学习与学生的自身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③问题性.总的说来,问题是学习的一个根本.因些要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若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学生的思维就没有活动性,以及对认识的冲动性,更不用提学生的创造性.④独特性.对于每一个学生,由于其生活不同,形成了独特的个性,从而创造一个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空间.⑤体验性.本次教学的改革,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参与,尤其是从实践不断发现、调查、操作、活动到探究.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接受学生自己的见解及个人的感受,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具有个性化.
3.立体化教学手段的引入
根据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于高中物理的课程,提高学生自由学习的意识,以及学生积极进行思考、探究、实验等,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来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从而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以及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通过教师不断的引导,使学生学会物理知识,从而解决物理问题,以及探究物理规律等,最终促进学生的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改变教学模式,在知识、结构方面注重立体化.有些物理问题,教师可采用多媒体的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体验,最后对其进行发现、联想等,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教学的改革思路
1.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实验教学大纲的转变
第一,转变“物理实验”的提法.新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把“物理实验”变为“物理实验与科学探究”,扩大了物理实验的含义.第二,转变物理实验的呈现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使物理实验、探究整合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没有提供实验器材的前提下,为了学生具有实验、探究的能力,对其给予了更高、更新的需求,即学生自己进行设计、实验、探究.
2.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发展学生自身的特点,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师生更好地互动,进行发展性的评价.在安排教学内容上,要确定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多级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具有多样化的、自主的、探索的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的整合
为了实现信息技术、学科课程的融合,以音像、资料为主,实现了多媒体的组合,而教学以计算机作为辅助来进行.信息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教学的工具,其优越性强,能够使高中物理课程实现整合.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一方面,为转变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师要进行有关的培训;另一方面,教师要对有关的技术、课程进行整合,尤其加强其理论与技术等,在网络环境下,学习和研究其理论、技术等内容,从而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4.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发展性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静态、常态的因素,以及动态变化的因素,把考试和评价结合起来.依据不同的阶段,结合考试的目的、性质、对象等,选取多种多样的考试方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考查,对考试结果给予合理的分析、建议、说明,采用积极的评价,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三、在物理教学改革中,引入立体化教学模式
对于知识的立体化,从根本上分,包括狭义、广义等.对于狭义,是从知识本身分析的,即其涉及的情景、再现,使知识以景象的形式把逻辑关系、内在联系、推理呈现出来;对于广义,是为了解决某一区域的问题,仅仅依靠某一方面是不够的,而要把多个学科进行整合,如物理问题,往往包含了化学、数学、生物等知识.
四、结语
总之,随着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的出现,教师需要满足新的要求,在积极探索、创新、实践的基础上,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水平,促进适应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作者:张海升 单位:河北张家口市第一中学
第三篇:高中物理教学学生科技意识培养
科技,是在了解科学技术的原理上,定向利用科学技术,将它转化为人们需要的生产力量.科技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力量,它能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进步.社会需要大量科技人才,为了让学生成为这样的人才,教师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让学生具备科技意识.
一、创造学习情境,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科技意识的基础,就是学生不盲从旧有的理论知识,拥有探索事物原理的想法.如何让学生拥有探究的心理,是物理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关键.如果要让学生产生探索物理知识的欲望,教师就要把物理事物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思考物理现象是如何产生的?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即物理教师要利用创造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物理知识.例如,在讲“电场”时,有的教师直接给学生讲解抽象的物理知识:电场的定义是怎样产生的、电流形成的基本条件……然后指出: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结果自然是没有一个学生提出问题.这些学生连抽象的物理知识都没有学明白,又如何会对物理知识产生兴趣?又如何去思考应该探索哪些物理知识?又如何会有科技意识?如果物理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物理知识的原理,就要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让学生了解探索物理知识的重点,得到探索物理知识的机会.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物理现象:用玻璃棒摩擦丝绸产生静电现象;用胶棒摩擦皮毛也产生静电现象.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旧知识思考:静电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正负电荷产生位差的缘故.这两种现象产生的是正电差,还是负电差呢?教师的提问,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学生产生探究意识.
二、开展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当学生了解了一个物理现象后,就会产生探索物理现象背后原理的欲望.如何让学生从了解一个物理现象,到发现物理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是物理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在具备了科技意识以后必须要了解的内容.如果学生具备了物理知识基础,就能把知识转化为科技力量,应用科技力量进行再创造.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物理实验.例如,在讲“电场”时,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已经了解该次探索物理知识的目的是应用实验了解静电场现象是正电荷移动的现象,还是负电荷移动的现象.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静电场实验.有一个学习小组设计的物理实验如下:步骤1:用玻璃棒摩擦丝绸;步骤2:用玻璃棒摩擦皮毛;步骤3:用胶棒摩擦丝绸;步骤4:用玻璃棒摩擦皮毛……将摩擦的结果送至正负电荷探头上检验,如果红灯亮了,代表产生的电荷为正电荷;如果绿灯亮了,代表产生的电荷为负电荷;如果探头没有亮,则意味着摩擦没有起电.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排除法”,就是在实验中,其他的因素是不变的,只有一个因素是变量,通过逐渐排除可变量,了解各种因素对物理现象带来的影响.经过排除实验,学生找到了静电电场产生的三个关键:并非摩擦就能起电,只有摩擦的事物能够产生电荷移动现象时,才能起电;不同的物质,电荷的性能不同,如玻璃棒比橡胶棒更易失去电荷;摩擦起电产生的静电现象,既可能是正电荷流失,也可能是负电荷流失.学生探究出的物理原理,是他们开展物理科技再创造的基础.
