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舞蹈教学对策探讨(6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舞蹈教学对策探讨(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舞蹈教学对策探讨(6篇)

第一篇:高校舞蹈教学音乐现状及对策

【摘要】

随着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发展,娱乐体育的迅速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运用,舞蹈运动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丰富的艺术性在各区域开展起来,高校学生的艺术素质的培养也逐步得到重视。舞蹈作为艺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发展迅速!各高校普遍开设舞蹈选修课程加入于教学范围内,音乐则辅助与舞蹈教学。本文阐述二者的关系,目前高校舞蹈教学、配乐选用存在的问题,进而对舞蹈教学和舞蹈音乐的选择原则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促进高校舞蹈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关键词】

舞蹈教学;音乐;现状;原则

舞蹈是以形体作为语言的人际交流方式,音乐则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与音乐、话剧、美术等艺术形式紧密相关,其中尤以音乐关系最为密切,音乐与舞蹈相辅相成,没有音乐的舞蹈自然缺失了几分生气,当然也无法更为形象的表现其丰富的内容。

一、舞蹈与音乐的关系

我国当代艺术家贾作光觉得:舞蹈是离不开音乐的。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是舞蹈动作延续的关键。舞蹈是音乐的载体,透过动作给人产生共鸣,二者之间犹如鱼与水的关系,绿树成荫,集市里的喊卖,街道的人来人往,路上的鸣笛,更加生动。舞蹈只有在音乐的陪伴下才能表现的更为动人,更有内涵。音乐是有声无形的艺术形式,靠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冲击人们的听觉;舞蹈是有形无声的艺术形式,以肢体为语言,传递力量,空间及速度给人们。舞蹈与音乐结合,方可体现的有声有形,给人们强烈的感官效果,彰显生命的活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唯有将二者结合,才更有利于内在情感的抒发。

二、音乐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诱导舞蹈的编排及设计,音乐创作是为舞蹈动作而生的,舞蹈音乐与舞蹈动作编辑同步存在,相辅相成。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在音乐的环境下更能发挥联想力及创造力。大脑可根据音乐的旋律不断作出各种应激动作,届时进一步与周遭的环境结合起来,舞步的设计由此而起。第二,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根据旋律传达出的感情来进行舞蹈教学的指导,音乐的旋律快慢决定了舞蹈动作的起伏幅度,或快或慢,或强或弱,或紧张或轻视,或高潮或低沉。倘若在碰到节奏性较激烈紧张的旋律时,外形上应自然转换成快且有力的肢体动作来体现情感,这样做的目的是更有利于学生对音乐及舞蹈的接受程度,明白音乐及舞蹈动作的协调性。第三,音乐影响舞蹈的表现力,音乐不仅是舞者情感流露的引导者,还指引观众到舞蹈情景中,进一步领会舞蹈这种特殊的语言方式,意境的统一不但与周围环境有关,还有旁边的声音相关,例如鱼儿水中游,集市上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这时商客的叫卖声,车辆的喇叭声,买卖的讨价还价声无不在彰显集市的热闹情景。音乐对于舞蹈的作用也如集市上的叫卖声,鸣笛声一样,舞台上,除了舞蹈动作,灯光,少了音乐便成了哑剧。音乐使舞蹈情感更为丰富流利地展现给观众。

三、高校舞蹈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舞蹈发展到现在,受素质教学形式的影响,实现了极大的改变与创新,不管从舞蹈教学的传授方面,还是舞蹈艺术的熏染方面都得到了较高层次的进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舞蹈这门艺术价值极高的课程,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尚有多方面的问题存在。

1.涉及范围有限。舞蹈教学在高校教学中主要体现在如下2个方面。一是舞蹈课程的有限学习,二是学校的文艺表演等表演活动。舞蹈教育相比其他音乐课程来说,讲究实践,因而会受限于年龄及自身身体条件方面,使许多学生对舞蹈课程没有信心,进而致使舞蹈教学的尴尬地位。因此合理的将舞蹈课程分类细化,将它统一到高校选修课中,加强舞蹈基础教育及艺术渲染,在舞蹈课程教学过程中,明确素质教育要求,重视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对学生的身体条件加以有针对性的训练,理论联系实践,同时将舞蹈教学融合于其他学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力。

2.高校舞蹈教学师资力量不足。这是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最重要的问题。师资力量不足,学术交流不充分等,高校年龄舞蹈教师,更多的是四十岁左右教学所占比例较大,学历方面,本科以上学历占高中舞蹈教师的三分之一左右,大部分是中专及大专学历,学校学历层次还是偏低的。因此需要针对高校师资力量不足和学术交流不充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第一,高校的舞蹈教师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程度和整体素质,而且还需要加强心理学,美术学等层次的知识。再者需要特别注重舞蹈教学的学术交流,加强同行之间的交流沟通,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取长补短,顺应时代的要求。

