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校园舞蹈创作浅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创作题材同质化,使得校园舞蹈缺少对民族民间舞蹈题材的真正观照。一部作品往往能够显示出创作者的心声,这就是作品的主题。无论是各类艺术竞赛,还是高校间艺术交流活动,地方特色是广西高校的“招牌”。大多院校都是以地方特色为突破点。因此,地方特色使得舞蹈创作有“瞻前顾后”的特点,也使得创作主题显现同质化。纵观广西大学生艺术展演舞蹈比赛的历届获奖作品,反映校园题材的作品甚少,表现广西本土民族生存现状、生产生活、习俗礼仪等的作品较多,舞蹈动律元素采用本地民族的舞蹈元素,其中以壮族、瑶族舞蹈元素最为盛行。如以壮族舞蹈动律为元素,反应男女青年美好爱情、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甜蜜蜜》;以广西花山壁画为题材,进行二度构思创新的《花山群语》(广西财经学院选送)等等。特色是非常明确的创作立足点,然而当以“特色”为名,虚化、淡化舞蹈作品的立意,颇有偷换概念之嫌。同时作为民族地区的高校,仅以表现民族元素,而学生不能从作品或是表演中体悟到高校校园对本地民族的观照,其本身也远离了校园文化、校园舞蹈的初衷。
以教师为主导的创作方式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众多伪“创作型作品”成为参赛捷径。目前,广西高校舞蹈团大都隶属于高校团委,并没有独立的艺术教育中心。学生训练基本都以课余时间为主,时间捉襟见肘。师资方面,舞蹈教师往往单枪匹马,一位老师统筹舞蹈团的所有事务,因此教师投入作品创作的精力有限。此外,经费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牵绊着创作的脚步,从而出现一些将专业剧目“被迫”性地整编的作法:一些教师以各类舞蹈大赛的优秀剧目为基础,进行调整编创,达到以最小的物力和精力的投入,提升作品的竞争力,同时使学生学习了解舞蹈精品,提高其审美辨识力的效果。这类“伪创作”之风日益蔓延。从现实角度来看,这种作品有不得已之处,但也能借助高水平的作品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审美辨识力。然而,改编作品在舞台的呈现往往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反而加剧了在“像专业”的道路上的趋同之势,并没有在题材、立意、表现形式上深入挖掘适合学生的表演方式。同时也可看出,以教师为主导的创作方式并没有较好地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执行力以及独创力,以致于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艺术方面的自我成长较为有限。
二、广西高校校园舞蹈创作策略
高校校园舞蹈团也应有别于专业化院团,编导在编创中应有敏锐的辨识力,而不是盲目遵循专业舞蹈的创作模式。专业舞蹈创作在艺术表现的形式上具有先验性的探索,而校园舞蹈创作应更注重对校园生活、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思想状态的表现与思考。作为高校舞蹈团,其舞蹈创作则更应具有人文气息、校园气息和生活气息,同时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广西拥有丰富的民间舞蹈文化资源,因此,在创作中应综合以下几点考虑。
(一)完善创作主题
主题是作品的思想内涵,是作品的中心内容,是衡量作品优劣的标准之一。在广西高校舞蹈团的创作中,应丰富创作主题,突出校园舞蹈的特点,使其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明确校园舞蹈的属性,确立校园舞蹈的独特性和创作的立足点。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刘建老师曾说过:“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创作首先在创作的语言、创作的技术以及创作的内容上,界定自己认同自己,才能够在这场文明的冲突中找回自己。”