三、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找到创新平台
传统的物理教学重视引导学生做习题,却不重视引导学生开展物理活动,带来学生“眼高手低”的问题,不利于学生把学过的物理知识变为科技力量.为了让学生灵活应用物理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参加物理实践,让学生具有把物理知识转化为科技力量的能力.在引导学生学习物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在生活中进行物理实践.例如,在讲“电场”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加生活实践,要求学生学会修理简单的小家电、学会换灯泡.有一个学生发现生活中要用到试电笔,可是试电笔必须要接触到带电的事物才有反应,这一过程可能不安全.于是他借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改造试电笔,该试电笔判断的不是物体是否带电,而是周围是否有电磁场.人们应用这种试电笔,即使不触碰带电的事物,也能了解该物体带不带电.这个学生的发明成果获得了当地青少年创新奖项.
四、结语
总之,要想让学生成为科技人才,就必须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这是学生具备科技意识的基础.为了让学生具备这样的基础,教师要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能够探究知识;引导学生开展物理实验,使学生具备科学素养;鼓励学生参与日常生活,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转化为科技力量.这样开展物理教学,能够让学生具备科技意识.
作者:张骅 单位:江苏省滨海中学
第四篇:高中物理问题导学式教学应用
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其学习并非是单纯地被动接受过程,而是主动利用原有知识对新的知识进行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限于学生的原有知识体系、认知能力等因素所限,难免会存在诸多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深入理解,系统掌握,提高其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一、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情境引出问题
以问题来促进学生参与到物理探究活动中,关键是要学生能主动参与,而这和学生的兴趣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来看,一些教师在课堂中直接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思考.例如,在讲“摩擦力”时,导入中很多教师的做法是,直接告诉学生今天要学“摩擦力”,然后就问:什么是摩擦力?这种导入以教师为主,没有太多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虽然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强,但在学习相应的概念、命题时,直观的材料更有利于学生去理解.在教学活动中,针对教学内容需要,在情境方式上可灵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而进行.例如,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以多媒体播放“石头从空中落下来”和“雨滴从屋檐下落”的画面,引导学生分析其相似点,自然引出“落体运动”,紧接着提出问题:落体运动的快慢会和什么因素有关?学生自然就会作出猜想,探究活动顺利地展开.又如,在讲“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时,以汽车和行人横穿马路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行人是否有危险,如果让汽车减速,那就需要知道物体减速的计算公式,自然引出了对物体速度变化规律的探究,接着再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作为辅助,引入探究主题.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前预设问题
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对所要学习的主题有了兴趣,接下来所需考虑的重点就是如何通过问题来促进学生探究.结合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来看,课堂中的问题难免会较多,甚至有的时候是一个接连一个的问题,学生还没有解决完一个问题,新的问题又来了;有的时候问题难度较大,学生无法回答,此时教师则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较为赏见.究其原因,在教学设计时,教师没有充分考虑问题和目标之间的联系性,有时忽视了问题和学生原有知识之间的结构,从而影响了探究活动的效果.在提问时,教师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例如,在讲“曲线运动”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观看几幅关于曲线运动的图片(如过山车、踢球等),由此而引出曲线运动的概念,结合学生自学而引导学生对曲线运动概念进行辨析后,提问:既然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随时改变的,那该如何确定曲线运动在任意时刻速度的方向?接着以“撑开带有水滴的雨伞绕柄旋转”而引导学生思考“水滴沿什么方向飞出?”得出结论后进行实验,研究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具有某一初速度的小球,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情况,最后得出曲线运动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对曲线运动的定义进行学习,然后过渡到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再以实验探究曲线运动的条件,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有序进行,学生在问题引导下逐层探究,促进了目标的达成.
三、加强师生之间互动,互动促进构建
在物理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式教学还需要注意,教师提出问题后,要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否则如果完全把问题抛给学生,因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等因素影响,探究很难达成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以互动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引导,促进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例如,在探究“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时,在例题中给出题干(用一根很轻的不可伸长的细线将小钢球悬挂于铁架台上,并保持平衡),提问:此时小球处于什么状态?学生回答后,教师纠正,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画出小球的受力示意图,小组学生合作完成,教师指导学生表述小球的受力情况,追问: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交流后,教师指导学生求其合力.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要给予点拨,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物理课程的宗旨,立足学生发展去思考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引导,让学生喜欢物理课程,并积极参与物理探究活动.在物理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式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构建.
作者:徐超 单位:江苏宝应县画川高级中学
第五篇:高中物理教学与生活实践
长久以来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实践,同时对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也造成了一定影响,而结合生活实践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高中物理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让教师从以往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理念中脱离,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
一、预设生活化教学情景,让抽象知识具体化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将知识点与现实生活建立关系,让抽象的知识点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或是具体实践的事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进行学习.比如在学习“动量定理”时,为了让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更为深刻或是理解更为透彻,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为什么我们从高处往下跳时,落地后双腿都要弯曲?或是为什么我们要用铁锤敲钉子而不是木头敲钉子呢?接下来教师再根据生活案例与动量定理相结合来解释这些生活现象,因为锤子有一定的质量,敲的时候也有一定的速度,根据动量定理ft=mv2-mv1发现敲时的速度越快,动量就越大,力量F就大,越容易钉进去.那为什么不用木头的原因就在于木头跟铁锤相比弹性模量小,质量小,不容易将钉子敲进去.这样通过日常生活的例子解释物理原理,不仅可以很快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对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再比如学习“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时,同样可以按照预设生活化情景模式的教学方式,列举桌球上两球发生碰撞会改变各自的运动状态,或是两个迎面而来的人相撞后会向仰而倒或各自后退这些生活现象,来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这样不仅突出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也能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很多物理知识都是由生活中的事例抽象得到的,让学生渐渐意识到物理与生活之间存在的联系.