3.舞蹈质量不高。目前的舞蹈教学课程,更多的是重视舞蹈技能的训练,而忽略学术的艺术思维能力及情景培养。致使学生缺乏对舞蹈的理解和认识,无法很完美的诠释舞蹈自身的魅力和舞蹈想表达的内涵。这便使我们产生警惕,需要加强重视舞蹈实践教学,各高校尽量多举办些校园活动,提高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开拓学生舞蹈知识的认识,扩大学生交流力度,理论联系实践,从而不停地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所以要求高校老师以学生为主导,多开展实践教学,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培养高校学生的舞蹈兴趣。

4.舞蹈专业教学地位较低,缺少可塑性人才。绝大多数学生在中小学生阶都不曾接触舞蹈,因而导致对舞蹈的认识不够。然而也有很多学生学习舞蹈,不是处于自身对舞蹈的喜爱,也不是说自己拥有舞蹈的天赋,而是因为舞蹈与其他学科相比,入学门槛较低,许多学生会想学舞蹈是为了什么,将来能做什么,缺乏学习的动力。届时,普通高校招收的舞蹈艺术生,大部分20岁左右,这时由于身体条件因素,学习舞蹈的难度较大,没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舞蹈通过音乐的伴奏,借助肢体展现美的特殊运动方式,音乐可以使人心情愉悦,精神舒畅,也可以消除消沉意志及沮丧情绪,音乐与舞蹈的完美结合,拉近人心灵的距离,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将来的生活及就业都有潜在的帮助。那么,作为舞蹈的灵魂,我们如何将音乐合理地协调于舞蹈艺术中,如何在舞蹈教学中选择音乐呢。

四、舞蹈音乐选用存在的问题

1.专业的舞蹈音乐数量较少,音乐类型雷同现象普遍,看多了舞蹈作品,有时不免有种熟悉的感觉,好像在哪个情景的背景音乐跟这舞蹈作品的音乐相似,缺少可供选择的音乐,对舞蹈作品的创新力也相对削弱。

2.舞蹈音乐的创新及愉悦较难同步实现,舞蹈教育中对音乐的发掘性较低,从而使得在舞蹈教学中所采用的旋律陈旧、死板,没与时俱进,跟不上时代的改革。缺乏创新意识,教学内容有限,致使学生缺乏对舞蹈课程的兴趣。

五、高校舞蹈教学选用音乐应注意的几点原则

1.舞者要主动对音乐旋律进行创新和解读,充分分析音乐所蕴含的情趣,进而对舞蹈动作及情境进行有机结合,更为透彻的展示舞蹈与音乐的魅力。跳舞中需要对音乐的节奏和节拍拿捏得当,什么时候是快节奏,什么时候抒情,什么时候紧张,什么时候又是慢节奏,什么时候感情要丰富,什么时候动作要慢,都可以很流畅的捕捉音乐的节拍。不同的音乐配合不同的舞蹈。

2.舞蹈音乐的选择应遵守与舞种动作的协调性原则。不同种类的舞蹈,其对应的音乐曲风也不同,动作节奏也完全不一样。所以,在选择配乐的时候,需要要求所选音乐的旋律与舞蹈动作的节奏要协调一致。因为音乐的节奏是通过节拍来体现的,因而,我们务必根据舞蹈动作的节奏与音乐的节拍结合起来选择音乐,使之紧密结合,实现有序协调的效应。方能达到完美的境界,例如华尔兹应该选择3/4拍的节奏,独步舞选择4/4拍的节奏;踢踏舞要求节奏性较强,水墨可静可动等。

3.音乐的选择要迎合舞蹈作品的架构,舞蹈是存在架构的艺术,架构是舞蹈作品的支架,是这个舞蹈的支柱,没有架构的舞蹈作品,犹如一盘散沙,跳着跳着就散了,观众体会不到舞蹈传播的精神,感受不到舞蹈的精气神。舞蹈展现在舞台上的时候,也必须要有架构感,这彰显在肢体上,彰显在音乐旋律上,彰显在舞台背景灯光中,也彰显在舞者身体,因此,舞者在选择音乐时,要结合这一切因素,音乐本身就具备节奏和旋律,这种律动在舞蹈表演中都会起到辅助作用。

4.彰显精华。音乐与舞蹈运动是相辅相成,互相陪衬的,有效结合在一起,方可最大力度的产生共鸣,一系列舞蹈动作下来,想要给人以深刻印象的部分,就一定要有其独特的方面,情感最丰富的时间段,如图“画龙点睛”般,要有去精华之所在,这个精华所在之处,也许是一系列动作的衔接,抑或一套动作的构思方面,也可能是高难度的动作等等。在编排方面做到与其他舞蹈不同。倘若一部舞蹈作品从开头到结束都同一个节奏,或者动作幅度不尽相同,或者毫无生趣可言,那么给观众的印象也一定不会深刻。更别提有绕梁三尺的效果了。所以,为突出其精华之处,合适的音乐旋律就必须给予极大程度的配合支持,不管在节拍或者节奏方面都能够使用一点特殊手段,将整个舞蹈作品推进高潮,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总而言之,要想另舞蹈与众不同,就该给予明显的地方,结合协调一致的音乐旋律,引起观众的共鸣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音乐跟舞蹈都有自身独有的审美价值跟艺术价值,只有将二者合理的结合起来,才可以产生共鸣。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载体,相辅相成,少了任何一个都不是最完美的。音乐可以舒缓烦躁的人们的心情,舞蹈可以让压抑的人们通过运动来释放心情。生活因音乐而有声,因舞蹈而有形,声与行的结合,给人以听觉的感受,视觉的冲击。针对目前的高校舞蹈教学,应注重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有利于较少学习压力或面临的就业压力,提高综合艺术方面的修养,从而实现整体价值的提高。

作者:张璇 单位: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庞志娟.探析音乐节奏感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J].音乐时空,2015,05:152.

