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能力训练在舞蹈教学训练中的作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平衡能力训练在舞蹈教学训练中的作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平衡能力训练在舞蹈教学训练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平衡能力训练对于人体的训练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与作用。在舞蹈中,作为舞蹈生理学内容的一部分,平衡能力训练对于舞者来说其作用同样不容小觑。文章旨在通过对平衡能力概念及其实际的训练方法的论述来透析平衡能力训练在舞蹈教学训练中的作用与价值。

【关键词】平衡能力;舞蹈教学;作用与价值

人体是舞蹈的基本表现工具。了解人体、掌握人体运动的生理学原理与机制,是保证舞蹈教学训练有效开展的前提和基础。随着舞蹈事业的蓬勃发展,科学的舞蹈训练越来越重要,因为科学的舞蹈训练不仅能使舞者更好地保护自身身体,还能够提高舞者的动作质量,全面提高舞者的综合素质。舞蹈生理学的功能作用就是使舞者认识到人体各个部位所发挥的功能作用。平衡能力作为科学训练舞蹈的一大部分,对舞蹈教学训练有着很大的作用与价值,对于现今的舞蹈教学工作来说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课堂中的训练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可以使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认识自身肌肉运动的原理,对身体内部机能形成一定的认知意识。通过舞蹈艺术与科学训练的相互结合,让舞者在课堂训练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和方法,遵循舞蹈运动的客观规律,不断增强舞蹈能力,科学合理地提高身体的运动能力、技术水平,预防损伤,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平衡能力的概念

平衡能力是指维持姿势稳定、控制身体重心和动作中自动调整并维持稳定状态的能力。平衡能力是动、静态动作的基础能力,是完成各类动作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内控力,是肌肉、关节精细分化能力。力学上,平衡是指当作用于物体的合力为零时物体所处的一种状态。就好像桌子上摆放的一瓶水,它被平稳地放在桌子上时,作用于这瓶水的合力为零,所以这瓶水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医学上,平衡指人在静止站立、自主运动和外力作用时能自动调整并保持身体姿势稳定的一种能力。就像学生在教室里上课,坐在椅子上,会不断地调整身体姿态,每一次调整其实都是在维持自身的平衡。舞者在把杆上集训的时候,经常会听到教师说:“看看自己的姿态,重心在前脚掌,赶快调整!”而用舞蹈生理学的观点来看,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人体的重心是人体重力的作用点,只能说人体的重心应该落在哪个位置,而不是真正地在哪个位置。

二、平衡能力的训练方法

神经的调节,例如前庭感觉、视觉、本体感觉,以及重心的高低、支撑面的大小与性质、体重的大小、自身的肌肉能力等,这些都是影响平衡能力的重要因素,可以通过多种训练方法来提高舞者的平衡能力。舞蹈科学中通过对人体各部分功能的探索,分析出丰富的训练手段及方法;并通过先进的现代技术及辅助器械的使用,例如弹力带、按摩球、瑜伽垫、泡沫轴等,为平衡能力提供了高效的训练方法,从而提高了舞蹈教学训练的效率。

(一)改变人体的重心位置

重心的调整是维持人体动作平衡稳定的关键。重心落在支撑面的中心位置时,身体最稳定。在训练时,教师可以让舞者站在平衡垫上,先感受重心的位置,稳定之后,可以通过踮脚尖前倾或脚后跟后靠或单腿站立来改变重心位置,加大平衡难度,训练平衡稳定能力。

(二)改变支撑面的面积

支撑面的面积越大,稳定性越高;支撑面的面积越小,则稳定性越小。在训练中,教师可以先让舞者平稳站立在地面上,之后慢慢立起半脚尖,找到平衡之后,再在立半脚尖的基础上,抬起一条腿,使重心落在单脚脚掌。通过逐渐缩小支撑面面积来加大平衡难度,从而提高舞者平衡能力。

(三)改变支撑面的性质

支撑面的性质不同,其稳定性也不同。例如平衡垫有光滑面和粗糙面之分,两种不同性质的支撑面对人体产生的刺激不同,光滑面不存在阻力设置的障碍,而粗糙面为平衡设置了障碍。在训练时,可以让舞者先在光滑面上慢慢下蹲感受重心,再换粗糙面,从而加大对人体的感觉刺激。

(四)强化本体感觉

强化本体感觉属于对人体的神经调节。在训练时,可以采用视觉阻断法来强化舞者的本体感觉。先让舞者站在泡沫轴上,感受到其重心并慢慢稳定时,闭上双眼。没有了视觉的帮助,人体的平衡能力就会下降,这样维持平衡的难度就会增加,可以使舞者通过闭上双眼加大难度来感受平衡。

(五)强化肌肉力量的训练

腰腹肌肉和下肢肌肉的平衡是舞者应该着重训练的地方,因为许多动作都是通过腰腹或下肢进行发力的。对腰腹肌肉平衡的训练,可以利用瑜伽球。让舞者先坐在瑜伽球上,双手侧平举,双脚踩地支撑,找到重心之后,慢慢抬起双腿,感受重心位置变化,找到平衡。训练下肢肌肉,可以在把杆上进行“大踢腿”,勾脚绷脚交替进行,绷脚时是对肌肉的收缩训练,勾脚时是对肌肉的拉伸练习,这样不仅可以均衡腿部肌肉线条,还可以增加腿部肌肉力量。