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提出生活化的物理问题
通过在课堂上不断引用生活案例阐述物理原理,达到吸引学生课上集中注意力的目的,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从生活素材中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究能力.比如学习“惯性与质量关系”时,教师先让学生对以往知识点进行回顾,当清楚了解惯性的普遍性后再探究惯性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话题,接下来教师让再学生吹悬挂在空中的不同物品,一个较轻,一个较重,通过亲身感受学生会发现,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是与物体本身质量有关的.当学生明白和理解这一知识点后,教师再要求学生想想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可以说明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度量,这时有学生就会回答空车和装满货物的车,在相同情况下,空车的质量小,运行同样的路程,时间就会耗费少,反之装满货物的车则用时较长.再比如学习“超重与失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列举出生活中关于失重的例子,这时有的学生会说火箭的发射、蹦极、在宇宙中行走或是玩过山车等,这样通过探讨和讨论的学习形式,能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为接下来的小组讨论环节,得出超重和失重的具体概念做好铺垫.
三、生活化的物理实验演示
当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生活化应用有了一定认识和了解后,教师再将课堂中的实验部分也贴近生活,能启发学生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自行设计其他可行性的实验方案,从而真正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探究的过程.比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首先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实验物件,有惯性小车、木块、斜面、模板、毛巾以及棉布,再通过用手推车,车会前进,如果停止用力,则车停止这个简单的小实验让学生讨论,是不是物体只有受力才会运动?有的学生认为是的,因为静止的秋千用力时才会摆动,自行车也只有踏动踏板才会运动,而有的学生则表示怀疑,他们认为物体运动根本不需要力,物体运动是依靠摩擦力,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实验器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通过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以及事后教师的总结概括发现物体运动是不需要受力的,从而一步一步的引出本节课的重点牛顿第一定理———惯性定律相关知识点.再比如学习“力的分解”时,教师利用日常的铁丝、木块和支架来进行实验,首先让学生来尝试在不借助其他外力的情况下,徒手拉断一根铁丝,结果发现基本是不可能的,然后教师再将同样的铁丝绑在两个支架之间,放好两块木块和支架,前提条件是保证两支架之间的夹角是大于150度的,接下来再利用手的力量在人字形的支架衔接处往下压,这时会发现铁丝很快断了,所以说经过简单且易于操作的实验能帮助学生加快对力的分解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我们提倡教学过程要结合生活实践,但教师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所有的物理知识点都要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只会导致照搬生活事例,缺乏实际效果和创新,要根据教学知识点的不同,有创新的教学,将生活中的事例提炼升华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比如当结束某一教学内容后,教师可以出一些思考题供学生们课下讨论和学习,像人们常说的“真金不怕火炼”、“霜前冷,雪后寒”或是“瑞雪兆丰年”用哪些物理知识可以解释这些观点,或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甚至可以将其带到课堂中进行讨论,这样效果将会更好。
作者:吕亮 单位:江苏省睢宁县古邳中学
第六篇:高中物理问题教学法应用
摘要:
本文将从高价值问题的提出,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及在恰当时机提问,增强学生好奇心等三方面入手,主要研究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
问题教学法;高中;物理教学
前言:
问题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方法,教师从教材相关内容中提炼出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被动的学习知识变为主动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高中物理教学来说,要求学生具有超强的逻辑能力与思维能力,将问题教学法应用到高中物理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1提出价值较高的问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将问题教学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就要求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从教材内容出发,同时提出的问题应比教材现有问题难一些,这样的问题才值得学生研究与思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实际教学研究得知,教师为学生创设的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质量,因此,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带有延伸性与启发性,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但在提出问题时应注意两点:首先,从学生现有知识出发。现代教学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学习,所以,将问题教学法应用到高中物理教学中,应坚持“以学定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现有水平确定问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找寻答案[1]。通过这种方式既能深化学生认识,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其次,钻研物理教材。学生的知识主要源自于教材,教师在开课以前也要从教材内容开始,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全面了解教材内容,将各个章节内容串联在一起,进而提出适合学生探讨的问题,实现教学资源整合目标。如在学习牛顿运动定律时,教师就可以适当的将万有引力知识应用进来,让学生对万有引力知识有初步了解,在学习万有引力知识时学生也会感到轻松。
2将问题情境应用到物理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将问题教学法应用到高中物理教学法中,就是将问题作为教学中心,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知识找到答案。问题教学法实际上就是一个教师不断提问问题,学生不断找寻问题答案的过程,在找寻答案过程中学生就会对学生产生兴趣,因此,应将问题情境应用于物理教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有多种方法,对于高中物理来说,在新课改以后增加了很多实验性内容,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从实验中找到答案。如在《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这节课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伽利略的研究方法亲自进行实验,让学生在试验中获得更为真实的体验,以便验证该理论是否正确。同时,教师可以将对比创设问题应用其中,由于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并不相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程度也会不同,教师就可以从这点出发,为学生创设学习氛围。如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作业对比,让学生了解自己与其他同学之间的不足,并给予学生改正办法,同样,教师也可以对一个问题进行多种提问,这样也会获得多种答案,然后教师告诉学生在考虑问题时应从多种角度进行分析,尤其是在解答问题时要看到本质,以便培养学生应对一题多变的能力[2]。
