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舞蹈教学探讨(4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舞蹈教学探讨(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舞蹈教学探讨(4篇)

第一篇:高校舞蹈教学非技术因素培养

[摘要]传统舞蹈教学中,多数学校和教师都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舞蹈技术训练上,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舞蹈技巧,但是并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舞蹈表演也缺少艺术表现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对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技术性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并最大化地发挥出其积极作用,突破当下教学的诸多瓶颈,推动高校舞蹈教学迎来新的发展。

[关键词]舞蹈教学;非技术因素;培养和运用

一、高校舞蹈教学中非技术因素的含义和特征

所谓非技术因素,是相对于技术性因素来说,高校舞蹈教学中,舞蹈知识和技能都属于技术性因素,而除此之外的动机、兴趣、意志、情感和性格等,则属于非技术性因素,并对整个教学有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需要得到充分重视。首先是动机的定向作用。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从动机开始的,如果有了正确的舞蹈学习动机,树立起了远大目标,学生就会自觉沿着这个既定道路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前进,步步为营,久久为功。其次是兴趣的促进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教育界普遍认同的真理。如果学生有了足够的学习兴趣,就会主动克服各种困难,直到目标的实现。再次是情感的辅助作用。舞蹈从本质上来说,乃是一种情感的抒发。所以如果能够激发学生对舞蹈艺术的热爱之情,并体验和表现作品中的情感,将会使他们的学习和表演质量得到有效的补充。再其次是意志的维持作用。舞蹈学习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和艰苦的过程,甚至要经过多次曲折和反复,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注定是难有收获的,所以顽强的意志能够起到积极的维持作用,实现既定的目标。最后是性格的稳定作用。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在漫长而艰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情绪、意志等难免出现波动,而如果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性格,那么就会自然形成可塑性和稳定性,保证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

二、高校舞蹈教学中非技术因素的培养和运用

1.兴趣因素的培养和运用

兴趣是一切学习活动最好的老师。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兴趣表现为一种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继而在此基础上产生动力,并长时间保持轻松愉悦的学习状态。在当下高校舞蹈教学中,多数学生都在学习兴趣方面存有明显不足,只是在教师的要求下按部就班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习效果的提升。因此应该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作为教学的开始。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对学习目标的明确。包含为什么要学习舞蹈,怎样学习,通过学习达到何种效果等,通过这些目标的明确,使目标的导向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继而产生求知欲望和兴趣。其次是采用灵活的多样的教学方法。舞蹈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特别是技术练习,更是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仍然单纯地采用示范法、讲述法等常见的教学方法,则必然会加剧这种枯燥感。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革新,将一些能够拉近师生距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学习意愿的教学方法引入其中。如对话式教学法,就主张师生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其打破了以往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传统,而是给学生以更多表达学习诉求、感受的机会,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的要求对教学进行新的审视,能够让学生感到一种重视感、被关注感,继而提升学习兴趣。此外在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环节中,也都有很多激发学生兴趣的切入点,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选择。

2.动机因素的培养和运用

人类一切有意识的行为活动的产生,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并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所以动机越强,学习效果也就越好。当下高校舞蹈教学中,多数学生都缺乏必要的学习动机,只是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学习效果也自然有限。需要教师从多方面入手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增强。首先是教师的率先垂范。与一般理论课教学相比,舞蹈教学带有口传心授的性质,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是较为紧密的,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要通过多方面的示范,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在进行示范时,教师得体的服饰、到位的动作、投入的情感等,都会让学生产生相应的触动,感受到舞蹈艺术的特有魅力,并对教师产生相应的信任感,有经验的教师就会抓住这种时机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的学习欲望得到巩固。其次是教师的积极鼓励。教师及时有效的评价,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极大影响,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的评价应该以鼓励为主,既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当下取得的进步,又能够明确自身存在的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认真、全面地观察,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而不是专挑毛病和不足,逐渐培养起舞蹈学习的自信心。

3.意志因素的培养和运用

意志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自觉支配自身行动、克服苦难,实现既定目标的心理过程。特别是对于舞蹈学习来说,本身就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如果没有坚韧顽强的意志做保障,很容易半途而废。具体到意志的培养来说,首先要通过成功来树立自信。自信心是意志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信心越强,意志也就越强。因此教师要制造一些可以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如参加演出和比赛等,既可以获得实践锻炼,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其次是以情感促进意志。意志力的原型是炽热而激烈的情感,而舞蹈本身就是一个情感体验和抒发的过程,对此教师可以结合一些舞蹈作品和舞蹈者,引导学生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如《千手观音》《俏夕阳》等作品,残疾人和老年人都能在舞台上大放异彩,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更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最后是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舞蹈学习并不是教师要求下的学生完成任务,而是应该成为舞蹈学习者自觉主动的追求。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也自然没有什么意志力可言。教师可以和学生一道,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并按照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前进,步步为营,久久为功,始终坚定走在努力和提高的道路上。

