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舞蹈教学问题分析(6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舞蹈教学问题分析(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舞蹈教学问题分析(6篇)

第一篇:高校舞蹈教学问题与对策

一、高校舞蹈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一)保持学生端庄的姿态和匀称和谐的形体

一名加拿大学者曾针对各项运动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影响做了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如果每天坚持跳舞的时间在30分钟,那么,这些学生的身体、身形等都能得到很到的改善。因为高校的学生在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室里坐着上课,使得身心处在紧张、疲劳状态下的时间过长,极易给自己的身心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所以,为了能够让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可以开设舞蹈课程来予以帮助。经常参加跳舞一类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们的肌肉力量和身体的柔韧性,提高血液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水平,提高人体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和大脑的反应能力,继而大大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改善身体状况。

(二)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水平

大学生学习舞蹈,一方面是对我国民族优秀舞蹈的了解和继承,让学生掌握民族特点并提高自己对美的鉴赏能力;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对舞蹈组合进行学习,可以显著提高自身各部位的灵活程度,加强四肢的配合,从而增强舞蹈的感染力。舞蹈是一门艺术,我国的多民族舞蹈文化是相关贯通的,舞蹈艺术元素同样也可以融入到其他种类的舞蹈因素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开拓了学生的审美视野,帮助他们树立了健康、正确、高尚的审美观念,从而使学生的美学水平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对学生自身的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也是好的。

(三)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创造能力,促进个性社会化

舞蹈教学需要男生和女生共同协调的来完成练习,这种艺术类的团体节目训练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可以极大的改观一孤独少言、消极离群的不良性情,使得学生的心胸得到更为宽阔的锻炼机会,从而形成平易近人、与人为善的良好性格,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和热爱集体的精神,这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情绪健康、行为协调以及心理适应能力的良好发展都是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的。

二、高校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老师、学生对舞蹈教学的认识普遍不够

现阶段的额很多高校舞蹈任课教师和学生在舞蹈方面的认识有很大的缺憾,他们普遍没有意识到舞蹈艺术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方面的积极影响和提升作用,也正是这一认识给高校的舞蹈教学效果展现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舞蹈艺术是其他所有艺术的先祖,学生通过接受舞蹈教育,可以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文化素养得到全面的培养和提高,所以,应当寻求合理的解决措施来从根本上改变任课教师和学生的这种不成熟的认识和观念。

(二)学生的舞蹈学习意识淡薄

高校之所以会出现对学生舞蹈学习不重视的情况,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大量的学生在接受学校安排的舞蹈训练之前都没有与相关的舞蹈训练有过较大的接触,再加上仅舞蹈训练的基本功素质培养就显得枯燥、无味,这使得多数学生萌生对舞蹈学习的厌倦心理;另外一个方面,虽然有的学生之前接受过舞蹈的相关知识,且有一定的舞蹈基础,他们就极易在现有的舞蹈训练过程中有着自大的心理,对自己的舞蹈学习产生过高的良好心态,这也造成了他们在舞蹈课程训练过程中的懒散和不用心的局面。

三、高校舞蹈教学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给予舞蹈教学目标正确的定位,注重技能教学、审美教学和育人教学的融合

不能否认的是,将市场需求作为导向,培训舞蹈技能的专业人才是高校的重要育人任务之一,然而一味的迎合市场而只关注舞蹈技能的教学和就业率,忽视舞蹈艺术的发扬和传承以及学生自身的发展似乎又显得过分的牵强,因为这种单调的教学的方式无疑是与流水量式的产品生产没有根本性的差异,还丧失了教育本身本应该具有的真。所以,高校在制定舞蹈教学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舞蹈教育的特殊性,从而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美育的独特特征。因为在该教学目标的驱使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依据自己的内心真实情感而去进行舞蹈的表演和创造。此外,舞蹈的育人功能也是不容小觑的,它所蕴含的的特殊育人意义主要体现在让学生感受并发扬积极、健康、乐观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陶冶性能、培养情操等方面的内容当中。