3选择恰当提问时机,增强学生好奇心
高中物理教学中要应用问题法教学,教师就要在恰当时机提出问题,问题的提出应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与计划性,以便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好奇心,从而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将问题价值发挥出来。经过长期教学实践可以了解到,问题提出时间最合适的时间有以下几点:首先,在课堂导入中提出问题,在这一阶段提出问题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减少学生注意力分散的情况,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摩擦力》这节课中,在导入时教师向学生提问:“大家知道摩擦力的产生需要有哪些条件吗?增强有益摩擦的方法有哪些?减少有害摩擦的方法有哪些?”这时学生就会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好奇心,想要了解问题中的这些问题。其次,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重点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最佳提问时间,问题的难度应稍高于学生现有知识,稍微带有难度的问题更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学生通过研究就可以获得答案也可以加强学生自信心,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知识与抽象概念,如在《机械能守恒定律》这节课中,只是通过阅读概念并不能了解什么是机械能守恒,学生还容易将动能与动量混合在一起,为防止这类问题的发生,教师可以先将动能与动量之间的联系与差别提出来,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看法,再让为学生讲解两者之间的差别与什么是机械能守恒定律,然后引导学生参与机械能守恒实验。最后,可以在课程结束前进行总结时提出问题。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本节课学习重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使学生可以深入研究问题,拓宽学生知识面,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学习本节课的重要意义。如在《万有引力定律》课程结束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总结一下本节课的学习重点,然后教师对学生不足的地方加以补充,然后再为学生讲解一下万有引力定律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一下学习万有引力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为下节《宇宙航行》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学生也将对下节课知识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4结论
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明显不同,在教学上已不再是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引导与辅助学生学习。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与现代素质教育正相符,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成为教学主体,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通过长期实践教学研究得知,问题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在实验性与探究性较多的高中物理教学中,因此,应注重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钟峰 单位:海城市第三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张秀美.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5.
[2]李传华.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03:8.
第七篇:新课程高中物理教学曲线运动
在这篇文章中,对于新课程的普及它与原有的旧课程有很大的不同,对于这最新的改革方面,就曲线运动方面,我们的看法如下:对于曲线运动毫无疑问是世界上大自然最常见的形式,因此,对于它的研究具有真正的价值,对于我们的实际也是很有意义的.在最新的教科书当中,把曲线运动这方面的知识又分成了几个不同的部分进行描述.首先,这个方面是研究的曲线运动的自身的基本理论,就其在运动轨迹、运动方向和摆动幅度的大小等最基本的方面进行展开.其次研究曲线运动的受力情况,比如我们可以让具体的实物做平抛运动,通过曲线的轨迹来确定曲线受力的方向以及大小.最后研究曲线运动的向心加速度.整个文章的要点是探究曲线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方面的知识,以实物的平抛运动为实例,进行试验,这样的学习方法既可以让学生感到有兴趣,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印象,达到事半功倍的好处.通过这种实物与内容相结合的方式,不但可以增进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而且对于学生的成绩的提高会有促进,真正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的提高.然而就现在的新课标的观点而言,我们在教学中还应该做到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物理结构形式的优化方式以及其优化过程
例如关于曲线运动方向的问题,如何更好的论证曲线上某点的运动方向是其切线方向.中学课本通过以下四步证明这个命题.步骤一(现象归纳推理):对砂轮颗粒以及链球等物体运动进行观察,发现在其进行圆周运动时,其各个位置在不同时刻具有不用的运动方向趋势,通过推理演绎到曲线运动,认定曲线运动的熟读方向是该点的切线方向.步骤二(实验验证):根据步骤一推理其运动方向为切线方向,为了证明推理的正确性,通过小球曲线运动实验,选定小球运动曲线轨迹,某个时刻脱离轨迹,发现小球沿此点切线方向飞出.步骤三(数理分析):在曲线运动轨迹上选取两点分别定义为A点和B点,我们假设两点不断接近,最后到无限接近,此时两者之间的平均速度可近似为A或B的瞬时速度.所以此时就可认为切线就是过A点的切线.步骤四(概括)得到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在任意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点的切线方向.归纳:曲线运动中,某点在某时刻的运动方向是其切线方向.教材中选取这四个步骤说明问题,其原因逐条分析,第一在步骤一中,通过演绎和推理得知圆周运动某点的运动速度方向,但是不能够直接定义到曲线运动中,因为这种以特例推广为普遍是不可取的.在步骤二中,通过实验得出了认证了步骤一的推论和演绎.因此只有把实验现象通过理论分析说明,这样才更有说服力,才是合理的科学研究方法.综上所述,步骤一是根据事实猜测做出和假设,步骤二三就是对其验证.通过对曲线运动中某点速度方向的证明,了解了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正确思维.教材中,最后一个模块,是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和规律研究的积极性,本文设置了飞镖实验.通过这种亲身体验,学生才能够对物理学科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保持学习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自主能动性.