4.情感的培养和运用

情感是舞蹈艺术的灵魂,也是舞蹈创作、表演的起点和终点,贯穿于整个舞蹈学习过程中。所以情感的培养也应该是立体的,全方面的。首先是培养学生对舞蹈的热爱之情。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学生们对舞蹈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热爱,之所以学习舞蹈,更多的是将其作为升学和就业的工具。不能否认舞蹈的技术性、工具性特征,但是功用价值的实现,乃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门艺术为基础的,如果对舞蹈本身没有热爱之情,整个学习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要求教师以谈心、交流等形式,先了解到学生对舞蹈学习的态度和认识,然后再予以有针对性的引导,通过认识上的转变为学习打好基础。其次是体验舞蹈作品中的情感。每一部舞蹈作品都是情感的结晶,体验作品中的情感,既是舞蹈表演的需要,也可以让学生对舞蹈艺术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所以教师教授新的作品时,不能一开始就从技术角度切入,而是和学生一起对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包含创作者的个人信息、作品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想要通过这首作品表现出何种情感等,让学生形成相应的情感触动和表演欲望。再次是表现舞蹈作品的情感。本身热爱舞蹈艺术,又体验了作品中的情感,所以舞蹈表演中的情感表现也水到渠成了。表演环节中的一个关键点在于,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参加舞台实践,获得与观众的情感共鸣的同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历练。

5.性格因素的培养和运用

性格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良好的性格更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如果学生具有谦虚、勤奋、自信、严谨的性格特征,整个舞蹈学习也就成功了一半。反之,如果学生具有消极、松懈、敷衍等性格特征,则必将一事无成。所以性格正是非技术因素中的核心。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首先应做到因人而异。学生之间的个人条件是千差万别的,由此对教师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个是不能用同一个标准要求所有学生,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否则只会让学生感到教学的呆板和僵化,继而产生厌学情绪。另一个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完善。比如有的同学喜欢受到表扬,稍微一点鼓励就可以给他们以极大的动力;有的同学对表扬不太在乎,必须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才会认真。只有通过区别对待,才能使学生的先天条件和个性特征在教学中受到充分关照。其次是自我评价。在性格的培养过程中,教师是外因,学生自身是内因。只有内外因相结合,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因此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要引导学生在成功、失败、挫折等多种状态下,都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并通过对现状的全面分析,总结出当下的优势和不足,并在下一步的学习中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这种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不但对当下的舞蹈学习尤为重要,对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在高等教育整体大发展的背景下,高校舞蹈教学也迎来了新的突破。与此同时,整个社会也对舞蹈人才有了更高标准的需求,因此需要对教学进行更加全面和客观的审视。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当下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对舞蹈艺术缺少热爱之情,舞蹈表演缺乏艺术表现力等,从根本上来说都是过分重视技术训练,而忽视非技术因素的培养所致。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理应对非技术因素的培养有充分的重视,使其特有的价值和意义得到最大化的发挥,使高校舞蹈教育水平得到本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邹飞鹏,黄文君.舞蹈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分析[J].黄河之声,2016(23).

[2]张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开展思路及优化思考[J].戏剧之家,2017(15).

作者:王凯 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第二篇:高校舞蹈教学情感表现力提高策略

摘要:舞蹈是一门高雅艺术,舞蹈本身可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陶冶人的情操。舞蹈的发展历经了时代的变迁和进步,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也逐渐变成了我国文化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艺术形式。而在高校舞蹈教学中,需提高学生优秀的舞蹈素养和舞台综合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其情感表现力。笔者从目前高校舞蹈的教学情况展开,通过分析提升学生舞台情感表现能力的重要意义,进而深入探讨具体提高其情感表现能力的诸多可操作方法。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情感表现力;策略

