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专舞蹈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育是既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发展的基石。作为舞蹈艺术来说,不仅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而且也有着独特的实施形式,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鉴于此,本文从舞蹈德育的价值和作用谈起,就高专舞蹈教学中德育渗透维度和路径进行了分析,以期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舞蹈教学;德育渗透;维度;路径
一、舞蹈教学和德育融合的价值和意义
舞蹈教学和德育的融合,既不是强加的,也是随意的,而是有着历史渊源和现实价值。早在远古时期,就有着“百兽率舞”的说法,意思是说人们会模仿野兽的动作,并在战胜野兽后利用肢体语言抒发自己的情感。周代时期,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舞蹈也开始应用于祭祖祭祀活动中,表明了舞蹈在宣传和教学方面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深入而频繁,并共同形成了集音乐和舞蹈与一身的“乐”。而孔子则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与政通”等,并逐步发展为乐教思想。近当代以来,舞蹈更是成为了一种历史积淀和社会现象,特别是在历史发展的特殊时期,无论是舞蹈创作、欣赏、表演还是舞蹈教育,都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到了全面的影响。例如学习各种民族民间舞可以了解和感知民族民间文化的丰厚,欣赏《东方红》等舞蹈史诗,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等。所以“以舞育人,以舞载道”,绝非是突发奇想和天方夜谭,而是有着充分历史依据和现实意义的。而且与一般的德育相比,舞蹈作为美育和德育的重要形式,有着以美育人和以情感人的特点。传统德育很容易给学生以说教和乏味之感,而舞蹈艺术则不同。在对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被舞蹈艺术的美感特征所吸引,并主动去参与到活动中来,获得真、善、美的陶冶与润泽。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其效果是传统德育所难以企及的。所以高专舞蹈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仅是可行的,更是必要的,并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二、高专舞蹈教学中德育渗透维度
高专舞蹈教学和德育的渗透与融合,必须首先选择正确的视角和维度,方能保证其价值和意义得到最大化的发挥。结合当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来看,两者的渗透与融合应从以下三个维度开展。
(一)立足文化自信的高度
近年来,文化自信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发展的关键词。所谓文化自信,就是指对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态度和坚定信仰。这也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要秉承文化育人的规律,以文化作为载体和路径,推动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对于舞蹈艺术来说,其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也是民族文化的缩影。所以在德育渗透过程中,要注重对舞蹈艺术文化底蕴的开发,让学生感受多种优秀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
(二)着眼思政教育的宽度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则要求树立起“大德育观”,由此也凸显出了高专舞蹈教学中德育的重要性。要求学校和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深入挖掘舞蹈教学中的德育资源,并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运用。这个挖掘的过程本身,就是扩展思想政治教育一部分。也只有资源本身的丰富,才能为两者的融合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纵瞰舞蹈艺术的深度
在舞蹈教学与德育融合的过程中,除了可以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之外,对于舞蹈艺术本身的发展,同样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两者的融合,可以引发当代高专舞蹈教师多方面的思考,如是否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否遵循了艺术人才培养和成长规律、是否弘扬了民族文化和精神等,这既是两者融合给舞蹈教学的馈赠,也是检验当代高专舞蹈教学发展的新标准。
三、高专舞蹈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路径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民族心,也是德育永恒的主题。特别是在近代,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国主义情怀的舞蹈佳作,正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资源。在新世纪的今天,通过对这些作品的体验,可以对历史和现实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更会油然而生,激励着大学生们日渐精进,奋发有为。比如舞蹈欣赏课教学,可选择爱国题材的作品,以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为例,作品以雄伟壮阔的图景和豪迈磅礴的革命气势,形象地概括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事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程,同时表达出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意志,通过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再现了中华民族推翻三座大山,建立起新中国的历史画卷。在对作品的学习中,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同阶段、重大事件,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又如《红梅赞》、《刘胡兰》等以革命女英雄为主人公的作品,她们之所以宁死不屈,英勇就义,就是因为她们心中有着无比坚定的信仰和对民族、国家深沉的热爱。所以学校和教师应该以专题的形式,一方面系统欣赏和表演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一方面对其它作品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行挖掘,“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与自豪感,从而培养出学生的爱国情操与热情。”
