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物理教学研究论文(9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对物理实验要重视
物理教学中以实验为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的过程中获取物理基础知识.并且物理现象存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学生熟知有些物理现象,但是不知这些现象中蕴含怎样的物理知识,有的物理现象是学生不了解的,比如压缩空气来引火实验.不论学生是否了解这些物理现象,物理教师都可以利用物理实验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并且注意举一反三,让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物理知识.在实际的物理实验操作中,物理教师必须以物理课本为出发点,选择书本内容来设计实验,根据学校的实验设备来改进实验,确保实验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高效课堂必须以学生具有浓厚兴趣为前提.比如,笔者在教学“惯性知识”时,设计了以下两个实验:先把10位同学的物理课本收集起来,叠放在讲台上,这时笔者给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把最下面这一本物理书迅速抽出来,上面这9本书会不会掉下来.此时同学们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都一致认为最下面一本书被抽掉,其余的这9本也会掉下来.于是笔者猛地把最下面一本书抽掉,其余的9本书稳稳的落在讲台上,此时同学们都目瞪口呆,感觉不可思议.接着笔者把自己的保温杯拿出来,在保温杯下面放上一张白纸,于是马上把白纸抽出来,同学们看见白纸抽出后,保温杯屹立不倒,连连发出惊讶的叫声.此时良好的学习氛围已被营造出来,学生的学习欲望已被激发出来,他们迫不及待地寻求这些现象的答案,于是笔者马上让学生学习课本的内容,给学生传授惯性知识,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提高了教学质量,并且给学生布置了课后思考题,让他们寻找身边的惯性现象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初中生由于心智没有完全成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所以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设计实验来导入教学内容,同时注意实验的趣味性和简单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正确看待学生的优点、缺点,鼓励帮助学生
学生在学习物理中,必定会遇到诸多难题,物理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全面看待每一位学生,不随意挖苦学生,适时帮助学生,鼓励学生,不让学生丧失学习物理的兴趣.在一次物理课上,笔者让学生用凸透镜来观察教室外景物的变化,以及靠近凸透镜的指纹.笔者请班上学习成绩反差较大的两位学生,小明是班上公认的学霸,小文是班上成绩最差的学生,两位同学分别用凸透镜观察之后,小明认为教室外所有的物体都变小,指纹变大了;而小文在指纹及室外景物观察方面与小明一致的同时,却观察到室外物体呈倒立.笔者被小文心思细腻这一特点所惊讶,并且在全班表扬了他这优点,让全班同学向他学习.此后,小文的物理成绩突飞猛进,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厚.由于他的基础较薄弱,在学习中时常遇到难题,笔者也一直鼓励他,帮助他,让他保持学习积极性.可见教师的良好诱导是学生保持学习兴趣的重要保障.教师的鼓励表扬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学生为了获取教师的注意,肯定会激发自身的学习积极性,获取知识,提升自己物理方面的综合素质.物理教师也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让他们明确自身学习兴趣的激发,必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获取物理方面的知识,提高物理实验操作技能,为以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初中生的学习习惯及基础知识储备都是有差别的,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良好地掌握物理知识,物理教师需要在课后为这些学生布置难度较大的作业,甚至让这些学生超前预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完全消化物理知识,物理教师需要布置课后作业来巩固这些知识.物理教师需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去布置课后作业,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课后作业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矫正学习态度.
四、为人师表,关爱学生
物理学科具有逻辑性强的特点,所以学生在学习时具有一定的难度.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投入足够的感情,关爱学生,给予学生挑战难度的动力.初中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所以物理教师必须时时关心学生,以自己对学生的爱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如若自己遇到挑战,也要勇往直前去解决难题.学生必定能效仿教师,以教师为榜样,饱含兴趣去学习.