一、我国高校舞蹈情感表现力教学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文化、经济各方面的不断发展,民众的审美水平也在逐渐提高,对舞蹈教学的重视与投入也因此逐年增长,对舞蹈教学的要求也从对动作规范、编排,上升到学生的情感表现力的呈现。然而,目前相当多的高校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的是同学们的动作是否标准,即主要关注的是肢体的协调性和规范性。在此种教育体系下的舞蹈学生们通过勤加练习,可以学习到专业的理论上无可挑剔的舞蹈表现形式,但一旦到了实践中,学生所表演的舞蹈却总让人感觉“少了点什么”。而在高校教育中所缺乏的正是至关重要的舞台情感表现力。拿民族舞来举例子。穿上民族服装的学生在舞台上表演民族舞蹈,也许他可以准确无误地跳出这支舞蹈的所有动作要点,但从观众的欣赏体验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毫无疑问这种现象就是缺乏情感表现力造成的。但不可否认的正是目前高校舞蹈教学对舞蹈情感的表现力上的培养不予重视造成的,学生难以真正体会到这一系列舞蹈动作中所实际蕴含的意义,或者说,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该舞蹈,更无从谈起个人对舞蹈动作和内涵的思考了。但这,正恰恰是一个优秀舞蹈作品的灵魂所在。如此这般的教育,长期下来使学生越来越缺乏对舞蹈内涵的体会,因此导致在实际表演中无法引起观众与之共情,无法抓住观众的心也就注定无法成为优秀的舞者。

二、提升学生情感表现力的重要意义

在大学阶段的教学中,对舞蹈的内在意旨和其所蕴含的精神内核的体验比仅仅学习舞蹈的动作形式更为重要。这个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深刻体会舞蹈作品内涵、提升舞台情感表现力、提高舞蹈教学效果。

(一)深刻体味舞蹈作品内涵

舞蹈作品是无数优秀前辈舞者留下的艺术结晶,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含义,如果能将每一个舞蹈作品的标准动作、内在意义与舞台表现力三者相结合,则可以显著提高教学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在台上的表现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舞台情感表现力,可以提高学生对舞蹈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对其所要传递的思想内容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以此大幅度提升整体的教学成效。

(二)提升舞台情感表现力

舞者若想在演出时完美展现其魅力,不仅需要具备优美的姿态和强大的舞台把控力,更需要的是其对该舞蹈的精神内核与舞蹈主题的深刻传达。让观众获得情感体验并引起强烈的共鸣才是具备舞台情感表现力的体现,而这对舞蹈教学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舞者通过眼神、动作、面部表情等来传达自己对该舞蹈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与台下观赏者建立某种微妙的联系,提高该作品的审美体验。”

(三)提高舞蹈教学效果

舞蹈教学效果的提升不仅意味着使学生学习到关于舞蹈的基本技巧、舞台表演等专业知识,更具有意义的是如何能切实提高学生在舞台上的情感表现力。可以预见,如果高校重视增强学生舞台表现力的引导,在未来的表演中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成效。

三、提高学生情感表现力的方法探析

提升舞蹈专业同学的舞台情感感染力对于高校专业教学具有重大意义。“具体教导中应依据具体情境,选择具有成效的方法深刻体味并理解作品的内涵,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审美能力、舞蹈表现力,增强学生舞蹈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并掌握有效的情感艺术表现手法。”

(一)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舞蹈表现力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往往是多个学科共同起作用的,如文学、艺术、音乐、美术等,各个学科互相作用使得学生的全方面的素质得到充足的的提升,从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表达舞蹈的情感内核。具体到教学中来则是:一方面,高校的舞蹈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培养自己的艺术气质,加深对于音乐作品、舞蹈作品的理解和认识,这样可以在第一时间解答学生练习舞蹈时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应当从一开始就向学生明确对他们的要求。即对于舞蹈专业学生来说,他们的任务不仅是学好舞蹈动作,更必须同时理解每一个动作背后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多方面选修课的学习,从而扩大各个学科的知识面,成为具备综合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为深入地了解舞蹈的意义和内涵以及准确进行情感的表达和传递奠定基础。

(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精神内核

在进行传统的舞蹈动作教学前要对该作品进行全面而又深入的解析,即抽出一定的时间来阅读或观看与该作品有关的资料,如小说、电影或歌剧。只有在深刻地理解体会作品的内容之后,才能更好地抓住一个舞蹈作品的精神核心,才能在进行舞蹈教学时游刃有余。具体而言,应该先搜集关于作品的全部文字数据资料,并将舞蹈作品放在某个特定的创作背景、创作条件,以及特定的历史文化之下进行全方位地考察,对于整个舞蹈作品所表现的文化、习惯、人物、风俗等内容进行研究,从整体上来理解作品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增强同学们的舞台情感感染力。