[2]傅方一.浅析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5,27:216-217.

[3]唐海英,谢鹏.音乐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师,2015,02:39-40.

第二篇:民族地区高校舞蹈教学质量方法探析

【摘要】

就某一层面而言,高校与高校间的竞争即是教育资源拓展和运用的比拼。我国民族区域高校当中的舞蹈类专业在教育资源拓展和运用方面具备着先天缺陷,此类缺陷严重阻碍了民族地区高校舞蹈教学质量的有序提升。针对这一情形,笔者对其拓展和运用措施分别作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

民族区域院校;舞蹈专业;教育资源;拓展和运用

最近十多年以来,我国各区域高等院校针对国家教育部有关强化美育与艺术教育的需求踊跃响应,争先兴办艺术类专业,针对新世纪要求培育综合技能水平强的优秀艺术类毕业生。在这一形势下,民族区域一般高校舞蹈专业教育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它们给民族区域培育了许多优秀的舞蹈人才,推动了民族区域舞蹈文化的长足进步。不过就各高校教学机制、教材采用与人才培育形式等方面而言,大都照搬北京舞蹈学院舞蹈专业所采用的教学版本,过于强调“趋同发展”显著地阻滞了民族区域高校舞蹈专业的创建,也根本不可能呈现出民族区域高校舞蹈类专业开设的独特性和民族特点。

一、民族地区高校舞蹈教学现状研究

(一)教师资源不足

因为许多方面的缘由,民族区域高校舞蹈学科一直具备着老师资源极其稀缺的情况。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其一,教授专业理论的老师极其缺乏。相关统计显示,我国民族区域高校所具备的专门教授专业理论知识的老师平均不超过2个,而且多数是从中文专业或者是音乐专业转行过来的。其二,拥有创作与实际表演经验的老师相当稀缺。人所共知,中国高校舞蹈教育萌芽较迟,专门人才极其缺乏,而具备创作与实际表演经验的老师就更是凤毛麟角了。据统计,民族区域高等院校专门教授舞蹈学科的老师超过八成均不曾单独开展过舞蹈创作或是从事过实际表演。

(二)教材资源短缺

因为民族区域高校舞蹈学科的兴办多数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才真正萌芽,其本身的教材系统创建还未开始,广泛留存比照北京舞蹈学院等专门舞蹈学校或其它高等职业院校教材的模式,根本不能顺应与实现民族区域高校舞蹈学科教学的需求。

(三)独创和实际表演经验类教学资源匮乏

对比我国其它区域,民族区域高校所拥有的社会声名与重视度均极低,在独创性与实际表演经验方面,教师往往只拥有校内水平,不具校外独创性或表演经验,特别缺乏优秀的舞台创造和实际表演经验。所以,针对独创性和演艺实践方面的教学极难全面进行,师生的独创性与演艺实践水平极难获得有效的锻炼、增强与呈现。另外,舞台创造和演艺观赏方面的教学资源极其稀缺亦对专业实践教学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众所周知,演艺观赏特别是现场演艺观赏对于艺术类学科的具体教学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借助演艺观赏,使学生迈入艺术圣地,身临其境地体味艺术的魅力,不仅能够有效增强师生领略美与欣赏美的技能,还能够对师生体味美、缔造美形成极强的引导作用。

二、新形势下促进民族地区高校舞蹈教学质量的方法探析

(一)从自身实际情况着手,明晰办学思绪与培育规制

不少高校都开设了舞蹈专业,其办学条件亦迥然有别。地处民族区域的高校,在其明确自身整体的办学思维时,必须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办学思维。将服务社会视作基本目标,强调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与文化特色,加强和产业经济的接轨。需全面联系学校所处区域的地域特色、附近行业的发展态势等众多要素。具体而言,即需依靠本区域民族文化,将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视作基本目标,创建多元性的民族舞蹈教学机制,培育对应的专业型、优秀技能型舞蹈人才。

(二)以实用作目标,创建师资团队

民族区域高校进行舞蹈教学的师资力量创建要与办学全面多无性的特点相适宜,需扎根学校,面向全社会,需强化校内统筹与资源优化调整,需重视年龄、学历与专业等的层次建设。针对上述情形,笔者总结了下述几种处理措施:其一,引入高舞蹈学科学历与职称的优秀人才;其二,借助在职培训的模式培养校内舞蹈行家;其三,聘请社会上的非遗文化继承者做特色课教师;其四,邀请业内学者做客座教授,借助开办讲座的模式实行学术沟通;其五,举办“青蓝工程”,创建传、帮、带的三级阶梯式长效体制。