二、曲线运动的平抛形式
在这本新课程当中,本着对学生自主研究的方法,我们进行课程的重新修订.例如“挖掘平抛运动的规律”.在“挖掘平抛运动规律”中,一般都通过做一系列实验来研究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的特点,得到实验结果后,通过物体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这一实验结论,进一步挖掘平抛物体在水平方向方向运动的特点,这种实验方法和教学线索和传统的实验方法的效果不同,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逻辑思维方式,.课本上有许多不同的实验方法和装置,学生可以按照上面的教学做实验,其目的是让学生重视探索未知的知识,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设计实验,这样避免了死记硬背学习的方式,还培养了学生动手和思考的能力.“抛体运动的规律”不同于以前的教材:主要表现在这一形式注重表达一般规律,而不是解题方法;然后是注重各学科的相互交流,增加物理与数学的协调性,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三、抓住问题的关键,切中题目的要害,用形象化大众化的方式学习向心加速度
在学习向心加速度方面,以前的教材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在这些教科书中都是让学生先学习向心力概念,然后再通过大学物理的牛顿第二定律学习向心加速度.所以,学生在这种学习方式下,不能理解向心加速度的用法,对它的认识明显不足,特别是在动力学中向心加速度的认识就表现的更加不足,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只能把学习的认识停留在向心力产生向心加速度这一个方面而已.而对于向心加速度的本质———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的理解程度相对就要难一些.然而新教材在这一方面进行了顺序的调换,这一改变把向心加速度的概念放在学习向心力之前,让学生先在动力学宏观方面学习向心加速度,因为没有先接触向心力而直接接触向心加速度,所以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就更加大了他们学习这方面知识的艰难程度.因此,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应该先让学生从宏观方面的直线运动并且配加以适当的模型实物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加速度,再加深到曲线方面的向心加速度.即使在公式推导向心加速度时,因为每一步的推导都有一个理论基础,都是一步一步加深的,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得心应手,掌握牢固.另外,课文的“做一做”一部分当中,我们打算让给个同学都实际推导一下这个公式,既可以加深学生的认识度和牢固度,同时又可以加深同学们的印象以及对动手能力的提高.
四、课后习题体现能力的培养、态度的改变以及价值的提升
位于每章节后面部分的习题,对于学生来说练习这部分题目是一种更好地巩固学习的方法,因为这部分题目都具有针对性,都有课本紧密相关,而且更加形象化和艺术画,便于理解和掌握.例如:其中一道关于以过山车为背景塑造的一个数学模型,以这种方式理解知识,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更加了学生与事物的灵活应用,充分体现了课后习题体现能力的培养、态度的改变以及价值的提升的理念.因此,在新课标当中要想学好曲线运动知识,就要牢牢掌握优化物理结论形成的步骤和方式、优化对抛物体运动的认识策略、抓住问题的关键,切中题目的要害,用形象化大众化地方式学习向心加速度和课后习题体现能力的培养、态度的改变以及价值的提升这四个方面的优化方案,做到全面的理解,课程之间有利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把曲线运动巩固在自己的心房.
作者:甄士江 单位:陕西省榆林中学
第八篇:新课程高中物理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PPT等课件辅助教学对科技依赖程度较少,所需硬件设备相对廉价,针对农村中学设备条件差等情况,利用课件演示辅助物理教学有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对中学物理不同课型的研究,总结出利用课件辅助物理教学的不同模式。
关键词:
新课程;信息技术;物理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的革命。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教师的注意力必须要集中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上,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积累知识,激发兴趣,提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课件演示辅助物理教学的教学模式,是在物理常规教学基础上把各种形式的课件作为新教学媒体用于课堂教学中,辅助教师教学。课件演示可以动态呈现物理中不便于直接观察的变化过程,把瞬间结束的运动清晰缓慢地呈现出来,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创造充分感知的条件。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知识图景,为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提供方便。笔者所处的农村中学设备条件相对较差,课件演示辅助物理教学的模式对中学物理教学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实验课:“真实情景—模拟实验—真实情景”的模式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要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出物理规律,但很多实验学生的观察常常比较被动,而且相对滞后,有些物理现象瞬间消失,或者不清晰、可视性较差,学生的观察比较困难。“真实情景—模拟实验—真实情景”的模式,带学生感知实验情景,再用课件重现物理过程的细节,最后再让观察实验,方便学生形成概念,充分认识规律。例如,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分析,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初步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这一现象,有了亲身的实验体验,学生意识到这一现象的“瞬态”特点,教师再用视频课件把本来无法清晰观察的瞬态过程放慢,和学生一起来分析整个过程的物理量变化,增进学生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然后再让学生重新观察实验,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这种模式的基本流程是:演示(或分组)实验—模拟实验—再次演示(或分组)实验—抽象概括。物理实验是严谨的科学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对待实验的基本态度应该是实是求是,“模拟展示细节,尊重实验事实”,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现象、规律,给学生创造反复观察和逐步提高的条件,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有些实验比较危险,如高压送电,可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高压送电模型,然后用课件展示其工作原理,让学生充分了解高压送电原理,最后回归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于一些非常重要又不便观察的实验,如螺旋测微器和游标卡尺的使用,则能更加充分地体现用“真实情景—模拟实验—真实情景”这一模式的优越性。课件演示辅助物理教学为基础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以课件演示辅助物理教学,展示实验中难以被观察的部分,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成为学习的主体。课件演示辅助物理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助于弥补高中生生活经验相对欠缺的问题,方便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和实验技能,有了课件的展示和教师的解释与指导,能让他们对实验有更深的理解。对于一些不易观察的现象,或需要教师详细指导重复训练仪器使用课上,一个教师则可以在课件的帮助下,完成几个甚至十几个教师才能完成的事。
二、概念教学:“展示—试误演练—拓展”的教学模式
