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民间舞蹈融入高校舞蹈教学的运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针对徽州本土舞蹈中的民间舞蹈内容,结合徽州地域历史地理情况,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分析其文化特色,运用舞蹈生态学研究法、个案分析法,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上探索徽州民间舞蹈融入高校舞蹈专业教学的运用及价值研究,以期将徽州民间舞蹈纳入高校舞蹈教学体系,建构徽州民间舞蹈教学模式,从而科学地保护和发展徽州民间舞蹈。
关键词:徽州民间舞蹈;理论研究;实践研究
当前,各高校注重产教一体化,课堂教学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技艺的同时,亦需跟随时代的进程,民间舞蹈教材内容的丰富值得循序渐进的探索。[1]徽州民间舞蹈融入高校舞蹈教学的运用及价值研究独具传承特色,针对黄山学院艺术学院现有的音乐学舞蹈专业需要开设的《徽州本土舞蹈》课程,应着眼课程建设并结合实践教学深入研究,放眼当前民间舞蹈进高校的社会背景,进一步考察本土舞蹈和高校舞蹈课程建设在高校舞蹈专业教学的应用,系统规范地将徽州民间舞蹈融入高校舞蹈教学,将会产生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徽州民间舞蹈概述与现状
来源于生活的徽州民间舞蹈共有30余项,舞蹈蕴含了多种文化元素,它用艺术表演手法将生产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加以转化,既体现了人们歌颂真善美的精神风貌,也表达了人们追求平安、和谐、欢乐、祥和的愿望,折射了古徽州人对文化生活的精神追求。田野调查中笔者以安徽黄山市为辐射点,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分析舞者的形态与心态,将徽州各个地区的民间舞蹈进行收集与梳理,将其分为生活劳动舞蹈、岁时节令舞蹈、宗教信仰舞蹈、礼仪习俗舞蹈等。其中渗透驱鬼逐疫人文理念的祭仪祁门傩舞、融合宗教民俗意识的游太阳、独特漫长发展历史及信仰风格的跳钟尴主要分布在黄山市的歙县、徽州区、休宁县等境内;具有规范性的采茶扑蝶舞、渔翁戏蚌等取材于日常生活故事,体现生活情趣的传统时节、神酬祭祀节日期间开展民间舞蹈和舞龙、舞狮等生活习俗舞蹈遍布全市,其中较有发展历史的祁门傩舞、采茶扑蝶舞、得胜鼓等徽州民间舞蹈演出频率较高。但近年来,一些民间舞蹈为满足旅游市场需要陆续被复活,但渐渐远离其初始目的,演变成一种热闹的娱乐活动。祁门傩舞、采茶扑蝶舞、跳钟馗、麒麟舞、稚山凤舞等徽州民间舞蹈有传承人,游太阳、打莲湘等徽州民间舞蹈传承人已经缺失,面临濒危。在全国高校音乐与舞蹈学专业中,徽州民间舞蹈课程也未纳入教学计划。
二、徽州民间舞蹈融入高校课堂的理论运用及价值研究
(一)徽州民间舞蹈融入高校舞蹈教学的理论建设运用研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活态非遗保护与建设,各民族舞蹈保护与传承已经纳入到当地文化建设中,学术界对多民俗民间舞蹈的理论研究较多,经过国内学术专著信息检索,自1977年开始,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学术研究期刊论文共四百余篇,在该领域中关于民间舞蹈融入高校课堂的学术文章却不足三十篇,关于徽州民间舞蹈融入高校课堂的学术文章更是寥寥无几,学术界对颇具地域特色的徽州民俗舞蹈关注较少,不利于研读价值较高的徽州民间舞蹈的保护与传承,如黄山市祁门县的《祁门傩舞》、《采茶扑蝶舞》、黄山市屯溪区的《黎阳仗鼓》、黄山市休宁县的《徽州板凳龙》、黄山市徽州区的《跳钟馗》、《得胜鼓》等虽已被录入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在学术专著中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这种现有的状态不利于徽州民俗民间舞蹈的活态传承。[2]徽州民间舞蹈融入高校舞蹈教学模式建设理念的实施必须先从徽州民间舞蹈的文化发展、历史脉络研究进行,并对徽州民间舞蹈进入高校教学的发展前景提出论证。其次确立和完善徽州民间舞蹈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使徽州民间舞蹈教学理论系统化。最后,需要通过徽州民间舞蹈的舞蹈元素形态、动作提炼、组合创新重组构思三个方面来进行理论建设研究。
(二)徽州民间舞蹈融入高校舞蹈教学的文化价值