五、创设并开展课外活动
物理知识遍布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物理教师可以和班主任一起协商并开展适合学生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必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外活动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思维力.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也能感知事物的美好性,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拥有学习的动力.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下的初中物理教师必须从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基础知识储备、学习习惯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关爱学生,鼓励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李东海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赣州中学
第二篇:初中物理教学学生探究问题能力培养策略
一、激起探究兴趣
1.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引发探究的首要步骤就是提出问题,如果不存在问题,那么探究过程也就没有必要了。要想让学生自发,不被要求地去探究,首先就要提出问题,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全体学生。避免学生受沉闷乏味的课堂气氛影响,即使自己有兴趣也不愿探究了解。而且不要因成绩好坏而区别对待,尤其是物理开课初期。只要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学习成绩一定十分优秀。许多以往成绩不突出的学生也有可能在物理科目上大放异彩。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
在提出问题后,可能会出现学生不支持教学工作的情况。一些成绩稍差或者没有学习积极性的学生疲于动脑思考,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这时就需要教师加以推动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游戏,如此一来,不愿动脑的学生也会受周围学生的带动而加入探究。对于成绩稍差的同学,教师可以叫上讲台做些小实验;学生在得知自己受到老师的关注后一定会加倍努力、主动探究。
二、紧贴生活,突出探究的必要性
初中生有时可能会觉得物理知识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产生学之无用的错误观念。教师要努力地把物理知识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把学生生活中不能理解的自然现象用物理知识解释明白。例如,在讲授大气压强时,我问同学们,大家有没有塞上装满开水的保温瓶塞之后,瓶塞自己弹出来的经历?学生大多都有过这样的情况,所以十分好奇。用压强知识解释之后,都觉得十分神奇,听得也格外认真并想回家尝试。这无形中更深入地了解了物理知识,增强了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创造探究条件
1.课堂上创设情境探究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使物理知识更加可信、更具说服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初中生即将步入青春期,对于身边的事物甚至公理定理,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质疑。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进行模拟操作,在学生双眼的见证下得到实验结论,那便会使这种质疑不攻自破。比如,在讲授“电流大小与电阻、电压关系”时,我事先准备好了电压表、电流表、各种阻值的电阻和足够的电线和开关等实验器材,在课堂上进行实验示范,帮助同学收集数据,以验证欧姆定理的准确性。学生由于第一次见到实验器材,都十分好奇,跃跃欲试。我叫了几名同学走上讲台进行操作,其余同学也都观看得十分认真。当然,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出现情节不严重的小错误,我作为案例及时叫停并加以纠正,为以后班级一起进入实验室时打好了预防针,保证全体同学实验时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
2.增加实验课程在教学中的比重
对物理学科的学习,校方和老师都应力所能及提供帮助。学校应加强实验设施建设,专门设置物理实验室,安排各班同学轮流做实验辅助学习,而且实验频率不能过低,尽量保证教材中每个有条件模仿的实验,都给学生亲自动手尝试的机会。教师也要陪同并帮助实验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保证实验安全。通过实验课进行物理教学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而且加深了知识的印象,用较短的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四、注意探究后分析能力的培养
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后,也需要有相应的问题分析能力与之匹配。例如,前文中提到的欧姆定律的验证,对于收集到的数据,学生需要展开思维,充分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分析和论证各组数据之间的大小或比例关系。对于难以确定结论的情况,要耐心地多次进行实验,或采取小组方式进行,多人同时实验,既能减小实验中因疏忽大意而产生数据偏差的可能性,又可以集思广益,最终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
五、总结
综上所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对初中物理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然而,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工作没有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教育部门还需在以上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推广。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综合水平较高、富有自主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学生,以适应时代的新要求。
作者:李兵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塘沟中学
第三篇:初中物理教学学生思维培养思考
一、克服思维定式的影响
在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便是让学生克服已有的思维定式,这对于实际教学过程而言尤为重要。初中物理课程中讲到的不少知识都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学生在思考这类问题时非常容易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最后得出错误答案。教师一定要从根源上纠正学生的这一观念,要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的影响,用理性的眼光来分析与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深化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有代表性的典型范例来让学生感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并且让学生意识到思维定式在实际问题解决中所带来的各种阻碍。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慢慢跳出这种思维模式,并且用科学的态度来处理具体问题。思维定式在习惯上也被称作思维上的“惯性”。在物理学习中,思维定式还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作用。比如有这样一道调查试题:一人站在平面镜前慢慢后退,则:A.镜中的像越来越小,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远;B.镜中的像越来越大,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近;C.镜中的像大小不变,像离人却越来越远;D.镜中的像大小不变,像与人的距离也不变。数据显示错选A的学生将近百分之四十,而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学生之所以会选择这个答案基本都是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这一方面说明思维定式困扰着极大一部分学生,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转变学生的这种思想观念的必要性。教师可以借助这个典型问题的分析让学生直观意识到思维定式的阻碍,并且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引导大家分析这个问题,最后找到正确答案。多经历这样的训练与积累过程后学生慢慢会养成理性思考问题的习惯,自身的思维能力也会慢慢得到提升。
