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平衡技法在舞蹈教学训练中应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身心平衡技法在舞蹈教学训练中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身心平衡技法在舞蹈教学训练中应用

内容摘要:源于19世纪欧美国家的身心学(Somatics),以其身心一元的理念,及其强调身体内在感知与运作的实践特点,成为舞者开发身心内在察觉及外在表达的理论和方法之一。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舞者开始关注身心学,并积极探索将其运用到舞蹈教学训练中。作为身心学体系中重要的技法之一,身心平衡技法还未获得广泛的了解与应用。文章介绍了该技法的主要内容,分析其与舞蹈的关系,探讨其在舞蹈教学训练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身心学;身心平衡技法;舞蹈教学训练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舞蹈教育者将相关学科的先进理念方法不断整合到舞蹈专业教学训练中。身心学研究者将舞蹈教学方法与科学原理联系起来,不仅通过解剖学、生理学和运动机能学的知识与原理来更深入地理解舞蹈中运动的身体,还帮助舞者尊重、探索和倾听自己的身体,运用呼吸、感觉、连接和启动等跨学科原理,提高舞蹈运动潜能和表演技能。普拉提、拉班动作分析和意动法等身心学技法在国内逐步得到相对广泛的关注和应用,但同样作为身心学领域重要技法之一的身心平衡技法,其推广与应用仍相对有限。鉴于此,本文对身心平衡技法展开研究,分析该技法特点及其与舞蹈关系的同时,重点探讨其动作发展模式及体系在舞蹈中的作用,以期为该技法在舞蹈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身心平衡技法

身心学领域的各学派或身心动作教育者基于因人而异的探索体验,不断发展建立了各自的理论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有效的身心训练方法体系,统称为身心学技法(somaticapproaches)。身心平衡技法(Body-MindCentering®,BMC®)便是其中之一,该技法由美国具有专业舞者背景的拉班动作分析师、物理治疗师邦妮·班布里奇·科恩所创建。该技法根据“身心一元”的身心学基本观点,注重身心的相互关联与整合。正如邦妮所言:“身心平衡技法是对于充满活力又不断变化的人体的一次持续探索之旅。旅程的探索者是我们的心——即我们的思想、感受、能量、灵魂以及精神。这场旅行引领着我们理解‘心’是如何通过‘身’的动作来表达的。”[1]人们的身体动作能够映射出心理的状态和变化,即“身”随“心”动,任何身体动作的质感都是由那一时刻“心”的表达方式决定的,动作的变化则显示“心”对“身”关注的变化。反之亦然,当“心”或注意力集中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并从此部位开始做动作时,身体动作的质感就会有所变化。因此,身体动作可以是一种审视心灵状态的途径与方式,动作同样也可以成为改变身心关系的因素,与心对话并通过外部的形态与质感表达“心声”。这一身心对话的过程,需要经验作为支撑,而其中的奥秘则为“平衡”二字。邦妮强调身心平衡是一个过程,是意识与外部动作之间的不断对话,它不是一个终点,而是需要我们逐步琢磨、不断体验的经验累积与认知培养的过程。在构建和发展身心平衡技法的过程中,邦妮不仅应用了解剖学、生理学、神经科学等科学理论,同时也借鉴和融合东方哲学的理念,进行内在察觉与体验的动作练习方法的探索,可谓是关于身心平衡理论与动作体验实践的理论方法体系。其中,通过对骨骼、韧带、肌肉、筋膜等运动器系,以及内脏和神经系统,乃至细胞的认知,进行经验性体验练习;通过呼吸与发声法进行内在感知;通过动作发展规律进行动作模式的重构。该技法通过外在动作来感知、识别、表达、区分与整合身体内部的器官、组织与细胞,探索它们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包括对人体动作质感的影响。该技法强调了身体内在整合和排列的完善对于机体自主控制效果的作用与影响,并提出了通过接触、动作、视觉化、躯体化、发声、冥想、对话等渠道进行体验与练习的方法。该技法与目前在国内较广泛运用的普拉提等技法不同,它并不强调固定动作模式的标准化动作练习,而是用自由自发的动作去探索、感受身心的当下状态,强调体会、反思和再学习的过程,追求身心合一,以练习者处在自由、自主、平衡的身心状态为目的。目前,该技法已经被广泛运用于舞蹈、体育运动、身体治疗、理疗、心理治疗、儿童发展、教育等诸多领域中。