(二)科学设置舞蹈课程,规范舞蹈教学体系

高校当中的舞蹈教学课程应当依据自身所特有的发展特点而进行科学的设置,不能照搬传统的教学课程来设置。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学校可以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取舍从而加强舞蹈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舞蹈课程作为一本选修课,还应当注重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有效、合理结合,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加强舞蹈与美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学习,丰富并完善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内容。因地制宜的对高校的舞蹈课程进行科学的设置,同时规范高校的舞蹈体系,可以创造成舞蹈教学内容更高的创新性、层次性和系统性。高校的舞蹈教学看似只是一门选修课程,但其蕴含的大智慧却是显而易见的,各大高校应当深挖舞蹈教学课程中隐含的一些问题,并及早找出有效的对策,对高校的全方位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同时,学生也可以综合提升自己的素质涵养,做一个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全能”人。

作者:金? 单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第二篇:高校舞蹈教学问题及对策探索

一、引言

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逐渐深入,高校教育开始开设舞蹈教学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舞蹈教学不仅有利于弘扬和宣传舞蹈文化,而且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国民的整体素质。然而,舞蹈教学和传统教学在很多方面是有所区别的,因为舞蹈本身需要技巧学习和实践训练。因此,高校舞蹈教学要关注提高舞蹈教学的整体质量。舞蹈教学内容是形体美与动态美的结合,从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真切感受到舞蹈的魅力,这正是高校美育的重要内在需求。舞蹈教学还能够以舞蹈艺术的形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拓宽学生的思维局限,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健康发展。舞蹈的完成通常需要整体团队的协调与配合,要求动作一致,注意力集中。只有与同队人员的长期磨合和相互适应,才能逐渐产生团队之间的默契感。因此,在舞蹈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大量运动,可以最大限度缓解压力,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为其未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更多一份保障。

二、高校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舞蹈教学对于高职学生的教育性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就目前高校舞蹈教学的现实情况来看,我们能够发现很大一部分高校舞蹈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对舞蹈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高校缺乏对舞蹈教学的充分认知,导致从事舞蹈教学的教师和学生们并没有对舞蹈教学产生心理认同。由此,高校对舞蹈教学课程要求宽松,教师的教学热情消减,学生的学习意识缺乏,整个导致舞蹈教学过程只是流于表面形式,难以充分实现舞蹈教学真正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舞蹈教学专业设备不足。

综合各高校的情况来看,大多高校中对于舞蹈教学的基础教学设备投入不足,甚至有些高校中舞蹈教学设备严重缺乏。舞蹈教学的特殊性不像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提供一定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教学任务才能顺利完成。然而,很多高校中的舞蹈教学课堂并没有提供。因此,这在客观上造成舞蹈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内容缺失。开展内容完整的舞蹈教学课堂,需要有相对独立和保持安静的舞蹈教室。只有在此前提下,学生们才能更好地学习舞蹈课程,才有可能将高校的舞蹈教学顺利开展。

(三)高校舞蹈教学方式仍盲目守旧,缺乏创新精神。

高校应该明确的一点是,舞蹈教学作为一门艺术课程与传统的文化课程教学存在很大的区别。然而,高校仍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或者盲目照搬其他艺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忽略舞蹈教学的实践性,采用实用性较为突出的讲授方式。舞蹈教学应是理论与实践的综合体,足够的理论知识不足以完成教学任务,而是需要更多的实践训练。高校如果不能对这一点加以重视,就很有可能导致出现教育成果理论脱离实践的结果。

(四)高校中舞蹈教学考核制度不够合理。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舞蹈教学的考核制度同样受传统考核方式的制约。高校舞蹈教学对学生的考核制度过于机械化,只是关注学习的舞蹈基础训练和民间舞蹈的训练,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因此,难以根据考核情况实时地改善教学计划,及时发现舞蹈教学中的问题并加以纠正。这种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利于高校舞蹈教学的发展。