二、增强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启发
思维能力的培养通常需要有效的积累过程,教师在平时的知识教学中要增强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启发,要透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来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与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在平时的知识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模式,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多创设灵活多样的思考问题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也可以及时和学生间进行交流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展开引导,让大家找到正确的思维方法。这样才能够逐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能够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极大的发展与构建。比如,在“滑轮机械效率的测定”实验中,学生通过两种滑轮分别提升不同的砝码,获得相应的数据,通过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比较,启发他们思考:同一种滑轮组提升不同重物的机械效率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由哪些因素影响的?能设计一种机械效率更高的滑轮组吗?这便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并且给学生的思考过程提供了充分的情境。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当积极肯定和鼓励,并且要及时总结归纳学生在思维上存在的各种问题与症结。这样才能够开拓发展学生的思维,将其内化为自身掌握的物理知识。
三、深化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在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展开各种有针对性的训练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也是对于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一种良好锻炼。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设定一些梯度性的思考问题与作业习题,可以尝试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类型,这往往能够更好的展开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碰到难关或者瓶颈,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一些引导与启发,尤其是要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够避免学生走进思维误区。有效的训练内容不仅能够巩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也会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在学生亲身经历物理知识的探究过程后,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物理练习来巩固学生的新知识。物理习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突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注重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按“基础题――变通题――应用题――综合题”的方式循序渐进,不断提升学生的水平。对于学生练习的反馈信息,教师应重视方法、思路的指导与引导,对用新方法解题的学生予以充分肯定和鼓励。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当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在平时的知识训练中就是一个很好的渗透过程。教师要丰富知识训练的形式与内容,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实现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构建目标。
四、总结
对于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过程而言,想要更好的实现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教师要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已有的思维定式,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基础。教师还应当增强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启发,并且要深化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这不仅能够极大的巩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也会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与构建。
作者:高仁富 单位:江苏省射阳县千秋初级中学
第四篇:初中物理教学合作学习模式应用
一、合理分工
合作学习的开展前提是需要明确合理的分工,对于初中物理教师来说,不仅要善于利用合作学习提高物理教学的课堂效率,还要善于进行合理分工,最大限度地实现同学之间的互补与互相帮助。比如说,一个学生思维敏捷,但实践操作是他的弱项,另一个学生灵敏活跃,善于进行动手操作,但是思维反应一般,这时,教师就可以将这两名学生分到一个小组中进行优势互补合作学习。再比如,一个学生的性格比较沉稳,仔细认真,但是做事比较慢,另一个学生性格比较急躁,但是做事比较快速,初中物理教师就可以将这两个学生分配到一起,让互补的两个学生进行互帮互助学习。总而言之,一个合理的分工更有利于课堂上合作教学的展开,有利于提高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师参与指导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可以存在于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上,也可以存在于学生与学生的合作中。在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习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辅助自己进行实验操作,比如,学生帮助教师拿着三棱镜,帮助教师吹气验证气压大小,帮助教师打开电流开关等等,这些看似微小的事情,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物理教师也要注意,不要将所有的讲解和操作都握在自己手中,要学会放手让学生去做,学生只有自己亲手实践操作了,才能够印象深刻,才能够加深理解。在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要放手不管,要适当地参与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中去,当教师给学生安排一个讨论的主题或者是动手实践的内容时,教师要走下讲台,融入学生的讨论中去,听一听学生的思维是什么,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合作学习不能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效率。
三、善于反思总结
