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舞蹈教学中的利与弊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线上舞蹈教学中的利与弊,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线上舞蹈教学中的利与弊

【摘要】随着时代要求,教育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学习和尝试“线上教学”“互联网+”等崭新的教学模式。但对于实践舞蹈课程来说,线上舞蹈教学对学生与教师有哪些要求?教学中存在哪些利与弊?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本文将通过以上几点问题展开分析。

【关键词】线上教学;线上舞蹈教学;教学中的利与弊;高校舞蹈教学

互联网教育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运用网络、多媒体和多种交互手段进行系统教学与互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量传统行业转战“互联网”市场,从人类生活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到教育行业都面临着新时代的巨大改变。而“互联网+”已被证实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有强大的驱动力。但对于高校“实践舞蹈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是颠覆性的改变,更面临巨大的挑战。

一、线上舞蹈教学的兴起与发展

自2020年起,受肺炎疫情影响,大批新型教学平台的出现,加快了线上舞蹈教学的发展趋势,全国舞蹈教育培训、高校教学课堂纷纷转战线上平台,远程舞蹈教学模式就此爆发性开展。在2020年以前,“互联网+舞蹈艺术教育在线”概念就已存在,互联网+中小学舞蹈教育、互联网+舞蹈创作、互联网+社区舞蹈等模式的出现,都为2020年起线上舞蹈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目前,线上舞蹈教学平台主要分为三大类别:一是在线教育类平台,以中国大学幕课(mooc)为主;二是舞蹈资源类网站、公众平台:以“中舞网”“中国舞蹈网”“哔哩哔哩”“腾讯视频”等平台为主,提供海量舞蹈作品、舞蹈教材、舞剧等资源;三是互动、直播类社交平台,以qq、微信、企业微信、钉钉为主,保证了师生的上课的“地点”。

二、线上舞蹈教学对学生的几点要求

(一)动作自学能力。线上学/视频学习,改变了学生与老师面对面交流方式,故要求学生有极高的自我学习能力。除了最基本的正确分辨视频中正、反面动作外;还要透过二维视频理解四维动作,对动作的空间、方位、运动路线掌握有一定的基础与思辨能力。还要具有协调能力,能在学习中准确掌握手、眼、身、法、步的有机配合。

(二)身体认知能力。体现在学生对自我身体结构的认知、身体肌肉的认知与问题的认知等几方面。用哪块肌肉可以达到动作的效果?用身体哪些部位与肌肉的协作能达到动作的美感?如何利用身体内在劲与力转换,达到动作标准?这些都需要学生对自我身体认知有一定了解。最重要的是,对肌肉的力量、控制、张弛、收缩、松紧、缓急的理解,这会对动作与动作间协调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三)解决动作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是基于自学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学生开展的一项自我再提高、再认识的能力。学生可根据老师上课的重点与难点,在课下找到自我调整身体与动作的方式,以达到老师对动作等方面的要求。但因每位同学思维方式、运动习惯的不同,所展现出的效果可能会不尽相同。

(四)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能力。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学生必须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以“古典舞基本功课”为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身体柔韧度的唤醒与恢复”,教学内容:需要学生完成一项韧带拉伸的任务。但老师是无法保证学生在家中是否练习到位?能够持之以恒?如果学生不能自我约束,既达不到训练效果,也浪费了练习时间。所以学生必须有足够自我约束力,清楚练习舞蹈的目的,才不会在线上学习中渐渐迷失自我。

三、线上舞蹈教学对教师的几点要求

线上教学中,舞蹈教师失去了与同学近距离、面对面的交流条件;也不能零距离示范动作、指导动作;无法掌握课堂气氛。也因教学环境的改变,让舞蹈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发生了重大改变。

(一)课件制作能力。首先,体现在课件制作上。传统舞蹈实践类教师上课方式主要以“言传身教”为主,大多不涉及课件(ppt等演示文稿)的制作,但在线上教学中,ppt展示是一项必要手段,这会让舞蹈知识通过形象的文字、图片、动画、视频、链接等方式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需要舞蹈教师拥有课件制作的基本水平、基本排版能力、基本操作能力、科学设计能力。其次,拥有视频录制、剪辑、后期制作的能力。线上舞蹈教学,视频示范动作是关键的一项教学准备内容,舞蹈老师要能将录制好的示范视频,利用剪辑、快进、放慢等制作手段做成一段整合视频,有条件的老师还可以在后期适当增加配音和字幕,让学生用最快和最直观的方式理解动作怎么做,如何做?