同理,在广西高校校园舞蹈创作中,应突出“校园舞蹈”的个性,而不是盲目地向专业化方向靠拢,与专业化混为一谈。在主题上,校园舞蹈作品应更富校园气息、人文气息,表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诉求和情感气质,融入当代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与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在手法上,校园舞蹈创作应多采用写实、勾勒的方式,使舞蹈动作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从而在效果上弱化学生训练时间少,基础薄弱等问题,使学生易学、易理解、易参与,作品更加生动自然。以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舞蹈作品《校园变奏曲》(北京工商大学选送)为例,该作品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为表现内容,舞蹈动作融舞蹈性与写实性为一体,其中不乏一些日常生活动作,如敲电脑键盘、刷牙、打篮球等,诙谐幽默的表演、青春活泼的动律,将细致的生活写实与舞台艺术二度创作完美融合,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在民族民间舞题材和动作元素的选择上应把握“度”与“破”的原则。“若想得奖,在编创中就必须走本土特色的路线,否则没戏。”这无疑体现一种“以特色压倒一切”的观念,也使校园舞蹈创作陷入了一个不以表现校园为主,而以表现民族民间为主的怪圈。虽然“校园”与“民族民间舞”之间并非二元对立,但以民族特色取代校园舞蹈本身的属性也是不可取的。高校舞蹈团的学子多来自各类专业学科,若仅以地方特色塑造、训练他们的肢体,是否会略显片面和狭隘?这种对民族元素过度青睐是否会使广西校园创作主题和思路纠结于那细小的缝隙中?因此,在创作主题的择取中,应把握“度”的原则。编导们在彰显地方特色方面应避免过犹不及和盲从,即使选择了民族民间舞题材和元素,也不应单纯苍白地彰显地方本土特色,而应将视角转换到当代大学生的诉求上。在创作手法上,既要突出民族特色,又要避免手法的同质化,不拘泥于单一的表现形式;又或者以作品主题为主导,在舞蹈元素上有更为多元化的选择。以获得第二届广西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舞蹈作品《起跑线》(广西艺术学院选送)为例,该作品选用现代舞的动作元素,描述一位残疾青年从沉溺于沮丧———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拼搏———奋于起跑的成长和蜕变,反映了当下青年敢于面对挫折、勇于拼搏进取的毅力和魄力,情感真挚,引起当下大学生的心灵共鸣,也较鲜明地反应当代大学生内心诉求,在众多趋同的作品中使人耳目一新。虽说此作品并非来自普通高校舞蹈团,但它的成功也折射出了高校舞蹈团在舞蹈创作中的新角度、新空间。
(二)“情”能补“拙”
情感是舞蹈的命脉。舞蹈情感化就是在舞蹈编导从构思酝酿阶段到最后合成推上舞台的过程中,用情感的方式对思维指向中的对象进行“拟情化”处理。校园舞蹈团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他们虽然舞蹈基础薄弱,但是在文化基础方面有一定的优势,理解和认知能力较强。在肢体的开度永远比不上思想的张力的情况下,与其费尽心机地让肢体突破极限,不如注重作品的情感性,加强情感的运用。在创作过程中,应“以情带形”,侧重作品的情感特征,使学生能以“情之真”补“动作之拙”。这样在舞蹈表现时,学生容易进入表演状态,诠释作品的情感内涵。从受众方面,任何一个读者、观众或听众在艺术鉴赏中,对于艺术形象的感知和接受都会受到情感的影响。同时,在特定情感影响下进行的艺术感知,又会作用于情感,引起更深的情感活动。作品情感的表现更易引起受众的共鸣,饱满的情感常常能感动受众,从而使其不再只拘泥于动作技术、动作规格、动态特征。舞蹈《起跑线》的成功,不仅是其主题的新颖、动作的张力,更重要的一点是直入人心的情感表达。当演员从摔倒到爬起继而冲过终点声嘶力竭地呐喊时,受众想必都完全沉浸于舞台上的呐喊欢呼,而忽略对演员的肢体形态的苛求。