孔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在初中物理合作学习教学中也是如此。作为物理,不仅要善于分工,善于组织合作学习,还要善于在合作学习之后,养成善于总结的好习惯,总结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在下一次的合作学习中更好地提高合作学习效率。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总结在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给出一定的解决方案,作为学生,也要善于总结自身以及对教师提出一定的要求,所以说,反思总结不是单方向的,而是一个相互的过程。教师还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互相给合作的同学或者是给合作的小组提出意见和建议,这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四、总结
总而言之,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更好地利用合作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课堂积极性,这需要广大初中物理教师要做到善于研究分析课堂教学内容的特点,还要善于分析学生的性格特征,在合作教学中不断改善教学方法,让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迎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合作学习前,教师要进行合理分工;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指导,善于引导和给予帮助;在合作学习后,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分析总结,给出建议和意见。
作者:陈勇 单位: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秦古镇中学
第五篇:初中物理教学下实验教学探究
一、实验课的重要性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客观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正是基于此认识,各地在进行中考命题时,实验探究题在中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比重很大,分值较高。毫无疑问,目的是想让中考更能符合课程标准,贴近各级教育部门对中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以期真正体现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创新能力。如济南市初三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物理试题,三个实验探究题共计18分,而这一类题正是考察学生实验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体现。考察的知识相当灵活,难度较大,失分较多,往往给学生一种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因此,在济南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实验题者得天下。通过对实验题的分析与论证,我们发现,济南中考实验题并不是完全照搬于课本上的实验。,而是在课本基础知识上再次升华、提炼,确实是真正贴近了《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终身探究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虽然命题老师初衷是好的,可是面对的中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他们学习物理一共才两年,思维能力还达不到相应的考察高度、对实验的认识程度还没有那么高,推理逻辑并没有相应的水平。而老师平时在授课过程中更注重的是题海教学,计算教学,因此老师平时在课堂上在对培养学生实验能力、逻辑思维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
二、实验课的备课策略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抓紧时间授课,将大量的精力用于讲解习题,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进行实验备课和教学,实验部分老师简单的讲解一下就行了。其实不然,作为一名在一线教学十几年的物理教师,笔者认为掌握好了时间分配,充分的进行实验课备课,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巨大作用,学生成绩必然提高。正是基于对此的认识,因此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备课程标准
任何一门学科考试命题的指挥棒均是该学科的课程标准,同样我们在进行课时安排、授课内容等个方面都要“受制”于课程标准。它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总抓手,是我们课程改革的中心思想。因此,作为一名初三物理教师,当你面对中考时,必须深谙此道。对课程标准对每一部分的要求和掌握程度要烂熟于心。只有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在上课的时候、进行备课的时候才能有所依靠、有章可循。因为我们知道无论什么样的新题、“怪”题,都离不开课程标准对它的要求,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我们的法宝。
2.备课本
上一节实验课和一节普通的新授课一样,不仅需要备课而且需要格外的仔细、认真,要对导入环节做好认真的预设,实验内容与前后只是如何连接,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除了常规的检查实验器材、准备备用器材,教师更应该做到实验必须提前预设,只有做好预设在能真正合理、科学的分配时间,做到万无一失。
3.备学生
新世纪的中学生,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每天会接受大量的新鲜事物,接触的是潮流前线,思维活跃,可能会在课堂上冷不丁地提出一个“古怪”的想法。因此,这需要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更要有良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轻松、灵活的处理学生带来的各种幸福的“障碍”。笔者在教学中有一种非常深刻的体会,那就是现在的学生一届比一届更活跃,一级比一级更不“惧怕”老师。我们与学生之间的代购越来越明显,之间的共同话题越来越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除了教书,更需要我们每天去接触大量的知识风暴,天文地理无所不含。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明确告诉我们,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的引领、主导作用却不仅不可忽视,而且还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实验课的预设,包括情景的预设,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和容易出现的故障。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动手排除故障,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解放了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功底,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收放自如。实验中,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做到及时的指导和帮助,重点是点拨、指导、解惑,而不是讲解和辅导学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出现的问题的原因,提高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总结
总而言之,现阶段的初中物理实验的重要性不断地提高、显现,在各地中考中的地位也不断地加强。如何科学的把握实验时间,如何真正地上好实验课,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逐步培养他们的科学世界观,这才是我们初中物理老师今后努力的方向。
作者:王亮 单位: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道通实验学校
第六篇: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优化与创新探析
1媒体创设,激发学生认知热情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自身特点,教师有效利用多种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能够为学生提供更适宜学习气氛.在媒体选择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进行操作.文学媒介、电子课件都属于可利用媒体.