(三)立足本校实际,选用恰当的教材

毋庸置疑,教材选用的恰当与否对于民族地区高校舞蹈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决定性作用。再者,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民族地区高校舞蹈教学有其与身俱来的特性,若各高校不顾本地区及本校的实际情况,一味地照搬北京舞蹈学院,抑或其他知名舞蹈学院的教材作为本校的舞蹈教材,如此势必会导致自身教学脱离实际需求、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情况出现。所以学校及老师在进行舞蹈教材的挑选时理应立足本地、本校实际,以弘扬本地民族文化为目标,选用与本地文化相符的舞蹈教材。

(四)以市场作引导,开展实训基地创建

民族区域高校舞蹈学科开展实训基地创建需要考察市场,以市场作导向,注重两手抓,左手抓学校,右手抓社会,注重学校基础创建的同时形成校地协作制度。以互惠共赢为标准创建校地协作制度,是确保实训品质的主要手段。校地协作指院校和地方政府的交流,产生高校为社会服务的直接表象。在极具旅游资源的西北少数民族区域,兴办以商演为目标的艺术团是最有希望完成的项目。学校担任艺术团的剧目创作与表演,创造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地方政府承担人员编制、设备投入、资本引进与市场营销等。就高校来说,经由“实景操作”的面对面触碰,经由企事业单位信息传递,能够明晰办学定位,真正处理好学生职业训练的疑难问题。就地方来说,高校资源的导入能够有助于民族舞蹈艺术探讨的内力与氛围创建,实现对民族舞蹈艺术的维护、继承与发扬,给区域文化产业的进步奠定基础。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就目前而言,民族区域高校的舞蹈专业教学唯有持续摸索,展现自己的优点,全面兴办舞蹈特色教育,方可有效地推动民族文化的流传和进步。

作者:拥措拉姆 单位:四川民族学院音乐舞蹈系

参考文献:

[1]周黔玲.民族地区高校土家族摆手舞蹈教学改革探析[J].通俗歌曲,2015(09)

[2]郭芯源,喻秋兰,陈滨滨.高校民族舞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情感读本,2015(03)

第三篇:高校现代舞舞蹈教学改革意义

摘要:

在素质教育推行过程中,舞蹈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逐渐提升,舞蹈教学改革也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中。现代舞作为现阶段青少年比较喜欢的一种舞种,逐渐引入到高校舞蹈教学平台中。本文首先对现代舞进行简单的介绍,然后分析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中引入现代舞的方式,最后探讨现代舞在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中引入的意义。

关键词:

高校;舞蹈教学改革;现代舞;意义

现代舞是上世纪末传入我国的一种新兴舞种,具有灵活多样、时代感强的特点,快速收到年轻人的青睐。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现代舞中的一些艺术元素强调对生命、精神的赞赏,更能够与人们产生共鸣。现代舞引入到高校舞蹈教学中,可以说存在一种必然性。

一、现代舞发展现状

现代舞起源于欧美,主要是为了挣脱芭蕾等传统舞蹈形式的束缚,而创造的一种新型舞种。现代舞没有像芭蕾舞一样的高标准、高要求,甚至不需要专业的道具、服装,成为了以后总自然节奏演绎的表演形式。现代舞强调身体动作表达精神意识,不需要过多高难度的动作,也不需要特别的技巧,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我国是20世纪末才引入现代舞,但是由于现代舞强烈的时代感以及灵活性,在短时间内风靡全国。同时,现代舞具有创造性的特点,是年轻人展示自己梦想的重要表达方式,收到广大年轻人的喜爱。在我国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高校舞蹈教学改革逐渐意识到人的主体地位,引入现代舞迎合年轻人的兴趣,对提升舞蹈专业质量,促进学生舞蹈水平提升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二、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中引入现代舞的方式

目前,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中,引入现代舞的方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现代自由理念的引入以及引导理念的引入。一方面,现代舞在创造的时候,就被冠以自由舞蹈的称号,引入舞蹈教学中,主要是强调学习舞蹈相当于自主舞蹈,突出了学习者的自主性,透过舞蹈去表达自己对现实的看法,舞蹈不会受到地点、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在传统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往往强调统一、标准的动作规范,导致学生学习热情较低。引入现代舞的自由理念,能够拜托标准动作的束缚,帮助学生将内心的情感通过舞蹈表达出来。另一方面,现代舞强调自我思想,这一思想引导舞者完成相关的动作,通过舞蹈动作表现舞者内心的思想与情感。引导理念是现代舞中重要的思想,也是独立思维模式的一种,侧重与对舞蹈动作的创造,而不是模仿。将引导理念引入到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符合素质教育理念,通过安排学生观察和体验社会,让学生用情感融入到舞蹈中,不断的创造舞蹈动作,提高舞蹈的情感性。