1942年,主席在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提出文艺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此后直至90年代初,舞蹈界便兴起了关于民俗舞蹈的采风、挖掘和整理。《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的作者潘志涛老师阐述了如何科学性地将“藏汉蒙维朝”五大民族的舞蹈体系融入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作者罗雄岩老师提出民间舞蹈融入高校舞蹈教学的“动态切入法”,五大民族的舞蹈体系无论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内容上都更加成熟,并不断融入新的少数民族民间舞种,如:苗族的“芦笙舞”、“鼓舞”和“古瓢舞”;瑶族的“大长鼓舞”、“师公舞”、“陶鼓舞”;羌族的“巫舞”、“跳皮鼓”等。[3]各个蕴含着民族气息的民族民间舞蹈融入高校舞蹈课堂,都以一种以情动人的独特历史文化价值被纳入,它们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和地域风格特点。通过采风调研,剖析徽州民间舞蹈文化特征和地域风格特点,其舞蹈民族特征与地方特征明显,如黟县的《稻骧龙》、歙县的《十绣鞋》、祁门县的《游太阳》等舞蹈形态里面的舞姿动作短语能够激励集体意志,促进民族团结,在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独特的徽州艺术特性。[4]可见,开设徽州民间舞蹈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多元化爱好和民族性审美取向,更有利于理解徽州民俗文化时代性与变异性的发展精髓,将徽州舞蹈与高校课堂紧密结合,在新时代文化背景的需求下,将徽州民间舞蹈多样式融入课堂,让学生感知徽州文化特色并融入人物角色情感,将徽州民间舞蹈的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通过舞蹈表演的形式传播并发扬光大。
(三)徽州民间舞蹈融入高校舞蹈教学的理论价值
高校是一个规范系统化、具有教学计划性及目的性的教育场所,高校舞蹈课堂优质的教学内容是培养舞蹈人才的重要保障,而加工、整理并提炼“优质基因”后的徽州民间舞蹈融入高校舞蹈教学是进行徽州民间文化教育传承的一种重要途径及场所。[5]纵观歌、舞、乐为一体的徽州民间舞蹈表演共性,其呈现形式真正的魅力不仅表现在舞蹈肢体动作和技巧展现层面,更是精神信仰与心理文化的传递与延续,在完成一个舞蹈组合前需要思考怎样才能抓住神态精髓,提前了解需要表演的是谁,驾驭人物表演时的灵性需要有一定的感悟性,这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悟力和提升表现力,使学生对徽州民间舞蹈有最直观的感知和认识,激发学生对徽州民间舞蹈学习的喜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实现徽州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6]教学型的徽州民间舞蹈不离多元化民族之“根”,不仅传递着健康的文化基因,实现学生审美及舞感的整体水平提升,而且还可以起到补充和完善民间舞蹈教材的作用。另一方面,徽州民俗舞蹈的学术研究多于教学研究,造成徽州民间舞蹈这一重要资源未能在高校舞蹈课堂教育中得到传播。我们需要大力加强徽州民间舞蹈融入高校舞蹈专业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立足于弘扬徽文化民间舞蹈的教育研究,不仅可以客观地保护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且还可以优化徽州舞蹈生态艺术价值,因此高校在徽州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徽州民间舞蹈融入高校舞蹈教学的实践运用及价值研究
(一)徽州民间舞蹈融入高校舞蹈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在20世纪60年代,北京舞蹈学院青年教师扎根少数民族农村,收集民间舞蹈并提炼舞蹈要素,使其从原生态走上学院派。目前黄山学院音乐学舞蹈专业依托地域位置,使徽州原生型舞蹈与黄山市舞台型剧目之间紧密相连,黄山市每年举办的多场对外交流活动———古徽州民俗节、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赣浙皖三省文化交流节等创编了一些大型的徽州舞剧和舞目如:《徽州风雅》、《徽韵》、宏村《阿菊》、《祁门傩舞》等,这些大型音乐舞蹈类节目的成功举办,塑造了鲜明的城市旅游形象,体现出黄山市自身旅游文化特色和旅游服务优势,提升了城市的公众关注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经济效益。黄山学院的音乐与舞蹈学教研室,教师具备一定的采集、创编、教学能力,具备教学的优势资源,能胜任徽州民间舞蹈教学工作。该专业的学生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利用课余时间排练演出,近五年内教师编排、学生表演的此类大型歌舞演出共二十余场,参加国家、省级比赛获奖如下:群舞作品《徽班花旦》获安徽省教工委、省教育厅主办的“可爱的安徽”地方音乐作品赏析会舞蹈类三等奖。伴舞作品《小石桥》获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三等奖、安徽省一等奖。舞蹈剧目《云海清泉奇黄山》获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安徽省二等奖。改编的徽州民间舞蹈《木坑竹海》获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安徽省三等奖等,故可将民间采风的田野学习方式通过提炼素材归纳总结,有机转化、有效衔接,并以高水平、高规格有效地融入高校舞蹈课堂,实现了徽州民间舞蹈的艺术传播。