1.1借助文学角度切入
教师利用生动阐述、故事引导、游戏铺垫等文学角度切入方式创设教学情境,由于操作简单易行,这应该是教师的最常见选择.利用文学角度切入物理教学,虽然是文理学科交互,但创设效果往往超过我们的想象.在一些电影、电视、戏剧镜头里,能够看到很多物理预期,这些物理现象往往更具有直观感和震撼力,能够立刻吸引学生的眼球.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时,如果教师能够拓宽视野,将学生最感兴趣的影视画面、小说描绘情境纳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一定能够给学生带来心理触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自觉性.在学习《声音的特性》时,教师讲了一个关于声音传播的小故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在与盟国作战时,在一些重要航道布设了大量“音响水雷”,这种水雷非常灵敏,能够在对方的舰艇到来时自动引爆.可盟国舰队还没有来到,这些水雷就接连爆炸,一条盟国军舰都没有炸到.原来是这样的,在德国布设了水雷之后,生活在这里的一种小虾,能够发出和舰艇发动机音响频率一致的声音,由于这种小虾太多,结果引爆了水雷.学生故事都听入迷了,对其中的物理现象也特别感兴趣.教师通过故事讲解,创设了很好学习气氛,学生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
1.2利用课件展示创设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已经成为教学常态.多媒体不仅具有强大展示功能,能够将相关物理现象用图片、文字说明、视频操作、动画等材料展示给学生,还能够与互联网形成链接,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多信息支持,拓宽课堂教学维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在电子课件制作过程中,一定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解析,不能一味复制现成的课件材料,要根据自己学生学习特点对相关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如果有可能,还可以吸收部分学生参与电子课件的筹划和制作,这样才能提高其针对性.在学习《光的反射》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将光的反射制作成动画视频,学生能够清楚看到光线的运行规律,学生对光的反射有了更为清晰认知.光的反射可以通过实验手段来进行验证,用镜子、手电、白纸和角度测量器进行现场操作,能够让学生看到光的反射规律.教师选择多媒体展示,相比手工操作更快捷、更清晰,其展示优势相当明显.
2问题创设,启动学生学习思维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有众多途径和方法,教师需要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度挖掘,找到文本和生本思维的对接点,由此展开问题设计,这样才能激活学生学习思维.教学问题设置关键要体现在一个“巧”字上,巧设悬念、引导学生自觉质疑,才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维度,促进更多教学资源生成.
2.1设置悬念问题
初中学生有极强的好奇心,教师要抓住学生心理特点,从学生关注点出发,设计更多悬疑性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针对教学学习内容和学生物理认知基础,设计物理悬疑问题,可以打破学生思维定势,调动学生思维能量对悬疑问题展开多视角探索,其激发效果是值得期待的.在《看不见的光》一节的教学时,教师提出一组问题:白色光是单色光还是复色光?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可以形成哪些颜色光?在红色和紫色光之外还有一种神奇的光,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这种光叫什么呢?它有哪些特性呢?学生开始阅读文本,展开自由讨论,希望能够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教师利用学生好奇心理,提出了一种神奇的看不见的光,顿时激发了学生探索欲望,都想弄清这种看不见的光究竟有什么样的神奇表现.物理属于自然科学,而且和其他学科进行更多联系.教师用悬念问题作为引导,能够吸引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行动,这对不断历练物理认知有一定帮助.
2.2鼓励学生质疑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保持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情,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能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尊重事实、勇于创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巧妙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内容之中,积极鼓励学生展开质疑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之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才是新课改一直倡导的.物理与现实生活有太多契合点,教师要利用学生生活经验认知,将文本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感知形成对接,学生会自觉“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社会”.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这是课堂教学中教师最需要关注的内容.在学习《显微镜和望远镜》时,教师让学生阅读文本,对文意进行梳理,然后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根据相关问题整合情况,集合价值度问题展开集体讨论.学生问题展示:显微镜观察到的物体是倒立还是正立的?为什么?望远镜为什么能够望远呢?其构成原理是什么样的?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根据学习认知情况提出自己的疑惑问题,虽然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带有局限性和幼稚性,但学生的思维已经开始启动,这种思维活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
3实验创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具体实验操作中培养学生物理认知,这也是物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初中生大多好动不好静,对物理实验充满兴趣,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通过亲自操作展示和多媒体模拟画面,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这对提升学生学习物理品质有重要帮助.