三、现代舞在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中的引用意义

1、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高校学生可谓是天之骄子,是我国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职业技能,同时还需要具备面向社会、展示自我的能力。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引入现代舞,指导学生用思想控制动作,引导动作,舞蹈教学不再是传统的形式化、标准化,学生不用拘于形式,在进行必要的基础训练后,能够通过舞蹈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将自己的舞蹈思想、个人情感展示出来。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舞蹈学习的自信,让学生更大大胆的面对生活和学习,提升了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另外,在舞蹈展示过程中,促进了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沟通,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也对自身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

2、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现代舞随意性较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需要考虑动作、环境等,可以说环境与动作对现代舞的学习影响较小,学生能够通过现代舞表达自己的内心,体现了现代舞的自由理念,这也正是大学生所向往的理念。现代舞融入到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不用枯燥的学习特定的动作进行表演,在表达自己情感与思想过程中,除了基本的舞蹈技巧外,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创造来进行,向学生传递了一种自由思想。现代舞表演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通过现代舞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创新意识,对其进行的学习与生活具有巨大的帮助。

3、有助于对学生审美观念的培养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艺术形式涌现出来,传统的艺术形式、理念等与外来艺术发生强烈的碰撞,一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发生扭曲变形。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引入现代舞,能够利用现代舞的表演,引导学生对真实情感的渴望,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念。现代舞主观性较强,在学习和表演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将纯净、善良的品质展现出来,不能将现代舞当做是一种宣泄不良情绪的工具。学生通过现代舞学习,更加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端正自己的审美观念。

4、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通过相关调查现实,高校大学生课余生活大部分都花费在网络游戏中,无论在思想上还是精力上,都给大学生造成极大的负担,也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现代舞在青年人群体中具有较好的基础,学生对现代舞具有浓厚的兴趣,教师通过适当的引导,利用现代舞培训、表演、比赛等各种形式,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还能起到增强学生体质的效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学校相关部门,组织一些小型的现代舞表演,让学生在舞台中进行展示,让现代舞教学得到升华。

四、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中引入现代舞,能够有效的提升舞蹈教学质量,这与现代舞灵活性、时代感强的特点分不开。将现代舞自由思想以及引导理念融入到高校舞蹈教学中,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自我表达能力、端正学生的审美观念,还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作者:刘声超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成芳.浅谈高校舞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乐感[J].音乐时空.2014,15(2):144-145.

[2]梁志安.高校舞蹈教学中对现代舞的引用研究[J].情感读本.2016,2(2):78-79.

[3]张先华.浅谈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学生学习适应性[J].高考.2015,17(12):99-100.

[4]崔岩.浅谈多媒体技术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青年.2016,23(2):32-33.

第四篇:普通高校舞蹈教学研究性学习

摘要:

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课程改革正在广泛地开展。普通高校的舞蹈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运用使得舞蹈教学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如何更好地将研究性学习与舞蹈教学结合起来,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文章就此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策略。

关键词:

舞蹈教学;研究性学习;普通高校

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法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条件,在自己周围的生活中对研究主题进行选择。再借助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使学生获得舞蹈知识和舞蹈技巧,同时培养学生们对待舞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中尤其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来改变当前高校学生学习舞蹈的方法,让他们接受更好的舞蹈教学。

一、把握思想,分析高校舞蹈研究性学习环节

在普通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研究性学习方法的运用需要将专题研究单元穿插在舞蹈教学之中。专题研究在实际操作中与学习性研究类似,主要由三个环节组成:首先进入问题情境,其次进行实践体验,最后是表达交流。但是,研究性学习在选题的范围上与专题研究存在着不同之处。选题主要考虑两方面:一是根据舞蹈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选择,这种方式需要考虑学生的综合情况,看他们适不适合进行研究性学习;二是在实际生活中结合教材进行课题的选择,这样的课题一般比较大,但是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想。因此,普通高校的舞蹈教学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需要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舞蹈课堂上。课堂是学生学习舞蹈的主要场所,因此在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教师要能够把研究性学习思想渗透到课堂舞蹈教学的方方面面。需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也就是学生通过独立学习,发现自身的问题并进行解决来掌握舞蹈知识的方法。舞蹈教师要想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也就需要为学生进行探究做好准备工作,通过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主动性来实现研究性学习思想的渗入。

二、展示作品,激活高校舞蹈研究性学习方法

教师将学生们分成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各小组根据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将研究成果以及对舞蹈作品的领悟通过一定的形式与大家互相交流。例如可以通过展示作品、的方式,或者是多媒体演示等,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进行成果分享的积极性就可以。另外,教师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要进行适当的、及时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与一般的测验考试不同,它的目的是鼓励学生。通过让学生理解研究性学习是为了让他们对舞蹈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而进行的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尤其是舞蹈修养,增加他们对舞蹈的情感体验。在原则上,教师评价学生应当以激励鼓舞为主,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对学生们学习舞蹈的情况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他们的成果进行鼓励性的点评,将好的作品共享给大家。通过成果共享,学生们可以发现自己在舞蹈学习中的优点和才能,从而进一步增加他们对于舞蹈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在评价的标准上,教师不应该坚守传统,应当更加开放,抛弃片面的唯一化标准。评价的指导思想是求同存异,借以恰当的评价方式,俯下身段,走进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角度去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三、合作研究,提升高校舞蹈研究性学习成效