(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若想彻底展现舞蹈之优雅美丽,那么跳舞的人自身需要具备较强的审美意识与水平。而在大学教育中,如想全面提高其在舞台上的情感感染力,则首先应通过加强对经典作品的鉴赏能力来间接加深学生的综合素养。但需注意的一点是,要注重不同人审美的个性差距,即提高审美能力并不意味着所有人对于同一部作品的理解和观感是相同的。相反,差异带来独具一格的魅力,不同的人对于同样的舞蹈作品有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是应当被鼓励的。在舞蹈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启发学生开拓自己对每一独具特色的舞蹈动作的认识和理解,而不是单纯地去学习肢体动作和千篇一律的面部表情。欣赏舞蹈作品的时候,要全身心投入到舞蹈动作中去,沉浸其中,唯其如此才能与舞蹈的精神相连接。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手头所有的文字材料、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从而极大提高他们的舞台情感表现力,最佳的状态当然是人舞合一,即将自身与舞蹈合二为一,每一个动作都值得回味。如此一番过程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探讨之前的观赏过程,互相交流彼此对舞蹈的理解和感受,以及探讨还存有疑惑的地方。高校的舞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润物细无声地去引导学生提高其鉴赏能力,提高其舞台表现的能力。

(四)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

舞蹈艺术具有上千年的历史传统,经历风雨,仍旧深受欢迎。这不仅在于舞蹈这种艺术形式本身的顽强生命力,也离不开每一代献身舞蹈的艺术家们的创新和发扬。舞蹈最初便是用来表现内心的情绪感情、思维习惯、风俗民情的一种形式,这便是舞蹈的情感体现,但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作品很难产生类似的情感体验,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高校舞蹈教师不应抹杀这种差异,反而要做的是鼓励和引导每位学生发挥他们的创新力和创造力,而这也可以提高舞蹈教学的形式,使之丰富多彩起来,不至于乏味无趣。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来编排一段舞蹈,或是让学生给大家讲一讲自己的奇思妙想,或是几个人说一说自己的独到理解……这些都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办法,也是提升教学效果之良方。正是在这种天马行空的教学体验中,同学们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没有受到抑制,而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那么他们对于舞蹈必然拥有了自己的看法,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自然而然的,其舞台情感表现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总而言之,高校在舞蹈方面教学方式革新上大有可为,提高学生情感表现力十分重要,必须重视起来。每一个教学工作者,在开展教学时,都应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舞蹈学习当中体味舞蹈的动作之美和韵律之美,而不仅仅是形式化的教学,唯此,才能真正提高舞者的情感表现力,真正实现舞蹈教学的意旨。

参考文献:

[1]李志晓.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情感表现力的策略探究[J].大众文艺,2016,(01):234-235.

[2]孙达,李曼.关于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的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8):52.

[3]刘寒冰.试论大学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情感表现力的方法[J].音乐时空,2014,(22):117.

作者:涂元元 单位:贵州大学音乐学院

第三篇:高校舞蹈教学学生艺术表现力探讨

摘要:舞蹈是一门表现力的艺术,好的舞蹈充分体现了技与艺的结合、形与神的统一、虚与实的兼备、表情和动作的协调配合。本文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多个角度出发对高校舞蹈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艺术表现力做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艺术表现力

舞蹈表演是一门综合艺术形式,在众多艺术表达形式中,舞蹈表演是艺术创作与再创造的活动,是情景再现塑造人格形象的活动,亦或是编创者思想情感的活动。舞蹈主要是运用技术技巧来描绘意境、抒发情感、塑造形象,可见舞蹈是一门表现力的艺术,好的舞蹈充分体现了技与艺的结合、形与神的统一、虚与实的兼备、表情和动作的协调配合,这几方面也是舞蹈表现力最为关键的要素。对于高校舞蹈教学而言,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表演艺术水平,以表现力为中心,将舞蹈艺术和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为学生日后从事舞蹈演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用音乐增强舞蹈的艺术表现