3.1教师操作引导
百听不如一见,这物理实验也是如此.教师亲自进行实验操作,能够为学生提供最直接、最直观观察机会.教师对实验操作过程进行详细讲解,对实验相关注意事项进行多次强调,能够让学生建立直观学习感知.教师利用实验操作创设教学情境,需要教师对关键环节进行重点强调,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建立实验概念,在具体操作时避免出现一些低级失误.在学习《眼睛和眼镜》一节时,教师自然联系到人眼为什么会近视这个问题.导致人近视的原因有多种因素,教师让学生随意说出一种来,还鼓励学生能够说出有效预防近视的方法.有学生说:很多人还处于假性近视的情况下就带上眼镜,这样并不科学,很可能会弄假成真,错过了矫正绝佳机会.也有学生说:眼睛疲劳时,要向远处眺望,多做做眼睛保健操,对有效缓解眼睛疲劳有一定作用.教师及时给出思维引导,学生很快就进入到文本学习中来,极大提升了课堂学习效果.
3.2媒体多元展示
教师亲自操作物理实验虽然很直观,但由于观察角度存在问题,难以让全体学生对教师操作过程进行全程观察和消化,在自我操作时,也很容易出现遗漏.如果教师能够借助多媒体对物理实验进行分解展示,不仅能够让学生看得清楚,还能够极大节省了实验教学成本.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多媒体模拟实验操作,为真正实施实验操作做好培训.多媒体展示模拟物理实验,已经成为现代物理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需要教师科学利用.在学习《汽化和液化》相关内容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汽化和液化相关实验步骤,虽然多媒体展示动画是虚拟的,但操作过程是清楚的,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很容易建立汽化和液化相关认知.如果教师现场实物操作这两个实验,需要不少实验耗材和时间,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验模拟动画,很快就让学生获得相关认知.由此可见,多媒体对物理实验教学有重要表达用途,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细节,能够帮助学生尽快走进文本内容核心.
4总结
创设物理课堂教学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还能够启动学生学习思维,对物理问题展开多元探究,提升课堂教学维度,为学生尽快走进文本内容核心做好铺垫.教师在实际运用中,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也可以利用问题设计,制造问题悬念,激活学生学习思维;还可以利用实践操作,将学生带入物理实验之中,亲力亲为实验过程,从中获得感知和体验,最终形成物理素质.
作者:王笃勇 单位:扬中市新坝中学
第七篇:初中物理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1.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不足
虽然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但现阶段依然有很多教师对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认识不够深入。在物理教学中,有的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却只看重课件的形式,强调课件的直观刺激,而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有的教师过度依赖课件,很少运用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和书面语言来辅助教学,师生的交流互动越来越少,教师依然是主体,教学效果没有明显改善;有的教师并不在常态课中使用信息技术,只是在公开课时才会借助信息技术为自己增加获胜的砝码;有的教师还不会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不会制作课件,甚至不会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同时他们也比较排斥学习新技术。这些无疑加大了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难度。
2.学生基础与信息技术整合存在差距
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对整合的影响也很大,学生的基础打得好,自然能够轻松地借助信息技术完成自主学习,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成绩。但这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然而当前,还有很多学校,由于硬件条件达不到要求,连信息技术课都不能保证,就更别提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物理教学了。例如,一些农村学校没有建设校园网,更没有教学资源库,这就导致学生上机也只是学习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根本谈不上上网查阅与物理知识相关的资料,更谈不上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学校的计算机往往形同虚设。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策略
1.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目的就是让原本抽象的物理学习具体化、直接化。信息技术的直观、生动演示,能够给物理教学增色不少,从而一改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枯燥的教学模式,活跃物理课堂的教学氛围。例如,在讲“光的色彩”时,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教学。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提前精选的色彩唯美的图片,在播放的同时穿插优美的背景音乐,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活动,能更好地实现物理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师大多借助黑板教学,学生听起来比较枯燥,也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教学活动耗时长、效果差。尤其是在物理演示实验中,很多学生无法看清实验的细节、发生的现象等,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但是引入信息技术后,教师可以将一些不便在课堂呈现或即使呈现但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观察到的实验制作成课件,并通过电子白板展示出来,学生看得清晰明白,教学质量就会有明显提高。
三、推进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整合的建议
1.加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学校及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以便提高教师的基础技能,加大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力度。同时,为了鼓励教师学习信息技术,有关部门可以组织教师参与相关竞赛,以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
2.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不仅要依赖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还与学校的硬件建设息息相关。硬件设施到位了,学生才能更便利地查阅知识内容和文献,学习的主动性才会更大。
四、结语
总之,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注重科学的渗透和科技的发展,也提出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新目标。所以,教师只有充分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进行整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作者:刘复霞 单位:山东省济宁太白湖新区石桥中学
第八篇:初中物理教学信息技术辅助作用发挥