三、高校发展舞蹈教学的对策

(一)突出舞蹈教学的专业特点,灵活开展教学。

高校舞蹈教学课程不同于以往其他传统教学课程。因此,舞蹈教学课程的改革工作应抓住其自身的专业性特点,不能照搬普通全日制高等院校的教学课程来安排,否则将会导致舞蹈教学的专业性课程无法正常开展,实践性教学任务无法顺利完成。一方面,考虑到高校舞蹈教学的专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应该有针对性地结合舞蹈专业特点和学生对于课程的掌握情况来设置安排课程。另一方面,还要注意高校的舞蹈教学中重点和难点与普通知识之间的关系,以及舞蹈教学课程与其他文化课程之间的联系,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和考核结果实时地调整教学课程。

(二)高校舞蹈教学向多元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开始被广泛应用到舞蹈教学过程中。

各个高校要借助信息技术的进步,与时俱进,多元化发展教学手段。具体来讲,在某些较为特别的艺术课程中,可适当地加入各种多媒体形式的教学资料开展课堂教学,不同形式的多媒体教学带来不一样的视觉冲击,能够使学生对舞蹈技术要领的理解更加深刻,对舞蹈细节的认识更加到位。在舞蹈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调动起学校的学习主动性,发现自己舞蹈动作不到位的细节之处,锻炼学生的细节观察能力,帮助学生对舞蹈的理解更加深刻。总之,高校舞蹈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最大化发挥其积极作用,能够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保证学生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三)高校舞蹈教学要突出体现实践性教学,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与传统的课程教学不同,高校舞蹈教学要求有更多的实践性,而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中的讲授式教学。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鼓励学生的自主创新活动,不仅仅受限于现有的舞蹈编排,根据自己已有的能力重新编排新的舞蹈结构。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要实时地在一旁加以指导,充分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突出舞蹈教学的实践性。同时,舞蹈的展现需要团队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团队的默契是以长期的磨合为基础的,同样需要各个团队人员的集体主义精神。在不断的摩擦中,团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就会逐渐增强,有利于团队型舞蹈的学习和表现,更有利于舞蹈教学未来的发展。

(四)高校舞蹈教学要谨慎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课程,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舞蹈教学的课程内容很大程度上是由舞蹈教师掌握的,因此,舞蹈教师更要把握好教学内容,不能随意决定。每一种教材都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综合实践能力而进行选择。考虑到高校舞蹈教学的特殊性,教学内容都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和舞蹈教学的培养任务。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更加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和各种技巧等,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好学生的理解接受程度与教学的进度安排。另外,教师要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或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要特别给予关注,帮助其可以跟上整个团队的进度。每个舞蹈教师都应认识到,教学应以人为本。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舞蹈教学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有其开展的必要性。然而在很多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需要高校、教学工作者等作出改革和调整。特别是在于舞蹈教学的教材选择,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多元化的使用,突出实践性教学方式等各个方面。只有与时俱进,做好高校舞蹈教学的改革工作,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确保我国高校舞蹈教学事业的不断进步与长足发展。

作者:徐凌 张桃琳 单位:宜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办公室

第三篇:高校舞蹈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教育中的创新精神概述

创新精神主要是让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创造出新的方法、观点和思维能力,这个创造需要有革新意志,改造的智慧。当代大学生需要培养出敢于创新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要懂得摒弃旧事物、旧思想,打破传统的规则束缚,去建立起新的事物、新的思维。创新精神要求学生善于思考、质疑和设想,这也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目标。

二、高校舞蹈教学中缺乏创新精神的具体原因分析

(一)过分强调理论、技术的传授在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下,我国的授课普遍注重理论传授,在舞蹈课的教学上,更是注重将已有的技术技巧完全传授给学生,这种传统教学理念、手段、方式长此以往都难以摆脱传统教学的边框。在课堂上,通常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经常处在一个单板、不用思考的领域。对教师所教授的技能,只用生硬地去模仿,不需要思考和摸索,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过程长期处于被动的状态,严重制约学生学习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也会影响学生在各方面的能力发展,不利用学生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二)传统的教学模式舒服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师脑海中根深蒂固,所谓教学上的“创新”理念也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具体的使用要求。现在的教学大部分都是以教师为主,教师在课堂上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接受者,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概不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往往在传统模式中就是教师是主导,而学生是接受者。长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就是负责教会学生,学生满足相关知识的学习。这种你来我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个性都影响极大。学生在学习上大部分获取知识的渠道源于教师,在这样情况下,学生真正缺乏的不是知识,而是如何去学习的本领。在中国的高校教育中,目前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对个体的差异性完全不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也无从谈起。教学生通常是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难度,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思维上的差别,缺乏创新思想,也缺乏个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敢创新,因为怕与大家格格不入,不想与众不同。然而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应有的个性被磨灭,优秀的学生潜力得不到发挥。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创新精神造成了损害。