三、平衡能力训练的作用与价值

(一)平衡能力是舞者最基本的身体能力

如果一个舞者站在舞台上,站立不稳,把握不好平衡,怎么能进行舞蹈表演呢?所以说,平衡是一名舞者最基本的身体能力。“立足尖”是每位芭蕾舞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动作,芭蕾的许多动作都是建立在立足尖的基础之上的。而如何将足尖立起来,这就需要较好的平衡能力的控制。立足尖时,身体的绝大部分力量都支撑在脚上,这时要找好重心,明白哪里肌肉该收紧,哪里肌肉该放松。只有控制好身体肌肉能力,把握好重心,足尖才能立起来。

(二)平衡能力是完成复杂性、高难度技巧的前提和基础

一个人在掌握平衡以后,表现为能够正常地站立。具备平衡能力后,人们可能会尝试着“金鸡独立”、走独木桥等,这些都是在简单基础之上的复杂化。而在舞蹈中,平衡能力便是完成复杂性、高难度技巧的前提和基础。“转”是舞蹈技术领域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它是非常富有表现力的技巧动作,很多舞蹈都离不开转的动作。如果舞者掌握不了平衡,是没有办法进行转的。就像在一支舞蹈中,舞者进行原地转,如果转着转着找不到重心,就会失去平衡,导致摔倒,那么这就是动作中的一大失误。如果舞者经过对平衡能力的训练,并有着较好的平衡能力,那么在进行转的练习时就会很容易地找到重心,在转的过程中保持重心不变,控制身体,旋转的圈数就会越多、越稳。又如舞蹈技巧“前手翻”,舞者准备时,前脚点地,后脚自然站立,双手举起与肩同宽,翻身时,双手支撑地面,双腿分别向前踢,翻过去,后脚先落地,前脚点地,最后挑腰起。在此过程中,如果舞者找不到每一个动作的平衡点即重心位置,是不能完成一次漂亮的翻身的。同理,像舞蹈技巧中的串翻、大跳、凌空跃、挥鞭转等,都是以较好的平衡能力为训练的前提和基础的。

(三)平衡能力影响动作的协调性

平衡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协调能力的提高。舞者平衡能力增强,意味着舞者的注意力集中,信心坚定,意志顽强,这些心理素质的提高都直接影响着动作的协调性。舞者在完成某一个动作时,需要调节自身的肌肉能力,哪些肌肉需要放松,哪些肌肉需要紧张,都是靠强大的心理素质支撑的。如果舞者的心理素质差,那么就会十分紧张,对肌肉的控制也会十分僵硬,做出的动作就会十分不协调。反之,心理素质好的舞者对自身肌肉能力的控制也就非常自如,做出的动作自然也就是协调的。

(四)平衡能力影响动作的连贯性

人体重心与人体姿态间具有一定的关系。身体姿态决定人体重心的位置,反过来人体重心的位置又影响着人体的姿态。在一个完整的舞蹈作品中,少不了一连串连续的舞蹈动作的出现。如果舞者的平衡能力好,动作的连贯性就强,反之,则连贯性就差。例如在古典舞的“燕子穿林”组合中,一系列连贯的动作就需要舞者把握好不断倒换的重心,控制好身体的方向,找到每一次动作衔接的平衡。

(五)平衡能力影响动作与呼吸的稳定

一个完整的舞蹈作品的时长一般不少于3分钟,在这3分钟内,舞者需要完成大量的舞蹈动作。要将每个动作都展现到完美,就需要舞者把握好每个动作的平衡,从而保证动作的稳定性。如果舞者在已经平衡的基础上做动作,那么呼吸是顺畅的,动作也是稳定的,这能为舞者节省不少力气。反之,如果舞者找不好重心,不能很好地把握平衡,每一个动作都要耗费很大的力气去维持平衡,那么其动作的完成也不会稳定,随着身体的逐渐疲惫,呼吸也会更加急促。

(六)平衡能力训练有利于提升舞者身体的综合素质

平衡能力的提高,即意味着舞者的重心掌握得更准确,对身体肌肉力量的控制更充分,这就有利于舞者综合性素质的全面提高。例如在表现“双飞燕”时,舞者已经能够很好地找到重心,把握平衡,那么在此基础之上舞者将会充分发挥自己的弹跳能力,将双飞燕跳得更高。又如在做控制的时候,舞者单腿站立,找准了重心之后,就会站得越稳,腿部控制自然就会越高。因此,平衡能力的充分训练对于舞者综合性素质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结语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平衡能力在舞蹈教学训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舞蹈科学的一部分内容,它始终坚持着科学的训练原则,为舞蹈教学训练在提高教学效率、科学提高能力方面提供了客观、科学、高效的训练方法。作为教师,要极大程度地发挥舞蹈科学的积极作用,在教学中切实地为训练提供有效的方法,提高训练的效率。在现代舞蹈教育体系中,舞蹈科学的训练体系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而无论从哪些角度来看,平衡能力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作为舞者要更加注重对平衡能力的训练。本文通过对平衡能力的分析,提出了一些相关的训练方法,同时深入地剖析了平衡能力的价值。今后,作为致力于舞蹈事业的一线教师,要更加关注舞蹈科学这门学科的发展,进而深入地走进舞蹈科学,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同时,研究出更有价值、有效果、有意义的训练体系,为舞者提供更好的训练方法。

参考文献:

[1]温柔.舞蹈生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作者:王丹 单位:秦皇岛市第一中学