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智力障碍儿童舞蹈教学实践的价值,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特殊儿童是社会上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在其学习过程中面临比普通儿童更严峻的问题,心理发展受到其他复杂因素的干扰,对他们的行为动作及身心发展的影响不容乐观。本文以徐州市铜山区特殊教育中心智力障碍学生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舞蹈教学对智力障碍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研究其教学价值与意义,进一步探索智障儿童舞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关键词:舞蹈教学;智力障碍儿童;身心健康
一、智力障碍儿童与其舞蹈教育
(一)智力障碍儿童的特征
我国《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标准对智力障碍的定义为:“智力残疾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美国智力与发展障碍学会对于智力障碍的定义是:“智力障碍是一种障碍,其特征是在智力功能以及适应性行为两个方面显著限制,表现在概念性、社会性和实践性适应技能方面的落后,障碍发生在18岁以前”。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和美国对智力障碍的定义不完全相同,但可以看出智力障碍主要限制智力功能和适应性行为两方面。在认知方面,智力障碍儿童的感受性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发展都比较迟缓,知觉范围狭窄、理解不全面不深刻,往往难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要求的学习任务上,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对记忆信息的保持效果差、容易遗忘,思维大多停留在具象思维。对于社会适应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自理以及社会交往上,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在这些方面面临很大限制。
(二)运用舞蹈教学的合理性
作为残障学生全面培养的重要方式,舞蹈教学不仅可以增强体质、陶冶情操,还增加学生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增强团队协作意识,促进学生深层次地了解舞蹈与音乐。在我们提倡德育美育时,同时要加强特殊儿童在美育方面的舞蹈教育及其他活动项目。大多数特殊儿童不敢与外界接触,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安全感缺失,通过舞蹈教育能很好地改善他们这种心态,帮助特殊儿童更好地走进到社会,消除自卑心理,建立生活和学习的自信心。舞蹈教学过程中音乐节奏欢快、感染力强,同时舞动过程具有一定主体性、团体性、互动性,充分吸引他们的关注,使他们很好地融入舞蹈的氛围中,帮助特殊儿童进行自我内心的表达和身心的深度整合,建立更加积极客观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二、智力障碍儿童舞蹈教学实践与影响
在徐州市铜山区特殊教育中心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们不同的身心机能发展水平,从舞蹈的本质出发,针对性地制定教学内容,揭示学生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感受,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促使他们认知、情绪、身体和精神方面的整合。本实践尝试从四个方面开展:活动起来、合作引导、即兴舞蹈和鼓励关爱,以鼓励支持的态度对待学生,让他们通过“时间”“空间”“重量”等动作元素的训练尝试让身体动起来,发现身体动作表达的潜力,扩展身体的活动范围,引导学生在舞蹈过程中积极表现自我,探索舞蹈教学对智力障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舞蹈教学对智障儿童身体素质的影响
1.身体形态
身高体重比例是检验身体是否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儿童正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他们在身体协调、灵活能动能力方面具有很强可塑性,对其进行基本功训练的同时,以灵活多变、丰富多彩、科学合理的全方位的舞蹈训练为儿童的生长发育,尤其是智力障碍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完善的舞台。当智力障碍儿童进行舞蹈活动时,身体各个关节、肌肉都参与其中,全面刺激肌肉能力,可以为他们创造美的身体形态,增强体质,使他们认识到形体美的同时增强自信心,让身体各方面机能在愉悦放松的氛围中健康发展。针对智力障碍儿童,尤其是唐氏综合征的孩子来说,多矮胖、颈短,虽待人亲切温和但是情绪波动较大,在身体形态训练中难度稍高,但在过去一学期的训练过后,多数学生的不良站姿有了一定改变,从原来的弓背弯腰到训练后有意识的抬头立腰拔背,学生们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2.柔韧性
柔韧性是舞蹈的基础条件之一,教学对象的学生们多处在训练身体柔韧性的重要阶段。好的柔韧性将会使身体形成更优美漂亮的舞姿,虽然在外形上没有明显不同,但它对人体的协调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定的舞蹈练习可以增强各个关节的能动性,提高身体肌肉能力,更好地改善身体柔韧性。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学生四肢短,韧带松弛,所以在训练中柔韧性相对其他学生少有拉伸的疼痛感,但因为其关节可过度弯曲,也要注意其安全性。研究对象经过了一段时期的舞蹈训练后,勾绷脚前旁压腿、横叉练习前后比较具有显著差异。