1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自然学科,初中物理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将信息技术融入于其中,就可以有效地阻止教学内容,并且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信息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教材中抽象的物理知识传递给学生,这样就可以促使学生接受详细直观的知识内容,教学内容就会变得更为生动。其次,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教师就会考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次,优化物理实验效果。初中物理教学中含有多项实验,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将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实验情景展示出来,有助于学生识记实验步骤,理解实验的整个过程与结果,优化物理实验操作。最后,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将信息技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就必须要不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内容,这对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也可以看出,唯有教师不断学习,才能够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这样就能够实现教学效果。
2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作用的措施
从前文的分析中就可以了解到,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将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辅助性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这样才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
2.1科学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想信息技术教学能够取得理想效果,就需要遵循两方面的原则,并将两项原则整合在一起。一方面,
初中物理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信息技术理论,熟练掌握各种媒体教学,教师唯有不断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质,才能够灵活应用各种媒体的辅助性教学。另外一方面,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首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也就是说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唯有将学生的这种学习位置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够更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其次,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教师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会其主导性,也就是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最后,将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相互融合。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相互结合。另外,教师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的一点就是,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属于辅助性的作用。唯有认清这一点才不会在教学活动中产生本末倒置的现象。
2.2做好课前准备、课中使用、课后评价工作
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活动实施的时候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就应当做好课前准备、课中使用、课后评价工作。首先,在授课前,教师需要做好备课工作,对授课的相关内容有一个清晰的了解,精心制作课件,并能够熟练的操作。其次,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应当站在屏幕与讲台之间,这样在掌握学生情况的基础上,还能够采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入教学。再次,教师需要根据物理教材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并不是说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只能是辅助性的作用。如,教师在讲解浮力这一章知识内容的时候,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存在浮力现象展示给学生,如树叶在水中浮动,气球在空中漂浮等。在展示的过程中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还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入学生思考。又比如,教师在讲解压强知识的时候,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将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场景展示出来,如钉钉子,蜜蜂蜇人等。通过这些场景的展示,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当然,教师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扩充教学资源信息。教师通过对网络资源的充分应用,就能够为学生准备质量优质的课件,教师在课件进行整理的过程中,就可以采用自己的方式促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快的融入到教学中。
3结语
任何教学活动开展的时候,信息技术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仅仅是辅助性的效果,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也不例外。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在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采用相应的方法加强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教学活动。
作者:扎培培 单位:福建省永安市第十二中学
第九篇: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原则与基本途径
一、中学物理教学情境创设原则
所谓原则,是指人们说话、行事所依据的准则,它是贯穿于一切行为过程中的一条红线。另学物理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是完全取决于教师个人的主观意愿,它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与规律,必须服务于物理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和学生物理能力的提高。
(一)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导向
任何学科教学都有其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是随心所欲的东西,特定情境的设计并不仅仅是为了一时的方便,也并非是仅仅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最终它是为了更好、更高效地实现该教学目标。教师首先必须对本堂课或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做到心中有数,而后才能依此去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就中学物理教学而言,从总的方面来说,其教学要完成学生在物理、生活和社会方面的互动,实现物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能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尊重事实、勇于创新,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因此,物理教师必须围绕这个大目标及具体的课程目标出发,创设合理的物理教学情境,而不是简单地摆花架子,为了情境而情境。