(二)徽州民间舞蹈融入高校舞蹈教学的实践价值
徽州民俗舞蹈和劳动密切相关,动作幅度较大、语汇较夸张,所以丰富的舞蹈语汇可以满足学生健身训练价值,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学生的心肺系统功能。徽州民间舞蹈融入高校舞蹈教学,除了其本身的学科专业性发展要求外,还应立足于徽州民间舞蹈文化历史特征、动律风格特点和舞蹈教育学实践原理,理论联系实际,制定相应的徽州各区域民间舞蹈教材,针对教、编、研、演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制定课时比例。其施教者、受教者、校本教材建设、课程内容扩展、课时量、教学重点与难点等方面做一详细、系统地论述,特别是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可遵循徽州民族审美与情感,从传承人表演性、舞蹈的历史发展风格性、不同发展流派训练性、地域表现内容不同性、教育传承途径等人文背景知识中展开。在技法课程中,选择可舞性舞蹈动作语汇套路进行科学性地把握和伴奏歌曲的曲式分析、舞蹈风格强化的二次创新编创上做重点专项的传播,在保留徽州民间舞蹈原生形态的基础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改编为系统性的有舞蹈理论、动作特点、地域风格特征的徽州民间舞蹈。通过元素教学法实践论证徽州民间舞蹈融入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的训练价值与意义,展开对徽州民间舞蹈科学而又系统地实践探索研究。
(三)徽州民间舞蹈融入高校舞蹈教学的有效运用途径
实现高校推动徽州民间舞蹈文化建设并融入校园,需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角度探讨徽州民间舞蹈文化艺术的保护,挖掘其思想精髓内涵,以此作为推动效力在高校进行专业、系统的舞蹈教学。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传承方式,可利用市场化运作,通过校企合作共建项目使徽州本土舞蹈课程在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得以有效地推广。学校是传承文化的主要渠道,目前黄山学院音乐与舞蹈学专业已经实现与多所中小学校、演艺类企业合作,徽州民间舞蹈作为音乐专业教学的一项本土课程内容,可以高效地提高大学生徽州民间音乐演唱、民间舞蹈表演的综合素质,通过校企结合,又可以推进徽州民间舞蹈舞台化传播并打造大学生学科竞赛平台。比如: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将优秀的具有徽州本土音乐舞蹈特色的教学成果通过竞赛予以展示、锤炼和传播。
四、结语
针对徽州本土舞蹈中的民间舞蹈内容,结合徽州地域历史地理情况,分析其地域文化特色。结合高校舞蹈专业教学,开辟地域文化在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新的传承模式,建设一批徽州本土舞蹈的特色课程并建立和完善一套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全方位开放、满足大、中、小型徽州民间舞蹈舞台实践演出教学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合理地开发新的徽州舞蹈教学资源,拓宽多元文化教学内容,提炼徽州民间舞蹈精髓,探索徽州民间舞蹈融入高校舞蹈专业教学的创新改革,选取提炼后的徽州民间舞蹈系统规范地进入高校舞蹈课堂,才能科学地保护和发展徽州民间舞蹈。
参考文献:
[1]张银行,郭志禹,邱瑞?等.闽、台地区“宋江阵”的比较研究———以福建闽南和台湾南部地区为例[J].体育科学,2014,(7):41-48.
[2]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8.
[3]蓝芝同.当代传播视野下广西瑶族传统节日的“非遗”内涵与保护利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2):14-20.
[4]黄秀.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探析———以江西赣县白鹭村为例[J].老区建设,2018,(18):77-80.
[5]曹志.略论徽商、徽文化及其时代意义[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6):40-43.
[6]陈瑞.徽文化研究的主要应用价值[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22-28.
[7]李钎钎.云南苗族芦笙舞进入高校教学的实践探析[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7.
作者:张文文 单位:黄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