三、提升高校舞蹈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采用多样化灵活的教学方式

目前,高校所开展的舞蹈教育通常对动作要求并不高,且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自由程度相对较大,且简单易学。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演示,学生作为模仿的机器,在这时,学生的创新空间就受到束缚。对此,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突出学生为主体的特点,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根据教学中出现的不同情况来积极诱导学生向正确的动作靠拢,更加充分地发挥启发式的教学,有些动作如果学生实在做不来,可以启发学生构思一个新的、更加优美的动作,不仅学生的价值得到肯定,同时也促进了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多的高校学生对舞蹈虽然有好奇心,也保持热情,但这种热情并不会持续太长的时间。很容易让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由于动作的艰辛而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和信心。所以,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也是退一步进一步。学生在高校学习舞蹈的难度不断增加,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先进行模仿,再进行表演,最后提倡创新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舞蹈教学十分有帮助。在这个环节中,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激发学生不同的兴趣点,在学生兴趣点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仿和表演是教学中的基础,但创新则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如何让学生由接受知识向创造知识转变,是教师需要着重把握的环节。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三个部分可以同时进行。例如,在学习“蹦脚”这个环节时,可以先进行脚背的基础练习,练习压脚背、踩脚背、掰脚背等,然后再由教师进行示范讲解,学生进行模仿和练习。在学生模仿和联系的过程中,这些动作会发生变化,虽然在初步学习的学生中表现得并不完美,但也向学习迈出了一大步。在掌握了基础的知识后,舞蹈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行进行编导舞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舞蹈课堂上思维保持活跃。

(三)培养学生的集合与发散思维

在高校的舞蹈教学中通常会安排许多舞蹈课程,如民族舞、古典舞,等等,这种舞蹈千变万化,但本质上有相同之处。这些舞蹈的共同特点是将人体的动作进行提炼、组织和加工,这就体现了集合思维的运用。学生的发散思维则是不按照常理出牌,让思维发散,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中寻找答案,更具有流畅、变通、有效等特征,学生在表演具体的舞蹈当中,每个作品都要丰富多彩、各具风格,这就可以看出学生的发散思维如何,教师也应从这些方面入手,着力培养学生的集合思维与发散思维,这是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保证。

(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通常,在心理学中,认定人的思维活动一般是经历着由已知信息出发,并经由一定的思维媒介,进而获得并推断出新的论断,获取新的信息。假如思维媒介的具体表现为知识,那么我们便可以将这种思维活动称之为形象思维;假如思维媒介的抽象表现为知识,那么我们便可以将这种思维活动称之为逻辑思维。在舞蹈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舞蹈的欣赏来鼓励学生形成形象思维,从视觉、听觉出发,感受舞蹈中的灯光、音响、动作、构图等作用和技巧,由此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学生可以进入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由于不同人之间的经历、情感基点及文化素养都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对舞蹈的审美感受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是就会派生出不同的想象内容,学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也由此被激发。舞蹈教学中需要运用形象的思维方式来学习,形象的思维方式是通过联想和想象。形象思维活动要依靠记忆中的背景资料来完成。想象是在社会经验积累的背景资料上所创造出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具有创造性和独特性。舞蹈教学中对逻辑思维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如何让学生去认知和分析舞蹈作品,不仅有对舞蹈形象的定位,还包括对舞蹈中出现的灯光、道具、动作等一系列因素进行总结与归纳,逻辑思维的内容和形式都较为丰富,拥有诸多方法和理论体系。通过对分析方法进行训练,让学生明白看待任何问题都不能停留在表面,要积极利用各种已知的因素来进行逻辑分析。这样才能在创作中别出心裁,运用别人不常用的理念和因素未必就不能获得成功。创新能力就可以再次得到认可和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对学生灵感思维的形成意义重大。灵感思维活动中,存在一种思维的媒介不能是单纯的表象形式,也不能是单纯抽象概念,它是一种将直觉和联想相融合的思维表现形式,甚至也可以说是对一种瞬间即逝感觉的捕捉,这就是灵感思维。灵感思维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它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独创性,同时也具有模糊性等特点。在创作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对灵感思维的运用,这是创新能力组成的重要因素。在舞蹈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采用灵感思维的训练力度,使学生在学习上飞速进步,学生灵感思维会从无到有,由少到多,这也需要教师多多鼓励学生,为学生铺垫产生灵感的基础,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注重实践和积累。