3.素质能力
在这一学期的舞蹈训练中,主要通过腹背肌及俯卧撑训练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针对性力量训练,帮助肌肉能够产生更大的肌力。经过一学期的训练,智力障碍儿童的仰卧起坐等腹背肌练习动作前后对比有显著性提高,但俯卧撑动作前后变化不明显,这说明舞蹈学习与锻炼增强身体的肌肉力量,进而促进智力障碍儿童身体的发育和成长。爆发力在舞蹈中多体现在弹跳能力上,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敏感性,更好地协调肌肉工作。舞蹈教学中对于弹跳能力的训练有很多不同的形式,需要智障儿童提高专注力,控制“蹲”的角度、速度及时间,提高身体弹性与动作伸展性,快速凝聚慢慢延伸,同时需要协调全身肌肉进行配合完成。实践活动使智力障碍学生腿部和臀部肌肉的运动能力得到提高,增强了核心力量和膝关节的稳定性,在表现力和动作质感的表达上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实验教学结束时研究对象已经在跳远、纵跳、小跳等跳跃动作上有显著的进步。平衡能力在保证人体完成完成各个动作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舞蹈训练过程中,身体重心需要来回移动,脚下步伐需要不断变化。在锻炼大小腿后侧肌肉和韧带的同时,调整智障儿童舞蹈过程中身体重心的分配能力,交叉练习使腿部前侧的肌肉力量也得到充分训练,使身体各个肌群均衡发展,保障智障儿童日常生活中身体运动的稳定性。实验教学结束后,学生单脚站立由之前5-8s的坚持时长提高到10-16s,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平衡身体重心,锻炼了身体的控制能力,养成一个很好的舞蹈习惯,并且在生活中也适当减少了困难。
(二)舞蹈教学对智障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实验中,收集整理舞蹈训练前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变化的情况,并从语言能力与社会行为能力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后各因素分数均比实验前高,总均分有很大变化,这说明智障儿童的身体语言和口头语言能力的障碍程度可以通过舞蹈教学得到一定程度减缓,智障儿童与自我、与社会相关的适应能力得到加强,表明舞蹈教学对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是起真正作用的。本文将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阐述:
1.远离消极情绪,提高自尊自信。消极情绪会导致他们在许多活动中与他人发生冲突,进而失去自信。大部分智障学生在进入特殊教育学校之前受到过社会不平等对待,在身体形态上与普小学生也有差别,所以难以和正常儿童相处。害怕与人交往,不敢与人对视,长期处于一种自卑的消极情感中,但舞蹈教学活动对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社交动机等方面能力进行训练,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减少防御机制,学习交流合作。研究过程发现,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实践前后产生明显变化。智障儿童缺乏自理能力和沟通能力,所以在舞蹈学习过程中,尝试与学生尽可能多的进行身体接触和目光交流,从而减少学生自身的防御机制。利用肢体交流发现更多问题,挖掘学生潜能,提高他们管理自身行为能力,不间断地进行语言交流,进一步提高智障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表达出自己的需求和想法,从而在交往过程中很好地克服自身缺陷。
三、结语
舞蹈教学对智障儿童的身心健康水平的发展具有无法替代的价值和非同凡响的意义。我们可以在本实验研究中发现智障儿童的身体形态更趋于合理,弹跳能力提高、仰卧起坐能力提高、单腿站立时间增长,表明智障儿童的肌肉力量、柔韧能力、平衡能力等身体素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的结果显示,一学期舞蹈教学活动增强了智障学生的语言能力,降低了与人交往过程中过激行为的产生次数,增强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可以尝试与人交流、学习,愿意与他人产生身体接触,与同学友好相处。所以,舞蹈教学不仅对智障儿童等特殊儿童的身体素质与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也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春玲,江琴娣.特殊教育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庞佳.自闭症儿童的舞蹈动作治[J].现代特殊教育,2009,(09).
[3]郭景彪.聋人舞蹈无障碍教学方式的探讨[J].现代特殊教育,2008,(11).
[4]张歆冉.论舞蹈教育对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J].才智,2015,(27).
[5]司雯雯.自闭症儿童艺术教育研究[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6年.
[6]彭瑶.听障人士舞蹈教学方法的探究[D].北京:北京舞蹈学院,2015年.
作者:刘润卿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