(二)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不仅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更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正是当代人文化自觉、自信的根基所在。舞蹈作为历史、生活、风俗、审美的再现,可谓民族文化的缩影。通过民族民间舞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产生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比如,在介绍蒙古族民间舞蹈风格特点时,可先播放2-3分钟反映蒙古族民俗民风的小视频,民族英雄人物及代表性的舞蹈作品。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几乎每一个地区都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集中反映着本地区、本民族的民风民俗、审美情趣等,很多舞蹈不仅在国内有着较高的知名度,而且还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受到了外国观众的普遍欢迎。以江西傩舞为例,其俗称“跳鬼脸”,即表演者都是带着面具来驱鬼、逐疫、祭祀、祈福的。在傩舞中的代表性曲目《孟姜女》中,不仅在服饰和面具上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表现内容更是深入人心的。剧中的孟姜女一路突破了重重阻碍和道道难关。而欣赏表演的人则认为自己也会得到孟姜女的佑护,传递出了美好的意愿。而且近年来,江西傩舞还与专业舞蹈学院合作,推出了融合时代主流价值观的现代傩舞作品——《傩情》,并在世界各地巡演,突破了民族和地域的藩篱,成为了全人类的时代赞歌,让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感到骄傲和自豪。所以高专舞蹈教学,绝不能仅停留在技能层面,而是要对舞蹈作品本身进行分析和体验,特别是对中国舞蹈作品,更要将民族精神的挖掘放在首位。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育是德育的重要形式,而舞蹈教学更是美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在舞蹈欣赏和表演中,学生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审美体验,形成对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判断力,并自觉去追求美、创造美。当下高专舞蹈教学无论是专业舞蹈教学还是公共舞蹈教学,都将更多目光和精力放在了知识和技能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审美教育。比如,学生参加表演在选剧目排练时,要引导学生传递正能量,把握审美的尺度,像妩媚的街舞、拉丁舞等不倡导,应尽量推荐红色爱国题材的作品,将审美教育贯穿于舞蹈教学的始终,按照感知美和创造美的过程进行培养。首先是感知美。舞蹈艺术的美学是无处不在的,以傣族的孔雀舞为例,其不仅表现出了傣族人民对小乘佛教的虔诚和孔雀这一圣物的赞美,而在表演中的三道弯姿态,更是将人体美展现到了极致。所以舞蹈教师首先应对作品本身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知道美在何处。其次是创造美。很多舞蹈家的表演之所以深入身心,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将舞蹈表演是为了一个创造美的过程。如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在表演孔雀时,就将自己想象为一只孔雀,所以才能给人以超然、淡薄而唯美之感。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以个性化的方式进行审美创造,让舞蹈真正成为学生赞美生命、感悟生活和愉悦心灵的最佳方式。
(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人格教育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德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健康的心理、高尚的品格、顽强的毅力等。作为高专舞蹈教师,课堂育人与传授技能是并重的。以舞蹈基础训练为例,要想获得扎实的基本功,就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训练。期间,不仅会有身体上的酸痛,更会产生枯燥和乏味的情绪。但是如果克服了种种困难坚持了下来,那么也就形成了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识,这对每个人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个人发展是极为有益的。又如集体意识和合作能力,这是当代大学生所普遍欠缺的。在一些群舞表演中,每一个表演者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个人表现都对集体表现起到决定性影响,这就要求学生要树立起集体价值观,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获得理想结果的同时,也形成了为他人、为大局着想的品质。所以舞蹈教学中的人格培养是无处不在的,要求教师以合理的方式进行引导,长期、有目的的渗透。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进程的加快,也使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得到了凸显。一方面,舞蹈艺术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并有着独特的实施形式;另一方面,在当下的高等教育中,无论是专业舞蹈教学还是公共舞蹈教学,都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所以应该也必须将德育与舞蹈教学有机融合,使传统高校德育路径得到扩展和创新,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在审美体验的过程中得到思想道德的提升与心灵的自我升华。”
[参考文献]
[1]彭恵湘.论音乐的德育属性[J].当代音乐,2016,15:84.
[2]谭辉琼.论中职音乐教育中的德育融合[J].当代音乐,2019,08:65.
作者:吕小玲 单位: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