当前的大学生课外知识获取渠道越来越丰富,知识储备也相应越来越多,对舞蹈知识的获取也就越来越方便。甚至有时候学生所了解的舞蹈知识不比教师少。当每个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定之后,学生们就会着手进行准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查询资料等。教师提供的查询网站会比较受学生青睐,多数学生会优先考虑教师提供的资源。学生们在舞蹈知识的之中遨游,大量的信息使得他们不停地在吸收舞蹈知识,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例如,歌曲《渴望春天》传达的是莫扎特对幸福和光明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坚定的信念。再加上其他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欣赏音乐舞蹈的水平,形成良好的欣赏音乐舞蹈的习惯。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教师都应当是学生学习舞蹈的推动者和引导者,通过学生小组内的合作研究以及小组之间的合作研究,他们对自己遇到的舞蹈问题首先会主动去解决,只有当自己解决不了的时候才会求助他人。这样一来,学生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激情被点燃,为高校舞蹈教学不断提供新鲜的学习源泉。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发挥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合作使得这种地位更加巩固,同时帮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舞蹈知识。

总之,研究性学习就要关注大学生的综合发展,尊重学生个性,教师要为学生在舞蹈发展的道路上提供更多的帮助,将研究性学习在高校舞蹈教学中顺利地进行下去。

作者:赵静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江金泽,方熙嫦,郑华玲.普通高校有氧舞蹈教学中运用元学习理论的实践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3(02).

[2]罗列诗.试析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当代音乐,2016(11).

第五篇:高校舞蹈教学法课程开设

【摘要】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高校舞蹈专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快,舞蹈教学法是舞蹈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指导性明确的课程。在高校舞蹈专业开设舞蹈教学法课程能极大地提高舞蹈专业教学的实效性。本文从高校舞蹈专业开设舞蹈教学法的必要性出发,分析教学法对舞蹈专业课的具体启示,并提出了提高舞蹈教学法效果的策略。

【关键词】

舞蹈专业;舞蹈教学法;课程

高校舞蹈专业肩负着为社会培养输送舞蹈教师、舞蹈演员等艺术人才的重任。在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各种教学法带来的启示,如古典舞教学法、芭蕾教学法、民间舞教材教学法等,在此基础上,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努力消除影响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从而全面促进舞蹈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高校舞蹈专业开设舞蹈教学法的必要性

对于舞蹈专业的教学,应该坚持标准化、规范化的教学方法。舞蹈教学法是一套比较完善、科学的理论体系,也是舞蹈专业整体性实践经验的总结,贯穿于舞蹈课程的每一个环节。在大多数高校舞蹈专业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将所有的训练、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手段的实施都围绕着教学任务展开,这就造成了教学法的单一性,学生不能从整体上了解完整的教学方法,教师也不知道在改变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从浅到深、从简到繁、由慢到快地推进课堂教学内容,更不知道怎样编排训练组合和变化组合。舞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并不是随意安排的,而是在相应的原则和方法下进行的,尤其是在编排训练组合中,要做到节奏快慢有序、动作张弛有度、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娴熟。在完整的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师虽然起主导作用,但是没有办法面面俱到地将一个训练动作的演进变化、节奏变化以及动作间的搭配衔接全部传授给学生,学生也没有办法一次性地接受过于复杂的学习内容。因此,在高校舞蹈专业单独开设舞蹈教学法课程是十分重要、必不可少的。只有在教学法课程下指导的科学训练,才能全面提高专业舞者的专业素养,为学生今后的艺术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法对舞蹈专业课的具体启示

(一)古典舞教学法对古典舞课程学的启示

古典舞教学法是我国古典舞训练体系中一种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这里的古典舞包括古典舞基训和古典身韵训练。在古典舞课程教学中,应用古典舞教学法能让学生明白跳、转、翻、控制的规格和要求,动作衔接的“气口”、呼吸、眼神等具体做法,使学生懂得古典舞追求的目标不仅仅是高度和技巧,还有规范、规格。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不管是把上还是把下,利用古典舞教学法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训练习惯,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在古典舞课程教学中,通过古典舞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对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认识,使学生能科学地训练、控制自己的肢体,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提高他们的舞蹈技能和表演水平。此外,古典舞教学方法不仅能让学生明白如何科学地应用,还能全面培养学生从把上到把下的辨别及创编能力,为完成有一定难度的古典舞及技术技巧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芭蕾教学法对芭蕾基训课的启示

对于芭蕾基训课而言,芭蕾舞教学法是对教学经验的总结,如果教师没有掌握芭蕾教学法,就无法做好芭蕾基训课的教学工作。教师只有深刻地理解芭蕾教学法的理论,才能更好地在实践教学中指出学生的不足,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在芭蕾基训课上,教师应该做到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芭蕾教学法对芭蕾基训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解说了芭蕾基训课每一个动作的做法、难点、要点、节奏、动作组合的教学及训练的意义和目的。因此,教师在给学生授课时,需要合理地应用芭蕾教学法,这样才能给予学生更好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芭蕾动作和技巧。