(二)材料的收集与准备。“互联网+”教学的优势在于,可以利用网络大数据库资源,选取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辅助素材,例如图片、动画、视频等。在上课前将资料收集好,按照课程需要重新整理——选取素材——课堂呈现。其次,在上课前要检查教学网络是否稳定,保证授课环境的安静,直播授课还需要配套相关三脚架,以保证教学正常进行,不间断。

(三)课程的设计与组织能力。首先,课程的设计与组织要有层次感与逻辑性。在课程的开始列出本节课教学内容、可达到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与难点。其次,科学进行课与课之间的联系。上课前可将前一次教学内容进行提问与温习,与学生语音互动,跟踪教学效果。其次,在课程设计上要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比喻恰当,能抓住屏幕前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我学习动力。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学生的安全,尽量不强求学生在没有练习条件的情况下做难度过大或无法掌握的危险动作。

(四)课下指导的能力。学生的作业反馈主要集中在了课下,以录制视频的方式回课给老师。需要老师耐心给予每一个学生进行指导。尽量表述准确,抓住重点,以便学生快速理解问题,纠正问题。

四、线上舞蹈教学的优势

通过几个月线上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优势如下:(一)从学生方面来讲首先,学习资源广阔、学习渠道便捷、移动性强;知识理论性强;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的重点与难点理论概念清楚。其次,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主反思,提高了学生自我身体认知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通过赏析环节提高学生的品鉴能力与审美水平,这种赏析也可以作为舞蹈知识积累,对高校舞蹈学生正确认知舞蹈作品有深远的影响。

(二)从教师方面来讲。首先,舞蹈实践类教师因为教学方式的改变,需要对以往授课内容进行理论上的归纳总结,这能很好地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教学组织能力。从收集资料到课件的制作,再到课件的展示,最后对知识点详细剖析与指导。将会让教师对已知的内容温故而知新,对未知的内容进行拓展,对教师的自我知识储备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其次,线上教学中评价通道较为科学。可计划评价、即时评价、成效评价、个性评价,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优势,科学统计学生的数据,制定科学评价体系。

五、线上舞蹈教学的弊端

虽然线上教学带来一些优势,但对于舞蹈专业来说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教学环境——场地问题。传统舞蹈教学中对场地是有严格的要求,是保证舞蹈教学质量的前提。需要有足够空旷的空间;防滑的地板;一面超大的镜子;一个固定的把杆;一台音响等要素才能顺利开展练习。但线上教学,教学环境和场地无法保证,学生如不能找到合适的环境练习,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比如家中比较狭窄,练习时经常撞到家具或因为地板太滑而摔跤,这会让练习经常阻断,重要的是存在安全隐患。

(二)教学中互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肢体互动与语言互动两方面。线下舞蹈教学注重“言传身教”,老师通过示范、纠正、摆动作等与学生产生肢体的良性互动。老师一呼一吸间动作的张弛变化,能让学生快速捕捉到动作的精髓——“精、气、神”,一种从内到外的感觉和气质。在互动中,老师和同学还会产生一种磁场,大家会在教与学中互相吸引、互相感染,故而产生一种氛围。这一点在线下舞蹈教学中,几乎无法解决。学生只能通过老师放慢——再放慢的视频动作,学到外表的形似,而无法掌握内在的神似。其次,在语言互动上,也显得更加“迟钝”,没有办法快速发现问题、指出问题,也会让学生在不明白的地方越走越远,进而出现“跑范”严重的情况。

(三)上课仪式感问题。舞蹈课堂需要一种上课的气氛。这种气氛是自己给予的,也是周围环境给予的。例如,传统舞蹈课堂,进入教室前同学必须扎起干净的头发,换上舞蹈鞋,穿上舒服的练功服让自己看起来精神饱满。这种状态会帮助你在课堂学习中增加自信感,也是一种上课前的仪式感,向自己发出即将要上课的信号。但在线上舞蹈教学中,这一点是不可控的,处于一个孤独又安静的环境之中,老师和学生都很难找到属于自己的“仪式感”。

(四)学生自学水平的不可控——教学效果差。每位同学对自我身体认知都有所不同,学习方法与问题理解能力也不同,这就让线上教学中的作业反馈出现五花八门的问题。老师需要利用课下时间,一一为学生指证。一方面,占用了太多课下的时间;另一方面,问题解决的失效变慢,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无法按时推进,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六、总结

“互联网+”可以让教学资源公平化,教学资料互联化,学习资源全球化,摄取知识方式多元化,知识结构立体化,实现了新型艺术教育生态环境;但目前它无法替代传统线下舞蹈教学的特殊性。因为舞蹈是视、听、感、触等方面高度统一的一门艺术,必须身临其境,进入到一种学习氛围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能量。另外,艺术教育的本质是言传身教、教书育人、授业解惑。在学习中,教会学生从艺是小,教会学生做人是大,而缺少了人情味的线上交流后,师生之间没有了以往的亲密感,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线上舞蹈教学目前无法替代线下舞蹈课堂教学,只能“协同”发展,共谋进步。

参考文献:

[1]田培培,赵纯基.舞蹈艺术教育的“弄潮儿”——“互联网+”新型舞蹈教学平台[J].舞蹈,2016,(7).

[2]刘艳.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以甘肃省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2019.

[3]吕森林.中国互联网教育行业研究[J].互联网天地,2016,(04):59-69.

作者:冯程程 单位:江南大学 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