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心理学在舞蹈教学的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完善,其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在学校舞蹈教学中,心理学对其顺利教学具有促进作用。当前,我国部分学校舞蹈教学存在教学方式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学校应从多个角度分析其原因,研究舞蹈教学中应用到心理学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探索心理学在舞蹈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策略,为我国学校舞蹈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心理学;舞蹈教学;心理素质
舞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于教师而言,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应注重实践指导,以学生实际身体素质与学习能力为前提,关注学生身心双重发展;对于学生而言,在学习过程中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学生需学会自我排解心理困惑。在当今教学改革背景下,学校针对学生情况,积极加入心理学促进舞蹈课程教学的开展,为舞蹈教育事业创新了新的教学方法。
一、心理学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对象包括人的情感、认知以及行动等方面所反映的心理活动。在当今舞蹈教学中,心理学的加入可以促进舞蹈教学的完善。因为舞蹈教学中不仅要求肢体动作到位,还要求心理变化能够映衬舞蹈艺术的表现效果。而每一个舞蹈动作又饱含心理变化,二者密不可分。可以说心理学在舞蹈教学中的意义是无穷大的。
(一)增强师生之间的心灵互动
舞蹈学习应该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学科。因为舞蹈教学中所体现出的扎实基本功功底,实质是用辛苦训练和强大的心理素质换来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痛苦,还要面对心理上的压力。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辅助者的作用,在教学中不断鼓励学生,给予其心灵上的慰藉,通过外在的肢体教授来实现心灵上的互动,而心理学的融入恰好符合这一教学方式。教师可利用心理学中的人格心理学,分析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进行针对性指导,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满足学生正常心理需求,这对于促进师生交流互动具有重要价值[1]。
(二)缓解学生心理压力
由于舞蹈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因为舞蹈专业的学生大多在身体机能还未发育完全时,就已经开始接受舞蹈基本技能训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心理压力会随着舞蹈动作的难度而加大,出现恐慌畏惧心理,不利于学生学习舞蹈。
(三)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将心理学应用到舞蹈教学中,不仅对于学生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具有积极意义,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正确面对舞蹈这一基础课程。心理学知识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健康完整的心理结构,这一健康心理状态的构建能够促进舞蹈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也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中实现自我价值。比如,心理学的运用充分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学习热情,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教师可以加快舞蹈教学进度,从而确保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2]。
二、心理学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强
众所周知,舞蹈教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需要师生互动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舞蹈教学要求师生教与学的动作需达到规范和标准,具体教学中还要求学生提升自我学习能力与提升心理承受能力等。目前,一部分学生是从小接触舞蹈,基本功较为扎实。而对于后期学习舞蹈专业的学生而言,在舞蹈学习中会由于身体等较多因素的影响,基础能力较弱,接受新动作的能力不强,对于舞蹈理论知识的掌握也相对不够全面,导致心理承受能力受到影响,进而影响舞蹈课程的学习。在教学中具体表现为恐惧、逃避舞蹈课程学习,不利于教师进行舞蹈教学[3]。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校在进行舞蹈教学课程设置时,一直以来都是按照国家统一课程标准进行具体教学的,而课程设置也是按照教材内容进行安排。这一方式有利于教师进行统一教学,减轻教学负担。但长期下来,由于学生学习基础存在较大差距,统一课程设置这一方式也出现了教学漏洞,比如在课时安排方面没有做到与其他学科明显区分,导致舞蹈教学课时不够,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会忽略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
(三)师生之间存在隐性冲突
在舞蹈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对于舞蹈动作的指导极为严格,对学生的教学方式过于严苛,比如给学生下达教学任务,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就要接受相应的处罚等,学生由于开放意识及心理因素等原因,希望教师给予自己足够的自由发挥空间,而不是限制在课堂教学中,由此产生对教师教学的不满情绪。具体体现为学习积极性下降,部分学生遇到高难度舞蹈训练时,会以请假或称病为由逃避教学,甚至部分学生直接在课上与教师公然对抗,造成舞蹈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归根结底,是因为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导致师生在舞蹈教学中存在隐性矛盾[4]。
三、心理学在舞蹈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学生在学习舞蹈各项基本技能时,面对各项教学计划,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产生对舞蹈教学的抵触心理。对此,学校及教师需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在舞蹈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规划,并且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帮助学生正确对待舞蹈课程,重新唤起对舞蹈艺术的热情。
(一)关注学生心理变化
教师在舞蹈课程教学中,需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转变对舞蹈的初始认知理念,即为给学生普及舞蹈教学对于自身今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等积极理念,具体可采取心理暗示、课堂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关注学生想象力。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可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在课堂中可播放一些舒缓轻松的音乐,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此外,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还需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舞蹈教学[5]。
(二)优化课程设置
高校需调整课程设置,完成舞蹈教学目标。首先,在课时设置方面,教师需根据教学计划及时反馈给学校领导,合理安排舞蹈课课时,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舞蹈动作要领。其次,教师在课程安排时,可对教材内容自行安排,设置适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教学课程,比如可开展模块教学,将教材内容分成初级、中级与强化阶段三方面,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学习。
(三)增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
要想提升舞蹈教学质量,需增强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需改变自身观念。对于教师而言,需关注学生学习情况,调整自身教学计划,可分批进行训练,或者给学生留出自我发挥的空间,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还应对教学中的角色有清晰认知。在舞蹈教学课堂中尽量控制自身教学情绪,避免自身情绪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而言,需明确自身课堂主体地位,发挥自身主动性,面对较难的课程可多与教师沟通,针对具体的肢体动作、表情及姿态请求教师指导,有效缓解师生尴尬境地[6]。
四、结语
当前舞蹈教学中,心理学的加入对其教学意义至关重要,是舞蹈课程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心理学中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纠正舞蹈教学中的认识误区。此外,心理学还能丰富学生学习舞蹈的内心世界,促进学生关于舞蹈文化底蕴的形成。二者的结合,能够在教学中相互促进,共同为我国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其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叶樱颖,张薇.格式塔心理学对中小学舞蹈教育的启发[J].教学研究,2019(3):112-113.
[2]唐文婷.论舞蹈心理学研究[J].大众文艺,2018(4):162.
[3]李慧.心理学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教育,2019(2):273.
[4]张孔.高校舞蹈教学中以生为本的舞蹈教学创新分析[J].黄河之声,2019(22):123.
[5]王蕾.浅析心理学在幼儿舞蹈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纵横,2018(8):279.
[6]孙诗幔.浅析心理学对舞蹈教学的重要意义[J].人文教育,2018(10):280.
作者:张朦 雍挺俊 单位:青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