(三)民间舞教材教法对民间舞的运用启示

民间舞蹈教材教法是在舞蹈教学法内容的基础上,展现出自身的特殊性,符合民族民间舞蹈教材内容的规律和教学要求。民间舞作为高校舞蹈专业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教育已经呈现出多层次、多种类、多专业的状态。为了培养更加优秀的民族舞蹈人才,在高校民间舞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必须结合实际情况,选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培养学生舞蹈素养的同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递给学生。在民间舞教学中,通过民间舞教材教法能全面增强教学活动的规范性、科学性,这对保存原有的民族文化有极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在实践中要特别注重民间舞教材教法对民间舞的影响。

三、提高舞蹈教学法效果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学法课程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很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其教学生涯中没有接受过这门课的学习,因此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舞蹈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进而使自身的知识储备更加完善,才能教授给学生新的方法和内容,使之与社会更好地接轨。2.上课时教师应该神采奕奕、满怀信心,进而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产生信任,教师通过规范的示范、严谨的方法、清晰的讲解,言简意赅地让学生清楚动作的要点,促使舞蹈课堂顺利进行。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

正确的学习观念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好舞蹈的重要因素,积极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是学生具备正确的学习观念和积极的学习态度的良好体现。因此,学生要在课堂上有效地控制注意力,进而保障学习效果;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应适当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

(三)解决影响学生注意力的外部因素

心理学中的资源分配理论认为:一个学生所具备的注意资源是有限的,在课堂中若有过多的其他因素带来干扰,会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不能全神贯注地听讲,继而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针对该现象,教师在给学生上舞蹈课时,应尽可能地避免其他因素影响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一般而言,干扰学生注意力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学生课堂站位、教学环境、教师着装,尤其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语调以及师生关系等。上述的任何外部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在上课时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并通过相应的措施排除影响,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总结

高校舞蹈专业通过开设舞蹈教学法课程,能让整个舞蹈教学环节更加规范、科学,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舞蹈综合能力,因此,在实践中应该合理地开设舞蹈教学法课程,并将多样化的舞蹈教学法应用于舞蹈教学实际,从而全面促进舞蹈专业的发展。

作者:蒲志怀 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崔蓝匀.芭蕾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J].智富时代,2014,(09):67.

[2]李念.芭蕾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J].艺术品鉴,2015,(08):257.

[3]刘明霞.试论从把上控制看古典舞教学法对古典舞基本功的影响[J].艺术科技,2012,(04):111.

[4]李永明,程子宸.芭蕾教学法在芭蕾基训中的运用[J].山海经,2016,(02):81.

[5]周雪.本科舞蹈教育专业民族民间舞教学法课教材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6]杨勤.探究高校舞蹈基本功训练课程的教学方法及其应用[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4,(23):256-257

第六篇:高校舞蹈教学鼓子秧歌传承与创新

摘要:

鼓子秧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发源并流行于济南商河一带,鼓子秧歌的起源和发展深植于齐鲁大地,受到齐鲁文化的影响。而当今高校舞蹈教学中所学习的传统鼓子秧歌和原生态民间的传统鼓子秧歌由于文化、环境等影响所体现出的传统鼓子秧歌也有很大不同。而在当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鼓子秧歌正面临被新事物所取代。作为舞蹈专业的大学生,传承发创新我们的传统民间艺术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我们从深入民间进行田野调查和在教学中的创编实践入手,对鼓子秧歌的组织模式和表演程式等方面做出一定懂得创新。

关键词:

鼓子秧歌;高校舞蹈教学;传统;创新

鼓子秧歌作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于2005年首批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子秧歌的起源和发展深植于从鼓子秧歌中可以看出从古至今鲁北地区甚至整个齐鲁大地人民生活,而鼓子秧歌现今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在这样的文化大环境下,鼓子秧歌在当今如何传承、怎样创新,就显得更具有时代的意义。现在高校舞蹈教学中我们所学习的鼓子秧歌,只是被打上了“民间艺术”的标签,已经不具备原生态民间艺术的原始形态和功能,鼓子秧歌在我们的教学中更多的是为了表演性和舞台性,在角色分配上,由于原生态鼓子秧歌的角色分配复杂繁密,而高校舞蹈教学中偏重学习“伞”和“鼓”两个角色,并且在课堂学习中由于场地等限制省略了道具的运用,所以我们学习的鼓子秧歌都是徒手动作,这样就又造成了另外一个问题:对原生态鼓子秧歌的风格特征把握不够准确,原生态鼓子秧歌的风格特征以“稳、沉、抻、韧”为核心元素,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伞”、“牛胯骨”等道具不无关系,而在我们的课堂中鼓子秧歌没有了手中沉重的道具步伐也变得逐渐轻盈。在鼓子秧歌的场图方面,在我们的课堂中由于人员和场地的限制,数百人的秧歌队减少成为一个班级十几人,自然就无法进行“跑秧歌”,所以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场图训练就微乎其微了。