(二)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能为学生所接受
情境设置是为了更好地教学。因此,它必须适合中学物理教学。而判断是否合适,有四个标准,一是看其是否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关,二是看其与学生的旧知、生活经验、生活环境相关,三是看学校是否具备相应的条件,四看是否与教师平常的教学风格与驾驭能力相符。只有满足上述四个标准,即具备物理学科特征,与特定的教学内容有内在关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学校的环境和条件方便情境创设,且教师具备创设和实践该情境的能力的情况下,这种教学情境才具有可操作性,学生才乐于接受。
(三)既贴近生活,又有趣味性
情境教学的目的就在于改变过去传统的忽视学生主体性,单调沉闷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主体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要实现此目的,一方面,要求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贴近他们旧知。只有这样,学生对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才会感到自然,师生的距离才会拉近。因此,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必须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并承接学生已经有的知识背景,以此拉近物理和生活的距离;另一方面,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具有趣味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物理问题融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途径
依据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并结合初中物理课程的特点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总的来说,物理教师可以立足于教材内容、学生身心特点、生活环境和现有条件,努力挖掘一切可利用的因素,创设合理科学的教学情境
(一)善于、巧于设疑,创设问题情境
认识源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只有在实践中对某一事物、现象过程产生了疑问,才会产生去了解这个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动机。在课堂学习中同样如此。问题情境是中学物理教师使用最多的教学情境。通过适当的情境创设,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刺激学生思考,推动他们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只有通过适当的方法,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解的欲望,他们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才会被调动起来。因此,教师要课堂中,要学会如何利用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旧知及生活经验,设计和提出相关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主动探究的情境,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笔者曾经在讲授《功》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做功的2个要素,在讲台上摆放了一个火柴盒和一块大小相同的石块,请学生用一根指头在讲台上将这2个东西分别推动2个厘米,问他推动这两个东西的指头的感觉是否相同;然后,再请另一位同学用指头将该石块推动2厘米和10厘米,再问该同学,不同的距离,他用的指头感觉怎么样?2名同学都回答感觉推动不同重量的东西和将东西推动不同距离,手指头的感觉不同;最后,我请所有同学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就这样,同学们在这种情境中,积极思考,较快地了解了力和距离2个要素与功的关系,从而非常自然地引入了“功”这物理概念。
(二)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创设生活情境
一般来说,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和生活环境相同、相近相似的教学情境,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感到亲近、自然,因而更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学生在一种非常自然的感觉中接受新的知识。因此,物理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挖掘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践、生活环境的内在联系,承接和运用学生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强化学生体验。笔者曾经观摩过一位老师讲授《匀速直线运动》一节,为了顺利地引入“速度”这一概念,这位老师先是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内有爬行的蚯蚓、正在行驶的汽车和正在跑步的运动员的视频,然后给学生提出了“里面哪个最快,哪个最慢?在生活中如果时间固定或者路程固定的话,我们一般如何比较和测量运动的快慢?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那么又如何判定物体运动的快慢?”等问题。当大部分学生正确回答了在路程或时间固定的条件下如何判定物体运动快慢的问题后,又引导他们回答当两个物体的运动时间和距离都不一样,如何判定其运动快慢的问题,从而引出以“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速度”为标准来判定物体运动的快慢的认识。这样一来,物体运动的“速度”这一概念就在这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中被学生自然地接受。
(三)通过实验教学,创设实验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老师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实验情境,让学生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既使学生加深了对物理概念的认识与理解,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当然,物理实验情境的创设必须要结合教材和学校的条件进行,该是教师演示的实验,尽量由老师完成并适当设问,学生观摩回答问题,一些操作难度不高,安全系数较高的实验,可由老师设计,由学生独立完成或师生共同完成。
(四)利用教材插图或自做图片,创设图景情境
对于初中生来说,其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形象思维依然是他们的习惯。因此,对于一些物理原理,老师最好通过直观的形式展示给他们。前文所述的实验情境是一种有效办法,除此以外,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或自做图片,创设图景情境也是另一种行之有效的情境教学方法。创设图景情境可以是教材的插图,或相应的图片、照片,也可以是教师或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在黑板上画出的示意图,如受力的图示等。这些图景简明直观,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问题。
三、总结
总之,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接地气、贴近他们生活与情感的学习氛围,对于充分发挥学生物理学习的主体性作用,提高中学物理教学的实效性,非常有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立足于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可资利用的条件,按照一定的原则,通过一定的途径,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大力推行情境教学,提高中学物理教学实效性。
作者:陆雪芳 单位:江苏常熟市淼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