舞蹈表演艺术是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及审美艺术的结合体,如果失去音乐的辅助,那么舞蹈表演也会黯然失色。音乐与舞蹈密不可分,形同“鱼水”,两者相互依托,相互作用。舞蹈与音乐都属于艺术创作和加工范畴,两者的归宿与目的是源于生活、还原生活本质、高于生活并服务生活,音乐为舞蹈表演艺术提供鲜活的创作源泉,音乐中的停顿、节奏、重音、语气和呼吸等都为舞蹈表演艺术的深化提供宝贵借鉴。目前国内外很多优秀歌舞剧作品由音乐剧作品改编,同时也有极多音乐作品被改编成舞台剧在国内外舞台中展演。音乐主题的呈现不止通过单纯的器乐形式,而是通过舞蹈动作编排、剧本叙述、舞美配合,甚至声乐演唱形式参与其中,通过背景音乐的播放加上舞蹈动作的表达,构建起舞台与观众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芭蕾舞剧《天鹅湖》就是典型音乐与舞蹈表演艺术完美结合的范例。其中最著名的四小天鹅,欢快的音乐旋律,伴随着天鹅湖畔的白天鹅步伐,轻巧而灵动的表现出来,芭蕾的舞蹈动作与音乐的节拍、旋律及明亮抒情的大调调性戏剧的表现出来。我们试想,如果白天鹅在湖面跳起舞来但没有音乐的伴奏,是否会显得苍白与凄凉呢?所以,音乐本身为舞蹈表演艺术提供巨大审美空间与创作力量。

二、把握情感基调,强化舞蹈艺术表现

舞蹈是一种人体肢体的艺术形式,人因为有了情感才拥有了绚丽多彩的生活,舞蹈因为有了情感,才拥有更生动的艺术表现力。一个完美的舞蹈,需要有深度的情感融入才能演绎到极致,情感是舞蹈的灵魂,对舞蹈表演有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舞蹈又是抒情化的表演,情感基调贯穿始终,任何肢体动作与舞蹈技术都与情感密切联系。这要求学生要对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要有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不同的生命音符和动作,然后运用恰当的舞蹈语言表演给观众,使舞蹈动作与情感交融,实现舞蹈动作与观众心与心的交流。学生要认识到,情感是舞蹈表演的基础,情感能够丰富舞蹈表演人员的面部表情,这对于调动观众的情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要在日常生活与训练中,通过身体力行,观察生活的细枝末节,深入了解人物情感的具体状况,掌握舞蹈情感的深意与最佳表达方式。通过不断尝试,把握情感基调处理的技能,只有细致的情感把握才能演绎出更多精美绝伦的优秀作品。

三、注重气息在舞蹈中的作用

气息对于舞蹈表现力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气息可以促进舞蹈动作和情感的统一。气息的变化主要有长短呼吸、强弱呼吸、收张呼吸和急缓呼吸几种,舞台艺术表演往往比日常生活形式要更夸张化,但是却依然没有偏离真实的情绪轨道,例如气息在表现动作情绪悲伤的时候,是短暂静止或者延长的状态;在表现动作情绪欢快的时候,是流畅轻盈充满律动;在表现动作愤怒的时候是焦灼急促带有顿点的。舞蹈动作是通过舞者的肢体意识产生出来,那么真正使得人的精神受到外界刺激,对情感的色彩做出鲜明反映从而达到肢体和情感统一的效果,就是气息的催化导致。气息在舞蹈表演的作用中还表现为气息对舞蹈节奏的深化,可见节奏是一个舞蹈的基础条件,在舞蹈表演中节奏无所不在。不同的节奏能体现不同的舞蹈映像,而节奏也恰恰正是一个舞蹈的制约者,它让一些看起来没有规律的动作通过强拍、弱拍、次强拍、次弱拍等的组合,变成一段段有生命的韵律。气息在节奏的内部活动里,是一个千变万化的使者,它为节奏的力度和情绪的拿捏控制、一个舞蹈完美展现其意境以及情绪的表演,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气息在舞蹈表演的作用中表现为对舞蹈动作幅度的弹性化,动作的幅度一直是舞蹈表演中尤为重要的一方面,我们这里说的动作幅度的弹性化,指的是对一个动作的延伸、撑长、放大以及收缩内敛的内部调控。有意识的气息运动能调控一个动作外放内收的不同状态,动作外放时通常吐气延长往远,动作幅度饱满,柔软中带有撑的力量;内收的时候吸气往上,幅度稍小,寸劲后有延长的趋势;放大的时候吐气无限往几个平面放射,幅度大,力量饱满,爆发力强。

四、加强舞蹈基本功训练,强化学生表现力

(一)重视学生舞蹈基础训练

舞蹈演员凭借自身的专业能力才可以把舞蹈作品的情感与内涵更好地呈现出来,让舞台效果达到最佳。高校舞蹈教学中必须要强调学生的舞蹈基础训练,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够把舞蹈作品的基本内容和其中的情感更好地表达出来,若缺乏一定的舞蹈基础,学生表演动作的标准性、情感的表达也都会受影响。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必须认识到舞蹈基本功练习的重要性,如此才能够真正帮助他们增强舞蹈技术水平,才可以让学生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更加合理的应用舞蹈技巧。老师还需要定期进行一定的基本考核,检测学生的基本功水平,避免学生因为忙于实践演出而忽视了日常的基本训练。