物理概念反映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智力活动,是全人类长期形成的智慧结晶。概念能使人在复杂多样的物理现象中体会事物的内在本质,认知物理现象的思维起点。概念的形成,是人对大量错误认识分析辨别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笔者也让学生在不断的失误中加深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抽象,教学过程要让学生通过感知现象、观察思考、经验内化等一系列活动,自行获得对物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已有方法重新认识加工、思维整理、内化重构,从而深化对物理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如在功的概念教学中,先利用多媒体结合实例,向学生展示与功相关的情景,然后与学生共同讨论与功相关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的试误演练中加深对功的概念的理解,不断拓展学生对功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究、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内容的重新建构,彻底摆脱传统教学中只注重把知识像物品一样从教师口中转送到学生的课堂笔记上,时刻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学”,教师的作用是将与概念相关的“常误情境”集中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知识的内化及意义的重新自我建构。物理课堂教学的关键不在形式而在体现科学探究的本质特征,这不是轻视知识,而是重在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和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物理课堂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让教师有机会将更多的信息,以多种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作为教师,应该给学生呈现一个与知识点相关的更加全面的知识环境,让学生自己在有限的时间里亲身体验,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及意义的重新自我建构。这种模式的基本流程是:展示基本内容—试误演练—小结—试误演练—小结—总结拓展。
三、规律课“:理论分析—实验—讨论—运用”的教学模式
物理规律反映了物理对象的本质属性,反映出事物发展和变化趋势。与概念相比,规律是人们对物理对象进一步认识的产物,是理性思考的结果,物理规律可以加深人们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引导人们思考发现事物的更多属性,形成新的物理概念。从物理学知识结构来看,概念、定律是物理学的两个基本元素;从了解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来说,使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是教学的中心环节。“理论分析—实验—讨论—应用”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形成。
(一)理论分析:搞清规律的建立过程
高中物理规律有很多,如动量定理、动能定理等。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物理概念和定律,使用数学方法自行推导新的物理规律,建立起学生所遇到的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接受和内化,减少机械记忆的成分。让学生亲自经历建立理论知识前后之间的联系,可以使学生真实地体会到知识的体系性与延续性,感知规律所揭示的各种性质的内在关联,认识到定律在认识物理现象中的作用。尤其是学生在运用科学思维方法,体会科学问题从低级到高级,从特殊到一般的处理过程时,可逐步建立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知识框架。
(二)实验:探索物理规律
“实验—模拟—实验”的教学模式应用在物理规律的探索中,让学生重新体验定律发现的过程,学生自主做好实验,协作完成数据的测量、分析,透过现象发现事物所遵循的物理规律,形成定律。这一教学模式不仅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又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了规律建立的过程,避免把物理规律表达式当作数学公式乱套的现象。自己动手实验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形成的过程感知,加强对不易观察或不易捕捉的东西进行实践模拟,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奠定基础。模拟之后的实验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有助于学生科学规范地完成实验。
(三)讨论:深化物理规律的理解
俗话说,理不辨不明。在物理规律教学中,也要给学生充分的讨论空间,让学生在思辨过程中加深对规律本身的理解。当然,这不是说把所有的问题都交给学生自己去解决,教师还要从中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去认识物理规律。首先,要从理论上理解规律。其次,要从物理意义上理解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再次,要指导学生建立物理规律间的联系,体会物理规律的内涵与外延。最后,要充分了解物理规律建立的来龙去脉,明细各物理量的含义,避免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乱套公式。
(四)运用:灵活、准确地运用规律
物理规律通常是在特定条件下建立或推导而来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超出适用范围,物理规律会有很大的偏差,甚至是完全错误的。知识在教学中反复提醒显然是不够的,一定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问题或科学情景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并独立应用,学生才能深切体会到规律本身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例如库仑定律学完之后,让学生解决带电的金属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师并不急于向学生说明,等学生自己试着应用,学生在自己的应用中才会加深对适用范围和条件的理解。当然,在学生自己运用之后,教师还要从理性的角度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的认识,使学生能够正确灵活地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模式的基本流程是:理论分析—实验—讨论—运用。这样的模式规律性较强,可适用于学生自行推导的物理课程,比如动能定理、动量定理、自由落体、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等,效果非常不错。
作者:王昌辉 单位:户县一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较过.物理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4.
[3]万里红.如何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探究兴趣[J].考试周刊,2008(19):162.
[4]冒小洁.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物理学习方式的转变[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8(2):36.
[5]赖建国“.三维”目标与物理教学[J].广东教育,2007(3):23.
第九篇:新课标高中物理教学方法及策略
高中课堂教学改革在稳步前进,在素质教育方向上也取得了实质性和阶段性的成果.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由于对新课标理念没有完全理解和实施经验上的不足导致仍存在教学低效和一系列模式化的问题.因此,在推进新课标改革的今天,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对教学进行有效地研究,是每一位高中物理教师应当做好的.本文结合新课标的物理教学要求,探析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方法及策略.
一、对于教学方法方面的探究
1.提升教学手法,充分利用网络手段
新课标改革的一大特点就是将知识不仅局限于课本教学,内容选择更加范围广泛,通过拓宽只是授予面,并且用实际问题来反馈课本上的知识,让学生能走出课本上‘死知识’的困境,通过结合实际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当下,我们拥有一个巨大的网络资源库,通过网络资源库,可以获取更多教学资源,让教学中的实际体验环节变得更加易于实现,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模拟一些实际物理现象的发生过程,让学生更能具体化的了解到物理现象,从而更好的理解物理知识,还可以获取名优讲师的授课片段,物理学家的经典案例,物理模型的展示.通过这些内容,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基本物理思维.