(五)综合生活实践,整合教学手段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积淀,需要有丰富的阅历及情感体验。故此,舞蹈教学的过程也应当是一个从生活实践当中不断挖掘不断创新的过程。比如,在进行现代舞蹈教学时所进行的力量训练,在此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从心理学角度、生活实践当中去寻求各种力加以表现,通过各种动作呈现出来。通过让学生去表现这种力,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动作原型,并且编程相应的舞蹈动作,通过短暂的舞蹈动作来编程整体的舞蹈,会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编舞的第一个阶段,需要寻找一个动机,让力有处可寻,如何寻找,或者编成什么样,这需要学生去思考和创造。在第二个阶段要强调动作、节奏的练习,让让学生将注意力放在联想上而不是力的本身上。第三个阶段则是要强调力的链接、变化和提炼。第四个阶段要配合音乐,根据不同的音乐来对动作的力度、速度做出一定的变化。这样,让一个简单的力量得到现在多个舞蹈动作,通过这种思维的启发,让学生在编舞中获得更多的灵感,这种舞蹈也可以表现出一些人、事,甚至可以采用生活中的生活片段来进行舞蹈创作,由此作为舞蹈创作的灵感。

(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工作,也是课堂知识、课堂技巧得以应用的实践,能有效提升学生舞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在高校的舞蹈教学中,学生的练习场地较少,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和兴趣都有所消减。如果能在校园里或校园外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舞会等活动,就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舞蹈的快乐和魅力,在课外的舞蹈活动中,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想象力,尽可能完成创造工作,从而满足教育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整合舞蹈教学和其他学科进行创新实践等。舞蹈教学中也可以借鉴其他教学中的经验,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但也要注重让学生练习基本功,舞蹈也是从“举手投足”间完成的,让学生认识到基本功的重要性,对其创新精神的培养十分有必要。

作者:宋禄霞 单位:南阳理工学院

第四篇:高校幼教专业舞蹈教学感受

1舞蹈对幼儿的教育功能

我们都知道,刚出生的婴儿就会手舞足蹈,而唱歌跳舞也恰恰是幼儿园孩子们最为喜爱的活动形式。舞蹈非常符合幼儿爱动、爱跳的特点,也符合幼儿依靠感知、表象认识事物的心理特点。可见舞蹈对幼儿的启蒙教育是相当有效的。在我们当今幼儿教育领域中,舞蹈教育仍然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艺术教育手段。它可以通过系统化的教学,发觉幼儿的潜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舞蹈可以塑造幼儿健康的体魄和优雅的气质。因此,在舞蹈训练的过程,可通过一些简单的拉伸动作,如腿部、腰部、上肢等等的拉伸训练,促进幼儿骨骼发育和肌肉的生长;通过一些节奏练习,训练幼儿运动器官的协调性与灵活性;通过造型动作,纠正幼儿不正确的身体姿态,培养其挺拔向上的优雅气质。舞蹈可以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舞蹈作为一种美的艺术,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它可以调动幼儿的多种心理和生理机能,如动作、表情、姿态、情感等等,为幼儿创建适应他们内心世界的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的空间。我始终认为,舞蹈以它独特的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幼儿感受音乐,欣赏艺术,认知五彩缤纷的世界;能够教育幼儿热爱美好的事物,憎恶假、恶、丑的行径;能够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追求能力。