(二)注重把握舞蹈作品内涵

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舞蹈作品的内涵与思想,才能够更生动、充分地将情感通过舞蹈动作表现出来,并给予观众丰富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要了解作品的主题与内容,为舞蹈的生动演绎奠定基础;还要通过自我的体会与感受拿捏角色形象,从而更生动地表现出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要充分、合理地利用情绪,提升舞蹈表演的表现力,构建一定的情境,达到感染观众的目的。学生们对于舞蹈作品的深入理解,可以帮助他们在实际的表演中选择更加合理的方式融入舞蹈技巧,进而有效地发挥出烘托气氛、表达情感的作用。整个舞蹈作品用更加流畅的方式来呈现,不但可以让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获得愉悦的体验,同时也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

(三)增加学生舞台表演经验

笔者多年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在舞蹈表演时都往往会存在紧张、怯场甚至做错动作的问题,从而造成舞蹈技巧无法在舞蹈表演中更合理的融入,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便是学生缺乏丰富的舞台经验。我们可以采取实践表演活动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临场心理,让学生不再怯场,让他们经历更多的舞台表演实践,积累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从而消除他们的紧张感,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确保舞蹈技巧和表现力的正常发挥。

五、注重舞蹈表演技术技巧的科学化

舞蹈表演的技术技巧无疑也是舞蹈表现力的重要因素。在舞蹈表演中技术技巧的应用是为了能够更加形象、更加生动地表达舞蹈作品中特定的情绪、特定的内涵。舞蹈技术技巧的合理化处理是为了创造出更具观赏性以及更具冲击力的舞蹈作品。舞蹈编排要注重技术技巧的科学化。一要抓住特点,加强技巧训练的针对性。舞蹈技巧的训练,除了完成舞蹈专业规定的训练内容和项目之外,还应当根据不同的训练对象的实际情况和特色,有针对性的安排训练项目和内容进行训练,使这门课有更强的针对性。例如男生的翻腾跳跃类技术技巧动作,应当强调动作的爆发力和滞空时间,强调反应能力,注重力道;而女生在练习翻腾跳跃类技巧时,更应注重协调性,强调美感。二是要抓住要点,注重训练的科学化。抓要点的科学化训练是舞蹈技巧训练迈向更高台阶的一种标志,能否抓住要点、能否进行科学化的训练主要在于舞蹈教师的作用。在进行舞蹈的教学与训练时,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教授舞蹈技能的层面,而是要注重学生在舞蹈训练中的情感体验,通过情感体验来激起学生的审美意识、艺术感受与创造性思维,这些是舞蹈教育区别于一般文化教育的地方,也是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汪艳秋.舞蹈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的若干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

[2]陈雯,崔鹃.浅谈舞蹈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1,(03).

[3]王昭.浅谈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影响因素[J].大众文艺,2014,(03).

作者:穆世琇 单位:太原师范学院

第四篇:高校舞蹈教学学生舞台表现力分析

摘要:本文从高等院校舞蹈教学实践的角度入手,针对高等院校舞蹈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对舞蹈舞台表现力的重要性进行研究,最后针对学生舞台表现力的培养策略进行分析,希望能让学生在演绎舞蹈的过程中的舞台表现力进一步提升,让学生成长与发展成真正意义上的专业舞者。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舞蹈表现力;培养策略

舞蹈是一种独具艺术魅力与感染力的行为艺术,是舞者通过对肢体语言以及身体语言的综合应用,以实现对艺术美感以及情感传达的特殊艺术表现形式。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类型,舞蹈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舞台表现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所演绎舞蹈动作对受众的感染力。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舞台表现力,这一问题备受各方工作人员的关注与重视。只有做好了对学生舞台表现力的培养,才能让学生在实际的舞台演出中有更加完美与精彩的表现,让受众能享受到舞蹈盛宴。