二、身心平衡技法在舞蹈教学训练中的应用分析

随着舞蹈训练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总结,以及相关学科理论的融合渗透,舞蹈训练方法得以不断丰富与创新发展。身心学的理念及一些技法也逐渐被舞蹈教师和研究人员所关注,并不断尝试将其运用于舞蹈实践中,为舞蹈的教学训练提供多元的思考方向及教学方法,给舞者一个探索“身体”及了解“人体动作”结构的途径,同时丰富了舞蹈教学训练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作为具有舞者经历的身心平衡技法创建者,邦妮将其舞蹈经验运用于身心探索实践体系中,一些案例分析和练习动作往往基于舞蹈进行,技法本身就带有舞者的经验和逻辑智慧,便于将技法理念转换为具体的舞蹈语汇和练习动作,这些特点使其具备了在舞蹈中应用的适用性与必要性。

(一)提高舞者身体内在觉察能力。身体觉察源自于身心学,指通过动作对身体各种外部和内部变化产生的感知、认知及思考,即将注意力集中于察觉身体本体感受,将无意识的行动转化为有意识的,进而觉察每一个当下,并保持深刻的存在感,直到身心密切合一。美国加州大学家庭与社区医学科教授梅林认为,身体觉察是对身体状态、动作过程以及行为的感知能力,此能力源自于本体感受器和内感受器二者的共同作用,这种作用包括对身体感官的觉知(如对于心脏活动的察觉,对于肢体位置的感知),也包括复杂的生理心理过程(如疼痛、放松等感受,以及情绪在身体上产生的“标记”)[2]。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实验论证后,梅林认为身体觉察与本体感觉和内感受相联系,是两者进入意识觉知状态时所产生的主观的、现象学的表现,并且这个表现可以被包括注意力、记忆、理解、信念、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多个方面的心理过程所改变[3]。邦妮认为,身体觉察能力与身体细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身体内部和外部变化的觉察是注意力集中于细胞,并且与之建立联系的作用结果。因而在探索提高身体觉察能力的方法时,可以将有意识地感受体内细胞作为切入点,通过呼吸练习、接触、意象等途径与方法去训练以增强身体觉察能力。当能够做到从细胞和组织层面上出发,更加深刻地感受感知意识时,便可以更加深入清晰地认识自己,从而获得更多对他人的同理心。那么进一步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去分析,感知身体各组织细胞的独特性,能加深个体意识。同样,认识到身体组织多样性以及人体如何进行外在表达时,便能够对全世界的多样性文化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并具有包容心。以上所述便是身体觉察能力获得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培养的个体自我意识以及包容外界的能力,对于每个人都十分重要,对于每时每刻通过身体与他人和世界交流的舞者来说,尤为必要。对舞者而言,提高身心内在觉察能力有助于正确运用和调节控制身体动作。在舞蹈教学训练中,应通过一些实际身体操作,不断训练和开发学生的身体觉察能力,提高身体的感知能力,使其身体成为一个“会思考的身体”。美国纳罗帕大学博士克里斯汀认为,骨盆的稳定与控制能力是决定舞蹈动作质量与质感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骨盆的具身来增强身心的连接并培养当下的觉察,使舞者对于骨盆的觉察与意识能够得到提高[4]。美国迈阿密大学运动机能学与健康学院研究生贝尔德对大学舞者的身体觉察和具身动作感知进行了现象学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舞者在学习与练习过程中能够更多地了解和认知自己的身体结构及其所能达到的极限[5]。舞蹈训练中既要增强控制身体的能力,同时也要开发与自我身体对话、聆听身体内在表达的声音,这就意味着更敏锐的身体觉察与感知能力。身心学技法富兰克林技法(FranklinMethod)创始人认为,如果一个人不去体察自己的身体,就无法体会身上有哪些不同的感受,也就无法在动作和动作之间有所区别。没有区别,就没有选择,没有选择,也就无从改变。身心平衡技法练习,可以通过呼吸练习、意象、接触等方法去有意识地感受身体内的细胞,建立细胞与变化觉察的关系,增加感知能力。感知能力的提高将有助于舞者根据肌肉运动知觉和外界环境做出新的动作选择,调整改变身体和动作。英国伯明翰大学哲学博士詹姆斯指出,身心学实践能够唤醒与激发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的“body-for-itself”(自己掌控自我身体)的模式,并发现当个人的整体技术融入了身心技法后,能够有益于舞者在舞蹈中实现个人潜能,并优化外在的动作表现[6]。因此,身心内在觉察能力的提高,能够帮助舞者通过具身认知体验来获得具体化的舞蹈动作感觉,加强与身体的沟通,进而通过更精细的控制,让身心一体来呈现动作技巧,从而提升动作技术质感,加强舞蹈动作的生命力表现。