2学会不同风格的舞蹈组合

我国地大物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因而,舞蹈文化也相当丰富,种类繁多。其中几大民族的内容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如:藏族、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这些地方地域广博,土地肥沃。养育了众多的勤劳智慧的人民,也孕育了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唱歌、跳舞更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内容。藏族的“旋子舞组合”动作比较优美流畅,以上肢动作变化居多。“踢踏舞”组合在风格上反差较大,音乐节奏较快,动作比较欢快活波,以下肢动作变换居多;汉族的秧歌也是形态翩翩、风格迥异,其中不仅有“东北秧歌”、“河北秧歌”还有“陕北秧歌”、“胶州秧歌”等等;蒙古族和维吾尔族舞蹈更是百花齐放,令人叹为观止。使学生在掌握不同民族、不同风格舞蹈的基础上,再掌握相同民族、不同风格的舞蹈组合。从而进一步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舞蹈文化。然而,作为有为幼儿教师来讲,儿童舞蹈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儿童舞蹈的内容包括:儿童舞蹈基础知、基本常识,儿童舞蹈的基本舞步、基本特征及儿童舞蹈的种类,还有儿童成品舞蹈等。在学习中国儿童舞蹈的同时,还可以选择外国代表性的内容。如日本、印度、西班牙等国家的儿童舞蹈。

3掌握幼儿舞蹈的创编技法

学会编排简单的儿童舞蹈,是幼儿教师应具备的技能。舞蹈创作包括:选材、结构、编舞三大过程。“选材”即选择舞蹈的题材和体裁,也就是舞蹈要表现的主题内容,以及用哪一种类的舞蹈去表现;“结构”即舞蹈的框架,也就是舞蹈情节如何发生、发展极有何结果;“编舞”即编排舞蹈动作,也就是根据主题内容,舞蹈种类,及情节需要选择、安排动作。尽管我们培养的不是专业的舞蹈编导,但是作为幼儿教师,具备一定舞蹈编导知识是必要的。因而能够根据音乐的旋律、节奏、风格,编排简单的、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舞蹈,从而使幼儿对舞蹈产生兴趣,愉悦身心,得到教育。这也是我们幼儿园舞蹈教育的主要目的。

4掌握舞蹈教学的方法

我认为,掌握了以上内容,并将其有机地结合、合理运用,才是一名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能力。舞蹈教学是一项极其纷繁复杂的工作。舞蹈中,手有手的动作,脚有脚的动作,两者还要有机结合,既要协调又要准确。作为教师,先要将动作理解透彻,再分步骤讲解出来,并教授给孩子,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口传身教”一向是舞蹈界最为传统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分为示范和讲解两部分。

4.1示范教学:

示范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将所授教材内容形象地表演出来,把一些抽象的概念或名词转化为形象的动作并表现出来,使学生能够看到、感受到。从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感知,以及对教师的“形象动作”进行模仿,进而使学生达到对所学知识、技能的正确认识,并且逐渐掌握的一种教学方法。舞蹈作为人体造型艺术,必须通过人体的动作和姿态表现出来,才能表现出入的思想和感情。舞蹈艺术的美学特征之一就是高度的形式美。那么对于抽象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只用语言讲解,学生是难以明白的。必须把直观的形象教材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去观摩它、模仿它、感知它,再经过反复练习最后掌握它。这就需要教师用具体的、神形兼备的动作进行示范,把形象教材诉诸于学生的感官,才能使学生领略它的具体形象。

4.2讲解教学:

讲解就是教师把动作做法、动作要领用语言的形式讲述出来,使学生在学习或欣赏的过程中,能够准确理解、把握动作做法,从而尽快学会、掌握动作。讲解的内容包括:动作名称、动作要领以及动作幅度、风格等等。无论是最初教授新动作,还是在教学过程中复习旧动作,教师都要进行提示和讲解,不断评价学生动作的质量,纠正学生动作的不足。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语言一定要生动、准确、精练、亲切。生动的语言能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准确的语言能使学生尽快学会动作;精练的语言可以有效地把握课堂节奏;亲切的语言能使学生放松心态、减少压力。在幼儿舞蹈教学中,示范讲解尤为重要。而且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反复使用、交替进行。只有把示范与讲解有机结合、灵活运用,才能准确、直观地将动作展示给幼儿,激发他们学习舞蹈的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幼儿教育需要幼儿教师倾注极大的心血。那么我们这些培养幼儿教师的老师们也应投入巨大的热情,帮助他们学习、掌握各种知识,解决各种问题,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技能,使他们能够精神饱满地走出学校的大门,从而更加充满信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作者:马仙燕 单位:南京审计学院金审学院

第五篇: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思考

一、存在问题

(一)教学方式方法不完善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以讲授和示范为主,对于学生舞蹈动作是否标准和规范特别在意,特别追求学生舞姿的优美,而对于学生对于民族民间舞蹈内涵的把握程度和舞蹈技能的掌握却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也就是说,教师只是教授了理论、示范了动作、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舞蹈知识和动作,却没有准确传达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和技能,忽视了学生的舞蹈技能锻炼,这导致很多学生难以将舞蹈的内在气质和自己的感情通过动作释放出来。此外,教师对于学生的民族民间舞蹈学习规划过于整体性,一味地要求学生能达到怎样的程度和高度,对于学生的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没有充分重视,这导致学生的特长难以有效发挥,对于教学效率也不利。

(二)教材选择不合理

教材的选择是否合理对于教学开展的是否顺利有着直接的影响,因为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教材是教师开展课程教学和授课的基础和重要依据。对于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也说也是如此,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学开展是否顺利,因为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师开展课程教学的依据就是教材大纲要求亦或是基本内容,所以,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选择是否合理是很重要的。然而,现阶段很多高校的民族民间舞蹈教材选择依然传统,依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沿用原来选用的教材,但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这些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已经时过境迁,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高校对于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选择一定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三)课程设置不科学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教育都处在教学大纲指导的计划模式中,这种大纲计划模式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课程的顺利开展,也基本上满足了大多数人的学习需求。然而,这种模式的长期使用导致一些学科的个性难以彰显,使得专业课程设置很僵硬,缺乏人性化、科学化。在社会发展的时代变迁的当下,具体到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其课程设置也出现一些明显的缺陷,这对于专业课程的开展和学生舞蹈技能的提高形成一定的障碍。

二、改进措施

(一)教学方法多元化

与一般学科的教学相比较而言,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既有共性特征,也有其个性特征,因此,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师要结合实际需要勇于探索和运用新型的适合的教学方法。其一是组合教学法。组合教学法一般依据元素―动作―短句―组合―片段的过程进行,其特色就是有较强的整体性和灵活性:整体性体现在学生可以有机结合以前学过的各种舞蹈动作、风格等,以便形成自己的独特感悟;灵活性体现在每个步骤不一定是固定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整。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其二是感性教学法。我们知道,舞蹈的本质在于抒发和表达,因此,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师就可以以情感激发为植入点,从舞蹈的精神层面入手,给学生多介绍与舞蹈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民族风情等,让学生从中领悟和体会我们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情感。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深刻理解舞蹈的内涵,也有利于学生舞蹈技能的提高。其三是即兴创作法。民族民间舞蹈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浓郁的即兴创作特征。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师运用即兴创作法可以让学生产生主人翁意识。这样,学生能自觉融入到教学中,也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这种方法对于学生学生的舞蹈编导能力的培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教材选择合理化