1高校舞蹈教学现状

我国高等院校中,舞蹈教学的起步相对较晚,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导致舞蹈教学当前仍然处于初级发展与探索阶段。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可达到国际舞蹈教学水平的高校非常有限,所培养出的学生在舞台表现力方面存在一定缺失。导致高校舞蹈教学质量和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包括教育人员重视度不高、学生缺乏对舞蹈艺术的鉴赏能力等。为了弥补这一短板,近年来各大高校逐步开始增加对舞蹈专业教育资源的投入,但对于舞蹈教学质量提升并未起到实质性的帮助。高等院校的舞蹈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片面增加对学生舞蹈技能的训练,导致学生在舞蹈表演以及舞台表现力方面长期滞后,难以领悟舞蹈艺术以及舞蹈作品中需要传递的真谛。舞蹈表现力的缺失导致学生在演绎舞蹈动作的过程中难以充分彰显舞蹈艺术的感染力,舞蹈表演难以让受众产生赏心悦目的感觉。因此,现阶段高校舞蹈教学实践中必须积极探索培养舞蹈表现力的相关策略与方法,以提高高等院校舞蹈教学的整体水准,实现舞蹈专业学生的良性发展。

2舞蹈舞台表现力

所谓舞蹈过程中的舞台表现力是指舞者在对舞蹈内容有深刻认知,充分感悟舞蹈艺术美的前提下,实现舞者自身肢体语言、情感色彩、舞蹈作品核心思想等元素的有机结合,通过肢体动作将这种情感感悟传递给受众,让受众感知舞蹈作品以及舞者独特的艺术魅力,使表演者、受众、舞蹈作品三者形成情感共鸣。舞台表现力是一名优秀舞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与能力之一,作为一门“演”的艺术,情感这一因素应当始终贯穿舞蹈作品演绎的始末。舞者可以借助自身扎实的舞蹈表现技巧,基于对舞蹈作品的深刻感悟,激发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一种相对夸张的表现形式对舞蹈本身的情感色彩进行加重与创新,使舞蹈作品的核心思想与文化内涵能最大限度地传递给受众。从这一角度来说,高校舞蹈教学实践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舞台表现力的培养,以促进学生舞蹈表演水平的提升。

3舞台表现力培养策略

3.1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完善舞蹈评价工作体系

高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围绕对学生舞蹈技能训练的培养贯穿舞蹈表现力,让学生在无形之中接受有关舞蹈表现力的培训。教师应通过递进式的教学方法提升舞蹈技能,同时在舞蹈技巧中融合表现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特别注意对学生的能力进行针对性指导,切忌对零舞蹈基础的学生进行高强度的舞蹈训练。在调整舞蹈教学课程结构的同时还应探索改革舞蹈评价工作体系的方法,在舞蹈课程评价考核体系中纳入有关学生舞蹈表现力的评价内容,以这种方式让教师与学生对舞蹈表现力引起重视。一方面,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日常训练表现,评价学生在舞蹈上的舞台表现力;另一方面,教师可多借助多媒体技术,侧面观察学生对舞台表现力的掌握度,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用PPT为学生播放经典的舞蹈视频,让学生扮演“评委”的角色,点评视频中舞者的舞蹈表现力,给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从侧面了解学生对舞台表现力的认知情况与掌握度。

3.2强化舞蹈功底,提高舞蹈技能

对于舞者来说,标准化的舞蹈动作以及良好的肢体协调能力可以说是展示舞者在舞台上表现力的重要前提,是对舞蹈技能的升华。换言之,舞台表现力是以舞蹈功底为基础而建立的。为了提升学生的舞台表现力,在高校舞蹈教学实践中就必须强化有关学生舞蹈功底的学习,规范舞蹈动作,提高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以及自身柔韧性,让学生在舞蹈时肢体动作更富艺术感染力。对舞蹈艺术的展现是以舞者肢体演绎为基础生成的,灵动的肢体动作能将舞蹈中蕴含无限的艺术魅力充分挥洒出来,舞者手指的屈伸、大腿的伸展、腰肢的摆动,甚至一颦一笑都会对舞蹈演绎的水平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在此过程中展现良好的舞台表现力。因此,在日常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适当增加舞蹈技能练习以及模拟演绎的占比,从细节入手,对学生舞蹈时的肢体语言进行密切观察,及时指出学生肢体动作不到位的地方,并加以示范,让学生将情感因素充分投入对舞蹈动作的演绎中,让整个舞蹈更具灵性,将舞蹈艺术的内涵与意义充分展现出来。