(二)辅助提高舞蹈教学训练效果。舞者的体能训练往往更重视肌肉力量、软开度、协调与重心稳定能力等方面,而对呼吸、连接及神经肌肉协调和放松等这些舞蹈特定需求的训练元素却未给予足够的关注。通过身心平衡技法练习,不断强化呼吸和身体内在觉察能力,有助于身体本体感觉和神经肌肉协调能力的提高。首先,身心平衡技法注重动作模式的建立和重构。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内在和外在因素,尤其是动作练习,将会使身体形成一些动作模式,继而成为动作习惯,而这些习惯不只在日常身体活动中出现,也会在专业动作中出现。对舞者而言,建立正确的身体动作模式是完成舞蹈动作技术的基础。进行该技法的练习,能够改善不良的习惯性动作模式,不断建立新的正确的动作模式。此外,将一些身体运动模式与传统的舞蹈动作结合来进行针对性的练习,不仅有助于正确动作模式的建立和重构,促进动觉发展,还会提高舞蹈动作的艺术性表达。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舞蹈学院教授、身心学研究者玛莎·艾迪将身心平衡技法应用于舞蹈教学实践后,发现舞蹈学生动作精确性提高的同时,具身体验也得到增强[7]。巴西维索萨联邦大学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西尔维拉将经验解剖学的研究与舞蹈实践相结合,培养舞者对动觉的认识并表现这种多层次的感觉,以扩大舞者对动觉的理解、认知与感受[8]。其次,舞蹈热身中也可融入身心平衡技法。一般情况下,舞蹈热身往往只激活一部分身体系统或者运用的动作发展模式较单一,而身心平衡技法的融入能够使身体的多个组织系统,包括不同层次的肌肉群、骨骼、韧带与力量线的关系都得到更充分的调动。例如,骨骼—肌肉系统的调动练习中,通过骨骼结构的具身,塑造出清晰的力量线,建立有效的身体排列,提供自由的表达与活动范围;激活小肌肉群,增加运动范围、动作清晰度和空间意识的表达;通过激活肌肉的拉长收缩功能,使得大肌肉群长度增加,从而增加灵活度、轻松感和优美感。不仅如此,在舞蹈创作和舞蹈即兴的教学中,也可融入身心平衡技法以增强身心觉察。具体而言,技法注重训练身心的灵活性与开放性,使人时刻处于当下的动态学习状态。将这种理念方法注入舞蹈即兴教学中,学生不再仅仅是通过“看并模仿”进行训练,而是在舞动过程中持续地倾听与回应自己的身体,在这样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自身的自发反应从而提高动觉意识。依靠较强的动觉意识,舞者会更加了解自己并信任自己的选择、判断和觉察,而不仅仅是依靠外界的信息来做出决定。