(三)“巧取”动作构成
在校园舞蹈的创作过程中,编导不能如专业舞蹈编导一样以自己的创作思路为主,而需综合考虑学生的现实条件进行“筛选式”创作。以广西大学为例,由于没有招收特长生制度,舞蹈团成员均是非舞蹈专业学生组成,舞蹈基础薄弱。在编创过程中,面对学生有限的舞蹈基础,编导需要准备多套主题动作,由难至浅,由繁至简,最终的主题动作只能以学生最终的掌握能力为主。因此在动作的设计和构成中,不可“硬拼”,应“巧取”。首先应侧重舞蹈动作的直线型特征。所谓直线型,就是动作的路线以直线型为特点,动作干脆利落、力点分明,不过分迂回盘旋、不过多注入“小范儿”的东西。对于非专业的学生来说,模仿能力、舞蹈惯性感相对薄弱,对于小范儿的处理能力较弱。因此在编创动作时,可多使用动作方位感明确、角度清晰、流动路线清晰、记忆点明确的动作,尽量避开运动路线过于迂回、小范儿过多的动作素材,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接受度,更能扬长避短,提升舞蹈的质感。其次,巧妙处理舞蹈技巧。
在该类舞蹈团的舞蹈创作中,巧妙处理动作技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重跳轻转。校园舞蹈团的学生虽然舞蹈基础薄弱,但跳跃优于旋转。旋转需要长年累月的训练,而弹跳是从小伴随着他们成长的必备技术,体育考试的跳远、篮球场上的跳跃等等,相对于旋转技术,学生的弹跳能力更强。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可考虑重弹跳轻旋转,特别是男子舞蹈,可多使用交替性的跳跃动作,提升学生舞蹈动作的张力。其次,重整体轻个人。由于缺乏特别优秀的个体,在处理技巧时,可采用整体的方式,如将群体托举难度提升,抑或丰富调度,削弱技巧薄弱的视觉效果。最后,重质感轻难度。在该类舞蹈团的舞蹈创作中,不可盲目追求技术,应更侧重艺术感。旋转、跳跃、翻腾、软开度,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身体条件可能性的前提下,不可好高骛远,应强调技巧的质感而非难度,切忌技巧与舞蹈动作独立存在,应将技巧与舞蹈动作自然融合,避免技巧的唐突性。
(四)善用道具
道具是舞者情感的寄托、延展。鉴于校园舞蹈团学生的舞蹈基础,道具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淡化学生动作规格、动作细节方面的不足,如手形的不精准、肢体的延展局限等等。在广西高校校园舞蹈的舞蹈创作中,在道具的使用上,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日常生活道具的运用。有别于舞蹈专业团体的舞蹈创作,在该类舞蹈团的舞蹈创作中,可以尝试使用日常生活道具。舞蹈《校园变奏曲》中的篮球、雨伞都是普通的日常生活物品,形象具体,真实通俗,通过艺术的处理,生活性与艺术性达到统一。再次,地方特色道具的运用。广西有13个世居少数民族,民族特色道具种类繁多。如壮族的绣球、蜂鼓,瑶族的长鼓等等。在校园舞蹈团的创作中,可运用本土特色道具,抑或打破传统意义中的道具,尝试生活用品作道具。以第二届广西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舞蹈作品《甜蜜蜜》(广西河池学院选送)为例,众所周知,广西是全国重要的蔗糖产地,甘蔗对于壮族人民来说有着深厚的寓意:甜蜜的生活,节节攀升的未来。该作品采用以壮族舞蹈动律为元素,以象征甘蔗的竹竿为道具,表达了壮族青年们品味甜蜜爱情、珍惜幸福当下,展望节节攀升的未来。在道具运用方面,打破了传统的思维,善于从生活细节出发,富有新意。
三、结语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舞蹈创作是舞蹈发展的催化剂。没有创作的提升,何谈舞蹈的前进。高校校园舞蹈是舞蹈从精英走向大众的重要腹地,而广西作为多民族聚居区,在校园舞蹈的创作中,就必须在民族地方特色的彰显中把握“度”的原则,在创作中有敏锐的专业团体舞蹈和校园舞蹈的辨识力,丰富作品主题,突出作品情感色彩,巧取舞蹈技巧,善用道具,使作品更富校园性、民族性、情感性和技艺性。
作者:付宜玲 单位:广西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