3.3加深学生对舞蹈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演绎舞蹈

一些高校舞蹈教师在从教过程中将舞蹈单纯地视为一项技术性课程,舞蹈教学目标过于片面,即指导学生熟练掌握舞蹈演绎技能,尽可能惟妙惟肖地模仿著名舞蹈艺术家的舞蹈作品。在这种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过分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在理论教学方面相对薄弱。换言之,学生在尚未充分理解舞蹈作品内容与艺术内涵前就进行舞蹈动作的训练,导致所演绎出的舞蹈动作过于冰冷、生硬,无法向受众充分传达舞蹈的核心思想。从舞台表现力与舞台感染力的角度来说,舞蹈演绎不单单应当是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更应当是一种独具内涵的艺术作品。每一套舞蹈动作的设置,舞蹈动作流程的编排都有相应的意义。纵观经典、优秀的舞蹈作品,它们不单单有优美的舞蹈动作,更蕴含了独特的文化意蕴。学生要想在演绎这些舞蹈作品时进一步丰富舞台表现力,就必须先充分认识到这些舞蹈作品的文化内涵,形成自身对作品独特的理解与感悟,尽可能与舞蹈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形成共鸣,最终才能将舞蹈动作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所以,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在进行舞蹈技能专业训练的同时加强理论知识教育,向学生灌输舞蹈理论知识,让学生逐步具备独立分析舞蹈作品创作意义与文化背景的能力,感悟创作者的情感艺术,引导学生利用舞蹈动作的演绎实现对作品的二度加工与创造。只有学生形成了对舞蹈作品的充分认知,才能实现舞蹈演绎与情感因素的有机结合,将情感蕴藏在舞蹈动作中,以灵活生动的肢体语言充分展现情感氛围。

3.4转变舞蹈教学理念,提高对舞台表现重要性的认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扮演好引导者与协助者的角色。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认知,提升舞蹈专业水准,进而更有针对性地展开对学生舞蹈时舞台表现力的培养。教师首先需要认识到舞台表现力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关注舞蹈基本功训练的同时也需要通过培养舞台表现力的方式,进一步彰显舞蹈的艺术价值和意义。因此,教师必须积极转变舞蹈教学的观念与方向,突破传统意义上“舞蹈学习水平以舞蹈技能为唯一衡量依据”的错误看法,让舞蹈技能培养以及舞台表现力培养齐头并进,改进舞蹈教学实践活动的发展定位、方向以及具体手段,为学生舞蹈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重要保障。

3.5将舞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

舞蹈演绎过程中的表现形式并非固定的,舞者可以根据自身对舞蹈作品的感悟以及所掌握的舞蹈技巧,对舞蹈形式进行二度加工与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对舞者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有非常高的要求。因此,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在演绎舞蹈中的舞台表现力,就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培养。教师应当在舞蹈课程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具备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为舞蹈创造的实现奠定基础。以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为例,她所演绎的孔雀舞惟妙惟肖,给舞蹈界带来了非常强烈的震撼,反响巨大,得到了观赏者的一致好评。而这一舞蹈艺术表现形式的创造正是源于对孔雀这一动物形态、生活特征的细致观察,以灵动的舞蹈动作与柔美协调的舞蹈姿态将孔雀作为爱情、幸福的象征这一美好现象充分展现了出来。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入手,积极探索生活实践素材与舞蹈创作的结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实现想象意境与动作情感的融合,将这些丰富的情感因素以舞姿表现出来,从而促进舞台表现力的进一步提升。

4结语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舞者演绎舞蹈动作的过程在舞台上仅仅只有几分钟的时间,但却凝聚了舞者多年的付出与艰辛,台下一切的训练与努力都必须通过舞台这一方小小的天地以展现与验证。若没有良好的舞台表现力,势必会导致演绎舞蹈动作过程中的整体效果与动作完成度大打折扣,不利于舞者的持续发展。本文从高等院校舞蹈教学实践的角度入手,针对高等院校舞蹈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对舞台表现力的重要性进行研究,最后针对学生舞台表现力的培养策略进行分析,希望通过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完善舞蹈评价工作体系;强化舞蹈功底,提高舞蹈技能;加深学生对舞蹈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演绎舞蹈;转变舞蹈教学理念,提高对舞台表现重要性的认知;将舞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应用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等相关措施,让学生在演绎舞蹈的过程中的舞台表现力进一步提升,让学生成长与发展成真正意义上的专业舞者。

参考文献:

[1]冯珺.现代舞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运用——评《舞蹈艺术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15(9):65.

[2]杜娟.浅析动作示范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新形势下高校舞蹈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关于舞蹈教学的几点思考[J].音乐大观,2013(23):251.

作者:林友 单位:常熟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