(三)有助于舞蹈的角色塑造与表达。在舞蹈表演时,舞者往往需要转换不同的角色进行针对性的塑造、诠释与表达,身心平衡技法在此方面也能够发挥一定作用。技法训练内容的核心之一即为从身体的不同组织系统发起动作,以表达此处所带来的不同情绪、动作质感与动作表情。因而在舞蹈表演中,根据特定情境、人物性格、故事情节,舞者可以通过改变动作启动点与动态轨迹来转换不同情绪,做出灵活且真实的回应,满足多样的艺术表达需求。在舞蹈角色塑造与表达方面,通过身心平衡技法练习能够将所有系统调动至活跃状态,提供支持或表达功能,使动作有微妙感并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扩展舞者的技术技能、肢体语汇、即兴探索、编创和表现能力。英国考文垂大学舞蹈专业研究生艾伦认为,在舞蹈训练和表演中应用身心平衡技法,他的思想/动作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为他的舞蹈生涯以及日常生活都带来了益处[9]。奥克兰大学舞蹈学硕士丽贝卡·韦伯的研究说明,舞者的身体表现力与即兴、编创能力与创造力密不可分,在创造力的培养与提升方面也可以通过身心学技法的探索与练习得到改善[10]。

(四)有助于舞者的损伤康复。舞蹈损伤的发生往往是舞蹈训练和演出、比赛中较为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受到广泛关注,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此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诸多预防与康复的方法,而身心平衡技法关于身体损伤的认识则能够带来些许启发。身心平衡技法基于身体整体性的观点,强调身体各关节都是相互关联而非独立存在,在处理身体某一损伤部位时,往往需要分析相邻关节情况。如果只关注此特定部位的康复练习则之后复发的可能性会很大,应该从整体性的视角来评估损伤的部位,将其纳入全身进行分析,可以通过观察动作发起的起点以及力在全身各处的传递去找寻贯穿全身的力量线,从而判断身体特定结构或区域是否存在力量不平衡的现象。以膝关节损伤为例,从整体性角度考虑,髋关节、踝关节、背部都是有可能引发膝关节损伤的因素,在解决膝关节损伤问题时也应当考虑到这些身体部位。在进行康复训练时,若单纯地增强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是不够的,尤其是对于经常训练和表演的舞者来说,这种小范围的肌肉力量增强并不会减轻膝部所承受的压力,甚至会使最初引发损伤的肌力不均衡问题更加严重。因而在对问题区域进行针对性训练之前,需要先调整现有的肌肉状态至协调平衡的状态,之后再对肌肉进行针对性强化训练,即通过对身体觉察能力的开发,提高身体感受肌肉张力改变以及放松身体的能力,使舞者在身心平衡状态下轻松自如、协调有序地完成动作,从而预防舞蹈损伤的发生。

三、结语

综上所述,身心平衡技法对舞蹈专业学生、舞蹈教师和职业舞者来说都具有一定的益处。舞蹈专业学生通过练习能够提高动觉意识和具身经验,对于自身的变化感知更加敏锐,从而做出判断和调整,以降低在日常训练以及表演中的损伤风险;舞蹈教师可得益于身心平衡技法中的理论方法,并以此作为设计课堂内容和结构的新思路;职业舞者则可以通过练习重塑常年形成的动作—心理模式,激发身心不同以往的表达方式,使表演的艺术化体现更加完美。对于舞者来说,无论是在日常技术技巧训练还是舞蹈表演,抑或是编创之中,应用身心平衡技法都有一定的作用。关于身心平衡技法,如何将其符合舞蹈的练习方法运用于舞蹈教学训练实践,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与研究的课题。

作者:李嘉欣 温柔 单位: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 国际部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