高校在选择民族民间舞蹈教材时应该跳出传统模式的禁锢,不仅要摒弃不适合时代步伐的落伍教材,而且不能千篇一律地订购和采用统一的教材,要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选择有针对性的教材。在民族民间舞蹈教材难易程度、基本舞蹈模式等方面的选择上,高校都要以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水平作为参考标准,在此基础上选购最适合的教材。此外,高校要结合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采取有效措施将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体现时代性,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需要指出的是,现阶段的民族民间舞蹈素材大都是为学生学会舞蹈技能、提高舞蹈表现力、拓宽舞蹈文化视野等提供有益借鉴和帮助,其都是在现有的民族民间舞蹈素材的基础上经过挖掘、整理、提炼、加工、组合等方法,按照系统性、逻辑性和专业性的特点编制的。高校应该选用开放性的具备以下特点的教材:一是有有关舞种来源的内容;二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和国外民族民间舞蹈;三是有着丰富的艺术特征。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展民族民间舞蹈。

(三)课程设置科学化

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由于长时间在大纲计划模式中进行,大多教师重技能训练、轻理论学习,导致很多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舞蹈技能,但是人文素养缺乏。所以,高校民族民间舞蹈课程设置需要科学化。而且,民族民间舞蹈与民历史学、地理学等有着密切联系,学生只有对于这些学科进行相关学习,才能对民族民间舞蹈有多方面多角度的了解和审视。高校有必要结合自身实际适当的开设一些选修课程,如一些高校因为所在地自身就有着丰厚的民族民间舞蹈资源,学生因为地域的关系对这些舞蹈更有一种亲切感,高校就可以适当开设一些选修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兴趣。

三、结语

综上,民族民间舞蹈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产,我们有义务和责任传承和发展。作为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阵地,高校更应该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师一定要对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推动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全面发展。

作者:魏燕宁 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

第六篇:普通高校舞蹈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舞蹈教学主要依靠教师的“口传身授”,学生只是作为舞蹈教育的被动接受者。这种模式在整个舞蹈教育活动中把学生放在了一个从属位置上,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交互性;这不但有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为了顺应时展要求,新的舞蹈教学模式应首先确保学生在整个舞蹈教学活动中占据主体性地位,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寻求者,同时保护好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并加强在教学活动中与教师的互动和交流。而教师在舞蹈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也将发生转变,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多采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将大大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好奇心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是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也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牛顿对一个苹果产生了好奇,因此发现了万有引力。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如果能有效激发和引导学生好奇心,将会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产生积极影响。首先,教师应本着对学生的尊重,保护好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所萌发的各种想法与创新欲望,再从科学的视角予以引导,让他们通过积极思考与动手实践,去验证这些想法的可行性。当然,学生的想法不一定都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一旦出现错误或偏差,教师应耐心、热情地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积极引导他们朝着合乎逻辑的方向去实践他们的想法。同时,这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教师进行积极思考以及相关实践探索。

三、开放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开放式课堂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确立教师“以人为本,突出创新,主动发展”的教学理念和意识。通过开放式课堂教学,学生不但可以获取丰富的知识、多维度的信息,还可以使他们自身的个性、能力得以充分展示。传统的“口传身授”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满足不了现代舞蹈教育的需要,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意识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引入,为高校舞蹈教学模式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如在舞蹈剧目创编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介绍一些舞蹈创编技巧、情感和叙事表现方法后,把课堂的主动权留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自主设计舞姿、动作以及整个作品以表达主题,并加强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同时,教师可以在旁适时地解答疑问并给出建议,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及主动性。这样,学生既可以在亲身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独立钻研与学习的能力;又能积极地调动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与求异思维。实践证明,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是非常有好处的。

四、组织有效活动,注重创新实践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活动要清晰,落脚点要很明确,活动的依据是教学目标。组织舞蹈教学活动,要给予学生自由、宽松的展示空间,让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得到锻炼。而且,舞蹈教学活动的方式要多样化,既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全方位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并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再者“,实践出真知”,实践要贯穿整个舞蹈教学活动的始终。舞蹈教学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把握好这些机会,将有利于舞蹈专业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发展;注重创新实践,才能适应当代社会要求。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高校所培养的舞蹈人才是否具有高度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高校舞蹈专业办学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作为高校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采取合适的途径去引导和锻炼学生的这种创新能力。

作者:李菁 单位: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