2.理论与生活相结合,让教与学和谐统一
初等物理教育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占局很重要的引导地位,通过生活经验的引导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理论物理知识的兴趣,让学生更加充分的投入到科学知识的学习环境中,生活中的实际情景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在生活上遇到的一些现象用物理知识去解释,在课本上遇到的一些理论去联想生活中的例子,通过这样的结合与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思维拓展能力.而这种模式能更好的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这两种知识授予途径互相完善,纠正原有的知识误区和不科学的知识.理论与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发掘出物理知识与生活现象中的相关点,将两者恰当的结合起来,给与学生熟悉的学习环境,调动和激发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有自主学习的“惯性”,在这种状态下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更好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达到学有所用,用以所学的学习高度.
3.注重实验教学,从实验室中探析物理
物理学科作为一个科学性较高的学科,在传授基本物理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是物理学家探究物理现象规律,获取科研材料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物理学科科学理论的重要标准,以实验为支撑的物理教学中,科盛能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物理现象,发现问题,探析规律,学生可以由此过程锻炼个人的物理思维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物理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室不仅是物理教学的一种工具,也是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实验室中,通过操作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让学生亲身体会物理科学,在“做实验”中学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实验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究,可以让学生在实验后总结收获,既可以发现物理知识,又可以提高做实验的专业态度.实验课上是严谨的也是活跃的,严谨的是做实验的过程,活跃的是同学之间的讨论.如此一来,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师生之间的互相交流都因实验而展开.
二、对于教师层面的探究
1.转变教师思维,运用革新思维教学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注重的是如何解题,如何拿高分,完全忽略了实践对教学的重要性.这也就把物理的奥妙无穷变成了没有乐趣的物理符号和解题公式.随着新课标改革,强调物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重要性,加强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把物理变成一门丰富多彩地科目,科学课程多涉及学生正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事例,一切从学生出发,充分利用经验,启发学生的智慧,促进其独立性以及自主获取资料和方法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奇妙,并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在这种教育模式的变革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必须转变教师教学思维,不再是死板的灌输教育,应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掘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让学生不再是死板的接受,而是乐意的去探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一切围绕学生学懂而展开教学,教师主要是辅助学生养成学习自主的思维,有不懂的积极提问,课下可以师生、同学之间共同探讨.培养学生求知的欲望,执着的韧劲.教师阶层应该充分认识并理解这种新思维,继而转变自己教学模式,更好的教学,培养新一代的科学人,完善物理教学系统.
2.师生互动,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能有效改善课堂教学的状况.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激发学生对本科目的热情,从而拥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传统的物理教学中,对教学内容方面更加重视,而对师生关系构建方面有所忽略,在课堂上普通的课堂提问,课下批改作业及试卷,个人谈话等.可以说这些方式是教师与学生沟通,了解和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全部途径.这些方法的确有些效果,这些工作值得继续下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改进这些方法,使其更加人性化.比如,在批改学生作业时不能只是下一个结论,应附加备注,在课堂提问时,可以师生互动,不仅局限于老师主动的局面,同样,在课下,老师应该和学生多沟通,不再是在学生表现差时才有的训话式谈话,平常应当多聊天,了解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困惑点,并为他们答疑解惑,和同学成为朋友,鼓励学生可以做的更好,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让学生因老师的信任而充分相信自己.让学生不再对老师有畏惧感,这样在后续的学习中学生就能更放开的去学习,更愿意去与老师探讨不懂的知识,有了新的想法,创新的点子愿意分享出来,甚至可以在物理这门学科上做出一定的贡献.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可以轻松愉快的学习逻辑性复杂的物理学.
三、总结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落实教学目标,是可以从很多方面探讨和进步的.教师应该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经验,不断去解读新课改的要求,还可以倾听学生的心声,改变自己不当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注重学生的习惯培养,顺应学生的思维模式展开教学.让学生更好地形成物理知识结构.在课堂上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激发他们对物理的热情.让教师和学生从物理这门课中都得到新的突破,学生提高解题和分析的能力,在吸收教师教授的知识的同时,创造出新的观点.做到让物理走入学生的生活,调动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物理教学变得更简单,拓展物理教学的新高度,培养新一代的物理人.而这,需要每一位物理教师共勉.
作者:赵德清 单位:江西省鄱阳县博文中学
第十篇:高中物理教学教改思维导图影响
有效的高中物理教学应该是一场生动化的盛宴,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应该被视为课堂演绎的重点.然而传统高中物理课堂中,受到教师思维的影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于僵化、单一,教师惯性扮演主导者形象而忽视学生思维培养的行为等,也导致学生参与度不足,课堂毫无生气.目前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互动参与度低的方式,主要是努力增加课堂的精彩度,然而由于对学生思维和学习需求的了解不足,也导致其当前的教学设计效果与预期之间存在极大的差距.
1高中物理课程教改中思维导图融入的必要性
1.1教学改革目标落实的要求
物理老师在日常课程教学中,希望达到的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动手积极性等,单纯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维,显然是无法达成的.运用思维导图,教师可将教学要求和内容,转化成为不同环节所需的,具有层次性、引导性、针对性的知识体系,并依照学生的学习要求和识记特点,进行具体操作任务的创设,此种设置可帮助教师活化课堂互动环节,并有助于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思维导图作为语义网络可视化的表现方式,可辅助学习者详细阐述其在知识领域中如何进行概念之间的联系连接,并可以详细展示知识导图各个细节的变化情况.因此,以思维导图此种优势为先导,将其引入到高中物理教学中时,可借助进行核心内容和关键词提取和归纳的方式,来辅助教师和学生强化对知识的了解和理解,并达成教改要求.