从这几方面来看,原生态的民间传统鼓子秧歌和高校舞蹈教学中的鼓子秧歌都有很多的不同点,这些不同点由于场地、人员、文化、环境等各方面的限制造成,正是由于这些条件也形成了二者同样是传统鼓子秧歌给我们带来的不同。而我们力求一条高校舞蹈教育中鼓子秧歌的发展方向,对本土的艺术进行保护、传承和创新,使之更有生命力。作为舞蹈专业人员应该重返民间,去追寻遗落在民间的艺术珍宝。拒接审美的单一化,现今已经做到了把民间元素提取到课堂,融入进高校舞蹈的教学模式,那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已经学院化的民间舞蹈还原本真。艺术来源于生活,舞蹈也来源于生活我们在了解舞蹈表演和动作的同时跟应该了解舞蹈在生活中的形态,了解舞蹈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那么对待我们的传统鼓子秧歌,应对其在那些方面进行创新和如何进行创新就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鼓子秧歌作为一种民间的产物,所展现出的任务形态和角色性格等方面会有所区别,而现今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民间舞都是偏向同一风格的学院派,“单纯强调动作元素舞蹈教学的结果是此动作不是彼动作”�这背离了所有原生态民间舞包括鼓子秧歌在内的舞蹈的特性。现在民间舞的教学,我们不应该只是培养可以表演和创作民间舞蹈的人才,更是要培养能够表演和创作具有民间风格的民间舞人才。对鼓子秧歌现在不为人熟知的或没有纳入教学计划的部分,我们进行进行深入的探究的同时,将鼓子秧歌请进课堂,根据高校舞蹈教学的特点和现有条件,保留鼓子秧歌原有的风格特征,并进行一定的创新。在我们高校舞蹈的教学中“鼓子秧歌”的教学训练远不如并列为“山东三大秧歌”的“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那样普遍,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自己本土的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就此方面进行了创编实践。在田野调查结束,初步掌握了鼓子秧歌的各方面文化后,跟随“鼓子秧歌”的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学习了传统的鼓子秧歌表演,并根据自身的情况,对传统鼓子秧歌组织模式和表演程式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在表演程式上,由于人员的限制,鼓子秧歌传统一百多人的跑场子改为一个48人表演的小场子;虽然沿用了传统鼓子秧歌的四大角色“伞鼓棒花”,但是在角色构成上也根据自身的条件做出一定改变,去掉了“伞”中“花伞”的角色,只用八个“头伞”分别带四“鼓”、两“棒”、一“花”。外角中因为专业和难度等各方面的限制去掉了杂耍的角色等等。在场图方面,鼓子秧歌的传统场图有一百多种,而我们只选取了其中的五种较有代表意义的场图进行了学习和排练,最终形成了一场20分钟的鼓子秧歌表演并进行了展演。如果说在表演程式上的创新是我们主动对鼓子秧歌传统的改良,那么,组织模式上的创新,就是我们在时代的要求下必须对鼓子秧歌做出的创新。由于我们的学习时间较短,表演人员以学生为主,所以着重学习了鼓子秧歌的表演部分。而传统鼓子秧歌人员构成复杂,各司其职,机密配合。关于组织人员,我们减少了传统鼓子秧歌繁杂的演出前进村的程序,例如“探马”等角色的设置,现代社会中交通通讯的发达已经不用马作为通讯的工具,“探马”的角色自然就取消了。在这次的学习中,我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接触到了原生态的民间舞蹈,从民间艺人的身上不仅仅学习到了鼓子秧歌的表演更看到了他们对于自己文化的热爱和鼓子秧歌赋予他们的气概,这让我们对于鼓子秧歌在今后的发展更加有了信心。鼓子秧歌作为齐鲁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展现了鲁北劳动人民的豪放与激情,其背后所蕴含的齐鲁文化更深深的影响着一代代鲁北人民。

而在当今的社会发展前提下,鼓子秧歌也面临着产生以来内外交困的发展困境,必须面临着“转型”的考验。在寻求外界帮助和自我创新的双重方面进行完善和进步。舞蹈的传承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过程,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艺术道路中暂时出现的困境,既注重对舞蹈原生态的保护又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对其进行丰富。才能使鼓子秧歌在适应当代人们欣赏品味的前提下不丧失其本质功能,使鼓子秧歌在艺术发展的长廊中经久不衰。

作者:徐鹤文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浔、刘志军.《山东鼓子秧歌》[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9]

[2]陈学孟.《商河鼓子秧歌》[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3]王洁、亓圣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鼓子秧歌的保护和发展》,济南大学学报,2009.5

[4]朱清泉、梁莹莹.《山东鼓子秧歌的艺术形态及其传承、发展与保护》[J].前沿,2012.6

[5]王洁、亓圣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鼓子秧歌的保护和发展》[J].济南大学学报,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