1.2知识点系统传递的需求
由于物理学知识相互之间具有极为明显的相关性,而思维导图简单明了的图形呈现方式,可简化复杂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并活化学生的知识结构.高中物理学习最为重要的是需要引导学生自行构建起良好的思维,教师通过对学生所设计的思维导图的观察和评估,可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思考深度和广度,并能迅速提取出学生的认知水平、规律及知识架构目前现状.这将是教师走进学生,掌控学生学习进度和水平,尊重学生个体化学习差异,关注不同水平的学生成长,改造学生目前已有的不合理认知结构等的一种重要捷径.由此可见,物理教师运用思维导图提取知识点或者直接按照思维导图中的思维架构,进行教学经验和设计的创新,其结果可作为学生课上梳理知识点的逻辑脉络,在运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对教学设计深度和广度的要求,可清晰、快速的传递到学生的脑海里,从而使得教师的课堂讲解和设计更具有互动性、人文性及系统性.
2新课标要求下高中物理中的思维导图运用契机
2.1立足知识点间关系,运用思维导图筹建知识网
思维导图作为左右脑可以同时开发的组织思维工具,主要是将各类知识点以图形的方式进行展示,从而使得单调的知识点更为形象化,抽象的概念更为具象化.思维导图的此种优势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中运用时,可有助于学生和教师将零散的各类知识点进行简单化调整,在师生共同进行知识点的提取、梳理后,知识点将更为集中化、系统化.以人教版恒定电流章中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一课为例,由于该课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为电压表、电流表的功能性介绍、两者的改装方式、电阻串并联方式、分压电路和限流电路、电阻测量的伏安法则应用等,其知识点的繁杂性、零散性以及与实践操作之间所具有的直接关联性,会使得学生在识记阶段出现障碍.教师课上的任务不仅仅是进行知识点的阐述,还需要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点的梳理和系统化串联.从物理学知识点的本质来看,不同的知识点之间存在内在的、明显或隐蔽的关系,教师面对学生知识点的串联要求,如果单纯的进行知识点的提取和内涵阐述,在学生识记时还会因知识的广、多、繁、杂,而无法精准识别和记忆.由此,思维导图的融入则更具有必要性.比如在《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教师可将本课程设计为电路测量的选择、电表改装、误差减小的方式以及对电路进行控制四个模块.思维导图的运用则是将此四个模块之间的关联性予以延展,并适当按照归属关系增加入其他知识点,借助思维导图,学生可轻松的捕捉到本课程的难点和重点,对于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也能快速掌握.
2.2巧借知识延伸功能,运用思维导图辅助复习
考试是当前高中物理教师衡量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高中物理试卷多以例题式形式来进行知识点的考查,知识点在其间分布并不集中,花样百出的习题和种类繁多的考查形式,也很容易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有些学生在每章节学习和复习之后,会产生越复习思路越混乱的感觉.面对庞大的知识体系和浩如烟海的习题,思维导图在学生课下练习和复习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为清晰的记住知识点,因此建议教师引领学生就习题练习需要,重新梳理知识点,并制作出复习可用的思维导图.该思维导图的应用,将某个专题中所涉及到的知识使用图示的方式进行网络化、系统化的呈现,从而帮助学生找到知识主干,把握不同阶段复习的要点和核心,并按照主题脉络对相关的小知识点进行集中辨识和记忆.以《电磁感》一章节的复习为例,考虑到此章节各方面的知识点均围绕电磁感的楞次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来展开介绍,因此在思维导图制作中,可将与磁感应的楞次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相关的理论,按照“感应磁场”、“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产生感应电流”、“磁通量的变化”等的逻辑思维进行延展,教师在引导学生梳理此部分的知识点时,可将不同知识点相互之间的关系作为引导学生讨论和研究的主题,进而将与之相关的各类公式、知识点、例题等逐步罗列在对应的思维导图内部结构中.事实上,借助思维导图,围绕电磁感应的楞次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所展开的本单元的各个知识点,还可以在未来的学习中进行再次延伸,这也是学生物理知识体系逐步系统化的前提.
3教改要求下高中物理课堂中思维导图运用的反思
3.1合理使用思维导图,尊重学生个体化差异
思维导图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从其本质来看与其他教学改革方式并不冲突.按照物理课堂教学的实践执行性要求,一般情况下教师会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做实验、进行课题讨论、知识梳理等.此种运作模式的背后有可能隐藏着效率不高、互相推诿等的行为.对于此种问题,思维导图的融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代为解决.但是思维导图毕竟不是万能的,不可能全面应对物理学习中的任何问题,此意识教师和学生都要具备.思维导图的制作,需要每个同学按照自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分别设计,设计出来的思维导图则必然会反映出制作者的物理学习进度、知识掌握水平以及存在的思维障碍等.正因为如此,教师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的理念下,才应该更为关注学生思维导图上设计的行为,并在引导学生设计思维导图之前,考虑小组的执行力和对不同物理学习水平学生的重视、尊重程度,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参与到思维导图的设计过程中来,并按照学生思维导图上反映出的问题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3.2适当向学生放权,坚持教师指导作用
思维导图的设计和应用的确可覆盖到物理学习的不同环节,但是在学生对思维导图应用掌握程度并不高的前提下,笔者不建议教师将思维导图设计的任务全权交给学生来处理.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并不相同,对知识点的解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自然存在偏差.即便在新课标所提出的“以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为要求的新教改中,建议教师还是应该充当学生的指路人和引导者作用,适度放权,及时给与指导和帮助,只有学生真正学会使用思维导图,才能真正发挥出思维导图对自身学习和效率提升的推动作用.
作者:沈永强 单位:湖北省利川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